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 → 语录
居里夫人名言,居里夫人简介50字
日期:2018-11-30 20:07:36    编辑:谭映议    来源:互联网
保持平常心才是真实人生(名声,这是,居里夫人,追求,的人)一天,居里夫人的一个女友来她家做客,忽然看
保持平常心才是真实人生(名声,这是,居里夫人,追求,的人)

一天,居里夫人的一个女友来她家做客,忽然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奖给她的一枚金质奖章,便大吃一惊,忙问:“玛丽娅,能够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这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

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将一事无成。”

  “名声”是许多人想得到的,有的人用毕生的时间去追求它,但是却得不到它。一味追求名誉的人想让人家看到他长处,其结果往往是人家却偏偏看到了他的短处。像这些为野心所驱使,不顾自身的兴趣与快乐拼命苦干的人,多半不会留下不朽的遗物。反而是那些追求真理与美善,避开邪想,公然向世俗挑战并且蔑视它的错误之人,往往得以不朽,这是为什么?著名哲学家叔本华回答得很好,“这只是因前者过分顺应世俗,而后者能够大胆反抗的缘故。”

就名声本身而言,有好名声,也有坏名声,还有不好不坏的名声。喜欢好名声,鄙视坏名声,这是人之常情。有人称名声为人生的第二生命,有人认为,名声的丧失,有如生命的死亡。

名声是一个人追求理想,完善自我的必然结果,但不是人生的目标。一个人如果把追求名声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处处卖弄自己,显示自己,就会失去正常的理智。

人一旦失去正常的理智时,常常会迷失自我,不是你想干什么事就干什么,而是名声要你干什么你就得干什么。倘如此,人生的道路就会陷入迷途甚或步入邪恶之旅。


猜你也喜欢:人到中年,精神灵魂需慰藉(自己的,太多,孤独,谁能,中年)
人到中年,精神灵魂需慰藉(自己的,太多,孤独,谁能,中年) 人,许多时候是孤独的,因为人的心思,有时候如大海一样深不可测,有时候如河流一样曲折迂回,谁能真正看懂别人的心思?谁能真正明白自己的需要?很难!我们因为孤独,在灵魂深处又总是期盼着有人相知相伴。
  
  经历了太多太多的风风雨雨,承载着重托和责任,我们走进了最艰难的人生阶段——中年,一方面是干不完的活做不完的事,另一方面是几十年来积攒的诸多缺失和遗憾,为了自己的责任,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为自己的心灵去打点,而另一方面,重压下的我们则更加迫切和期盼着一份心灵的收获。身心疲惫求之不得,谁是我们心灵的伙伴?谁能真正为我们的精神以慰藉?
  
  不是我们喜新厌旧,精神和灵魂也需要新陈代谢。女人的衣柜里永远少一件衣服;其实男人的衣柜里也总缺少一样东西。女人总在购买新的衣服,总喜欢穿上新的衣服;其实,男人也想重新装扮自己让自己有一份新的拥有。女人着意打扮是“为悦己者容”,那男人就不能为“容”而去“悦”了吗?都走在中年人生的历程上,都经受了太多的风风雨雨,心灵同样疲惫甚至孤独!
  
  其实,我们的要求很简单并不高,就是为着一个眼神,一句问候,或者一次小小的邂逅,让疲惫多少焕发一点活力,让孤独猛然有份依靠。茶水凉了,换换茶叶;情感淡了,注入点新的活力!中年人生,偶尔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外面的风景总是可以的。现实也好,网络也罢,身在天涯心若邻里;牵手也好,思恋也罢,点点感觉丝丝寄托;今日相识,明朝忆起,总是一种感受,总是一份慰藉!
  
  三四十年的辛苦磨难,我们错过了太多的风景,猛然回首,才发现外面的世界早就变了,路边的风景更是迤逦迷人,再过十年二十年,我们可能就真没有机会了。还好,我们还没有老态龙钟还没有举步维艰,那就停下来或走出去,用我们的老练和成熟好好欣赏欣赏,肯定比年轻人的收获要多,比老年人的感觉要新鲜要活跃。顺便好好梳理一下自己的情感,好好牵手相拥一回,何其不是非常浪漫?!
  
  生活很现实,情感需浪漫,追求浪漫和激情是我们人的本性。现实也好,虚拟也罢,寻找一份属于自己而不伤害别人的浪漫未尝不可。把所有的缺失和遗憾弥补,把所有的孤独和疲惫摒弃,反正已经活了好几十年了,上已经能对得起父母,下也对得起孩子,何苦就要对不起自己呢?!
  
