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芸众生皆为红尘之中片片尘埃,飘摇于天地之间。在各自的轨迹上演绎着这样那样的故事,在相互的或平行或相交的时空里展现一段段人间词话。如此的,便也鲜活了各自的生命鲜活了整个世界。
人的一生无非匆匆的来去间罢了,所谓优劣得失只有生命个体心下明了。那么,所谓评价所谓褒贬又有何等真实的意义呢?
我曾自谓贝多罗的叶子,叶子,也同样的有着生命的种种迹象。吐芽成长之际,伸展呼吸之时,飘忽落地之刻,同样诉说我对生命的感念。挂在枝头眼看着也感受着生命的律动,也向灵魂吐露对于红尘的感悟。经风雨历霜雪,同样体味生命的神奇。那么,叶子也好,一然也罢,同样是一种生命的表现方式。
人生,总有感动之时。或许只因看一眼春花观一刻秋月,或许是因了长时期的或愉悦或孤独或通畅或堵塞,或许更发自于生命的嬗变和颤动。所谓悲欣得失,都是生命的组成罢了,都是过眼的烟云,都将伴随生命飘摇、聚散。所能留下的痕迹,与原本的真实真的相去甚远了。
感恩,是生命的一种美丽。生命之中的所有存在都是合理的都是理所当然的,然而,拥用了一颗感恩的心也便成就了一个美丽的生命。
面对,最难的就是自己的灵魂了。所谓物质,所谓精神,都依附于却又游离于灵魂之外。唤醒了或迷茫或麻醉或沉睡的灵魂也就唤醒了种种的美丽和安然。
期待一份曾经的或未来的美丽,给生命一种可能,给灵魂一片空间。生命,原本如此真实,生命,原本属于自己。把生命放在自己的掌心里,把灵魂展现于自己呼吸的空气里,才知道灵魂深处有一个毫无掩饰的纯真可爱的自己。
文:一然
猜你也喜欢:你想要的那么多,结果撑坏了自己吧?(鞋子,馒
你想要的那么多,结果撑坏了自己吧?(鞋子,馒头,几个,这双,师父) 文/炉叔
1
曾看过这样一则小故事:
一日,几个和尚来寺院的食堂吃早饭,早饭也就是每人几个馒头和一碗稀饭。只是就餐时,小和尚发现他的师父和大师兄都得到了6个馒头,他自己却只有4个馒头。他感觉不公平,于是就问他师父又多要了2个馒头。然而,他吃完4个馒头后就觉得饱了,但是剩下的2个馒头他又不好意思不吃,于是就强忍着吃了。
你想要的那么多,结果撑坏了自己吧?
后来他肚子疼得要命,根本不能像之前那样扫地念经。这时,他的师父说,“你并没有享受到多吃两个馒头的好处,反而还要承受它们带给你的痛苦。有时候得到了不一定就是享受,适合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小和尚听完师父的话沉默许久。
2
这则故事的寓意大家也都明了,只是很多人往往虽然都懂这个理却又很难做出与它相符的事。“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的欲望就像是无法填满的沟壑一样,小欲望达成了不甘心,又要去追寻更大的目标,想得到更多。可是,你得到的东西都是适合你的吗?它们真的没有给你造成负担吗?
