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坚定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的决定
(2020年7月15日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和长远发展谋划的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赋予成都全面增强极核辐射带动能力、探索新时代城市发展路径的政治使命和历史机遇。为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作出如下决定。
一、总体要求
(一)重大意义
坚定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是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和区域发展大局的使命担当,有利于充分发挥成都国际门户枢纽、西部地区极核、全省主干城市作用,推动形成东西南北四极牵引、长江上下游首尾呼应的协调发展新态势,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对外开放新格局,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格局的重要战略支撑;有利于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加快形成改革开放新动力,加快塑造创新发展新优势,拓展参与国际合作新空间,全面提升城市综合能级和国际竞争力;有利于积极回应人民美好生活向往,扩大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创新先进营城理念、厚植独特生态本底、塑造鲜明生活特质,不断增强人口和经济承载力。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全面落实“一尊重五统筹”城市工作总要求,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牢固树立“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聚焦“一极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揽,推动城市战略思维、规划理念、建设方式、治理体系、营城逻辑全方位变革,拓展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功能体系、动力机制、城市品质、治理格局等弹性空间,不断增强人口和经济承载力,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全面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和世界文化名城,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
(三)基本原则
——坚持世界眼光、全球视野。顺应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和全球城市分工调整,对标全球先进城市和国内先发城市,系统重塑自身比较优势,全面融入全球分工合作,大幅提升成都在世界城市网络体系中的节点地位和枢纽功能。
——坚持战略指引、目标导向。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引领区域发展,以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和四大城市定位为牵引,着力补短板、打基础、增动能、利长远,加快把国家战略势能转化为城市发展实效。
——坚持改革先行、创新驱动。加快破除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和政策性瓶颈,促进各类要素资源合理流动、高效配置,坚定不移推动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促进开放与创新融合互动、外向型经济与创新型经济相得益彰。
——坚持协作协同、优势互补。树立生态圈思维,推动区域分工协作同步演进,加强战略对接、政策衔接、功能链接,推进成渝互动、极核带动、干支联动,全面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整体协同性。
——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畅通各方参与的制度化渠道,形成独特生态本底、创新生态环境、开放产业体系、鲜明生活特质,强化人口吸纳、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提高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发展目标
到2025年,初步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高品质宜居优势充分彰显,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创新体系、城市治理体系加快构建,国际门户枢纽功能持续增强,国家中心城市极核功能显著提升,以创新、开放、文化、制度为内核的动力机制初步形成,成为“一极两中心两地”坚实支撑。
到2035年,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成为全国样板,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区域竞争力的国家中心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世界文化名城,全方位迈入现代化国际都市行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助推成渝地区形成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双城经济圈。
二、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协同发展加快成势
(五)构建区域发展生态圈。立足价值创造,加快空间组织形式和先进要素聚集方式变革,探索构建跨行政区的区域配套协作利益共享机制,推动产业资源互补、链式关联与梯次发展,培育若干以成都为中心、有能力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协同配置资源要素、组织生产销售的区域生态圈,形成基于内生链接、嵌存整合的开放型经济有机体。立足能级提升,超前谋划城市、区域发展重大政策设计和功能建设,加快构建以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两区一城”为主要支撑的高能级平台体系,打造联动辐射区域的多维功能中心,形成基于良性互补、双向赋能的平台化功能聚合体。立足广域共融,聚焦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建设创新突破,加快构建以成都为枢纽的泛欧泛亚国际大通道和覆盖世界经济中心城市的国际供应链体系,推动更多国际高端资源在蓉集聚运用和转移转化,放大资源集聚、商业交互、价值创造的网络协同效应,形成基于渠道共享、流量互通的协同化运筹联合体。
