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言 → 名言短句
琵琶行教案詳案 琵琶行的優秀教案
日期:2023-03-16 14:44:27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互联网
琵琶行教案范文(精選6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琵琶行教
为你推荐:
  • 關于難受的說說
  • 琵琶行教案范文(精選6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琵琶行教育教案范文(精選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琵琶行教案范文(精選6篇)

      琵琶行教育教案1

      知識目標:

      品味詩歌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習描寫音樂的方法,領悟作者的藝術特色。

      理清全文脈絡,分析結構特點。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透過人物的行動、語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學習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法,培養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通過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學步驟:

      一、導入:中國是一個盛產詩歌的國度,迄今為止,我們已經穿越《詩經》、《唐詩》走過了3000多年的曲折歲月。《唐詩》是我國詩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燈塔,照耀著歷代文人墨客。一提起唐代,人們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將相,而是詩人才子。唐朝有這樣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許早已被人們淡忘了,可是他為一位詩人寫的悼亡詩卻永久的流傳了下來。這位皇帝是誰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寫的這首詩是這樣的:

      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師:這位詩人是誰?

      生:白居易

      師:怎么知道?

      生:名居易,字樂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長恨歌》。

      二、作者簡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鄭,青年時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二十九歲中進士,官至左拾遺(諫官)。有“兼濟天下”的理想,屢次上書針砭時弊。寫下了《新樂府》、《秦中吟》為代表的“諷喻詩”,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腐朽和罪惡。由于得罪了憲宗和官僚集團,被貶官。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今存書近三千首。在文學上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和繼承我國古典詩歌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反對“嘲風月,弄花草”而別無寄托的作品,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麗著稱。《琵琶行》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長篇敘事詩,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師:白居易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琵琶行》?

      生:被貶潯陽。

      三、文題背景:

      這首敘事詩,主要記敘白居易貶謫江州時,在一個蕭瑟的秋夜,送客潯陽江頭,偶逢琵琶女,從其苦難的身世聯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頓時觸發了天涯淪落的痛苦心境,悲愴之意油然而生,他飽蘸滿腹辛酸之淚,盡情傾述悲憤之情,寫下了千古絕唱《琵琶行》。詩一問世,即廣為傳送,遠揚塞外,直至今天,雖歷時千載,仍傳不衰。

      師:后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遠的記載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間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潯陽江水又將這個美麗的故事千古的流傳下來。現在我們學習這篇課文。

      四、翻譯并疏理課文思路。

      序言部分:交待寫作動機。第三段:江中聽訴身世苦。

      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第四段:同病相憐感慨多。

      第二段:江心聆聽琵琶曲。第五段:重問琵琶青衫濕。

      五、講析課文:

      一、分析琵琶女、白居易的共同命運。

      師:在這首長詩(敘事詩)當中,詩人一共塑造了幾個形象?

      明確:兩個:琵琶女、詩人

      師:在這首長詩當中,詩人是用哪一個詩句將這兩個形象連接在一起的?

      師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師:為什么白居易會發出這樣一聲哀嘆——同是天涯淪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間有什么共同的命運

      提示:從樂妓與詩人的人生歷程中來尋找答案。

      師:樂妓:早年的境況是“藝壓京城、艷蓋群芳”(色藝雙絕);

      現在的境況是“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

      詩人:早年的境況是“身居高位、名動京師”(高官厚祿);

      現在的境況是“謫居臥病、飄零天涯”(淪落凄涼)。

      他們有著相似的經歷:都是由“盛”(風光無限、春風得意)而“衰”(淪落天涯、境況凄涼)。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們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學藝術形象的再現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盡情地傾述了自己的悲憤之情。是“音樂”將他們聯系在一起。

      師:詩人被貶到此地后基本上做到了“恬然自安”,是什么導致了他的情感波動。

      師:提示:(從小序中找)錚錚然有京都聲。

      師:為什么聽到京都聲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強烈的憤懣,憂郁之情?

      明確:詩人有著偉大抱負和理想,長安城是他施展抱負的地方,他被貶之后,表面上安于現狀,可是不能施展抱負一直是他心頭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樂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這都是非常激越雄壯的曲子,正好能釋放自己隱藏在心頭的深深的抑郁。也將白居易心頭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達了心頭激烈的情感。

      師:請大家想一下,假如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調,能否激起詩人如此強烈的情感?

      明確:江南小調是歡快的、流暢的感情,不能表達白居易的心情。而這首琵琶曲所表達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這種心情正符合白居易當時的心情,二者產生了共鳴。才激起了詩人內心如此強烈的感傷情感?

