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泡妞
送黄金给父母送什么好,给爸妈买黄金
日期:2018-11-30 18:34:08    编辑:易锁    来源:互联网
做父母不能错过的那黄金七年,因为之后的人生基本已注定!

文丨鱼爸

1

经常会有一些妈妈在微信上问我一些孩子的养育问题。

每次提到一些青少年的问题,更多的是无奈和叹息。

因为很多的问题是多年前就已经埋下的“病根”。

就好比一个人到了50岁突然腰椎盘突出,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而是多年来积下来的病。有些严重的,做手术不行,怕伤害神经导致瘫痪,那么药物治疗呢?也只能控制病情,减轻病痛,无法根治。

养育孩子也一样,一个人在18岁就已成年,所以作为孩子的时间很短,只有18年。而青少年时期已经是“儿童后期”了,接近一个成年人。

时间越往后,就离父母教育越远。

离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越近,父母的影响作用越低。

那么孩子到了青春期,还能不能管好孩子呢?

答案是肯定的:只要真正把握住了孩子成长,并且你在不断学习进步的话,能管好,但是很难。

个体心理学给我了我们一束光:青春期只是每个人必经的一个成长阶段,我们不相信成长中某一阶段或者某种处境会改变一个人。只是,一个人在过去形成的性格在某一个时期,在一种新的环境下暴露出来而已。

所以,当孩子青春期或者成年后出现了问题。

与其说是青春期综合症或者孩子不争气。

不如说是之前早已埋下的问题在此时爆发了而已。

2

到底是从哪一天或者哪一年起,埋下了今日的“病根”呢?

用心的父母大都有过同样的忧虑,我的孩子将来会怎么样?青春期的他会变成什么模样?

我也一样,我从来没有想过去规划小小鱼的人生。

可是面对他成长中无数不确定的因素。

我也会有担忧,会不停地思索。

我想自己能做的就是尽早地陪伴在他的身边,给予一些影响。

所以我选择自己亲自带他,观察他的天性,了解他的脾性,给他定规矩,养习惯。

因为我觉得一个孩子不是一天长成的。

只有从他们的尿布期开始,陪伴他们,然后走过婴儿期走到幼儿期,再进入青春期。

直到进入学校,进入社会,挑战无处不在。

在这条成长之路上,荆棘遍地。

父母的有效陪伴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关键。

可我们还有太多的父母不是这样认为的。

他们觉得孩子小,不懂事,没意义。

记得以前在聚会的时候,有一个还没做爸爸的朋友听说我在自己带孩子。

他就说我这这样做难以理解。

因为孩子这么小,你对他好,他也不知道。

而且也记不住。

他的论点是:“你能记住4岁前,甚至7岁前发生的事吗?”

大伙愕然,因为真的记不住多少。

可是,记不住不等于没发生。

往往是那看似混沌的阶段,奠定了天地的基础。

也就是那记忆里空白的几年,奠定了孩子一生的基础。

3

英国有一部非常牛的纪录片。

一共拍了50年才拍成。

1964年,拍过007的英国大导演迈克尔·艾普泰德开始记录14个7岁的英国小孩,每隔7年就会找到这些孩子,拍下他们的最新状况,于是就有了《14Up》、《21Up》、《28Up》、《32Up》、《42Up》,《49Up》,直到2013年孩子都成了《56Up》里的老年人。

讲述了14位孩子从7岁到56岁的人生经历,默默追问决定人生的答案。

我们看着片中的主人公,看到他们从小开始,慢慢变老,看他们努力奋斗,看他们徒劳挣扎。

从他们的身上,我们多多少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窥见到普通英国人的人生。而那些人的人生无不证实了导演最初的推测:幼时的家庭影响对孩子的一生来说,是难以磨灭的。

每一集影片都以一句话开篇:“让我带一个孩子到七岁,以后随你怎样带,随他怎样长,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已是注定。”

我们中国古话说:“三岁看七岁,七岁定终生”,同样的道理。

有太多人曾幻想“如果我能回到过去,我会……”如果,如果,再多的如果也是空谈!

