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过痛,才懂得生活
文/陆苏
有时候,一样食物给人留下的记忆,远比一顿暴打更深刻,更烙入骨髓。
对小素而言,不能对她提一种叫做麻球的小吃。金黄黄的,包了红糖馅、滚了白芝麻、入了油锅炸的糯米点心。
童年时,家境清寒。三间外面大雨、里面小雨的草房,三棵李树、两株桃树和屋后的一片竹子,就是家里的全部不动产了。好在那时也没过过好日子,并不觉得有多苦。
爸爸出门做工去了,小素和哥哥、弟弟跟着妈妈、奶奶在家务农。村里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庄稼相依为命。汗流进土里,饭盛在碗里,日子过得简单而寂静。只是,妈妈一个人的劳作对一个家庭的生存来说,几乎就是螳臂当车,饿肚子是经常的事。
一天午后,村里给在田间割稻的人每人发了一个麻球,这在当时是极为奢侈的享受了。别人领了麻球都就势到田边坐下,边吃边歇歇力,妈妈拿到麻球后却以不饿的理由用报纸包了急急揣入怀中。
傍晚,当妈妈小跑着回到家,献宝似的把那个珍贵的麻球展示在全家人的面前时,却没有等来预想中的欢呼,谁都没有说话,唯有麻球的香迅速弥漫了整间堂屋,那个香啊,要人命的香。妈妈突然意识到,这一个小孩拳头那么点大的麻球五个人怎么吃呢?似乎坚强得什么都难不倒的妈妈突然崩溃大哭……
那个麻球是在一家五口人的抱头痛哭中,奶奶拿菜刀切成了五小块,大家就着泪水分吃了。那麻球的香甜和妈妈泣不成声的辛酸,成了小素心里永远不能忘怀的痛。那天,她在心里暗暗发誓,将来自己如果赚了钱,第一件事就是给家里人买一大筐的麻球,让妈妈再不用为了如何让全家人分吃一个麻球而纠结,而伤怀。
多年后,小素在城里赚到了第一份工资,除了留下吃饭的钱,她真的全部买成了麻球,拿竹筐装着,一路换乘长途汽车风尘仆仆地送回了家,虽然那时家里的境况已好多了。那天,全家围着一筐麻球又哭了,不过,这回是因为高兴。
即使现在什么都吃得起了,即使已随时买得起几个车皮的麻球了,小素依然不能笑谈麻球往事,一说起仍会哽咽。而让妈妈高兴,让亲人幸福,也成了她一生追求的理想。
麻球很小,岁月很大。岁月都滚过去了,麻球却留下了。
如同,断腕之痛容易忘却,针尖似的痛,却可能会跟随一生。
而有过痛,才会懂得生活,才会珍惜不痛和学会感恩。
摘自《小心轻放的光阴Ⅱ》
- 人生就是一场场苦痛的奔赴 如果你觉得痛,说明到了该蜕变的阶段了 如果不蹲下一次,你永远不知道站起来有多痛快
猜你也喜欢:只有自己先成长了,父
只有自己先成长了,父母才会成长(自己的,父母,愧疚,外祖母,快乐)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很强势,但有的子女也喜欢控制自己的父母,他们在做很多事情之前,内在都会有一种感觉去促使他们做控制父母的事情,促使他们把父母的喜、怒、哀、乐扛在自己身上。
根据我的经验和观察,这种感觉叫作“愧疚”。如果今天父母不快乐了,我会觉得愧疚,所以我要让他们快乐。表面上看,这样做是无私的,是为了父母而“牺牲”了自己,但真相是:我们其实是无法忍受自己内在的某种情绪,比如愧疚。人都有自私的一面,每个人做事的出发点没有不是为自己的。比如说,女儿掉进水里了,我一定会去救她,虽然我不会游泳。为什么?因为我不能忍受没有她的日子,我宁可死了,也要去救我的女儿。这就映照出了我自私的一面。
所以我说,每个人做事的出发点都是自私的。关键点在于,在跟父母纠结的过程中,你能不能看到自己的自私,看到自己到底自私在哪里。你之所以觉得愧疚,是因为你不能够承受父母不高兴带给你的感受,所以你要去控制他们的喜、怒、哀、乐。每到这个时候,我想问你,你可不可以跟自己的愧疚感在一起,全身心地接纳这种感受?因为你和父母的能量这样牵缠在一起,对双方都没有一点好处。
我想起一个故事:有个外祖母,她在照顾孙子的时候,因为怕孩子冷,便用橡皮筋把孩子的衣袖口连同手腕绑起来了,结果因为绑的时间太长导致孩子的手臂因为缺血坏死而截肢了,这个外祖母因此对孙子愧疚一生。
在我看来,如果这个孩子伴着外祖母的这种愧疚感长大,他可以说:“是你让我变得没有手,让我这辈子跟别人不一样,让我这辈子做事都不方便,所以你活该,你欠我的。”然后他就有理由在这个世界上做一个失败者,因为他觉得:“这不是我的错!你把我的手弄断了,你就得负责!”