      二、欣賞這千古絕唱的音樂描寫。

      師:音樂并不象高聳入云的山峰,奔騰不息的河流,翁郁蒼翠的林木那樣形象可感,它有聲無形,縹緲難以捕捉,歷代用詩歌來表現音樂的作品很少,堪稱精品的就更罕見。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對音樂的描寫可以說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可謂描寫音樂的極品,自唐以來歷詠不衰,實乃千古絕唱,現在我們就來欣賞它。

      整個曲調可以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這是詩人描寫音樂的開始,音樂的魅力在其能抒發感情,琵琶女是一個演奏的高手,她通過自己的演奏訴說自己悲慘的遭遇和內心的哀愁:潯陽江邊,風寒月冷,琵琶女獨守空船,孤單凄涼。所以其出場彈奏時旋律低沉抑郁。而白居易則是一個聽曲的高手,他通過聽琵琶女的演奏,由琵琶女的遭遇聯想到自己遭貶,心情十分低落,因而最后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所以這兩句寫出了漂泊流浪之恨,寫得特別入神。

      第二部分是“歡樂曲”:“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這時歡快明朗、清脆悅耳的琵琶聲,忽高忽低,交織起起伏生動的樂章,唱出了琵琶女春風得意的青年時代。那時的她,可謂色藝超群,名噪京華,“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成功的榮譽與醉酒歡歌構成她生活的全部。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轉為清脆圓潤、輕快舒徐,形象生動。“大珠小珠落玉盤”更使人覺得在這里落下的哪里是珠子,分明是她往日的盈盈笑語,和歡快時滾燙的淚水,讓人過耳不忘。接著用“間關鶯語花底滑”寫弦音像黃鶯(在)花下唱著輕快婉轉的歌曲,優美動聽。這更進一步寫出了琵琶女內心的歡快。

      第三部分“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生。”漸漸地,弦聲緩慢,仿佛眼前的小溪被寒冰阻塞著,發出冷澀的低泣,訴說著琵琶女心中難以言表的苦楚。旋律變得“冷澀”“凝絕”,音樂之聲“暫歇”,在間歇中琵琶女心中深深的愁和怨在壓抑著,命運的變化使此時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當中。此時此刻真是無聲勝有聲呀。

      是呀,琵琶女好景不長,“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她“年長色衰”,生活變故,門庭冷落。迫于生計,她“老大嫁作商人婦”。回憶到這兒,怎不肝腸寸斷?

      最后一部分是“悲憤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這段音樂情緒高漲起來,絕非柳暗花明,重見天日,而是以剛勁急促、震撼人心的節奏,表達琵琶女對命運的不平之感與憤懣之情。這時她的幽愁怨恨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漿滾滾而出,宣泄了她的幽愁暗恨。為何?

      明確:琵琶女受傷的心靈本渴望愛情的撫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輕離別”,讓她時常空船獨守。這現實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樂之聲如“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對世人重色輕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憤怒控訴。“四弦一聲如裂帛”,如裂帛,這是琵琶女的心的碎裂,也是詩人被貶九江之后,他的偉大抱負被撕裂,是憤激的哀號。

      總之,詩人不但寫出了琵琶女音樂技藝的高超,而且通過樂曲的變化,表達出演奏者內心情感的起伏變化,讓人如聞其聲,如感其情。正如詩人所云:“我聞琵琶已嘆息。”悲憤的曲調,令普天下傷心人聞聲一哭!這一段,白居易和琵琶女,一個筆下寫憂怨,一個弦上彈憂怨,他們都有一樣的愁怨,詩人用濕漉漉的詩行寫出了用濕漉漉的眼淚浸泡得濕漉漉的心。

      師:“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有何作用?

      它給我們(造成了)一種視覺和聽覺的美感:琵琶女的演奏停息了,東船西舫悄然無聲,這是美妙絕倫的琵琶聲引人入勝,引發了每一個人內心的郁悶和苦痛的結果;在茫茫的江水上,江面微波蕩漾,落花慢慢漂流,只看到倒映在水中的明月,它盛滿憂愁,彌漫著涼意,將人們引入一個凄清和悲涼的意境。它渲染了當時凄清的氣氛又襯托出琵琶女彈奏的高超技藝,給人造成余音繞梁的感覺。

      師:讀了這一段,你能想到當時是怎樣的社會現實?

      塵世太污濁、黑暗,詩人(包括如詩人一樣的有志之士)報國無門,請纓無路,他只能在詩歌世界成為士大夫。憑他的才華,他本來應該是這個塵世王國中的一個寵兒,結果卻成了塵世的遺棄兒。他滿懷的愁怨,就算是甘醇的杜康酒也化解不了,詩人的命運是苦楚的,即使醉了也不能一醉方休而沉醉千年,醒來后又只能繼續走他飄泊的人生路。

      師:此段關于音樂的描寫,是不是直接描寫?