记得朋友小H不久前还跟我抱怨她一个朋友(小Q)不管是买衣服还是买鞋子只求好看不求合适。有一次,她们几个小姐妹约着去商场买鞋子,碰巧赶上某个品牌的鞋子在大打折扣。她们想着这个牌子的鞋一年到头也做不了几次活动,就想着都入手一双。
小H挑了好久终于挑了双比较满意的鞋子,正打算让服务员拿一双合适码数的鞋给她试穿时,小Q瞥了一眼她手上的鞋子,跟服务员说也要试这款鞋子。后来,小H买了这双鞋,小Q也买了,只是小Q买了双比自己脚还小一码的鞋,因为这款鞋差不多断码了,她又舍不得不买,所以将就着拿了双小码的。
没过几天,小Q便穿这双鞋出去玩,哪知这双鞋把她害惨了。因为它是坡跟鞋,她去的地方路又不太平坦。所以刚开始走路时她只觉得脚趾被挤得生疼,再后来,走着走着她没留神一脚踩进一个坑里,整个人摔倒在地上,把脚也崴坏了。就这样,她连续好几天不能上班,只得在家卧床休息。小H得知情况后,去她家看望她,她伤心地说,“早知道我那天就不穿这双鞋子去玩,真倒霉”。
小H看了看她肿起的脚踝和脚趾,直言到,“当初你就不应该买这双小码的鞋,再说你平时都不穿坡跟,偶尔穿肯定不适应,何况鞋子还小了,走路怎么可能舒服”。小Q满脸委屈,嘟嚷着嘴说,“我就是看它好看才想要的,我以为鞋子小穿穿就变大了”。
3
生活中有多少个像小Q一样的人,经常买一些完全不适合自己的东西,最终是丢了吧又舍不得,放着吧又碍眼!我在想,如果当初我们买东西时,能慎重点,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适合你的东西,你用起来更顺心更珍惜,也用得更长久。
所以,下次我们在渴望得到某样东西时,先问问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它,它是否又真的适合你,如果你们之间是不匹配的,那么它迟早一天会成为你的累赘,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比如当你拥有了过多的“钱权名”时,你能保证自己的欲望不再膨胀吗?保证自己有一天不被它们“拉下水”吗?
比如当你为了生存随便谋一份工作时,你确定自己能完全胜任它吗?确定自己在工作无法进行时也不心烦意乱吗?
比如当你为了结婚而结婚时,你以为真的找到了对的那个人吗?以为自己不会饱受婚姻不幸的折磨吗?
……
总之,无论我们想得到什么,都需认真考虑,三思而后行。 猜你更喜欢:名人对鲁迅的评价(鲁迅,父亲,母亲,鲁迅先生
名人对鲁迅的评价(鲁迅,父亲,母亲,鲁迅先生,中国)
主要评价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摘自《一毛一|泽|东选集》第2卷第6一98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摘自《一毛一|泽|东文集》第2卷第4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叶圣陶: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郑振铎: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
郭沫若:鲁迅先生无意做诗人,偶有所做,每臻绝唱。
老舍: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赞同。
茅盾:要冒这一切伟大的永久纪念的必得办到,由一个先决条件:学习鲁迅!
鲁迅逝世时,郁达夫在《怀鲁迅》中写下这样的话: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怀鲁迅》郁达夫,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原载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日《文学》第七卷第五号。
儿子眼中的鲁迅
周海婴:
或许是由于政治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父亲的形象都被塑造为“横眉冷对”,好像不横眉冷对就不是真正的鲁迅、社会需要的鲁迅。的确,鲁迅是爱憎分明的,但不等于说鲁迅没有普通人的情感,没有他温和、慈爱的那一面。我后来也问过叔叔周建人好多次:“你有没有看见过我爸爸发脾气的样子?”他说从来没有。在我眼里,母亲与父亲之间的感情包含一着两种:一种是学生对老师的崇敬,还有一种是夫妻之间的爱护、帮助。我母亲在她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父亲做了很多事情,抄稿、寄信、包装等等。母亲喊父亲什么,我不记得了,记忆中也没有她老远喊父亲的印象,只是有事就走到父亲面前,询问他喝不喝水,或者告之该量体温了、该吃药了,是一种自然的平视的状态。
母亲是父亲的一片绿叶,为父亲做了很多工作,母亲当年也是一位有才华的女性*。母亲告诉我,她后来也跟父亲提到过,想出去工作;父亲听到后,把笔放下叹了口气:“那你出去我又要过我原来的生活了……”于是母亲放弃了原来的想法。我想鲁迅最后十年能创造出那么多的传世作品,当中也有母亲的牺牲。虽然希望出去教书的母亲心情也很矛盾,但她觉得用自己的牺牲换来父亲创作的高一峰,一切付出是值得的。
鲁迅相貌普通,浓眉大眼,眼神透有几分深邃。浓八字胡,头发整齐肃起,颇为沧桑。脸型方正,幽默。照片上的鲁迅多很严肃,但实际鲁迅很爱笑,有时笑起来烟斗都拿不住。
臧克家《有的人》
1949年全国解放后,臧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非常伟大。体现出鲁迅的伟大,体现出革命者的勇敢。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
- 上一篇:当你觉得忧郁的时候,当你忧郁不觉时别人占了先机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