首页 → 名言 → 格言演讲
只有你才能救我命是什么歌,只有你英文
日期:2019-01-05 22:00:13    编辑:孙侵极    来源:互联网
只有你自己,才能决定别人看你的眼光  只有你自己,才能决定别人看你的眼光  一个从容的人,感受到的多
只有你自己,才能决定别人看你的眼光

  只有你自己,才能决定别人看你的眼光

  一个从容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平和的眼光;

  一个自卑的人,感受到的多是歧视的眼光;

  一个和善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友好的眼光;

  一个叛逆的人,感受到的多是挑惕的眼光……

  美国科研人员进行过一项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名曰“伤痕实验”。

  他们向参与其中的志愿者宣称,该实验旨在观察人们对身体有缺陷的陌生人作何反应,尤其是面部有伤痕的人。

  每位志愿者都被安排在没有镜子的小房间里,由好莱坞的专业化妆师在其左脸做出一道血肉模糊、触目惊心的伤痕。志愿者被允许用一面小镜子照照化妆的效果后,镜子就被拿走了。

  关键的是最后一步,化妆师表示需要在伤痕表面再涂一层粉末,以防止它被不小心擦掉。实际上,化妆师用纸巾偷偷抹掉了化妆的痕迹。

  对此毫不知情的志愿者,被派往各医院的候诊室,他们的任务就是观察人们对其面部伤痕的反应。

  规定的时间到了,返回的志愿者竟无一例外地叙述了相同的感受——人们对他们比以往粗鲁无理、不友好,而且总是盯着他们的脸看!

  可实际上,他们的脸上与往常并无二致,什么也没有不同;他们之所以得出那样的结论,看来是错误的自我认知影响了他们的判断。

  这真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实验。

  原来,一个人内心怎样看待自己,在外界就能感受到怎样的眼光。(www.txax.net)同时,这个实验也从一个侧面验证了一句西方格言:“别人是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不是吗?

  一个从容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平和的眼光;一个自卑的人,感受到的多是歧视的眼光;

  一个和善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友好的眼光;一个叛逆的人,感受到的多是挑惕的眼光……

  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就有什么样的外界眼光。

  如此看来,一个人若是长期抱怨自己的处境冷漠、不公、缺少阳光,那就说明,真正出问题的,正是他自己的内心世界,是他对自我的认知出了偏差。

  这个时候,需要改变的,正是自己的内心;而内心的世界一旦改善,身外的处境必然随之好转。

  毕竟,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自己,才能决定别人看你的眼光。

  台湾心灵作家张德芬说过一句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你有什么样的内心就会有什么样的世界。我们往往花大力气去了解别人,认识别人,却很少花精力去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我们一般是不能直接看到自己模样的,只能通过镜子、照片。同理我们一般也是透过别人的眼光来认识自己,每一个人眼里的你都是不一样的,100个人眼里就有100个你,1000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你,在不同的人眼里你是不同的,善良的、聪明的、可恶的、愚蠢的、忠诚的、虚伪的、背叛的,不胜列举。

  那么真实的你究竟是什么样的呢,真正的你又在哪里呢,“伤痕实验”明确的告诉我们答案——内心,一个内心烦躁的人纵然身处幽静也是狂躁不安的,一个内心清净的人虽然深处闹市,他的世界还是清净的。无论是追求幸福、宁静、安全……都到你内心去寻找吧,那里有无穷无尽的资源和能量。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姑娘,能改变你人生的只有你自己 连你自己都开始质疑自己工作的意义时 谁都不能安排你的生活,除了你自己
猜你也喜欢:30天口才训练计划(至少,演讲,锻炼
30天口才训练计划(至少,演讲,锻炼,大声,讲话)

目标:锻炼最大胆的发言,锻炼最大声的说话,锻炼最流畅的演讲。

自我激励誓言:我一定要最大胆地发言,我一定要最大声地说话,我一定要最流畅地演讲。

目标实现时间:30天

一、积极心态训练(20分)

1、自我暗示:每天清晨默念10遍“我一定要最大胆地发言,我一定要最大声地说话,我一定要最流畅地演讲。我一定行!今天一定是幸福快乐的一天!”(平常也自我暗示,默念或写出来,至少10遍。)(10分)

2、想象训练:至少5分钟想象自己在公众场合成功的演讲,想象自己成功。(5分)

3、至少5分钟在镜前学习微笑,展示自己的手势及形态。(5分)

二、口才锻炼(60分)

(一)每天至少10分钟深呼吸训练。(10分)