      生:是。

      師:白居易對琵琶曲的總體感受是什么?

      生:如聽仙樂耳暫明(這是對琵琶女的高度贊揚)。這么美妙的音樂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那得幾回聞。”

      三、總結本課描寫無形的音樂所運用的方法:

      明確:第一就是運用比喻(修辭方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把音樂的音高、節奏、旋律用畫面形象地寫出來,給人以無限的聯想;

      第二就是用雙聲疊韻詞(用字方面):“嘈嘈切切”,“幽咽”,能把音樂的韻律和節奏表現出來。

      第三就是運用的對比(有聲和無聲)、動靜結合的方法:在小學的作文中,曾經常寫到“我們教室里非常的靜,連一根針掉到地上都能聽到它的聲音”,那么,以這種手法來寫,就能突出教室的靜,這種寫法,在以后的作文中也應借鑒一下。

      第四就是運用心情來表現音樂:如“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表現了心情的壓抑,就可以體會到弦聲的低沉。

      第五就是把無形的音樂化為有形,有了畫面感:比如說“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幽咽泉流冰下難”“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詩人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形象化的表達了出來,并能區別音調音色的變化,真是妙不可言。

      四、課堂小作文:本文在寫作中不但注意了音樂美,而且也注意了畫面美。比如像《琵琶行》里面的“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這里面的意境就非常美,請大家把它改寫成現代文。

      參考:春江花月夜,一彎江水,一輪明月,尋聲凝目月下船,空艙之前一紅顏,追前憶昔信手彈,月浸江水人心寒。

      五、聯想積累:古今中外還有許多描寫音樂的詩都給人們以不盡的美感,你能想出一些嗎?

      參考:如劉長卿寫過一首詩:“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寫出了風入松的感覺。

      ……

      六、小結:一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騷客,一個天涯歌女,因為音樂,讓他們演繹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絕唱,在這個不朽的夜晚,潯陽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風,清冷的月光,飄飛的荻花,永遠記住了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詩人白居易也在這個不朽的夜晚,踏著濕漉漉的詩行,平平仄仄地走著,一路灑下兩行滾燙的淚水,沾濕了歷史的臉龐,永遠都無法抹去。

      琵琶行教育教案2

      一、教學目標

      1、積累文學常識;

      2、欣賞詩中運用描寫音樂的語言;

      3、品味意境,體味情感;

      4、背誦課文。

      二、教學重難點

      1、賞析詩中的音樂描寫;

      2、引導學生抓主旨句,結合詩人和琵琶女的人生遭遇,體會詩人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學方法

      誦讀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四、課時安排:

      一、導入新課:課前用PPT播放“高山流水”音樂(配一組意境與高山流水音樂相符的圖片,自動播放),營造氣氛。

      導語:音樂是人類最富于靈性的創造,它通過七個音符對稱與非對稱的排列,奏出或悲憤激越或輕柔纏綿的樂曲,以表現豐富多彩的人生體驗,抒發人們內心的情感,因此音樂與同為抒寫人生體驗的詩歌并被稱為藝術的最高境界。剛才我們聽的這首名曲是“高山流水”,這里面的故事,千百年來世人傳頌不斷。

      兩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雅士,一個山野樵夫,是音樂將他們聯系了起來,于是世上便流傳著知音的佳話。一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騷客,一個天涯歌女,又是音樂讓他們共同演繹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絕唱。在那個不朽的夜晚,潯陽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風,清冷的月光,飄飛的荻花,永遠記住了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白居易遭貶謫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憐而信筆寫來的經典樂府《琵琶行》。

      二、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今陜西渭南人。早年熱心濟世,強調詩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與元稹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所作《新樂府》、《秦中吟》,“唯歌生民病”、“句句必盡規”,與杜甫的“三吏”、“三別”同為著名的詩史。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則代表他藝術上的最高成就。現存詩近三千首。

      三、寫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轉衰的中唐時期,當時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都很尖銳。外族不斷入侵,自安史之亂后,國內連年戰亂,民不聊生,統治階級內部朋黨之爭日益加劇,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日漸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亂江南,接近人民,對政治的混亂、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唐憲宗元和十年,跟擁兵割據的藩鎮吳元濟勾結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長安城頓時一片混亂。白居易當時任東宮贊善大夫,是個陪侍太子的閑職不能過問朝政,但他壓抑不住自己的憤怒,上書請求緝捕兇手,終以越職言事的罪名被貶為江洲司馬。對于這次遭貶,詩人既感傷有憤慨。到江洲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態炎涼。他有滿腔的怨憤無處傾訴,到江洲的第二年就創作了這篇著名的長詩。

