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言 → 美文
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钱,社保卡什么时候开始有钱
日期:2019-01-01 12:48:23    编辑:周案原    来源:互联网
一个穷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钱的?  一个穷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钱的?  文/李松蔚  2010年,文
一个穷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钱的?

  一个穷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钱的?

  文/李松蔚

  2010年,文野31岁那年,买房后第二年,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转变”。

  这一年,他在心里对自己的定位,从穷人变成了有钱人。

  “一些人哪怕有钱了,心里也永远甩不脱穷的影子。”这是我曾经在《阶段性胜利》一文中提出的现象,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样的例子。但我们也必须承认有另一种情况的存在:过去是穷光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地一路奋斗,终于成功地脱离了穷人阶级。这种逆袭故事今天在网上俯拾皆是,为广大尚未脱贫的网友喜闻乐见。

  但这一过程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财务状况跨越某一个门槛。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对于这一过程尤其好奇。它反映出的是一个牢不可破的信念——对负面图式的长期认同——发生了根本性的扭转。这真是不可思议!如果你曾经尝试改变一位减肥者,让她相信自己“已经很瘦了”,你就知道这有多难。

  我现在要写的故事就是这样一位完成了双重转型的“逆袭者”。他是第二位与我约谈的网友,男性,35岁,谈话目的是“愿意公开自己的人生经历,让更多人从中吸取正能量”。他同意我将这一段谈话内容登出。文野是他本人要求的化名。

  我们在一家咖啡馆见面,谈了一个多小时。其中大部分时间是文先生讲述他不平凡的奋斗历史,老实说,有点沉闷。作为亲历者本身,自然每一处转折都觉惊心动魄,但网上同类的故事实在已有些泛滥,文先生的经历并没有多少特异之处,听来颇觉审美疲劳。说句抱歉的话:一听开头,大致就能想到结尾。刚到北京时如何,后来如何,现在又如何,无非是虎落平阳,咬牙坚持,绝处逢生,时来运转诸般桥段。——这段谈话是年前的事,到我写文章的这个时候,已经有许多细节没印象了。

  真正让我感到兴趣的,是他在2010年发生的那场转变。

  他在前一年买了房,花光了他多年来的全部积蓄,背负了少量的公积金贷款。那时他当然已经不是一个穷人。但他打完款,看到自己重返三位数的账面余额时,仍然感到如坠深渊的眩晕。这种眩晕,我很熟悉,是深烙在一个穷人心底的恐慌。

  “我买第一套房的时候,朋友都祝贺我,说行啊,这下你不用愁了,房子都买下了。我心想:屁!你他妈的站着说话不腰疼,看我没钱了,还说风凉话。”

  而到2011年,他就辞了职,用房子抵押了一笔钱,跟人合伙创业。

  “那时候老大也就几个月,老婆有点产后抑郁,心理压力大,不敢跟我说,半夜偷偷抹眼泪。丈母娘都来劝我,说这样对奶水不好,让我缓两年。我就跟老婆谈了一次,算了一笔账。我说现在这份工作辞了,但是这个薪资水平的,我随时都能再找。一年旱涝保收,这个数总是没问题的。所以投入这笔钱你怕什么?大不了我回头工作三年补回来就是,这风险我承担得起。千金散尽还复来,我心里不是没数。”

  (具体数字我记得不清楚了,大概是年薪三四十万,投资了一百来万吧。)

  这番话让我极为震惊。我想,我听到的恐怕是这段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中,最不平凡的一段!仅仅不到两年的时间,一次置业,一次创业,在钱上的态度就有了天壤之别。一个穷到骨子里的穷人,过了短短两年,就敢于一掷千金,胸有成竹。——这得中了多大的彩票才培养出这样的底气?我来了兴趣,问他那两年发生了什么。

  他说就是老婆怀孕,生孩子。事业方面并没有显着的变化,也没有飞来横财。

  “但是你好像一下子有信心了很多?”我问。

  文野思忖片刻:“有吗?可能吧。我就是觉得自己其实挺能挣的。”

