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李兆会出生于山西闻喜县。这一年中国的计划生育刚好开始推行“一胎化”政策,也就是这一年诞生了当今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现象——“独生一代”。“独生一代”是在中国如此深刻变化的时刻成长起来的一代,是被武侠、网络以及前卫电影培养起来的一代,又是被各种物欲包围的一代。借助迅猛发展的时代,他们已经在文学、网络、技术等领域里成就了自己的神奇年华。
而在“独生一代”中,能进入“胡润中国百富榜”的,李兆会是第一个(李兆会有一妹妹,这里把李算作“独生一代”强调的是“代”,并非一定要独生)。从某个方面说这里有一种强烈的戏剧性,同时又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戏剧性在于,是一场意外拉开了“独生一代”走向企业和财富的大幕,就像某作家对“独生一代”的总体感受一样:“他们是突然杀出的,让人感到措手不及”。重要意义在于,“独生一代”早晚要接替上一代成为财富的主宰者,他们终将决定时代的方向,李兆会的突然登台,可以说是这场接班大戏的序幕。
“独生一代”不同于上一代的地方可谓多,但以下两点似乎被大家所公认:
1、对财富和权力的渴望更为直白,传统的伪善伦理对他们不再有多少约束;
2、他们不再有上一代那种强烈的家族意识,把自我放在首要的位置,传统的家族伦理很可能在他们身上终结。
且看看在李兆会在接班握权的三年时间里都给了我们哪些体现。
“两把火”与炫财嫌疑
每股3.7元,创造了到当时为止民生银行最高的股权转让价格,这实在不能不让人觉得他有炫耀财富的嫌疑!
猜你也喜欢:坦坦荡荡过生活,简简单单走人生(的人,简单,但要,人生,坦坦荡荡)
坦坦荡荡过生活,简简单单走人生(的人,简单,但要,人生,坦坦荡荡) 以前我不太容易原谅别人,更不放过自己。如今,每一个人能够看到他们隐隐闪烁的苦难和幻觉,由此反观到自己,没有什么是不能接受的。不需要任何一种理由或解释。只是接纳下来。充满情绪的人,只以自己的标杆衡量他人,并始终觉得别人应为他负责。人的一生,笑和落泪,谁能说清,谁能真明。
陪你欢笑的人很多,伴你落泪的人很少,成功时侯的掌声,失落时侯的无助,静静等待中你会被谁想起,默默真爱里说过的是否忘记,心里有你的人无需提醒,迷茫难过时你会被谁珍惜,真正疼你的不会离开,真情,从来不是嘴上说,而是心里去珍惜,真爱,从来不是刻意做,而是下意识地呵护,爱是一眼凝眸的喜欢,一句贴心的问候,一生永远的守候,一世不变的珍惜,遥遥地就望一眼,已是淡然安慰,默默地祝福一声,已是满足无悔,当初的情是最真,最初的爱是很深,有些陪伴,在路上,更在心里,有些感动在眼眸,更在心头,不知不觉中,一份情变得生疏。
悄无声息中,一个人慢慢走远,很想很想轻轻地说声思念,多想多想毫无顾忌地诉说衷肠,话到嘴边又咽下,无数次泪水打转,多少次写下爱你两个字,却总是轻轻地揉团丢一地。生命中,遇见一些人是一种幸福,而遇见一些人则是一种灾难。人,无完人,但要真诚,真实;事,无巨细,但要尽心,尽力;情,无绝美,但要无愧,无悔。这世界,原本干净,美丽;这人性,原本善良,质朴;这遇见,原本清澈,简单。回归自然,回归自我,回归一颗安静无尘的心。人生坦坦荡荡清清白白,做事踏踏实实勤勤恳恳,自在就好,生活简简单单平平凡凡。
处世高高兴兴开开心心,快乐就好。风尘旧事,过往云烟,缘分里多少来来回回,断断续续终是过往,多少强求,多少挽留,过不完的明天,理还乱的今天,安放在走远的昨天,如若,一瞬的心动,是心依偎暖的永恒,我们渴望简单,简单地走,简单地爱,简单的生活,何必舞弄人生的聪明,神神秘秘,看不透,摸不着,人生如要无遗憾就坦荡,生活要想不烦恼就简单,坦坦荡荡过生活,简简单单走人生。 猜你更喜欢:必要贮存(2)(书卷气,贮存,文化,中国,代表)