也有很多的父母一直在抱怨说,我的孩子问题太多,自己感到手足无措。

不要等孩子的性格习惯已经成形了,你才来教育自己的孩子,那时候,他已经不是你的乖宝宝了。

而且真的到了青春期,父母的“有效期限”就快到了。

4

其实,孩子身上的很多问题说到底就是因为父母在做父母的黄金七年,缺位或者忽视了。

而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父母的效用已经降低了。

因为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在孩子最依赖的七年里千万不要错过。

有一位朋友曾跟我讲过一件事,那是他在一家幼儿园刚刚做完一场教育讲座之后,现场一位老太太激动地要求跟他合影,并且跟他说,“老师,我要早遇见你,我孩子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朋友愕然,问道:“为什么呢?”老人说,因为如今已经不可挽回。他的儿子已经快60了,只能留着遗憾了,所以老人现在非常重视家里小孙子的教育,他明白,父母真正能给予孩子教育的时间就那几年,希望父母们能明白,不要空留遗憾。

幼时接受的教育决定了真正的起点。

在《14Up》这部纪录片里,有一个叫Paul的孩子。

他住在一个没有人管的寄宿学校里。

那时候的梦想就是少挨打,不要被老师罚站。

小小的年纪充满了忧伤和无助。

他成年后虽然也找了很多工作,却频繁地失业。

到晚年时,也只能在妻子帮工的养老院谋得一份小小的修理工的杂差。

他到底是因为幼时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而造成的自卑,还是因为天生性格怯懦而造成的少毅力?

不得而知。

7岁的孩子大部分都天真浪漫,可是上层阶级读私立学校的小孩Andrew和JOHN已经每天在看《金融报》或者《观察家》了,他们明确知道自己会上哪个高级中学然后上牛津大学然后成为著名律师著名人物之类。

中产阶级的男孩也有一些梦想。

反对种族歧视,到哪里上学读书,有个什么职业。

而在穷人区贫民窟上寄宿学校的底层阶级的孩子。

甚至谈不上什么梦想,有人希望当驯马师赚钱,有人希望能有机会见到自己的爸爸。

吃饱饭少罚站少被打这也成为了他们的愿望。

在他们56岁的时候,当年那几个7岁上私立学校的孩子已经按照既定路线上了牛津大学毕业然后都做了著名律师,过着上层社会的优渥生活,受人尊重家庭幸福。

他们的孩子也无一例外地走着父亲的老路,好中学好大学好工作。

中产阶级的男孩子有三个也上了大学,第一个bruce牛津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成为了一个中学教师,按照他的理想帮助穷困地区的学生,后来回到英国在一个普通的公立学校教书,过着平淡也还安静的生活。

而那几个来自底层社会阶级的孩子,他们年老以后,都当了一堆孩子的爷爷奶奶,而他们的孩子极少能上到大学,做着都是普通的服务性工作。

比如修理工、保安之类,他们自己常与失业相伴,如果没有好的社会制度,他们其实处境堪忧。

这样的差距是从何处开始拉开的?

为人父母的自己,不禁心头一紧。

因为除去一些无法把握和改变的客观原因之外,家庭和父母的主观作用也不容忽视。

而后者握在自己的手中。

5

父母能够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他们的时间,还有自己的努力。

现实的世界,很少有童话出现。

不可能真的能像童话故事里的灰姑娘一样,摇身一变就成了公主。

影片中的一位主角在56岁时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

“父母能够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他们的时间,陪伴他们成长这很重要。”