  现实有好友,网络有真情,一声问候,一份牵挂,一种相思,浅浅的,淡淡的,悠悠的,足矣!
  
  中年人生,还需我们自己努力!自我感叹:并非人人都可入目入心,知遇一知己此生便足矣,回忆也甜蜜!
  
猜你更喜欢:了生死??梁实秋散文(生死,轮回,了断,佛家,的人) 信佛
了生死??梁实秋散文(生死,轮回,了断,佛家,的人) 信佛的人往往要出家。出家所为何来?据说是为了一大事因缘,那就是要“了生死”。在家修行,其终极目的也是为了要“了生死”。生死是一件事,有生即有死,有死方有生,“了”即是“了断”之意。生死流转,循环不已,是为轮回,人在轮回之中,纵不堕入恶趣,生老病死四苦煎熬亦无乐趣可言。所以信佛的人要了生死,超出轮回,证无生法忍。出家不过是一个手段,习静也不过是一个手段。

  但是生死果然能够了断么?我常想,生不知所从来,死不知何处去,生非甘心,死非情愿,所谓人生只是生死之间短短的一橛。这种看法正是佛家所说“分段苦”。我们所能实际了解的也正是这样。波斯诗人峨谟伽耶姆的四行诗恰好说出了我们的感觉:

  不知为什么,亦不知来自何方,

  就来到这世界,像水之不自主地流;

  而且离开了这世界,不知向哪里去,

  像风在原野,不自主地吹。

  “我来如流水,去如风,”这是诗人对人生的体会。所谓生死,不了断亦自然了断,我们是无能为力的。我们来到这世界,并未经我们同意,我们离开这世界,也将不经我们同意,我们是被动的。

  人死了之后是不是万事皆空呢?死了之后是不是还有生活呢?死了之后是不是还有轮回呢?我只能说不知道。使哈姆雷特踌躇不决的也正是这一种怀疑。按照佛家的学说,“断灭相”决非正知解。一切的宗教都强调死后的生活,佛教则特别强调轮回。我看世间一切有情,是有一个新陈代谢的法则,是有遗传嬗递的迹象,人恐怕也不例外,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代旧人,如是而已。又看佛书记载轮回的故事,大抵荒诞不经,可供谈助,兼资劝世,是否真有其事殆不可考。如果轮回之说尚难证实,则所谓了生死之说也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一个理想了。

  我承认佛家了生死之说是一崇高理想。为了希望达到这个理想,佛教教徒制定许多戒律,所谓根本五戒,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这还都是所谓“事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之“性戒”尚不在内。这些戒律都是要我们在此生此世来身体力行的。能彻底实行戒律的人方有希望达到“外息诸缘,内心无喘”的境界。只有切实地克制情欲,方可逐渐地做到“情枯智讫”的功夫。所有的宗教无不强调克己的修养,斩断情根,裂破俗网,然后才能湛然寂静,明心见性。就是佛教所斥为外道的种种苦行,也无非是戒的意思,不过作得过分了些。中古基督教也有许多不近人情的苦修方法。凡是宗教都是要人收敛内心截除欲念。就是伦理的哲学家,也无不倡导多多少少的克己的苦行。折磨肉体,以解放心灵,这道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以爱根为生死之源,而且自无始以来因积业而生死流转,非斩断爱根无以了生死,这一番道理便比较难以实证了。此生此世持戒,此生此世受福,死后如何,来世如何,便渺茫难言了。我对于在家修行的和出家修行的人们有无上的敬意。由于他们的参禅看教,福慧双修,我不怀疑他们有在此生此世证无生法忍的可能,但是离开此生此世之后是否即能往生净土,我很怀疑。这净土,像其他的被人描写过的天堂一样,未必存在。如果它是存在的,也只是存在于我们的心里。

  西方斯多亚派哲学家所谓个人的灵魂于死后重复融合到宇宙的灵魂里去,其种种信念也无非是要人于临死之际不生恐惧,那说法虽然简陋,却是不落言筌。蒙田说,“学习哲学即是学习如何去死。”如果了生死即是了解生死之谜,从而获致大智大勇,心地光明,无所恐惧,我相信那是可以办到的。所以在我的心目中,宗教家乃是最富理想而又最重实践的哲学家。至于了断生死之说,则我自惭劣钝,目前只能存疑。
  • 本类最新
  • 时尚
  • 新闻
  • 生活
  • 视觉
  • 微爱
    栏目ID=88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