(六)务实推动成渝相向发展。围绕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合力推动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协同打造军民融合产业体系,共建高水平汽车产业研发生产制造基地和世界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共建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带,提高参与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整体经济效率。围绕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科技创新中心,合作建设中国西部科学城,加快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协作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共同举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创新应用场。围绕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推动各类改革试点举措集中落实、率先突破和系统集成,联动实施枢纽协同、航线拓展、结构优化和能力提升行动,高标准建设铁路运输干线网络,开工建设成渝中线高铁,实施成渝客专提速增效和成渝铁路扩能改造,协同规划打造多式联运集疏系统,推动建设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加快建设“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围绕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支持户籍便捷迁徙、居住证互通互认、社保关系无障碍转移,拓展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覆盖面,合作建设养老服务机构,加快建设成渝地区教育一体化发展试验区。
(七)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协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探索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积极创建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改革试验区,推动重大改革试点在同城化区域优先落地,建设经济发达、生态优良、生活幸福的现代化都市圈。协同推进产业生态圈建设,加快成德临港经济、成眉高新技术、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协作带和交界地带融合发展,引导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沿龙泉山东侧纵深集聚,推动区域内产业供需适配和本地配套。协同推进立体交通体系建设,加快规划建设成都至德眉资市域铁路、成都外环铁路和高快速路等重大项目,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和一体运营的公交网。统筹构建高效一体物流集疏体系,有效降低区域物流成本。协同推进功能平台开放,联动共建国际铁路港、国际空港、总部商务区等合作平台和大科学装置、重大公共技术平台,建立土地资源、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人才信息等同城化交易平台。协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共享,组建医联体、教育联盟和法律服务联盟,推动医疗保险无障碍转移接续,积极争取同城灵活从业人员自愿缴存公积金等国家试点,强化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协同推进生态环境联防共治,深化大气污染移动源管控,共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加快修复龙门山生态,推进沱江、岷江流域水生态治理,深化大气污染源头防控协作,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三、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着力塑造人城景业融合共生的未来城市新形态
(八)优化未来城市空间体系。打破行政区划与传统城乡结构,探索构建“大都市区—区域城市—功能区—新型社区”四级空间体系。建设网络化大都市区,全域统筹布局国家中心城市极核功能,加快实现由大城市向大都市转变。推动区域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撤县(市)设区,探索推动经济关联度高、地域相连的区(市)县共同构建区域城市,健全内部空间规划、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基础设施等协同机制,提升各区域城市协同水平和能级层次。推动功能区建设,以TOD建设引领片区综合开发,打造交通圈、商业圈、生活圈“多圈合一”的城市功能区,加快形成全域功能区体系。推动新型社区建设,细化“社区—街区—地块—建筑”空间尺度管控策略,打造满足各类人群行为方式和价值选择的社区场景,筑牢未来城市形态底部支撑。
(九)全面提高国土空间管控能力。建立“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系统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加快编制增存并重的国土空间规划,建立空间留白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支持建设用地资源向重点区域倾斜。强化国土空间格局治理,完善五大功能区差异化资源配置和治理策略,全面提升区域空间协调治理能力。优化立体空间利用,依托核心水网湖系打造独具魅力的滨水空间,形成沿江沿河生态人文保护发展轴,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深化低空开放试点。探索建立容积率跨区域转换和有偿转移机制,强化交通枢纽周边存量用地功能复合化利用,持续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强化人口规模调控与引导,提升郊区新城和城市新区人口密度。
