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体内自由基大量生成的因素有几个方面:
1、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
2、外界的紫外线和各种辐射、吸烟、酗酒、工作压力、生活不规律等;
3、组织器官损伤后的缺血———如心肌梗塞、脑血栓、外伤等。正常人体有一套清除自由基的系统,但这个系统的力量会因人的年龄增长及体质改变而减弱,致使自由基的负面效应大大增强,引起多种疾病发病率的提高。
在正常情况下,自由基能保护身体免受微生物、细菌等有害物质侵害,但是,当自由基过量时情况就大不一样,它会攻击细胞,促使蛋白质、核苷酸、脂肪的代谢异常,细胞产生突变而引起疾病。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氧自由基在人类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氧自由基引起脂质过氧化,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这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基础;DNA和蛋白质的结合物在自由基作用下可以造成多种形式的损伤,诱发肿瘤生成;细胞膜被氧自由基氧化引起血小板凝集,这是脑血栓、心肌梗塞形成的第一步;氧自由基使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分解,皮肤松弛,出现皱纹,同时可以氧化皮下不饱和脂肪酸形成类脂褐色素,皮肤出现晒斑、黄褐斑、老年斑等;其它还有衰老、脏器缺血———重灌注损伤、老年性痴呆、白内障、糖尿病、酒精性肝损伤、过敏症、炎症、免疫力低下、帕金森氏病等。
由此可见,如何有效地清除体内过量自由基,减少自由基对身体各个零件的破坏,确实应引起每个人的注意。
猜你也喜欢:评论重复和坚持是一种力量(豆瓣,过了,方法,去年,记录
评论重复和坚持是一种力量(豆瓣,过了,方法,去年,记录) 我习惯用纸笔做记录,平日里随身带的记事本是如此,读书笔记写思维导图也习惯用纸笔。尝试过用电脑和手机来做这些工作,但觉得反而记不住,记不牢,算是习惯吧。
今天突然翻出去年的记事本,去年年底今年年初的,觉得很是心惊。
原因是——原来问题一直都是老问题,错误一直都是老错误,我只是一直在重复犯错而已。
去年12月有一天记录是,今天因##事件,情绪低落,效率极差。应对方法是:发现情绪问题后,出去走一圈,只给自己半个小时牢骚和发泄时间,回来挑简单的任务着手。
而上个月有一天的记录是:身体原因,情绪低落,没有完成当日计划。应对方法是:倒计时方法设置情绪舒缓时间,过后立即投入工作。
去年1月有一条是:豆瓣刷了3小时,过分!应对方法是:控制上豆瓣时间。
去年6月有一条:妈的,又刷豆瓣2个小时,今天那个计划没写。应对方法是:戒豆瓣!
看看,连用词都差不多。
又回到信息爆炸社会这个调调,信息爆炸,所以新办法新技术奇多,新道理新言论奇多,畅销书一本又一本,看了半天突然醒悟,咦,这个不是谁谁谁早讲过了吗?
蔡康永有条微博说: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这段话不知感动了多少人,结果蔡有一个朋友总结到,不就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图伤悲”么?