      四、白居易生平與詩作

      五、解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還有《長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種形式,后成為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三者雖名稱不同,實則大同小異,常統稱“歌行”。是一種具有鋪敘記事性質的歌辭。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本詩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濃的長篇敘事詩。

      六、整體感知,疏通讀音

      1、學生自由朗讀,借助工具書,掃除生字詞;

      2、播放朗讀視頻(PPT),初略感悟,正音。

      3、齊讀課文

      七、解讀序言

      要求通讀序言,利用課文注解,翻譯文句,并說說此“序言”的作用。

      掌握序言中重點文言字詞:

      1、左遷:降職(補充:右遷,升職)2、明年:古義:第二年,今義:今年的下一年。

      3、命酒:酒,名詞活用為動詞,擺酒;4、因為:因此創作,為動詞,寫作,創作

      5、長句:古義:七言詩,今義:結構復雜,詞語較多的句子

      6、歌以贈之,歌:名詞活用為動詞,作歌7、命曰:命,名詞作動詞,命名,題名序言作用:交代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涼身世,說明寫作的背景動因,并為全詩定下凄切的感情基調。

      八、課后作業

      利用課文注解和工具書,翻譯課文,梳理文句意思,分別用一句話概括各段的內容。

      琵琶行教育教案3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透過人物的行動、語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學習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法,培養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2.通過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作者,簡介作者與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唐代繼杜甫之后的又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積極提倡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反對“嘲風月,弄花草”,作品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長篇敘事詩,繼承了漢樂府敘事詩的.傳統,是初唐以來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帶有很強的抒情性。由于敘事與感情的結合,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優美動人,可以說是我國古典敘事詩又一新的高峰,在詩人生前,就被廣為傳誦,所謂“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歌唱《琵琶行》。”時至今日,千百年過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師引導學生對詩的內容作整體把握。

      三、串講小序,講前布置兩個思考題要求學生邊聽邊思考,串講后提問。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確: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概況,概述歌女的悲涼身世,說明了寫作的背景動因,并為全詩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調。

      2.小序已經簡明清楚地敘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為什么還要寫成一首詩呢?

      明確:寫成了詩,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達意,給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鳴。

      四、分析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

      1.“楓葉荻花秋瑟瑟”。

      敘述秋夜江邊送客時的環境,秋夜江邊,楓葉、荻花,色調暗淡,“瑟瑟”二字點情,景物成了溢滿悲涼情感的意象,疊加在一起,令人頓覺秋涼襲來,渲染了送別時人物凄涼愁慘的心情。

      2.“別時茫茫江浸月”。

      敘述別時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無不彌散著作者的離愁別緒,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與自然景物有了感應。情景交融,自然地點染出哀傷之別,同時為水上琵琶聲的出現準備好氛圍。

      板書

      “潯陽江邊聞琵琶”。

      秋瑟瑟忘歸

      無管弦悲涼,奠下基調忽聞水上琵琶聲(驚喜)

      慘將別不發

      江浸月

      五、第二段是“江心聆聽琵琶曲”。我們知道,音樂是一種抽象的藝術,我們平常只是聽,要描寫它十分困難,然而白居易對琵琶音樂的描寫卻非常成功,歷來為人們所稱道。

      1.要求學生齊讀第二段,體會作者高超的音樂描寫方法。

      2.要求學生找出比喻音樂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樣的樂聲。(下一個定語,表狀態)

      板書:

      比喻句音樂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語幽細

      大珠小珠落玉盤清脆圓潤

      間關鶯語花底滑宛轉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難低沉入微

      銀瓶乍破水漿迸激越雄壯

      鐵騎突出刀槍鳴激越雄壯

      四弦一聲如裂帛戛然而止

      3.朗讀這些句子,師生總結運用比喻寫音樂的藝術效果。

      一連串精妙的比喻,寫出音樂的變化,用這些具體的現實生活中聽到過的聲音和形象比擬描繪樂聲,把抽象無形的音樂刻劃成有形可感的實體。讀者不僅仿佛聽到了那或輕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揚,或低回鳴咽的應接不暇的樂音,而且仔細欣賞起來,還可以聽出這一聲和那一聲又有明顯的音色、音調上的區別,熱鬧而不紊亂,復雜而有層次。聽了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聽完一支完整的樂曲:先從輕徐悠長開始,仿佛從沉思中喚起記憶;接著眾音繁會,像波濤起伏;馬上又轉到幽細甚至聽不見,宛似悲慟抽泣;最后以短促剛勁的音響終曲,猶如急雷破山,崩巖走石。讀者從這連珠式的具體可感的樂聲中還能體會出彈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難以明白的“無限事”,從而出色地完成了對主題的表達。