(十)深入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按照“筑城兴业、品质聚人”加快东进区域整体成势,推进天府奥体公园等九大片区综合开发,构建“航空+”全域航空经济生态圈,积极争创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成渝相向发展的新兴极核和走向世界的未来之城。按照“创新赋能、生态表达”推动南拓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积极推进“一源双核四带”生产力布局,提升片区城市化建设整体水平和高端产业发展能级,打造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新引擎,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公园城市典范。按照“提质增效、绿色成长”推动西控区域转型发展,探索“产业功能区+特色镇+川西林盘”发展模式,推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打造具备高端绿色成长基因的生物经济示范带,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按照“四向融通、立体链接”推动北改区域高水平开放,全面加快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建设,促进适欧适铁适港产业互动发展,推进金青新彭一体化发展,打造“以贸促产”开放型经济发展大港区。按照“业态迭代、利益平衡”推动中优区域有机更新,推进非核心功能疏解,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积极发展都市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打造高能级高品质生活城区。
(十一)大力推进产业功能区建设。坚持以产业功能区创新要素配置方式,探索推进产业功能垂直升级和水平融合,加快建设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加快打造高品质科创空间,充分整合产业、技术、品牌、市场服务,打造产业资源集聚平台与价值创造平台。打破产业空间形态和城市功能边界,推动传统经济开发区和产业集中发展区转型升级为职住平衡、产城融合的新型城市空间。聚焦产业细分领域强化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加快完善标准化厂房、货运专用通道、网络数据中心、分布式能源系统等生产性配套服务设施,形成集聚科研平台、投资企业和运营企业的比较优势。聚焦社区人群需求偏好强化生活场景建设,合理布局商务休闲、文体娱乐等生活配套设施和生态场景,发展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生活性服务业,打造产城一体城市公共空间。
四、做强极核功能支撑,全面提升城市区域辐射力全球影响力
(十二)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带动力。以做优做强全国重要的“五中心一枢纽”功能为主攻方向,面向全球拓展功能,面向未来塑造功能,面向基础夯实功能。强化经济中心功能,聚焦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经济密度。强化科技中心功能,加大科技创新前瞻布局和融通发展,加强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营造良好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强化金融中心功能,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科创金融、农村金融、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文化金融,推动金融机构跨区域协作,建设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平台,推进区域市场互联互通,增强全球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强化文创中心功能,高质量建设天府锦城等一批富有地域特质、彰显天府文化、融入经典元素和标志符号的城市文化地标、公共空间,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文创园区、文创街区、文创小镇、文创企业和文体旅品牌,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强化对外交往中心功能,促进更多国际机构落户,健全多层次国际合作机制,加快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国际友好往来门户和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强化国际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功能,完善有形和无形网络通道,增强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集聚能力。
(十三)提升国际门户枢纽辐射力。以提高内联外通水平为导向,高质量建成天府国际机场,完善国际航空通道网络布局,提升国际航线干支衔接水平,推进“两场一体”运营打造全球性航空枢纽、洲际航空中转中心和货运中心,扩大包括第五航权在内的国际航权开放,服务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构建“7+5”国际铁路及铁海联运通道,做强以中欧班列(成渝)、东盟铁海联运班列和日韩沿(长)江为支撑的国际班列体系,打通连接泸州港、重庆港到上海港的长江水路通道,打造连接东盟、衔接日韩、覆盖中亚、联通欧洲进而链接全球的亚蓉欧陆海联运战略大通道。加快自贸区协同开放、综保区提质增效、开放口岸拓能升级,依托国际铁路港经开区、临空经济示范区等平台载体建设出口加工基地,大力发展适欧适亚、适空适铁产业。加快建设国别合作园区,开展中日(成都)城市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开放合作示范项目。加快完善多式联运国际物流服务网络,引进培育一批具有全球供应链运营能力的龙头企业,加快打造面向全球的制造型企业配送枢纽、面向亚洲的国际区域分销企业配送枢纽和服务“一带一路”的供应链资源配置中心,提升全球供应链服务保障能力和现代供应链敏捷化、数字化、柔性化水平。
(十四)提升宜居生活城市吸引力。提高公共服务体系对各类人才的保障力,加快建设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15分钟公服圈,差异化布局建设商务中心、文体中心、社区生活服务中心、人才公寓、优质学校、高端医疗等服务资源,提升生活舒适度便利性。提高人才资源与城市战略的匹配度,大力引进科技人才(团队)、培育产业急需紧缺人才、集聚优秀青年大学生,结合产业功能区“两图一表”完善人力资源协同行动方案,打造高质量人才供应链与能力发展链,以人力资源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的高水平协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政策对优秀人才的可及性,构建以科技创新人才、科技服务人才为重点的协同创新人力资源支撑体系,探索符合条件的外籍人才永久居留、工作许可便利化等政策措施,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技术技能人才分类评价标准体系,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强市。
