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教育智慧,一切方法都是枉费。
孩子身上的问题往往源自父母头脑中的问题,父母头脑中的问题不解决,孩子身上的问题也无从谈起。不会思考和功利心态是大部分父母的致命伤。所以,我们注重教育方法的探讨,更要注意教育智慧的启蒙。
智慧一、懂得孩子需要什么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孩子怎样才会“好”。如果说“好”意味着成功和幸福,那么,孩子需要具备什么素质才能争取到自己的成功和幸福呢?
许多父母把教育目标锁定在“考大学”上。事实上,并非只有上大学才有机会,也并非上了大学就一定有机会。只注重学历的追求,实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健康的人格、积极达观的态度、适应环境和把握机会的能力才是人生幸福的最基本的保障。
智慧二、懂得自己的言行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不必刻意观察,孩子就感受到我们太多的东西,不必刻意模仿,孩子就模仿了我们太多的态度。我们想要怎样并不重要,孩子从我们的行为中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才重要!在孩子面前,我们不应该不加思考地生活和做事,我们必须小心,必须考虑自己这样做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智慧三、懂得该怎样去做
知道做什么,叫做有方向;知道怎么做,叫做有能力;没有方向,努力和速度没有意义;只有方向,没有方法,方向本身没有意义。
父母并不好当,但是必须当好。凡事都有解决的办法,我们不可知难而退,必须探究如何解决。请参看“没办法的时候怎么办”部分。
智慧四、懂得做人就是做父母
既然教育是为了让孩子将来能够更好地生活,那么,生活就是教育的方向。我们在生活中需要的,就是孩子将来需要的;现在考验我们的,将来也会考验孩子,我们面临的烦恼、挑战和机遇,将来孩子统统会面临,虽然时代气候不断改变,但是与人相处、消化压力、抵抗惰性和软弱、克制欲望、自我推销、打开局面、把握机遇等基本问题是亘古不变的。我们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做好自己,不仅为孩子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更传递给孩子一个积极的态度,所以,我们做人的时候,也是在做父母,我们生活的过程,无时无刻不是对孩子的教育。
猜你也喜欢:企业文化奈何文而不化(企业文化,企业,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奈何文而不化(企业文化,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咨询,有什么) 任何职业最大的悲哀都是得不到尊重。律师界比较黑暗,官场已经腐烂,所以正直的律师清明的官员都比较郁闷。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企业文化咨询师也经由被质疑到被抛弃,甚至很多公司闻企业文化而色变。
据我所知,国内的很多咨询公司都承接企业文化建设项目,但是文化项目做下来对企业却没有什么本质的提升,使得很多企业觉得自己受了骗。一家钢铁厂做了企业文化项目,我后来了解到只是编了一本企业纲领(类似《华为基本法》),为企业写了一本薄薄的传记。如今两本书已经束之高阁无人问津,轰轰烈烈半年多的企业文化建设运动就这样无疾而终。这真的可以称为企业文化文而不化了。
当然企业文化实施出现问题,也不全是咨询公司的事情。这和企业的文化底蕴、企业高层对文化的把握体认以及执行力度有很大关系。因为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还不是很成熟,企业文化咨询师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引导企业家对企业文化产生兴趣,带动他们思考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路径。然而遗憾的是,我们的企业文化咨询还没有什么建树就开始了春秋混战。结果业界受损自掘坟墓,我现在也不好意思说从事企业文化咨询了。呜乎哀哉。
在我看来,企业文化也不是任何企业都可以做的。尤其对于草创初期的企业,企业文化积垫明显不足,资金人才市场等因素对企业的制约要更大一些,在这种情况下找咨询公司做企业文化就未必相宜。当然企业老板多具备一些企业文化方面的知识是有好处的,从而能够在一张白纸上描绘最美的图画。企业发展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如何使得企业同仁同心同德,保持企业的奋斗热情争取更大胜利成为了企业重要问题。统一思想轻装上阵就显得很重要。现在反思历史,如果说中拱是一个企业的话,那么延安整风就是一次很大的企业文化建设,方法手段或有不当之处,但是确实使得这个企业铁板一块。整风运动渗透到了每一个人的灵魂之中,而不是单纯的一纸整风令。现在很多企业文化建设之所以不成功,就是因为图有其表华而不实。 猜你更喜欢:千秋一臣?李鸿章??作为一个中学生的视角,看待中国历
