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言 → 正能量文章
磨难是人生的必修课800,磨难是人生的必修课
日期:2018-11-30 01:19:52    编辑:刘配飞    来源:互联网
磨难是人生的必修课(磨难,自己的,人生,麦子,农夫)  磨难是人生的必修课    记得作家林清玄写过
磨难是人生的必修课(磨难,自己的,人生,麦子,农夫)

  磨难是人生的必修课
  
  记得作家林清玄写过这样一个故事:上帝看到麦子丰收在望,非常开心。一位农夫看到上帝说:“仁慈的上帝,您可不可以允诺我的请求,只要一年的时间,不要有大风雨、烈日干旱和虫害?”上帝说:“好吧,明年不管别人如何,一定如你所愿。”第二年,这位农夫的田地果然结出许多麦穗。因为没有任何狂风暴雨、烈日与虫害,麦穗比往年多了一倍,农夫兴奋不已。
  
  可等到收获的时候,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农夫的麦穗里竟是瘪瘪的,没有什么籽粒。农夫含着眼泪跪下来向上帝问道:“这是怎么回事,您是不是搞错了什么?”上帝说:“我没有搞错,因为你的麦子避开了所有的磨砺,所以变得十分无能。对于一粒麦子来说,努力奋斗是不可避免的。一些风雨是必要的(风能传播花粉使小麦受精结果,雨能滋润营养它);烈日更是必要的(小麦要经阳光的光合作用才能长大,通过烈日的暴晒才能耐严寒);甚至蝗虫也是必要的(小麦经过与蝗虫的搏斗才能增强抗病害能力)。这所有的一切,能让小麦汲取生长成熟不可缺少的因子,唤醒麦子内在的灵魂。”
  
  其实,人的灵魂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人如果一辈子没经受过必要的挫折和磨难,没经历过任何考验,只会是一个没有思想的空壳而已。一位哲人说得好:“空白的人生,总是缺少磨砺。”真正的人生离不开磨难,一个人征服的磨难越多,其生命的分量就愈重。
  
  在磨难面前,意志坚定的人,能够紧紧地扼住命运的喉咙,从磨难中汲取成长的智慧;胆怯懦弱的人,常常被磨难所吓倒,不肯接受现实的考验和挑战,就像不经风雨、不历酷热的麦子。试想,一个总是逃避磨难的人,常常错过了锤炼自己的机会,又怎能构筑人生的丰碑呢?
  
  换一个角度看,磨难其实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机遇。如果希望自己的人生是一首欢快舒畅的乐曲,就应该去珍惜人生道路上的种种磨难,充分利用磨难锤炼自己的身心,把磨难当作人生成功的必修课。通过勇敢经受磨难的考验,让自己的人生更充实,生命更坚强!
猜你也喜欢:细节造就完美的执行力(细节,戴尔,企业,沃尔玛,管理)
细节造就完美的执行力(细节,戴尔,企业,沃尔玛,管理) 世上不可能有真正的完美,但应该有一个追求完美的心态,并将其作为工作习惯。目前,很多企业虽然有远大的目标,但在具体实施时,由于缺乏对完美的执着追求,事事以为“差不多”便可,结果是:由于执行的偏差,导致许多“差不多的计划”到最后一个环节时已经变得面目全非。

  企业经常面对的都是看似琐碎、简单的事情,却最容易忽略。其实,无论企业也好,个人也好,无论有怎样辉煌的目标,但如果在每—个环节连接上,每一个细节处理上不能够到位,都会导致最终的失败。只有“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才能达到管理的最高境界。

  沃尔玛是世界“零售第一巨头”,他们对服务细节的完美追求让人嘱目。就拿员工微笑的标准来说,沃尔玛规定,员工要对3米以内的顾客微笑,甚至还有个量化的标准:“微笑时要露出8颗牙”;为提高服务水平,还规定员工回答顾客提问时,永远不要说“不知道”。沃尔玛曾经以天天平价著称,但今天我们真正去买它的东西时发现其实也便宜不了多少,今日强大的沃尔玛帝国的成功,就是因为它注重了一些人微的细节。

  但现实中有诸多的领导者对细节不够执着,对细节欠缺强有力的执行力度。要么是对细节视而不见,从不细究,要么是想到了却敷衍了事,没有养成一种习惯。

  其实,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小往往就取决于企业要素中最薄弱的细节,也就是所谓的木桶理论,而细节管理又是难以复制的。企业安心做大做强,必须从产品设汁、价格政策、渠道建设、品牌培植、技术开发、财务监控、员工培训、文化理念、战略定位等各方面……做到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因为任何一个细节的薄弱都有可能导致企业的最终失败,