道理就这么点道理,古人说过了,今人也说,老人说过了,新人也说,石器时代也说,互联网时代也说。
自己身上的弱点和错误也是一样,我前年12月(其实更早啦)意识到了,是个好的开始——那个方法,至少对我而言,是有作用的。但是没有坚持下去,过了一阵子,又反复地出现这个问题(反正刷豆瓣浪费时间,是自打我5年前来豆瓣就开始的问题了)。
其实也有办法,就是反复的就一个问题反省自己,找到好方法就坚持不懈进行下去。不用太追求新方法新理论,只要是证明对自己有用的,就要坚持下去,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十天半个月,而是一年两年的坚持下去。
说回表扬自己的话,从前年12月的记事本看来,我现在还是做了很多事情的——包括用纸笔记录时间,写每日反省,做读书日记神马的,几年坚持下来,还是获益匪浅的。
总结出几点:
1、还是要有记录:要不是我去年这么记着,今年我也记不得去年我原来是这般。
2、记录要常看常反省:以前我只是用记事本记录,每周或每月有一次回顾。(现在我定期把记事本上的内容整理到电脑上去,资料方便分类检索,自己的问题,也方便追溯。
3、好办法好习惯要坚持。有时候,很小的改变,只要坚持下来,就会带来很大的变化。
说一个很小的例子,我原来的家里有电梯,搬新家后要每日爬楼梯,开始觉得很累,慢慢就习惯了。后来我换地铁或者日常逛街什么的,有楼梯就尽量不走自动扶梯,发现明显体力好了很多。其实每天也就多爬了几十阶而已。
翻到前年用的那本小红记事本的最后一页的时候,我发现我用红笔大大地写着“重复与坚持”,觉得对我这种毅力缺失的人来说,真是最好的警醒啊。 猜你更喜欢:近三十年的进步(文化,民生,加固,社会,中国文化)
近三十年的进步(文化,民生,加固,社会,中国文化)
由于我对文化的定义是精神价值、生活方式、集体人格,因此在整体上对中国文化的现状很不满意,有时甚至很愤怒。虚假、空洞、重复、极左、奉迎、低智、恶趣、媚俗之风,在文化领域越演越烈。
我认为,造成了这些现象,主要原因是以往我国文化体制的惯性延续。由于这种体制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越来越格格不入,因此比过去任何时代都不可容忍。
但是,如果不理会这种陈旧体制,而是看社会的正常层面,那么,在一些基本文化观念上还是取得了重大进步——
第一,由于三十年来“注重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的成功实践,比较充分地普及了“民生文化”。
这种民生文化,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思维主轴,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精神重点,与以前没完没了的斗争哲学划出了时代性的界限。以这种民生文化为坐标,过去流行的“宫廷兴亡史观”也在渐渐被“全民生态史观”所替代。目前,这种民生文化正在向更公平的分配制度、更健全的服务体系、更良好的生态环境推进。这一切,看似经济事件、社会事件,但在我看来,都是重大文化事件。
第二,由于改革开放,文化视野开拓,比较有效地普及了“多元文化”。
所谓多元文化,其实也是包容文化、差异文化、对峙文化。绝大多数中国人比以前更能容忍和欣赏许多异己的艺术形态,新生的一代更愿意把创造的前沿放在熟悉和陌生之间。这对于长期处于“大一统”传统之下的中国文化而言,实在是一大进步。
与广大民众相比,倒是有些官员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大为落后,仍然固守着保守的奉承观念,颐指气使。但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这已经不成气候,多元文化的观念已经推向了全社会。现在,反倒是西方,对中国文化的多元化进程缺少理解和宽容。
第三,由于一次次全民救灾的行动,在中国史无前例地普及了“生命文化”。
在我看来,全中国上上下下从心底呼喊出“生命第一”的声音,这是一次非常重大的文化转型。因为类似的情景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过。有了“生命第一”的观念,人性、人道的命题都可以一一确立,大爱、大善的行为也可以进一步发扬,直逼我在前面所说的文化的最终目标。显然,这是中国文化从精神上站立起来的最重要标志。
大家可能已经从香港的报纸上看到,我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后,与海内外那些热衷于编织“哀鸿遍野5?12”的奇怪人群展开了激烈争论,核心问题就在于:全民支援灾区的事实,要不要肯定?重建中国的文化精神,是靠爱,还是靠恨?我认为,中国社会沉淀的恨已经太多,好不容易迸发出了普天大爱,应该珍惜,不容糟践。
除了这些奇怪人群之外,不少文化人对于民生文化、多元文化、生命文化的了解也落后于广大民众。这也难怪,由于以前的文化包袱太重,他们大多还沉溺于书面文化、谋臣文化、大批判文化里边,我们应该帮助他们走出昔日的泥淖。
在肯定上述实质性进步之后,我们还应看到,这些进步还带有不少被动性和脆弱性,有待于大力加固和提高。例如,民生文化的加固有待于社会体制的改革,多元文化的加固有待于民主进程的推进,生命文化的加固有待于宗教精神的重建,等等。好在希望已经出现,努力有了依凭。
|
- 上一篇:美洲画眉阅读答案,美洲画眉阅读 新闻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