千秋一臣?李鸿章??作为一个中学生的视角,看待中国历史文化问(中国,美国,北洋,这一点,海军)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题记
纵观清朝茫茫长路,垮进长河潺潺溪流。清朝在我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朝代,当然李中堂——李鸿章也是清朝举足轻重的人物。
李氏先世本姓许,明季避乱由江西湖口迁至合肥。九世祖李心庄无子,同庄姻戚许迎溪将次子子慎所给其为嗣,改姓李。李家世代耕读为生,至李鸿章高祖时才“勤俭成家,有田二顷”,一直与科举功名无缘,直到李鸿章父亲李文安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考中进士,李氏一族才“始从科甲奋起,遂为庐郡望族”。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李鸿章的父亲是一个能人,李鸿章从小受的教育也是非常上等的,但毕竟是读书人,脑子里多少有一些中庸腐朽。
在前期的李鸿章是在父亲的庇护下长大的,当然我们也不能否定他的才华。一句“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道出了他入京赶考的心声。之后他又以“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托付了自己的为官理想。但尽管在有能力的人除了能考上状元的以外再想当官就很难了。这一点也足以看出清政府后期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弊端。
当然,他科举考试并没有成功,但他拜在了湖南大儒曾国藩下,曾国藩是非常器重他的,李鸿章也是很聪明的,不仅与曾国藩“朝夕过从,讲求义理之学”,还受命按新的治学宗旨编校《经史百家杂钞》,所以曾国藩一再称其“才可大用”,并把他和门下同时中进士的郭嵩焘、陈鼐、帅远铎等一起,称为“丁未四君子”。之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他又进行镇压,在朝中的威信日益剧增。
到了中期,他领导了一场洋务运动,学习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的技术,兴建海军。但北洋海军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我对此有以下建议:1。我认为李鸿章他并不是不想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包括慈禧太后一样,他们都想让中国富强起来,但并不是他们的思想固执,而是当时的社会腐败。打个比较通俗的比喻吧。光杆司令:只有一个领导,却没有人民的支持,是白用功的。五千年的封建帝制已深入人心,想动摇是很困但难得。2。在一开始创建北洋海军之时,皇上正在把大量的资金用于修建颐和园了,并没有太多的经历去顾及海军。3。发生甲午中日战争的时候正值慈禧太后的60大寿,李鸿章为了让太后过一个生日就没有把这件事告诉太后。综上所述,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不知是领导的失误也有人民的原因。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如果李鸿章没有去签署一些丧权辱国的条约的话,他是一个很好的人。再说中国一个泱泱大国为什么偏偏选他呢?从这一点看也可以说明李鸿章在中国地位威信是很高的。李鸿章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1896年李鸿章访美时一位美国记者这样描述:他面庞慈祥,双眼明亮,闪烁睿智,包含幽默。他从不向人提要求,但总能获得满足。他很轻松地与人交谈,不会使人紧张……对妇女礼貌,喜爱儿童。在当时有谁能身为高官而降低身份去与贫民交谈?李鸿章拜谒格兰特将军陵时,更折服了美国人,他们是这样描述的:……他站直了身体,用极其悲伤的声音低吟道:“别了。”他的思绪回到了17年前与格兰特将军会面时的场面,当时他们相谈融洽,因为他与将军一样都曾经为了拯救祖国而久历沙场。——李鸿章在美国所受到的接待的规格、礼遇和受欢迎的程度,是后来访过美的中国领导人如邓小平等人无一能望其项背的。而李鸿章对美国人的友善和所搏得的美国人的好感,终于在后来八国联军事件的谈判中得到了回报。
但李鸿章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为在美华人移民争取权利的机会,在访美结束后,他有意避开了美国西部,而选择了加拿大作为他回国的路线,引起了美国记者的注意,就此事对他采访。李鸿章借机请求美国媒体帮助中国移民:“我期望美国的新闻界能助中国移民一臂之力。你们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的吗?……我相信美国报界能助华人移民一臂之力,以取消排华法案。”
|
- 上一篇:爱情中的互相尊重,好的爱情是互相尊重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