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文章:把握好自己的人生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也是稍纵即逝的。一个人看上去从生到死几十年不算短,但却用尽一生精力也难写好一个“人”字。人们常说,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我觉得,这句颇具哲理的警语,其重要意义在于给人以自信,鼓舞我们去奋斗、去争取、去拼搏,写下人生最壮丽的诗篇。其实,你若仔细想一想,认真观察一下现实,仔细推敲推敲,就会发现,这句话本来就是错的,正确的答案是命运掌握在他人手中。
你本来就是偶然地稀里糊涂来到这个世界上,你不能事先拟定诞生计划,你小时候树立理想,想当科学家、画家、作家、诗人,那是你“想”,最后为你安排工作的是别人,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并不是说人生一点主动权也没有,我是说,人生的主动权是十分有限的,我们常常体味到的是身不由己,想干的事不能干,不想干的事干不完,人的一生,总是处于被动之中。要说主动,只是相对而言。弄清人生的被动状况并非自我放弃,听天由命,而是树立一种人生的达观态度,不应由于自己命运不济而怨天尤人,也不可自渐形秽,妄自菲薄。积极做好自己的事情。当你一个人,没有别人干扰的时候,你可以静静地想:自己到底干了些什么?能否做到问心无愧。
人生是不断的自我否定的过程。当我们漫忆往事的时候,往往感到过去的自己是那样的愚蠢,那样的傻、那么无聊,似乎觉得现在的自己和原来的自己截然不同。但事实上,你在别人眼中,过去和现在没有什么两样,你还是你。这就出现一个问题,我们到底信别人还是信自己?窃以为,别人看自己和自己看自己往往走两个极端,别人总是用不变的眼光看你,你的印象在别人的大脑中形成后,往往不易改变,即使你真的判若两人了,由于思维惯性的作用,别人也很难接受。而自己往往也走极端,往往夸张地肯定现在的自己,而否定原来的自己。比如,作家写东西,往往是这样,认为过去写的东西都不满意,满意的是手中正在写的东西,实事上,手中写的东西未必比过去写得好,但自己总是固执地相信现在。其实,很多人即使不写稿也有这种心态,过于喜欢现在的自己,而鄙视过去的自己,从而走入形而上学的怪圈。因此,哲人说:认识自己是一件最难的事情。
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把这句话中的人解释为自己的努力,把天解释为机遇、形势、巧合等客观存在,那么这句话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唯物论,在现实生活中,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事司空见惯。我们常常拥有美好的理想和愿望,但费尽千辛万苦,也未必能实现,这导致了很多人陷于失落和忧心忡忡的境地。
当你认真地读《老子》时,你就会弄明白,人本来是一种自然的东西,我们的所有的烦恼都是自己找的。我们拥有过多的欲望,而迷失了自己,使我们离真正意义上的人生越来越远。当我们蓦然回首,重新审视品味人生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人没有满足,就没有欢乐,记住“知足常乐”这句古语是多么的重要。人往往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不知道珍惜,而对自己设计的所谓宏伟蓝图心驰神往,这本来就是本末倒置。当你换一种目光,看到自己的富有,那么你就会找到真正的幸福。当然,知足的实质是乐观态度,而不是小富即安,满足现状,不求进取的消极人生态度。
“生死有命”,是唯心的;而命有生死,却是每个人都要严肃思考和认真对待的。只有生命之炬的热情燃烧,才能绘出生的彩卷,才会谱下死的壮歌。生前无私奉献并不断创造财富的人,死后他的精神就会成为更可贵的财富。生是漫漫人生的开始;死,是短暂人生的终点,但作为生命的价值,却不该有也永远不会有句号。
人生,就意义而言,一般生更重要,就价值而言,死更关键。一个有价值的生命,死后比生前更悠远。人类的历史,不仅是生与死的相衔,而且是死与生的接力。因此,生与死都是人生的里程碑。生是乐章,但人生仅只一次;死是憾事,但这是大自然的法规。而真正可悲的,是不死的苟活和厌世的浮生。惟有珍惜生命,生命才有价值;惟有奉献生命,生命才会永生!