  “觉得”这个词用得很贴切。我是一个穷人呢还是一个富人?这不完全是一道客观的数学命题,倒不如说更接近于一种主观感受。有的人年收入超过百万,还觉得离财务自由遥遥无期;也有人明明还欠着(投资人)一屁股债,却自我感觉坐拥金山银山。这个世界上不乏存款百万的穷鬼,也有住出租屋吃盒饭的霸道总裁。——与我们通常想象的不同,一个人并不会随着他财富或收入能力的简单增长,就可以水到渠成地将“屌丝”的帽子扔掉,换上“高帅富”的金字招牌。感受的转变另有玄机。

  我问他“挺能挣”的感觉是怎么出来的。

  “明摆着的事实啊:我那时候一个月的薪水就有两万多,还不算项目提成。在当时就算是很能挣了。这都是我脚踏实地干出来的。”文野显然没理解我的意思。

  “问题是,09年你买房的时候,收入差不多也有那个数量级,对吧?”

  文野点头:“稍微低个百分之十的样子,差不多。”

  “但那时候你还很心虚,看到存款没了会很焦虑。你没觉得自己能挣。”

  文野回忆09年(包括之前)的心态。没错,那时他还是一个穷人。收入虽然也不低,但是钱都存进银行里,多花掉一点都心疼。只有在看到账面的数字增长时,才会感到沉甸甸的一阵安心。“可能因为那时没买房吧,心里没底。”他说。

  但我认为不止是如此。就拿买房这事来说,那时有很好的机会,他只要申请多一点的贷款就可以早一年买房,但他没有行动,白白让房价涨了不少(换作现在,他绝不会错过08年的时机)。嘴上说存钱是为买房——道理上也确实如此——但从行动来看,已经具有了购房实力,却还是一拖再拖,攒了又攒。我觉得,这就不能说因为没买房而心里没底了,倒是因为心里没底才不敢买房。说到底,还是“穷”。

  这么说起来,文野也感慨:“还好09年出手,要是再拖一年,就买不起了。当时就是头脑一热豁出去了,房价开始上涨了,不买不行。这样逼了自己一把。”

  他想起来了,刚买房的那一段,日子很不好过。每天都在担惊受怕。

  怕什么呢?文野笑着摇头:“都是一些很蠢的想法,没有逻辑。”

  但对于这些“没有逻辑”的想法,我格外有兴趣。按照认知治疗的理论,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种“没有逻辑”的假设和信念中,区别只是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能意识到,我们可以不必受其摆布?在我的再三要求下,文先生颇为不好意思地说:

  “我那时候就觉得,手头要是没有五位数的存款,就会遇到什么危险一样。”

  他端起咖啡,自嘲地笑,努力掩饰住自己的尴尬。我没有笑。我觉得这个想法一点也不“蠢”:就在几年前,我自己也会这么想!我也是穷人出身。我猜很多穷过的人,都曾经有过类似心态。仿佛身家性命都系在那个数字上,稍一牵动就心惊肉跳。不敢消费,也不敢投资。当然,理智上知道那不是真的。但由不得理智做主。

  “我明白这种想法。我读研究生的时候,靠杂七杂八的兼职养活自己。钱挣得不少,但总是不敢花。我会担心:万一存款花完了,又找不到新的工作,那岂不是会饿死?安全起见,我必须留足三个月的生活费才行。那是我给自己的缓冲期。”

  文野眼睛一亮:“没错!对我来说起码要半年!”

  我们哈哈大笑。突如其来的共鸣让文野放松了不少,好像遇到了同类。在彼此的启发和附和下,我们又找到更多相似的,穷人特有的,“没有逻辑”的信念:

  “每个月都有花钱计划,一旦超出计划一点就感觉要完蛋。”

  “挣到钱总觉得是这段时间运气好,总担心以后不可能这么顺。”

  “所以也没有胆量贷款。万一哪一年断供了怎么办?”