明清
必要贮存(2)(书卷气,贮存,文化,中国,代表)
明清小说,真正的顶峰杰作只有一部,是《红楼梦》,必读。第二等级为《西游记》、《水浒传》。第三等级为《三国演义》、《儒林外史》、《聊斋志异》。
为什么选这些文本?这与中国文脉的消长荣衰有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学术课题,可以参见我的著作《中国文脉》,以及我为北大学生讲授中国文化史的纪录《四十七堂课》一书。
完成以上阅读,一年时间即可。如果尚有余裕,可按个人需要旁及孙子、墨子、《中庸》、韩愈、柳宗元、朱熹、王阳明、《人间词话》。当然,这个目录中我没有把具有文学价值的宗教文本包括在内,如《心经》、《六祖坛经》。
除了阅读,“必要贮存”中也应该涉猎一些最有代表性的中国艺术,例如以敦煌、云冈、龙门、麦积山为代表的石窟艺术,以《石鼓文》、《兰亭序》、《九成宫》、《祭侄稿》、《寒食帖》为代表的书法艺术,以张择端、范宽、黄公望、石涛为代表的绘画艺术,以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孔尚任为代表的戏曲艺术。涉猎的结果,要对它们不感陌生,又有自己的特别喜爱。
对于国际间的文化,怎么才能构成“必要贮存“呢?
那么多国家,范围实在太大。我建议,先把哲学、人文科学放一边,只记住文学艺术方面的一些名人经典。例如,美术上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伦勃朗、罗丹,文学上的莎士比亚、歌德、塞万提斯、雨果、托尔斯泰,音乐上的贝多芬、巴赫、莫扎特、施特劳斯、肖邦。基本是十九世纪之前的,现代太多,须自行选择。
对于国际间这些名人的作品,不必制定研习计划,可以用潇洒的态度随机接受,只要知道等级就行。
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必要贮存”迟早要完成。而且,最后是以欣赏来完成贮存的,使它们渐渐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这是真正“身上的文化”,比任何最高学历的叠加,还要珍贵。
必要风范
既有贮存,即非扮演。明乎此,我们就不妨让身上的文化很自然地显现出来,不必隐蔽,不必遮盖。
今天的社会,太少斯文之气,太少文化魅力。因此,适度地自然显现,为人们提供一种“必要风范”,倒是功德无量。
那么,这种出自文化的“必要风范”,大概包括哪些特征呢?
我概括为四点:书卷气,长者风,裁断力,慈爱相。容一一道来。
一、书卷气
身上的文化,首先显现为书卷气。
书卷气已经不是书卷本身,而是被书卷熏陶出来的一种气质。大致表现为:衣貌整洁,声音温厚,用语干净,逻辑清晰。偶尔在合适的时机引用文化知识和名人名言,反倒是匆匆带过,就像是自家门口的小溪,自然流出。若是引用古语,必须大体能懂,再作一些解释,绝不以硬块示人,以学问炫人。
书卷气容易被误置为中国古代的冬烘气、塾师气、文牍气,必须高度警惕,予以防范。目前在一些“伪文化圈”中开始复活的“近代文言”、“民国文言”绝不可用,因为那是一种很低级的“孔乙己腔调”。古文,盛于汉唐,止于明末;现代,美文尽在白话,而且是一种洗去了骈俪污渍的质朴白话。近代的落第秀才、账房先生学不会这种白话,才会有那种不伦不类的文言,恰恰与“书卷气”背道而驰。
此外,现代的书卷气没有国界,不分行业,表现为一种来回穿插、往返参照的思维自由。自由度越高,参照系越多,书卷气也就越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