不朽,不是用碑石筑成;心灵的纪念,才是不朽的丰碑。生着,如果不活在活人的心里,那他就早已经死掉了。诞生,每个人所处的位置是在同一起跑线上;生存,使每个人在运动中渐渐拉开距离;而死亡,有的人甚至可以一下子冲到最前面。人,战胜了死,便有辉煌的生。生是播种,死是储藏,人生就是耕耘与收藏。不管谁的生,总会有种种莫测的变幻;有的人的死,却在一瞬间铸就了一生。患者只知道死的可怕,却把生看得特别轻松;智者把死看得十分严肃,因此更懂得妄生的可悲。(励志一生 https://www.txax.net)死是教会人类认识生之宝贵的最好教师。对生而言,死并非结束,而是一种改变;死亦非死,而是一次新生。这样,人类才可以洞穿死亡的阴影,从而更加强烈地感受生的光亮。生,总有一死;死,有时却意味着永生。正像诗人臧克家曾经概括的那样:“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就是生与死的辩证法。
生是一支歌,死是一把火。英雄用生命的第一声礼赞和死的最后一团烈火来谱写人生。从死的角度思索生,才可能把生说透;从死的视角审视生,才可能把生悟彻;就生论生,往往流于肤浅,正像柏拉图所说:“求知是学生和学死。”死,于不同的人,其内涵往往也是不同的。有的人,死即意味着肉体与灵魂的一并消逝;有的人,死只是肉体的消亡,而灵魂却可能成倍地延长甚至不朽。生与死,人们津津乐道的常常是生,但真正震撼灵魂、牵动人心和耐人寻味的却是死。生原本是死的畅想,死要成为生的绝唱。有的死,是生命不朽由有限通向无限的驿站。死,有时是生的诠释,有时是生的飞腾,有时是生的升华,甚至有时是生的转折。生,展现着比出生更丰富的内涵;死,包容了比死亡更深刻的内涵。人,只有把信念作为人生的支点,把精神作为生命的支柱,才可能战胜甚至超越死亡。
英雄,视死如归。因而,诗人赞美英雄气贯长虹,哲学家却赋予死美学价值。珍惜生命所得到的,忽略生命该得到的,忘记生命没得到的,人才会活得无愧、无怨和无悔。丰子恺先生曾经将人生比作“三层楼”。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衣食无忧,这样的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抱这样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里头,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这样的人,在世界上也很多,即所谓的“知识分子”、“艺术家”。还有一种人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了,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而在他看来,弘一法师的人生就很好地贯彻了这个理论,他做人,一定要做得彻底。他早年安住在第一层楼中;中年专心研究艺术,便是迁居在二楼,强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满足于二层楼,于是,爬上三层楼去,出家、修净土、持戒律这是当然的事,毫不足怪……
想想自己走过的这半生,现在也只不过是住在第一层楼里,虽然有时会登上楼梯到二楼看看,转转,但终归因为惰性或不专心,不能久居其中,顶多是去“玩玩”,而至于更深奥的“探求人生的究竟”之类的东西则不曾想过。但正如丰先生所说,住在一楼和二楼的人占了绝大部分,所以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能将“一楼”经营好,闲暇时登上“二楼”陶冶一番,也算不虚度年华,如果人们都能做到这点,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也会更多一些温馨和可爱。由此可见,只有饱蘸心灵之墨才能写好人生,走好人生路,唱好人生这首歌。
阅读了本文的用户还阅读下列精彩文章,你也看看吧!
[高中生励志作文:把握人生,改变命运] [励志文章:把握时机,方能成功]
猜你也喜欢:21世纪的白领创业模式(工作
21世纪的白领创业模式(工作,白领,生活,工作狂,世纪) 21世纪,网络的发展将彻底地改变整个世界市场,以网络突起为显著标志的高新技术,正在有力地变革着每一个人的生存状态。对此,在经济发达的美国,白领阶层最先感受到这种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寓娱乐于>工作之中
21世纪的白领不能再是工作狂。不能像前辈那样没黑夜没白天地工作直到退休,而应该寓娱乐于工作之中。寓工作于自己的整体生活的和谐安排之中。这倒不是说过去的人们不懂生活,只是到了现在人们才开始注意生活了,而是说由于生产技术的限制,过去的人们做不到这一点,只有现代人才能做到。能做到而不做,这对现代人来说是不对的。过去的人们成为工作狂没有什么可指责的,而现在的人们尤其是白领还要成为工作狂则是不妥当的。这就是时代的变化迫使人们必须做出的改变。因为,在当今时代,与工作的人相比,懂得生活平衡即能够处理好工作与生活两不耽误的人的工作效率更高。人们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工作的直接目的是要生活。如果得不到应有的休息,那工作的意义又何在?