  这时候我才隐约地接触到那个原来的他。那个二十出头闯北京,不舍得租房,只得在单位里沙发上过夜的穷光蛋。从一见面开始,文先生就是一个神采奕奕的商务人士,笑容温和,待人得体,举手投足中满是自信。这是一个被命运眷顾的人。虽然他反复提到过去的落魄,但直观感觉上,我还是无法把他和“穷人”联系起来。

  他现在完全理解了我说的转变是怎么回事。他说:多亏了那一年买房。

  “你才会真正发现以前担心的东西,根本是不存在的。”

  有一个寓言说:一只鸟从小被关在笼子里长大,后来就算出了笼子也不会飞。因为在它的头脑中,已然有了一只看不见的“笼子”。照这个比喻,这只鸟当真想飞起来,就必须先尝试着突破“笼子”的屏障。拿自己的身体,甘冒风险,小心翼翼地,闯荡想象中的禁区所在。舍此别无他途。在认知治疗中,这叫做行为实验。

  所谓行为实验,就是在生活中,把我们原先坚持的信念变成一个假设,再尝试以实验证实或是推翻。譬如有人以为:我做事必须一丝不苟,别人才会喜欢。——真的么?不妨做一个实验:故意犯一次错,看看结局如何?一试之下,许多不合理的信念自然就会土崩瓦解。这道理说来简单,实践起来却极为不易。首先,实验设计必须温和,小步试探,就像整个人跳进温泉之前,需要先拿手试一下水温。其次,实验设计要有针对性,找准心里最真实的恐惧,针锋相对地发起挑战。令狐冲破冲虚道长的剑招,认为“要找出破绽,只能直击最强的一点”,颇有相通之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这实验必须亲身尝试,亲力为之。他人的经验无法替代。哪怕信誓旦旦地保证:“这件事大家都试过了,结果千真万确!”甚至理智上已经洗脑成功:“我知道这个信念错了,就不用再试一遍。”——从行为改变的角度看,全都是无意义的。令狐冲那时不能冒着绞断手臂的风险,直刺剑圈中心,就不能产生切身的感悟。

  所以文野是在情急之下,开启了一场“失去存款会怎样”的实验。

  像是被猝不及防地扔到一个陌生地带。好在他发现自己担心的事一件也没发生。

  最严重的时候,他感觉自己已经岌岌可危了。他的存款一度跌到过三位数。但还好,等到发薪日他就活了过来。什么危险也没有遇到——说来可笑,就这么点破事,折腾了他三十年,本质上荒谬得让人失望。但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对于金钱的感觉发生了变化。他开始意识到自己“挺能挣”,开始客观地评估自己的经济能力,开始买一些自己原来不会买的东西。一次又一次地,他还会因为存款上的波动而困扰,但程度已经越来越轻,而愉悦的感觉日渐增强。他逐渐开始觉得,钱本该是一个流动着的东西,唯有运转起来才能产生价值,存款太多反倒说明不能物尽其用。

  行为实验一旦开始,哪怕只是最温和的一小步,也会逐步自我强化,构成一个正反馈的循环。文野的例子刚好说明了这一点。不到两年的时间,他已经很难理解自己最初究竟在焦虑什么。他最后一次逼自己,是2010年底买车(北京实行摇号前夕),财务状况再度陷入冰点。但他已经有过一次经验了,这一回很快就振作起来。这让他更加明确了对钱的态度。之后不久他就创了业,后来又贷款买了一套房。

  他创业了两回,中间又工作了一年。现在他仍然没多少钱——以存款和现金流而论。“有吃饭的钱就够了,买东西刷信用卡”。他有两套房,有自己的公司,还在不同的项目里拥有不少股份,其余的资产则以股票、信托、比特币等形式存在。“没统计过值多少钱,算个总数也没意思。”我问他:“一千万应该是有的吧?”他笑笑:“光两套房子就一千万了。”对于一个依靠存款的人,这是无法想象的数字。

  我当然不是说,文先生的发家全是因为产生了心理上的突变。在这篇文章里,我没有写到他的勤劳、坚强、隐忍、智慧、诚实、以及经验技术,包括这个时代提供的各种机遇。这些才是他赚钱的根本。但是另一方面,这些赚到的只是客观的钱。一个占有大量金钱的人,却未必一定能“有”钱。我看过一篇报道,说中了彩票的穷人很多,能改变一生财运的很少。因为他们没“有”钱。这里的“有”不是占有,而是掌握,是如臂使指的灵活运用。把钱变成工具,变成盟友,变成帮忙赚钱的奴仆。