(十五)提升世界文化名城感染力。深化核心价值引领、天府文化润城、先进典型示范、市民友善优雅“四大行动”,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建设,建设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加快打造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国际文化交流互鉴高地。高水平建设世界文创名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遗迹的整体保护和合理利用,推行“文创+”融合战略,加快内容、版权、时尚、设计等重点领域跨越发展。高起点建设世界旅游名城,开发系列天府文化主题旅游产品,塑造“公园城市”“游天府绿道·赏川西林盘”“熊猫故乡”“青城山—都江堰”“城市之眼”“三国故里”等旅游品牌标识,推动成渝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高标准建设世界赛事名城,加快建成东安湖体育公园、凤凰山体育公园、天府奥体公园,精心筹备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亚洲杯足球赛和世界运动会等重大赛事。高品质建设国际美食之都,深度延伸川菜产业链,构建名菜、名酒、名店、名师、名节、名街的成都美食品牌体系。高品位建设国际音乐之都,吸引国内外知名音乐创作制作、演艺传播、数字音乐、版权机构等落户发展,打造国际化城市音乐品牌和标志性音乐设施载体,促进音乐与旅游、体育、会展、影视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高质量建设国际会展之都,创新“会展+产业+功能区+投资贸易”一体化发展模式,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云上会展新业态,培育名展、名企、名馆、名业,提升会展国际化、专业化水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本土专业品牌展会。
(十六)提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影响力。搭建“买全球卖全球”网络体系,培育“成都休闲、成都消费、成都创造、成都服务”四大品牌,提升高端化多元化国际化消费供给能力。全面升级春熙路—盐市口商圈,加快建设交子公园商圈,大力提升国际空港商圈和西部国际博览城商圈,高起点策划空港新城临空经济商圈和成渝双城门户商圈。打造宽窄巷子等高品位步行街区。培育跨境消费、定制消费、户外消费等消费新业态,持续发展首店经济、小店经济、夜间经济、周末经济,引导发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电子商务合作示范基地。增强精准化消费政策供给,试点商圈和特色商业街负面清单管理,积极探索产权消费融通,健全消费信用体系,构建引导国际消费的政策体系和保障体系。
五、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动能体系
(十七)强化基础创新能力建设。优化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功能布局,构建“科学城核心区—科学城转化区—环高校知识经济圈—高品质科创空间—产业功能区”多层级综合科创体系。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前瞻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推动天府实验室、成都超算中心、军民融合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打造学科内涵关联的原始创新集群,在前沿医学、区块链、能源互联网、航空航天等领域加快形成策源能力。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支持引进世界一流大学、国内“双一流”大学(学科)、知名科研院所来蓉共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特色学院和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型企业。深化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强化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改革,培育专业技术经纪人队伍,健全科技人员绩效工资分配机制,争取研发保税试验区、技术移民试点,探索建立“保税+科技创新”联动运行模式。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财政金融服务体系,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过程的财政资金引导机制。
(十八)推动新经济聚势领跑。依托工业互联网、智慧物联网、公共服务网、社会治理网和产业生态圈,强化基础信息、智慧能源、枢纽交通、科创产业硬件能力建设,夯实城市数字经济底座。完善“城市机会清单+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创新应用实验室”供给机制,持续发布1000个新场景和1000个新产品,构建城市级、产业级、企业级新经济应用场景体系。深化“双百工程”,完善重点培育企业和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打造“独角兽+准独角兽+种子企业”新经济企业发展梯队,加快新经济活力区、天府鹿溪智谷、独角兽岛等新经济企业空间载体建设。
(十九)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科技创新应用与产业转型升级深度融合,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汽车制造、轨道交通等产业集群比较优势,聚焦人工智能、氢能、下一代信息通讯、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北斗星链等重点领域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服务衍生制造、工业文化旅游等新业态,促进制造业向服务化制造、平台化经营和个性化服务方向转型。加快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重点支持传统企业运用智能化平台优化生产、物流、管理流程,加快数字车间、智能管理、智慧物流示范工程创建。
(二十)深化五项制度改革。深化以绩效为导向的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全面推进零基预算制度改革,推动财政预算与绩效管理深度融合,优化融资工具应用,落实财政金融互动奖补政策,清理盘活公共资源资产,放大财政支出引导效益和杠杆效应。深化以效率为导向的国资经营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与市场运行机制相匹配的国资国企赋能机制,规范政府功能性任务管理机制,深入实施“两降两提”,大力提升国企市场化经营能力水平。深化以产出为导向的土地资源配置制度改革,实行差别化土地供应方式和价格机制,健全盘活存量低效工业用地与新增工业用地“指标双下”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促进土地要素顺畅流动。深化以利民便民为导向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改革,发挥民生类国企稳定市场和价格调节功能,深入推进产业功能区、产业社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标准化建设,提升“互联网+公共服务”水平。深化以成长为导向的企业扶持激励制度改革,支持领军型企业跨越发展,激励成长型企业做强做大,完善落实中小微企业扶持政策和税银贷等多种形式支持。