      4.要學生找出通過寫演奏者動作神態描寫音樂的詞句,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明確:“轉軸撥弦”是彈奏前試弦調音的動作。“低眉信手續續彈”是彈奏的神態。“攏”、“捻”、“抹”、“挑”和“收撥”、“畫”是彈奏時的指法,如此細膩地描寫動作神態,交代了音樂的層次,從而更好地引導讀者領會音樂,也表現了歌女技藝的熟練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樂修養。

      琵琶行教育教案4

      教學目標:

      理解積累如“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等名句,背誦全文;

      分析白居易的性格

      透過人物的行動、語言,理解人物形象;

      學習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法,培養聯想和想象能力,感受“聲中之情”。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方法:

      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長恨歌》纏綿悱惻,《琵琶行》滄海桑田。

      二、解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還有《長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種形式,后成為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三者雖名稱不同,實則大同小異,常統稱“歌行”。是一種具有鋪敘記事性質的歌辭。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本詩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濃的長篇敘事詩。

      三、背景

      白居易的一生以44歲被貶江州司馬為界,可分為前后兩期。前期是兼濟天下時期,后期是獨善其身時期。白居易貞元二十六年(800)29歲時中進士,先后任秘書省校書郎、盩至尉、翰林學士,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寫了大量諷喻詩,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樂府》五十首,這些詩使權貴切齒、扼腕、變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親因患神經失常病死在長安,白居易按當時的規矩,回故鄉守孝三年,服孝結束后回到長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歲時,宰相武元衡被藩鎮李師道派人刺殺。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請捕刺客,觸犯了權貴的利益,被指責越職奏事,貶為江州刺史;又進而誣陷他作《賞花》《新井》詩“甚傷名教”,再貶江州司馬。江州當時被看成是“蠻瘴之地”,加之州司馬雖然名義上是刺史的佐史,實際上是一種閑散職務,這對白居易來說是一種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貶其實是一樁冤案,他連遭打擊,心境凄涼,滿懷郁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創作出這首傳世名篇——《琵琶行》。

      四、字詞

      予(yú)倡(chāng)女賈(gǔ)人

      荻(dí)錚(zhēng)憫然(mǐn)

      轉徙(xǐ)潯陽(xún)捻(niǎn)

      抹(mǒ)挑(tiǎo)六幺(yāo)

      舫(fǎng)教坊(fáng)紅綃(xiāo)

      謫居(zhé)還獨傾(huán)間關(jiān)

      嘔啞(ōuyā)嘲哳(zhāozhā)

      霓裳(nícháng)鈿頭銀篦(diànbì)

      五.學習“序”

      1、快速閱讀,疏通字詞

      2、思考“序”中交代了什么內容?

      (1)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的經過;(2)概述琵琶女的身世;

      (3)點明寫作動機;(4)奠定全詩的感情基調:凄切傷懷

      六.錄音范讀,整體感知

      思考:1、寫了一個什么故事?

      2、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

      3、是什么把詩人和琵琶女聯系在一起?

      4、全詩共寫了幾次音樂?(連帶詩歌結構)是怎樣寫的?

      第一次詩人送客聞琴(暗寫、側面烘托)

      第二次邀見、彈奏《霓裳》《六幺》(明寫、詳寫)

      第三次感我此言“卻坐促弦”(明寫、略寫、側面烘托)

      5、哪一次音樂寫得最精彩?(轉入精讀)

      五.精讀音樂段

      (一)詩中關于音樂的描寫(第二自然段劃分層次)

      1、找出第二段中描寫音樂的八個比喻句(板書)

      音樂特征情感

      轉軸撥弦和緩低沉(序曲)先有情

      低眉信手聲聲思

      輕攏慢捻抹復挑(過渡)無限事

      1、如急雨粗重急驟

      2、如私語輕微委婉

      3、珠玉落盤清脆圓潤

      4、鶯語花底宛轉流暢

      5、冰泉冷澀阻塞壓抑幽愁暗恨

      6、銀瓶乍破激越奔涌(高潮)

      7、鐵騎突出高亢雄壯

      8、如裂帛短促急迫(曲終)、余韻悠悠

      2、八個比喻句分別描摹了音樂的哪些特征?音樂的旋律有什么變化?