  企业只有在细节上不断磨练,才能使产品更贴近消费者,更人性化,更有人情味。以戴尔为例,自销、低成本、供应链管理是其制胜的法宝,但它却难以复制,戴尔管理模式难以复制的根源也是在她的细节管理上,比如戴尔公司在每个媒体上所刊登的电话都不同,目的在于要从电话打人量上,来检验媒体的传播率,从而选择在那些最有效的媒体上进行持续广告刊登。再如公司内部的每条记录都包括各种不同的数字,这些数字使戴尔的成本降得不能再降。这些精细化管理,是戴尔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从——家默默无闻的小公司成长为IT界巨霸的主要原因。 猜你更喜欢:记忆中的旧时光(丝瓜,地里,玉米,那时候,都是) <
记忆中的旧时光(丝瓜,地里,玉米,那时候,都是)

你吃过丝瓜吗?不对,我是说,你生吃过丝瓜吗?

呵呵,不是和你开玩笑,眼睛瞪那么大干什么?很稀奇吗?没有骗你,丝瓜是可以生吃的,还有长豆角,摘下来洗不洗都行,或用手擦一下,就可以往嘴里送。不信?回家问问你爸爸妈妈吧,在乡下长大的人谁没有这样吃过?

那时候,一个字,“穷”,不像现在,只要你愿意,顿顿腥荤,鸡鱼肉蛋什么的,都是小case,想吃什么直接到市场转一圈就买回来了;可那时候不行,物质匮乏,可吃的东西不多,十天半月能开一次荤,那还是家庭条件不错的人家才有的,青黄不接时,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人家也有;那时候,稻谷还是“本地谷”、“三儿矮”,杂优还没有出现,粮食产量都不高,每个家庭的孩子又都不少,在吃上自然就没有那么多讲究,能填饱肚子就成,不像现在选择多多。

那时候的菜地,还是在稻田旁边开一块小地,就着水田里的水用来淋菜,方便;菜地什么样的菜都有:大葱、萝卜、茄子、丝瓜、冬瓜、南瓜、西红柿、黄瓜、长豆角、辣椒、大白菜、小白菜、菜心,等等,不同时节菜园里生长着不同的蔬菜;那时最喜欢的就是父母在田里农作,我在旁边开一块小小的地,春天到了就地里胡乱地撒一些瓜籽,偷偷的把母亲挑来的农家肥撒一些下去,到了夏天那地里就能结满冬瓜南瓜黄瓜。黄瓜上长满了粉刺,娇艳欲滴的晨露挂在上面,咬一口,满嘴生津;西红柿还没有开始红就每天关注着它了,有一些红的迹象就物色好,等到有个六七成熟就赶紧摘下来享用,那滋味远比如今市面上通体红透的西红柿要有味得多;就是茄子、丝瓜、胡萝卜之类,也常常是我们的零食,丝瓜和茄子吃起来带着甜意;胡萝卜脆生生的,在冬天缺乏吃食的季节,是不可多得的零食。

田野里,可以作为吃食的并不少。

玉米收获时节,到地里去摘一些玉米,在空地上生火烘烤着吃,要不了多久,空气中便洋溢着半生不熟的玉米香味,到玉米烧得有些焦糊时,孩子们从火上抢下来,细细地一粒一粒掰着吃,慢慢品味,吃到最后常常是“黑”着脸回家,半天都洗不干净。

秋收过去,地里的红薯、花生都收获完了,我们就拿着锅到靠着山水的田里,在地上捡拾一些遗留在地里的农作物,在地里找一些野菜,放在锅里一起煮出一顿美味的“佳肴”,即便是细细的红薯根和花生,那烧熟的香味也让人无法抵御。

就是那些散播在黄麻地里的玉米杆,与甘蔗相类,折一根放进嘴里,也颇有嚼头。

猪是散养着的,吃的是糠头、剩饭和淘米水,空闲时到小溪边、野地边上扯上一些野草,饲料之类都是很多年以后的事了;鸡是屋前屋后飞,白天往庄稼地里钻,晚上回来再吃一口粮食……

傍晚时节,袅袅的炊烟又起,匆忙归家的人们和追随着归家人们的鸡鸭成为乡村的一道特有的景色……

那是我记忆中的童年时光……

  • 本类最新
  • 时尚
  • 新闻
  • 生活
  • 视觉
  • 微爱
    栏目ID=88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头条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