(二)抓住一切机会讲话,锻炼口才。(50分)

1、每天至少与5个人有意识地交流思想。(10分)

2、每天大声朗诵或大声讲至少5分钟。(10分)

3、每天训练自己“三分钟演讲”一次或“三分钟默讲”一次。(10分)

4、每天给亲人、同事至少讲一个故事或完整叙述一件事情。(10分)

5、注意讲话时的一些技巧。(10分)

A、讲话前,深吸一口气,平静心情,面带微笑,眼神交流一遍后,开始讲话。 猜你更喜欢:“某”字现象(违纪,通报,官员,的是
“某”字现象(违纪,通报,官员,的是,陪酒)

“某”字现象

□墨未浓

在通报违纪官员时,使用“某”字,似乎已成为一些地方频出的“外交辞令”,只要在百度上搜索“某姓官员”,就会出现无数条相关结果。最令人关注的是黑龙江省公布的一份作风整改成绩单:严肃查处547起顶风违纪案例,通报424人、调离岗位7人,对一名某姓喝酒致使陪酒人死亡的副省级干部,给予留党察看一年、行政降级的处分(央视2013年11月9日《新闻联播》)。

违纪通报,用“某”字隐去违纪者真实姓名,让人看着感觉羞羞答答、扭扭捏捏、遮遮掩掩,如鲠在喉。

查处群众深恶痛绝的违纪案件,是大快人心之事,实名通报违纪人员理所当然。但许多违纪通报,“某”字现象频出,如此模糊通报对象,其警示意义到底有多大?很值得质疑。

“某”字通报,缺少一种勇气。用“某”字遮羞的违纪通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官方怀有不敢深究的恐惧心理:原本不想管,但问题已碰到鼻子,只好“点到即止”,生怕惹急对方,“拔出泥带出萝卜”,用“某”字留一条退路最安全。在信息模糊的情况下,被处理官员没准那天就悄然复出了。

“某”字背后,尽显违纪成本低廉。一些地方的违纪通报,举例时某来某去,语焉不详,含糊其辞,不痛不痒,不敢直面问题。对公众掩盖事实,把“某” 字当作违纪官员最后一道遮丑布和保护伞,无形中纵容了违法乱纪。

“某”字代人,暴露高官腐败特权。通报权力掌握在官员自己手里,运用自如,左右逢源。有了好事,专门向媒体发布,自我表扬,说得越明白越好,广播里有声,报纸上有字,电视中有影,生怕人家不知道;出了丑事,通报批评,左遮右挡,支支吾吾,含糊其辞,说得越模糊越好,生怕被人家知道。

“某”字频现,掩饰了部分责任。在“某”姓大行其道的文件中,到底是谁喝酒致陪酒人死亡,外界始终不得而知,更不知道这顿饭吃了些什么、过程如何、陪酒人是怎么死亡的、劝酒人是否要承担法律责任,等等。极有可能拿出一大笔公款摆平死者家属,变大事为小事了事。一个“某”字,掩盖了事实真相,让责任人逃脱了追究和谴责。

“某”字面具,让群众浮想联篇。给违纪者带上“某”字面具,会生出许多谣言扰乱视听。不让官员沾丑名,官方就得失信誉;不让违规官员受公众责难,公共信誉必然挨百姓板砖。街谈巷议,人们难免去联想和猜测:高官们吃的是燕窝鱼翅,花的是巨额公款,搞的是权钱交易,还有美女陪酒、色情服务……

“某”字遮羞,降低了反腐败正能量。违纪通报,本来是传递反腐败正能量的大快人心之事,用“某”字这样一遮羞,违纪通报的正能量便大打折扣,产生的是为腐败遮羞的负能量。

“某”字滥用,消解了人民问责信心。对违纪官员不通报,上面交代不了,下面群众不答应;通报,又底气不足,难以理直气壮,于是用“某”字打哑谜。这种避重就轻、为尊者讳、蜻蜓点水式的违纪通报,消解了人民政治问责信心,弱化了公众对官员行为的监督。

只有让“见事不见人”的通报批评从遮遮掩掩走向公开透明,变“某”字为实名,才能增强问责处罚的威慑力,让已经架起的“高压线”带上“电”,让被问责官员和部门在公众的监督下积极认真改正进步,倒逼官员真正扭转不良作风,守住自己的“底线”。

  • 本类最新
  • 时尚
  • 新闻
  • 生活
  • 视觉
  • 微爱
    栏目ID=88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