      (1)以聲喻聲,使用大家熟悉的、類似的聲音作為比喻,寫出了音樂的五彩繽紛和疾徐抑揚的變化,使人有親耳聆聽之感。(視覺、聽覺融通——通感)

      (2)、以形摹聲(視覺角度)

      (3)、聽者與彈者情感交織

      (4)、景特描寫烘托氣氛

      描寫特色:

      A、大量運用比喻,化抽象無形為形象可感;

      B、巧用擬聲詞和疊詞;

      C、正面描摹與側面烘托結合;

      D、帶著感情去描摹音樂。

      分析鑒賞詩文的技巧:咀嚼語言,分析手法

      整體感知,品味感情

      4總結文學家寫音樂的技巧變化:

      博喻(多個比喻的使用,以聲寫聲)——通感(以形、色、光、味覺、觸覺寫聲音)——聯想、想象意境畫面(朱自清由零星的比喻發展到完整的音樂場景的描畫)

      六、人物形象分析

      七、拓展閱讀

      琵琶行教育教案5

      【教學要點】

      1、有感情地誦讀全文,并能背誦第二自然段。

      2、鑒賞這首詩歌。

      3、理清全文脈絡(三次彈奏是貫穿全文的主線)。

      4、品味詩歌意境,體會詩人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大家是否喜歡中國的古音樂?

      音樂是中國的國粹,請同學們欣賞一段琵琶演奏曲《霓裳》。

      我們從這優美的音樂聲中感受到了中國古典的音樂美。

      今天我們不僅欣賞音樂,還要跟大家一起來欣賞一篇與音樂有關的古典

      詩歌。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聽錄音

      三、自由讀課文

      文題全解:

      本詩作于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因上書言事,觸犯權貴,被貶為江洲司馬,此年秋天于潯陽江上聞人彈琵琶,傷感不已,因此作詩。作者通過塑造一位備受侮辱、玩弄的琵琶女的典形象抒自己的感受,表達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主旨。

      《琵琶行》和《長恨歌》是白居易名著,早在作者生前,已經是“童子能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曲”篇。此后一直傳誦國內外,顯示了強大的藝術生命力。

      全文以三次演奏為主線:

      第一次演奏(暗寫)詩人送客聞琴,第二次演奏(明寫)江心聆聽琵琶曲,第三次明寫“感我此言”“卻坐促弦”“江洲司馬青衫濕”(側面烘托)。

      四、賞析序言

      序言交代了寫作動機,請問:

      1、寫作動機是什么?

      2、序言一共七句,與正文彼此相對應的段落是哪幾段?

      五、全體同學速讀第一段

      問:本段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和景色,渲染了氣氛,為全詩奠定了基調。

      析:時間、──夜,地點、潯陽江頭,“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暗示淪落)一個“慘”字點出了凄涼環境。“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從側面烘托琴技,對忽然傳來的琵琶聲悠然神往,從感情上由憂轉喜,引起下文。

      六、全體同學精讀第二段

      第二次演奏(明寫)江心聆聽琵琶曲。彼此相見,琵琶女奏《霓裳》、《六幺》。琵琶女自敘身世,詩人述“遷謫意”。

      1、請找出表現詩人心情的動詞心情矛盾的句子。

      2、全詩描寫最精彩的部分是什么地方是?

      析1:“尋”“問”“移”“邀”“添”“回”“呼”“喚”等一系列動詞,生動地表現了詩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見的迫切心情。“千呼萬呼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精練而又細膩地表現了琵琶女此時的矛盾復雜的心情,本不愿出場但又不得已。

      析2:樂聲描寫是這個精彩段中尤為精彩的部分,根據樂聲的起伏,感情的變化。

      七、全體同學讀第三、四段

      問:請同學們概括三、四段的段落大意,并找出本文的主題句。

      析:江中聽訴身世苦,同病相憐感慨多。寫由彈奏結束到自敘身世的動作和神情。敘述了琵琶女兩個階段的不同遭遇。前面寫色藝超群、紅極一時的歌伎生涯。介紹籍貫和住處,接著寫自己才貌雙全、色藝出眾,極力渲染歌伎生活的“歡樂”奢華,為反襯后來的凄涼生活作鋪墊。后面寫年長色衰后的寂寞處境。生活道路發生大轉折的三個原因:弟走從軍,阿姨身死,年長色衰。嫁作商人婦過著孤苦凄涼的寂寞生活。

      這一段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用年青美貌襯年長色衰;用門庭若市襯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歡笑”襯后來的辛酸;用夜夢往事襯孤寂傷感的情懷。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這樣一個封建社會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婦女的典型形象,對世人的重色輕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訴。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產生共鳴,點明主題揭露黑暗現實,揭示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們的悲慘命運。白居易任諫管時,因屢次上書批評朝政,觸怒了皇帝,被貶為江洲司馬,(詩人和琵琶女的命運相同)表達了詩人對琵琶女的同情。

      八、分析第五段

      第三次明寫“感我此言”“卻坐促弦”“江洲司馬青衫濕”(側面烘托)。

      琵琶女對詩人自述的反映,包含著非常復雜的感情,有對詩人的遭遇的同情,也有對知遇之恩的感激。最后,用問句從側面表現自己感傷程度之深。

      一問一答,形象地說明了全詩的主題,江洲司馬之淚,既是同情琵琶女淪落之淚,也是傷感自己遭貶之淚。

      全詩在哀怨之情達到頂峰時收束,給讀者留下充分回味余地

      九、討論

      1、琵琶女為何選擇嫁給商人?