  穷人永远被金钱驱使,而有钱人则可以驱使金钱。在我看来,这中间的分界线,不只是挣钱多少,也在于这个人和金钱的关系。回到文章题目里的问题:一个穷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有钱的呢?我的回答是:从他和金钱的关系开始转变的时候。

  对文先生来说,就是他咬牙买房的时候。那是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有钱。

读书能让人富裕,但不一定能变得有钱 我在30岁之前就赚了1500万美金,但有钱人的生活跟你想的不一样 漂亮女孩想嫁有钱人,金融家的回复令人拍案叫绝
猜你也喜欢:"巅峰体验":
"巅峰体验":心理健康的添加剂(巅峰,体验,的人,健康,心理健康)

"巅峰体验":心理健康的添加剂
  
  心理学家把人的心理健康标准概括为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康、统一协调的行为、人际关系的适应、反应的适度等六个方面,具备上述条件的人可视为心理健康者。但是,心理健康的程度也有高低之分。
  
  一位名叫马斯洛的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有“巅峰体验“的人心理更健康。马斯洛对一些最成功,也最健康的科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进行了研究,发现他们具有两个主要的共同特征:一是他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以及欣赏文艺作品、投身大自然时,能感受到一种非常奇妙、着迷、忘我而与外部世界融为一体的体验。这时,他们表现为情绪饱满、高涨。马斯洛把这一体验称之为“巅峰体验“。他说,他所研究的那些人几乎都有这种巅峰体验,而且非常频繁。这些人的“成就动机“因此更加高涨,且更有自信心,极少有抑郁等消极情绪出现,因而他们的心理更健康。
  
  二是他们更有自主性和相对独立性。马斯洛说:“我的被试对象表面上承认习俗,但实际上对这些习俗是超然的,他们能接受这些习俗,又能遗弃它们。“可以这样说,心理更健康的人不是通常所说的那种八面玲珑的“应声虫“或者毫无原则的“和事佬“,而是巧妙地抵制有缺陷的习俗的改革者。当然,这也不是说他们不适应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适应不等于盲从或者随波逐流,也应包含合理的对抗。他们在该“我行我素“时就“我行我素“,表现出心理的高度自由,更具自主性和独立性。
  
  尽管巅峰体验难名其状,但马斯洛的被试对象多为饱学之士、健康之人。可以这样认为,饱学、健康是激发巅峰体验的条件,而奇妙的巅峰体验又是“成就动机“的催化剂。换言之,愈成功、愈健康的人,愈是有更多的巅峰体验,而更多的巅峰体验可进一步促进成功者的事业,成功的事业又能治愈人们的心理创伤。因此,成功者的心得自然更健康。可以说,巅峰体验是心理健康的添加剂。 猜你更喜欢: 一抹心灵,一丝温暖(心灵,梦想,
一抹心灵,一丝温暖(心灵,梦想,当你,它会,低头) 一抹心灵,一丝温暖