你看,不论贫穷富有,这都是你可以给予自己孩子的付出。

导演迈克尔说,观察这14个孩子的成长轨迹,既“有趣”又“令人心寒”。有些人很早就对人生、对社会有一定的认知和远见;有些则一辈子每天都忙着为当天的生计操心。

14个孩子中,有两三个算依靠自己的努力奋斗,跻身真正中产或准精英阶层。就读公立学校的布鲁斯考上了牛津。出身北部约克郡农庄的尼克,成为一名核物理学家。

这应该是值得每一个父母为之振奋的。因为努力奋斗,还是有机会突破的。

有一个现实很重要:我们不能否认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家庭条件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

作为父母,我们当然要努力,努力生活的更好,努力能够给孩子更好的成长条件,这样孩子才有更多的机会。

父母更努力,

孩子才更有机会。

个中滋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

加油吧!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FVjjrT-fYXk4zuia2OAHgw
猜你也喜欢:雪痛(母亲,也就,雪花,几天,儿子)

冬天的风,
雪痛(母亲,也就,雪花,几天,儿子)

冬天的风,肆虐的打着裸露在外的一切。终于,雪随着纷纷扬扬的洒落了下来。

雪花晶莹剔透,慢慢地融化在大地的怀抱。当大地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无数的雪花时,再也无能为力。只能任由她的美丽肆无忌惮的袒露。呈现于世人面前。也就出现了,银装素裹,等描写雪景的美丽的词语。
雪落,带给我是心痛。

2000年的第一场雪。是那几年最大的一场雪。儿子选择了那天来到这个世界。母亲接到我的电话,急匆匆的赶来我家。因为雪太大只能步行。路上磕磕绊绊,摔了好几个跤。来到我面前时,母亲几乎成了个雪人。握着母亲温暖的手,我们迎来了儿子。我的生日是农历十一月十二。与儿子相差几天。母亲总是利用中午给我们娘俩一起过。手擀面是我最喜欢的生辰饭。母亲总是早起就活好了面。面里放两个鸡蛋。母亲说这样擀出的面吃着劲道。吃过早饭,母亲就开始准备。黄瓜,豆角,豆芽(母亲提前几天泡上的黄豆,生了芽。)西红柿,大蒜,香菜,麻酱,鸡蛋。一切准备就绪了,也就将近十一点了。母亲又开始擀面。擀面最辛苦了。母亲坚决不用家里的压面机。她说,女儿吃了母亲的手擀面,会长命百岁的。面在母亲的努力下变得薄薄的。慢慢地叠好后,母亲开始切面。母亲切的面细细的,长长的。半天的忙碌,就是为了让我吃到手擀面。看着我吃得津津有味,母亲脸上挂满了美丽的微笑。

又近我的生日了,念及母亲。我已经两年没吃到母亲的手擀面了 。余生里再也无法去享受母亲的手擀面,母亲深深的爱。只能细细的品味,那些美好的过往。

寒冷的冬月,雪花飘落.

母亲,女儿想你了······

猜你更喜欢:青年文摘:是谁帮助了灰姑娘(灰姑娘,父亲,继母,舞会,女
青年文摘:是谁帮助了灰姑娘(灰姑娘,父亲,继母,舞会,女儿)

灰姑娘是格林兄弟在童话故事中塑造出的经典人物形象,而“灰姑娘”式的童话在世界各地流传的神话传说里类似的异文不下于1500种,多年来根据灰姑娘为原型改编创作的各种励志电影、言情小说和青春偶像剧不胜枚举,可见千百年来人们对“灰姑娘”的现象都存在难以割舍的情结。

格林童话诞生的背景是18世纪前后的德国,当时正是德国文化的鼎盛时期,在浓厚的民族意识熏陶下,民众逐渐对日耳曼民族的历史、神话、传说,乃至于乡野故事感到兴趣。而格林童话中出现恶毒继母的频率极高,其实是反映了欧洲近世初期,每五名已婚男人便有一人失婚再娶的历史事实。而当时人们普遍同情因为父亲再婚而被剥夺了继承权--原配所生的子女或是原本憨厚没有继承权的小儿子,人们希望这些弱势的孩子们能够得到幸福获得成功。就让我们以灰姑娘的故事为例,抛开童话故事的外衣,赋予它现实生活的真相,层层解析这个残酷又寓意深远的童话世界,来探究一下灰姑娘的成功史,看看究竟是谁帮助了她。