      (提示:是不是商人有錢?可不可以嫁給“董永”那樣的農民呢?)

      2、她的選擇是自愿的,還是無奈?

      3、琵琶女值不值得同情?

      4、白居易會不會愛上琵琶女?

      (提示:同情與愛情有區別嗎?)

      琵琶行教育教案6

      教學目標:

      1、了解詩人白居易、識記文言基本知識點。

      2、賞析本詩結構藝術。

      3、學習描繪音樂的方法。

      4、領悟作者關注現實、同情和尊重受損害的下層婦女的崇高精神。

      教學過程:

      【導入語】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迄今為止,我們已經穿越《詩經》的河流,走過了3000年的曲折歲月。一提起唐代,人們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將相,而是才子佳人,在唐朝就有這樣一位皇帝,也許他的名字早已被人們淡忘了,可是他為一位詩人寫的悼亡詩卻永久的流傳了下來,而這位詩人就是唐朝的一張名片,千百年來,不斷地接受一代又一代的詩歌朝圣者。這位皇帝是誰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寫的這首詩是這樣的:“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師:這位詩人是誰?

      生:白居易

      師:怎么知道?

      生:名居易,字樂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長恨歌》。

      師:白居易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琵琶行》?

      生:被貶潯陽。

      師:后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遠的記載了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潯陽江水又將這個美麗的故事千古的流傳下來。這位偉大的詩人就是白居易。現在我們就來學習他的《琵琶行》

      【作者及寫作背景介紹】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中唐杰出的現實主義詩人。早年熱心濟世,強調詩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與元稹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所作《新樂府》、《秦中吟》共60首,與杜甫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同為著名的詩史。其詩善于敘述,語言淺顯明暢,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則代表他藝術上的最高成就。

      《琵琶行》是他被貶為江州司馬后的第二年秋天寫的。元和三年,白居易任“諫官”;五年,調京兆府戶曹參軍;九年,接太子左贊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請捕“賊”。朝廷深惡其僭越言事,誣其“浮華無行”、“甚傷名教”,貶為江州司馬。

      行:樂府歌辭的一種體裁,多用于鋪敘記事,篇幅較長,句式靈活,平仄不拘,用韻自由,富于變換。

      【簡析小序】

      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確:①交代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經過;②概述琵琶女身世;③點明寫作動機;④定下全文凄切傷懷的感情基調。

      【內容感知】

      1、通過誦讀和對小序的學習,簡要概括這首敘事詩的內容。

      明確:詩人被貶官后謫居江州,月夜送客至江邊,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過敘事塑造了哪幾個人物形象?

      明確:詩人自己和琵琶女。

      3、學生再讀詩歌,并用一句簡短的話概括各個詩節的內容。(教師逐字逐句解釋翻譯每一段,講析一段,叫學生概括本段內容)

      明確:潯陽江邊聞琵琶、江心聆聽琵琶曲、江中聽訴身世苦(少年:本居京城色藝絕,老大:門前冷落守空船)、同病相憐感慨多(昔日:才高位顯居京城,如今:謫居臥病潯陽城)、重聞琵琶青衫濕。

      4、請同學們概括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看看兩者有沒有共同點。

      詩人:當年在京城曾位居高官,作為才華橫溢的大詩人,每日詩酒流連,高朋滿座,其樂融融;但因為犯顏直諫被一再貶官,而今謫居潯陽城,有酒無樂,送客慘別,其情凄凄。

      琵琶女:年輕時在京城艷蓋群芳,色藝雙絕,人妒人捧,年年歡笑;而今年老色衰,門前冷落,只能委身商人,獨守空船,過著凄涼的生活。

      共同點:①兩人同由京城流落江州,都有天涯淪落之感;②兩人都曾有過歡樂富足的生活,如今生活境遇一落千丈;③兩人同居窮鄉僻壤,舉目無親,知音難覓,倍感凄涼寂寞;④兩人前程未卜,對未來都懷有深深的憂慮。因此可謂“同是天涯淪落人”。

      5、作者在聽琵琶女彈奏時心情如何?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

      明確:詩人的心情應該是孤寂落寞、凄清感傷的。詩中“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等處即是這種心情的印證。產生這種感受是因為詩人和琵琶女有相似的遭遇,他從她的琵琶聲中聽出了其中哀怨凄涼的感情,進而想到自己的不公遭遇和坎坷仕途,自傷身世。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既同情琵琶女的遭遇,又悲嘆自己的不幸。

      【結構藝術】

      文中有幾次寫到了琵琶演奏?每一次的演奏從詳略布置上來說,有什么不同?