携一缕芬芳,翱于晴空;怀一颗赤心,止于至善。乘一团云彩,带希望与梦想飞翔,始于心灵,也终于心灵。
午日晴空,阳光一簇,一席草地,一味书香。双手捧着一本心灵的良药,以升华希冀,以冼洗灵魂。带着梦想驰于书海,奔赴慰藉心灵的殿堂。在这个书湘四溢的季节里,我很满足于此刻的陶醉。“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生命也亦如此。在每个人前行的道路上,必然不会有一帆风顺的,除非你生来便步于天堂。而挫败又是双面性的。在智者面前,它是磨刀石,是指路灯,是勇于前方必将踏过的小丘陵。在弱者面前,它是断头草,是挡路石,是折断前行道路的大鸿沟。一盏灯,可以为黑暗中摸索的路人照亮道路;一盏灯,可以为航海迷途的船只指明彼岸;一盏灯,可以给濒临绝望的人以黎明的曙光和新生的希望。美好的心灵与梦想便是一盏灯,是一片熠熠生辉的华彩和光亮。生于不同的时代,面对不同的方向,生命也有不同的意义。而一切前行的根源,便源自于生生不竭的心灵与源源不断的梦想。
偶尔的抬头,看到天上飞飞鸟,你是否也曾羡慕过它们可以在天空中自由的翱翔?偶尔的低头,看到水中的游鱼,你是否也曾羡慕过它们可以在海洋中尽情的摇摆?曾有故人点醒我,有梦便去追,莫使少年亦白头,空悲切!是啊,有梦便去追!沿着古人的脚步,行于先人的足下,踩着梦想的阶梯,不断前进,不断在梦想的刺痛中蹒跚,当你在心灵的深处踏上启航的道路时,光明便折射在你的瞳孔,为你指引走向梦想中的彩虹。它可能在你初时的无奈中不断敲打你,抉择你。但它也会在以后你的奋斗中,成功中,不断鼓励欣赏你。这一切的一切,都在为你重塑一个令人折服的心灵。
我们无法去评判这个世界的好坏,因为我们所触及到的仅仅只是这世界的皮毛而已。以偏概全,未免过于臆断。然而这世界的繁华,亦如这城市的喧嚣,总是会让人在不经意间迷失自我。人们在这喧嚣的世界中往往会有些许的烦躁。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给自己的生命留下一点空隙,就像两车之间的安全距离--一点缓冲的余地,可以随时调整自己。不论外界如何变化,自己都能有一片清净的天地。清净不在热闹繁杂中,更不在一颗所求太多的心中,放下挂碍,开阔心胸,心中自然清净无忧。生活的空间,需借清理挪减而留出;心灵的空间,则经思考开悟而扩展。积极的心态可使我们有坚定乐观且自信热情的人格品质,而这又是我们幸福的学习与工作所需要的积极心理因素。相反,不自信,心胸狭窄,斤斤计较,便会使我们意志消沉,希望泯灭。终沦为平庸。于此于彼,心灵都可谓先于成功,先于快乐之本。静静去观赏生命的奇迹与智慧的海洋都是芊芊之快!心是整个人的灵魂,身体是整个人的躯壳。只有合二为一,才能使人精神抖擞。我们都富有好奇心,总想知道天空外是什么,地球的深处是什么,人的身体内是什么。好奇是梦想与心灵成长的焰火,更是一片郁郁葱葱中迂回盘旋的雏鹰。在梦想与心灵的雨露滋润下,不断冲破人生的束缚,不断以新的冲击去洗礼未来道路的黑暗,以新的姿态去放飞梦想与心灵!
静夜,抓一把月色,贴于心扉,携一片祥宁,注于希望,挥手告别心中的不快,梦中的不悦,再次抬起心中的刚毅。莫被失望所打败,切忌憎恶所附身。秉持坚贞的信念: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赋有傲骨寒霜中亭亭玉立的气节。承载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气概。蕴含着大道之合,成于天地的底蕴。万物总谛:适者生存,物竞天择!莫使梦想过早焚于街头,莫使希望过早败于星火。源于心灵的悸动总不会枯竭,只要每天以晶莹的雨露去不断浇灌,生命总不会过于偏激。它会低头,当你跋山涉水,历经险阻;它会低头,当你风雨无阻,拥抱彩虹;它会低头,当你勇敢无畏,不计前险;它会低头,当你心灵起航,放飞梦想。梦想是在搏击中展示风采,在奋斗中绽放花朵,在激流中散发人生的精彩,架着梦想的帆船驶向成功的彼岸,和梦想一起飞翔!成功无捷径,那么便在泥泞的沼泽中,在刺骨的荆棘丛中以完美的姿态踏出一个永久辉煌的人生!
人生若只如初见,浮沉繁华,不过过眼云烟。我只在红尘中争渡,以启航的心灵,以不弃的梦想。哪怕只是一朵浪花,亦奋勇向前!

  • 本类最新
  • 时尚
  • 新闻
  • 生活
  • 视觉
  • 微爱

头条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