(二十一)加快建设国际化营商环境。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加快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完善地方性涉企法规规章,拓宽企业参与立法渠道,推进包容审慎、柔性执法,动态调整行政处罚“三张清单”,健全政府失信责任追溯和承担机制。构建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机制,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互联网仲裁院。深化行政审批体制改革,优化政务服务流程,实施成都“数字政府”改革建设行动计划,深入推进网络理政,优化打造“天府蓉易办”品牌,系统推进“蓉易贷”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全覆盖银政(担)风险分担机制。积极缓解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发展难题,推动建立民营企业权益受损救助补偿机制,创建民营经济示范城市。常态开展优秀企业家和领军人才宣传活动,让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提升公园城市宜居生活品质
(二十二)全面提高生态容量。深入推进全域增绿增景,加快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锦江公园、天府绿道、环城生态区等重大生态工程。完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打赢蓝天保卫战,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650”工程,探索划定“超低排放区”,开展大气污染物与碳排放协同控制国家级试点,科学运用“数智环境”监管平台实施污染防治精细管控。打好碧水保卫战,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626”工程,大力推进“绿道蓝网”建设,加快供排净治一体化管理,落实长江保护修复专项行动,探索开展岷江、沱江等流域污染治理合作试点和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争取设立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加快推进李家岩水库建设、三坝水库前期工作,积极推进引大济岷、沱江团结等水利枢纽工程,推动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打好净土保卫战,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620”工程,全面加强污染地块建设用地准入管理,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控和修复。
(二十三)推进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探索建立公园城市规划导则、指标评价、价值转化等体系。构建生态资源市场化运营机制,创新生态系统价值核算体系,建立城市生态资产统计评估交易系统,探索运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手段激活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形成完整的生态经济价值链。坚持以城市品质价值提升平衡建设投入的建设模式,实施生态建设资金平衡计划,推行生态产品供给与建设用地指标增减挂钩、生态资产账户异地增减平衡。坚持以消费场景营造平衡管护费用的发展模式,统筹城市经营性生态资源运营,推进公益性生态项目市场化运作,加快生态空间与消费场景、生活场景有机融合。
(二十四)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构建低碳制度体系,完善碳排放考核机制,打造“碳惠天府”特色品牌。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制定低碳产业准入门槛和扶持政策,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化改造,积极发展节能环保、绿色物流等绿色经济产业形态,打造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能源梯级利用工程和智慧能源发展工程,加强氢能等新能源技术研发和应用。构建绿色技术体系,实施重大绿色技术研发与示范工程,打造“绿色技术研发+绿色科技成果转化+绿色金融”全链条服务平台,建设绿色技术创新综合示范区。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加快推进垃圾分类,探索建设“无废城市”,塑造绿色智慧街道空间,建设一批空中花园、垂直森林,加快打造“轨道+公交+慢行”绿色出行体系,深化绿色低碳示范单位创建。
七、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推动形成特大城市治理新格局
(二十五)创新塑造公园社区场景。优化社区形态,落实小街区规制,加速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和城中村改造提升,打造社区“5分钟步行”公共活动空间,结合社区迎大运行动开展国际时尚、文化创意、运动健康、绿色生态、科技智慧等主题社区创建,营造秀丽温婉、舒畅宜居的公园社区空间场景。升级社区业态,大力发展社区商业,加快建设街区邻里中心、生活美学体验馆、家庭服务馆等综合服务设施,探索社区孵化、园区转化的双创机制,鼓励发展社区社会企业,营造体验消费、创新创意的公园社区产业场景。塑造社区文态,以多元文化活动空间丰富社区人文体验,构建社区文化识别体系和景观体系,营造魅力多元、闲适安逸的公园社区文化场景。涵养社区生态,多途径新增“小游园·微绿地”,利用慢行空间建设社区绿道,营造推门见绿、低碳生活的公园社区生态场景。
(二十六)深化社会治理机制改革。健全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法规政策保障体系,完善以社会公平正义为导向的法治保障制度。健全党委领导双线融合的社会治理机制,构建“一支队伍统管、一张网格统揽、一个平台统调、一套机制统筹”的基层工作机制。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新配套精准、运行高效的基层治理机制,推进街镇职能管理精细化、管理体制扁平化,持续为街镇、社区松绑减负,推动形成产业功能区主责产业发展、街镇主责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部门主责综合保障和执法监管、社区主责组织动员和便民服务的工作格局。加强社会风险防控,推进平安成都建设,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调处综合机制,建立市民诉求“全响应”工作体系,持续深化“诉源治理”,提能增效建强群众工作之家。