      明確:共三次,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貫穿全詩的主線,一聞琵琶邀相見(第一段),,琵琶女未出場,是詩人和朋友偶然聽到琵琶女的演奏聲,演奏什么曲子不知道,但可以斷定它的基調是悲壯的。因為①琵琶女在這“繞船月明江水寒”之際,顯然以此來排遣獨守空船的寂寞感。②它打動了“慘將別”的主客心,加重了離愁,使“主人忘歸客不發”。屬于暗寫。再聞琵琶訴淪落,是明寫、詳寫。三聞琵琶青衫濕,是明寫,但寫得簡略。

      第一次(暗寫):“詩人送客聞琴”

      “醉不成歡慘將別”(暗示淪落)

      “主人忘歸客不發“(側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寫):彼此相見,琵琶女奏《霓裳》、《六么》(詳寫)

      “同是天涯淪落人”(點明主旨)

      琵琶女自敘身世

      詩人述“遷謫意”

      (照應)

      第三次(明寫)“感我此言”“卻坐促弦”(略寫)

      “江州司馬青衫濕”(側面烘托)

      【音樂賞析】(第二段邊疏通字詞邊講解此部分內容)

      分組討論,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來描摹音樂,這些手法有何好處?

      1、比喻(找出比喻句,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樂的什么特點,音樂的旋律有哪些變化,并分析比喻描寫的好處)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小弦切切如私語(細柔溫婉)、大珠小珠落玉盤(清脆圓潤)急促愉悅

      間關鶯語花底滑(婉轉流利)、幽咽泉流冰下難(清冷阻塞)、冰泉冷澀弦凝絕(低沉凝滯)輕快停頓

      銀瓶乍破水漿迸(激越奔涌)、鐵騎突出刀槍鳴(高亢雄壯)爆發高昂

      四弦一聲如裂帛(短促凄厲)戛然而止

      好處:以聲喻聲,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熟悉的聲音來作比喻,把抽象無形的琵琶聲變成形象可感的實體,不僅寫出了音樂徐疾抑揚、多姿多彩的變化,還讓人有親耳聆聽之感。

      2、疊詞和連綿詞

      疊詞:弦弦、聲聲、續續、嘈嘈、切切

      連綿詞:間關(疊韻)、幽咽(雙聲)

      好處:使音節瑯瑯上口、悅耳動聽。

      3、正面描摹與側面烘托

      (1)正面描摹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2)側面烘托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東舟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好處:寫聽眾的反應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藝術效果。

      4、曲中帶情

      教師點撥: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彈奏之技藝高超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原因?

      提示: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帶著感情來彈奏的,而詩人也是帶著感

      情來聽、來描摹的。

      找出有關感情的詩句:

      琵琶女以情演曲:未成曲調先有情、似訴平生不得志、說盡心中無限事。

      詩人以情繪聲: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相似的遭遇也使詩人從樂曲中聽出了其中的感情。

      4、小結

      詩人運用一連串的比喻來寫虛渺飄忽、過耳即逝的無形的音樂,用音強、音高、音色、節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種聲音來比喻四根琴弦所發出的不同樂聲,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不僅調動了讀者的聽覺和視覺,而且能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此外,還用“嘈嘈”、“切切”等疊詞和“間關”“幽咽”等連綿詞來描摹琵琶聲,更增加了詩歌語言的音樂感。一曲雖終,而回腸蕩氣、驚心動魄的音樂魅力,卻并沒有消失。詩人用“東舟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環境描寫作側面烘托,給讀者留下了涵詠回味的廣闊空間。還從側面通過對聽者的反應的描寫,表現出琵琶曲的藝術魅力。當然,帶著感情去描摹音樂也是本詩描寫音樂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這些都是我們在平時寫作中值得學習的地方。

    【琵琶行教案范文(精選6篇)】相關文章:

    1.感恩的教案范文(精選5篇)

    2.體育游戲教案范文(精選5篇)

    3.大班健康教案范文(精選5篇)

    4.吃飯中班教案范文(精選5篇)

    5.珍惜糧食教案范文(精選7篇)

    6.【精選】語文教案范文5篇

    7.法制教育教案范文(精選6篇)

    8.體育課教案范文(精選6篇)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名言警句摘抄大全高
    • 本类最新
    • 精品图文
    • 时尚
    • 新闻
    • 生活
    • 视觉
    • 微爱
      栏目ID=88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头条推荐

    热门推荐

    特别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