首先,我们的故事的主人翁灰姑娘不幸的开始是从她父亲迎娶继母开始的,继母还带来了两个漂亮的女儿,然而新到来的家庭成员对灰姑娘并不友善,不仅把她赶到了厨房做女佣伺候一家子,还对她多番讽刺嘲弄,给她取了个绰号叫“灰姑娘”,这种“反客为主”的故事情节让我们为灰姑娘打抱不平,但也有批疑问涌上心头,灰姑娘的父亲这时候到哪去了?灰姑娘为什么自己不反抗呢?

有人说,灰姑娘的父亲是个商人,肯定常年经商不在家,所以继母合同自己的女儿霸占了灰姑娘的家和地位,趁机虐待她,而灰姑娘由于暂时失去了父亲这个保护人,所以不敢反抗。

可是故事中灰姑娘的父亲在好几个场合都默认了亲生女儿“女佣”的身份,甚至也叫她灰姑娘,而灰姑娘在家里的待遇并未因父亲在家得到过丝毫的改善。

那么就有人推论说,一定是灰姑娘的父亲不喜欢她,而且在她母亲去世的第二年就迫不及待的娶了后妻,对灰姑娘的境遇也是不闻不问不管。

那么事实是不是这样的呢,答案是NO!在18世纪的欧洲社会,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热火朝天的时候,社会上将年轻貌美的女儿嫁给有钱的老头子和迎娶有钱、有贵族身份寡妇的现象屡见不鲜,像是莫里哀的《吝啬鬼》就有深刻的描写。在整篇故事里,我们没有看到灰姑娘的家里出现过除她以外的其他佣人,当然也没有象征上流社会身份地位的管家。而后母带来的两个女儿则衣着漂亮,一副贵族小姐的做派。那么我们可以推测如下:

一、灰姑娘在母亲去世前,家里的家务事就是由灰姑娘的妈妈或是母女两人共同承担的,所以在父亲再婚后由她接过母亲的家务事是符合情理的,甚至灰姑娘的妈妈可能是因为操劳过度而生病致死的。但妻子可以再娶,亲生的女儿却只有灰姑娘一人,何况还是这样一个明理、善良、识大体,又懂得隐忍的乖女儿呢!

二、灰姑娘的父亲只是一个不入流的小商人,刚刚摆脱温饱线正在朝小康生活迈进,所以必须外出经商忙于挣钱养家,再娶后从后妻那里获得了一笔生意上的启动资金,所以当他再次外出经商时,首先询问两位继女想要什么礼物,一个回答要漂亮的衣服,一个回答要名贵的珠宝,而最后回答的灰姑娘则非常懂事地说,要第一根勾住父亲帽檐的树枝,我想这也是灰姑娘对父亲的一种亲情感召。

三、国王为了替王子选出一位理想的王子妃,举办了三天的舞会,这实际上是一场选妃会,这一秀场的入场卷是漂亮的衣服和行头。大家都以为灰姑娘是在小鸟朋友或是仙女的帮助下得以参加舞会并最终捕获了王子的爱意的,其实不然,在上流社会人们通常以貌取人,漂亮的衣服是贵族身份的象征,灰姑娘的两位异性姐姐嘲笑她没有漂亮衣服,土里土气,继母也以此为由不带她参加舞会,其实是因为灰姑娘没有贵族身份,没有也无法受邀参加这次选妃会。那么帮助灰姑娘参加舞会并在舞会结束后成功掩护其安全回家的是谁呢?

  • 本类最新
  • 时尚
  • 新闻
  • 生活
  • 视觉
  • 微爱
    栏目ID=88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头条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