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讲,性格特别内向的人容易产生孤独感,这是因为他们的自我中心观念比较重,总是对外界事物和身边人群表现得淡漠寡趣,难于合群;考虑问题比较趋向于抽象、紊乱;行动上整日忙得焦头烂额,显得紧张而又急迫;他们的内心深处有十分强烈的抗拒感;喜欢把自己锁在心里一个狭小封闭的角落里,因而十分孤寂。
一个人若长期被孤独的阴影笼罩,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心理会提前老化。即使一个人处于正常的社会环境中,一段时间内被剥夺了必要的社会交往,也会出现心理异常现象。加拿大心理学家赫布与他的同事在20世纪50年代曾做了一个感觉剥夺的实验。他们找来十几位自愿尝试的学生,让他们各自单独居住在隔离室中,与外界隔绝,甚至包括光线、声音。尽管居住条件良好,并给予极好的食品,但是,被实验者没过多长时间就感到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逐渐产生幻觉,于是一个个再也忍受不了孤独感的折磨,都急着想从那个与世隔绝的房间中逃脱出来。
长期的孤独感还会造成情绪烦躁,改变人们非精神性神经化学作用,也就是说会影响人的免疫系统,使人容易感染各种疾病。那么,有什么避免孤独感的灵丹妙药吗?最主要的方法还是引导他们走出自己“画地为牢”的小圈子,多进行交往,变封锁式性格为开放式性格,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经常参加社交活动。具体说来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战胜自卑。
猜你也喜欢:中国人生存状态——读《谁动了我的奶酪》有感(斯宾塞,约翰
中国人生存状态——读《谁动了我的奶酪》有感(斯宾塞,约翰逊,儒家,书中,变化) 中国人的日常问候语"吃了么"很流行,对于久别重逢的友人,则问"在哪发财"或者"在哪高就",话一出口,脆响脆响的,心里却惴惴不安,生怕别人抢了风头。有问就有答,我们常常把"混"字挂在嘴边,象医生一样随时拿出两片阿司匹林疗救问诊的朋友。其实,正是这个字深入浅出地道出了大多数中国人的现实生存状态--晃晃悠悠,吊儿郎当,象游手好闲的二流子。
前些日子,美国作家斯宾塞·约翰逊的《谁动了我的奶酪》红的发紫,书中阐明了一个国人都知道的再浅显不过的道理,可为何要人手一本,奉之为经典,值得思考。全球销量超过2000万册,不敢怠慢,买来捧读,觉得很不划算,随便一本劣等的硕士论文也差不多有4万字。但又觉得划算,中国人此时此刻确实需要放慢脚步,让自己的感官清醒一点,深悟并掌握书中的道理,拿镀过金的"国粹"当鞭子抽自己一个激灵,从东方一直抽到西方。概括起来,书中不厌其烦、罗哩罗嗦阐明的,无外乎四点:第一,变化是不可避免的;第二,面对变化时要积极行动,不能坐以待毙;第三,手里有"奶酪"的时候,对未来的环境变化(或没有"奶酪"的时候)要有一定的敏感性和预见性,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第四,面对或追求变化时要克服恐惧感,一是对未知领域的恐惧,二是对放弃已有习惯的恐惧。
道理浅显易懂,只可惜国人冥顽不灵,尚且不能做到。
墨守成规,安贫乐命,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教化臣民的,几千年的积淀,酱成了国民顽固的劣根性。鲁迅、梁实秋、龙应台、柏杨等几位老先生都已批判过,不管三七二十一,屎盆子都往孔老夫子头上扣,谁让你生的早,死的早。儒家有这样的说法:利不十,不变法。没有百分之百的利益,绝对不可以改革,这种观念使我们苟且偷安,夜郎自大;使国家固步自封,不能发展和强大。儒家用心良苦的教导中,很少激发灵性,很少提到权利义务,很少鼓励竞争,只一味的要求后人安于现状,做好撞钟的和尚。总而言之,统而言之,啥都可干,就是不能冒任何危险。来自美国的朋友,斯宾塞·约翰逊先生,果然了解中国人,一脉就诊出了我们的病根儿,更成就了这?quot;经典",倘在美国卖不顺的话,中国市场一定可以成为其救世主,象拯救万宝路一样容易。 猜你更喜欢:七夕遐想(思念,采撷,抒写,每页,窗纱)
风轻吹
七夕遐想(思念,采撷,抒写,每页,窗纱)
风轻吹八月的窗纱,
灵鹊展翅翱翔,
搭桥云端之上。
谁的眼眸盛满秋水,
在一方盈盈守望?
每片云抒写每页思念,
款款柔情,
只为一夕一遇。
那深浓的思念凝聚成漫天繁星,
鹊桥那方的人儿呀,
你是否前来采撷?
|
- 上一篇:冷嘲热讽的人什么心理,怎么对付冷嘲热讽的人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