但如果外祖母的态度是:“真的对不起,孩子,把你的手弄断了,但是你还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你甚至可以活得更坚强,比正常人还要活得出色。”如果我们给孩子这样的教育,传递给他这样的人生观的话,这才是我们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因为正常人所做的事情不稀奇,用脚弹钢琴那才叫稀奇。
每个灵魂来到这个世界都是独立的,每个人也都在遵循自己既定的人生旅程,走自己的人生道路。当你的能量跟任何一个人牵扯不清的时候,你都不会快乐,不管那个人是你的配偶、孩子,还是你的父母。当你不快乐时,他们也不会快乐,所以送给亲人最好的礼物,就是让他们去经历自己的事情,让他们为自己的喜、怒、哀、乐负责,而不是由你来负责。这样的话,慢慢地,你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就会改善,他们也会因此而变得更有智慧,知道要为自己的喜、怒、哀、乐负责。
以前我父亲心情不好的时候,他就会愁眉苦脸地跟我说东道西:“哎呀!年纪大了,儿女都不在身边,我是孤独老人。”这时候,我会说:“爸,如果你自己不能找到幸福、快乐,就算我为你搬回台湾,住到你隔壁,你都不会快乐,而我还牺牲了那么多,这样,我也会不快乐。你是成年人了,你要为自己的幸福、快乐、健康负责。”他听了几次我的演讲之后,开心地告诉我,他现在知道该怎么做了。
试着去扩展父母的底线吧!当你勇敢地跨出那一步的时候,你会发现,父母毕竟是爱你的,他们只是生活在惯性里,因为他们习惯这么做,而你也习惯让他们这么做。所以你一旦改变,他们也会有所改变。自己先成长,自己先积攒足够的内在空间、内在力量,去承担和接纳你让别人过他自己生活的那种痛心、愧疚、自责,然后你就长大了,就有了更多的内在力量。
猜你更喜欢:寻访母校茅山中学(茅
寻访母校茅山中学(茅山,鄞县,校舍,中学,校园)
和许多读师范的老同学一样,自入小学以来就没有离开过校园,从做学生到为人师,38年一直和校园朝夕相处。随着时光的流逝,愈发怀念曾经就读的校园。
中秋节那天,我驱车来到茅山中学,想一睹母校的风采,无奈铁门紧闭,又遇上门卫无人,只能趴在大门上远远眺望、拍照。中间题有“鄞县茅山中学”六个金黄色字体的两层楼是我们当年读书时的教学楼,现如今她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幢高楼,那是我们毕业以后陆续建造的。要说经典,还是中间这欧式二层楼,那里有我们许多美好的回忆。当年充满生机的操场则是杂草丛生,一片荒芜。
我在《鄞州教育》暑假特刊中发现一个专辑——鄞州校园历史建筑寻访,发现其中一篇关于茅山中学的记载,倍感亲切:
“茅山中学(原鄞县乡村师范学校)创办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当时全名为‘鄞县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
“校舍主体建筑为并排两幢七开间的二层楼房,中间以连廊相接。青砖混凝土结构,西洋风格。楼前各有一座椭圆形水池,可种荷养鱼。
“……2007年此校舍被废弃。2010年,鄞县乡村师范学校被定为区级文物保护点。”
但愿“区级文物保护点”这个名衔能够保佑我们的母校平安无事,不被急功近利者荡平她历史的风采,千年万年,像丰碑一样传承教育的理想情怀!
八十年代初,茅山中学名声远播,学子趋之若鹜,因此我的初中同学遍布宁波大市各个地区,远至奉化、镇海、北仑,近至五乡、天童、鄞江、栎社、钟公庙、横溪、姜山……茅山中学当年的吸引力绝不亚于今天的鄞县中学。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城市化推进的结果让茅山中学走到了“校舍被弃”这一步。望着空置着的荒凉的校舍,不禁心生感慨岁月的无情。然而,只要老校舍可以完整地保存,无论校舍被弃,还是校名不再采用,对我们每一位学子来说,我们曾经的精神家园依旧,茅山中学的精神依旧,母校的依依情结依旧,直至永远!
校园遍地杂草丛生,校名赫然显示昔日的风采,如此强烈的对比冲击人们的视觉。
|
- 上一篇:走正道的句子,走正道行正事做正人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