(二十七)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建强“市、区(市)县、镇(街道)、村(社区)、小区”五级党组织联动体系,全面构建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格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动各部门切实履行防范风险、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主体责任。健全完善村(居)民议事会制度,加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联络站建设,创建一批基层民主协商示范点,及时回应居民关切。健全培育发展社会企业的制度机制,完善多级发展治理支持中心,多措并举激活社区沉淀资源,拓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主体参与社区发展治理渠道。加强社区教育,推动普学促普治。创新志愿服务“时间银行”“积分兑换”机制,健全完善社区志愿服务参与制度。
(二十八)提升智慧治理水平。统筹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搭建城市智慧治理平台,规划建设数字孪生城市,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筑楼宇等数据化管理,稳步推进“数字+”城市运营管理各领域深度融合。加强市、区(市)县两级“城市大脑”建设,推动城市治理“多脑协同”,完善集在线监测、分析预测和应急指挥于一体的智能城市治理运行体系;突出“街镇中脑”调度枢纽定位,加强镇(街道)层面信息汇聚和指挥调度功能;提升“社区小脑”民生服务功能,搭建社区基础数据库和社区管理平台、市民服务平台、社会参与平台的“一库三平台”智慧社区云;发挥“小区微脑”末端感知作用,统筹布局各类感知系统和应用场景,实现信息贯通、数据共享、响应联动。
(二十九)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加快推进首批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统筹构建覆盖全区域全人群、标准化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服务供给与人口流动迁徙和区域功能疏解精准匹配、动态平衡。健全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实施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完善城市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生活物资保供体系,推进建设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加快布局“15—10—5分钟”街区级、社区级、小区级生活服务圈,优化拓展天府市民云平台功能,推动高品质公共服务线上线下集成供给。创新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建设机制,探索公共服务品牌化、集团化发展模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投资、建设、管理和运营,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事业发展水平。
八、切实强化组织保障,凝聚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强大合力
(三十)全面落实政治责任。建立健全高效有力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主动配合省直部门加强与国家部委、重庆市工作衔接,及时跟进对接国家规划纲要、“十四五”规划和重大专项规划,明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涉及的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政策、重大改革,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逐项落实重点任务。建立健全项目化清单化责任落实机制,制定区(市)县、市级部门(单位)配套实施方案,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生动局面,推动各项重点工作加快落地见效。
(三十一)激励干部担当作为。鲜明重实干重实绩导向,大胆选用一批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勇于担当、表现优秀的干部。深入开展“蓉城先锋”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示范行动,激励广大干部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争做时代先锋、争创一流业绩。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健全落实容错纠错和关心关爱机制,营造担当作为的干事创业环境,引导全市干部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先行先试、敢闯善为。
(三十二)动员各方积极参与。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强化人大立法保障、监督督促等职能,发挥政协建言资政与凝聚共识双向发力作用。深化“蓉城同心”思想政治引领,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积极献计出力,发挥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支持产业联盟、创新联盟、行业组织、商协会和国有企业等开展跨区域多领域合作,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宣传引导和政策解读,最大限度激发公众参与热情,汇聚最广泛最深厚的建设力量。
(三十三)持续加强督促督导。研究制定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监督指导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问题困难,梳理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措施。健全市领导牵头的重点任务定点联系、现场办公、蹲点调研、实地督导的常态化机制。分级分类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指标评价体系,定期开展跟踪分析、效果评估,强化评估评价结果综合运用,大力营造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浓厚氛围。
转自:先锋成都
网友:叶力厨:第181章 幕后之人网友:朱更酊:才到半路,便突然遭到三河帮的人截杀。
网友:吴险时:无非算计不成反被揍。
网友:黎刘书:告别后就迅速离去。
网友:潘李探:不必斤斤计较!”白裔小声哄着阿婉离开,全然不顾仙众席上其他神仙对他们的耻笑。
网友:姜慎缤:------------
网友:邓廖奏:“老祖你的事,就是我的事,而且你也别觉得麻烦,我一个物质界领主,并无真正陨落之危,还怕什么麻烦不麻烦?”
网友:宋悉:真的撕破脸,以东伯雪鹰成长的速度,完全有望跨入尊者级,又是毁灭军团一员,到时候金霄老祖日子会更难过。
|
- 上一篇:紧急通知!福建有这类房的赶紧看!你的房要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