而工作的利润,在新的条件下,更是要依靠白领们的头脑去获得。只有生活平衡了,保持工作的娱乐性,不让人感到工作压力,白领们才能更好地工作。
在21世纪,时间比金钱更重要,因为时间就是生命。
利润大家分享
一个好的白领,在未来的工作中,必须要学会与他人共存,借助于别人的力量发展自己,而不是将自己的力量专门用在打击别人上。21世纪是人类开始合作共存的时代,是大家一起进步,共同生存,而不再是你死我活。现时代的竞争是残酷的,败者的下场甚至比战场上的战败者还要惨,但这是现实社会的无奈。
学会与别人合作,能够善待别人,才能在21世纪谋求最大的发展。于此,要求未来的白领能有福共享,有难同当,企业的利润由大家分享,其他的好处也是慷慨地分给大家,不能以邻为壑,四面树敌。 猜你更喜欢:“B”型血告急(献血,女儿,
“B”型血告急(献血,女儿,头疼,白求恩,告急) 穿过广场时,又一次看到白色*的献血车静默在路边,车身贴有字符“B型血告急”,我加快了脚步,奔在车前。许是天气的原因,今天献血的人寥寥无几,于是,我就更有了献血的责任感。
看到医生,我忙问:“喝了中药能不能献?”“不能!”一个年轻的女医务人员回答。“可上次的医生说,喝中药可以献的呀?”我不甘心地追问,“不行!无论喝什么药都不行!除非你停药一星期后再来献。”我无奈而失落,离开了献血车。昨天刚在运城看我的月子病,买回十八副中药,今天刚开始服用,怎么这么不巧啊!
第一次献血,是在前年的夏天,我和女儿逛街,看到献血车,就来到跟前,填写了表格,做了简单的体检,我就进了车里。一直知道自己是“O”型血,所以,就常常想起小学学过的那篇课文《白求恩大夫》,老师给我们讲解课文,清楚的记得老师反复说,这是一种国际主义精神!这是一种忘我的无私奉献精神!而文中白求恩那句:“一抽一我的吧,我是O型血,万能输血者。”这句话深深刻在了我的脑海,以至于多年后,我在一次住院后,得知自己是O型血而激动,为自己也是万能输血者而骄傲。可是,在车里采血化验后,医务人员告诉我,说我是B型血。当时,心里多少有些失落,为自己不是万能输血者而失落,但只要我的献出,能够挽救病人的生病,我依然心存快乐!身感荣幸!
我体质不是太好,献血后回到家,因天气炎热,坐在空调下,虚弱的身一子着了凉风侵袭,当晚就头疼,一疼就是半个月。头疼时,夜半不能眠,喝了多种止疼药都无用,疼的不能自己,疼的用头去撞墙,疼的无奈就将头伸在水龙头下,用冷水使劲冲。老公在身边无奈叹息,女儿忧虑的望我,他们谁也无法帮助我。老公在医院的同学给我打点滴,用的是扩张血管的药,一个星期止住了头疼。后来,老公总埋怨,说是因为我献血造成的,女儿也幽怨地说:“妈,以后别再献血了,你身体不好。”我有些疑惑,询问了医生,医生说我的头疼与献血无关,所以,我不后悔。
半年时间过去了,有天和女儿从广场走过,远远地看到献血车停在那,从旁走过,看到车前一白布横幅:“B型血告急!”我当即牵了女儿手就往车前走,女儿死拉着我不放,说难道忘了上次的头疼吗?尽管我解释说与献血无关,女儿还是死拽着我,不让我一靠近那辆白色*的献血车,仿佛是它伤害了我,并且说,如果真要献就让她来献,反正她身体比我好,听女儿这样说,我只好顺从女儿。女儿只有十二三岁,她是有爱心的,她当然首先爱的是妈妈。我对女儿说:“你现在还小,正在长身体,象献血这种爱心行为,你还不能去做,只能等你长大成*人后才能去做。”女儿说,她懂了,她一定做有爱心的人,象妈妈一样!尽管看着B型血告急,我只能空留遗憾,可感觉着女儿的心灵成长,我很感欣慰!
|
- 上一篇:凯把谁当作一生的对手,美国曾经历史上把那些国家当作对手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