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自己工作有成绩而受到上司表扬或者提升时,不少人往往会在上司没有宣布的情况下,就在办公室中飘飘然去四下招摇,或者故作神秘地对关系密切的同事倾诉,一旦消息传开,这些人肯定会招同事嫉妒、眼红心恨,从而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当然,除了在得意之时,不要张扬外,即使在失意的时候,也不能在公开场合向其他人诉说种种上司的不对,甚至还要牵连其他同事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从而为自己埋下危机的种子。这样的话,不但上司会厌烦你,同事们也会对你恼怒,你以后在单位的日子肯定不好过。所以,无论在得意还是失意的时候,都不要过分张扬,否则只能给自己带来障碍。
李洁是个精明能干的女子,年纪轻轻便受到老板的重用,每次开会,老板都会问问李洁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李洁的风头如此之劲,公司里资格比她老、职级比她高的员工多多少少有些看不下去。
李洁观念前卫,虽然结婚几年了,但打定主意不要孩子。这本来只是件私事,但却有好事者到老板那里吹风,说她官欲太强,为了往上爬,连孩子都不生了。这个说法一时间传遍了整个公司,李洁在一夜之间变成“当官狂”。此后,李洁发觉,同事看她的眼神都怪怪的,和她说话也尽量“短平快”,一道无形的屏障隔在了她和同事之间。李洁很委屈,她并不是大家所想的那么功利呀,为什么大家看她都那么不屑?
在职场中锋芒太露,又不注意平衡周围人的心态,有这样的结果并不奇怪。李洁不是目中无人,只是做人做事一味高调,不善于适时隐藏自己的锋芒,不懂得“花要半开,酒要半醉”的道理。
被孤立的滋味不好受,被孤立的原因也是五花八门。但每个感到孤立的人都可以想一想,为什么被孤立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呢?除了遇上一些天生善妒的小人,大部分时候,自身的一些缺点都是导致被孤立的主要因素。在单位里,飞扬跋扈的人、搬弄是非的人、打小报告的人、爱出风头的人,往往都是被孤立的对象。假如你被孤立了,赶快检查一下,看自己是不是这类人。
古人云:大丈夫能屈能伸,一个人要懂得退让的道理。就像打拳时,退回一步,不是胆怯,而是为了下次出拳时更有力。攀登人生的高峰就像跳高,如果没有一刹那间的下蹲积聚力量,怎么能纵身上跃呢?做事不能由着自己性子来,不能仅凭自己主观意志行事。此路走不通时要换一个方向,不能一条道走到黑。更不能不撞南墙不回头,也不能不见棺材不落泪。一旦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就没有后悔药可吃了。
猜你也喜欢:如何得体的说话(称赞,批评,厨师,雅量,客套话)
如何得体的说话(称赞,批评,厨师,雅量,客套话) 赞美时,你该说……
1.赞美行为而非个人。
举例来说,如果对方是厨师,千万不要说:“你真是了不起的厨师。”他心里知道有更多厨师比他还优秀。但如果你告诉他,你一星期有一半的时间会到他的餐厅吃饭,这就是非常高明的恭维。
2.透过第三者表达赞美。
如果对方是经由他人间接听到你的称赞,比你直接告诉本人更多了一份惊喜。相反地,如果是批评对方,千万不要透过第三者告诉当事人,避免加油添醋。
3.客套话也要说得恰到好处。
客气话是表示你的恭敬和感激,所以要适可而止。有人替你做了一点点小事,你只要说“谢谢。”、“对不起,这件事麻烦你了。”至于“才疏学浅,请阁下多多指教。”这种缺乏感情的客套话,就可以免了。
4.面对别人的称赞,说声谢谢就好。
一般人被称赞时,多半会回答“还好!”或是以笑容带过。与其这样,不如坦率接受并直接跟对方说谢谢。有时候对方称赞我们的服饰或某样东西,如果你说:“这只是便宜货!”反而会让对方尴尬。
5.有欣赏竞争对手的雅量。
当你的对手或讨厌的人被称赞时,不要急着说:“可是……”,就算你不认同对方,表面上还是要说:“是啊,他很努力。”显示自己的雅量。
批评时,绝不要……
6.批评也要看关系。
忠言未必逆耳,即便你是好意,对方也未必会领情,甚至误解你的好意。除非你和对方有一定的交情或信任基础,否则不要随意提出批评。
7.批评也可以很悦耳。
比较容易让人接受的说法是:“关于你的……,我有些想法,或许你可以听听看。” 猜你更喜欢:我们的焦虑(焦虑,乐曲,一首,时间,让我们)
我们的焦虑(焦虑,乐曲,一首,时间,让我们)
我们经常陷入一种焦虑。
面对一首乐曲,如果听不到任何音符,我们会怀疑他。
面对一幅画,如果看不到任何色调,我们会怀疑他。
面对一部电影,如果看不到任何故事,我们会怀疑他。
这种怀疑是一种焦虑,可怕地是这种焦虑会酝酿成一种悲哀。
一种叫做实用主义的悲哀。
我们急切地需要每一样事物给我们带来实用的价值,不然我们便会无情地弃置他。
而当所有的实用主义被指向为经济效益时,这样的悲哀便被酝酿成功了。
今天朋友推荐我一首《4分33秒》的乐曲,演奏者叫做约翰凯奇。这是一首较为独特的乐曲,没有任何音符,只有秒表在滴答走着时间,还有演奏者翻动每一章的乐谱。
我不懂音乐,也不懂艺术。但是我觉得这位作家很有意思的并置了时间和乐章的关系。
我们可以在一首乐曲里感受时间的奇妙,每一首乐曲都有很独特的时间概念,只不过表现形式是音符。而这首乐曲摒弃了这种形式。
这场演奏在西方国家已然成功发生,可我深感在目前我们国家所处的环境还很难登上“大雅之堂”,不过我深信他是存在的,存在于我们一般人不知道的“地下”。
因为我们这个民族是对艺术有着高超领悟力和创造力的民族,是个相对卓越的民族。反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在滔滔长河之中激打起的浪花,多多惊艳,一绽放便是一个世界。
这不是所谓对待过去的执迷不悟,不是活在过去和历史中。反观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未来的路,是为了更加清晰地认识现在。
而现在,确确实实存在一个很值得人“焦虑”的问题,那就是我们普遍焦虑,焦虑于我们对于实用主义和经济至上这二者互相叠加所产生的恐怖效应。
孔子面对那个“礼乐崩坏”的时代,重新强调周礼。他不是要大家重新回到那个时代,而是用过去在提醒现在的人们,现在是什么样,以后该如何行。
从而想起了前几日看了一个交流会叫做“这就是民国”。张大春主持,陈丹青,贾樟柯,张鸣,王军,钱理君五位社会不同领域的人士各自发言。十分生动有趣,获益良多,让我这个生在当下的人进一步了解了过去的一个时代,从而更好地认知当下。
活动完了之后有人提问,果不其然的问到类似于“谈论民国到底能给现在的社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这样的问题。
不能说这样的问题提的错误,因为这确实是根本上所要面对的,可是这不是依赖于一次交流讨论会能解决的。
因为我们的文化,或者说我们所继承的文化,是有断裂的,是不完整的。我们有很多奇怪的词汇来源于某些特定的时代,或者直接服务于某种政权和意识形态。
而在这种基础之上,我们很难要求改变或者作用立刻发生,更难取得立竿见影的经济效应。
但是,我们太容易忽略这一点,而拼命地挣扎着去追问一样事务有什么用,能否创造经济效应。所以前文所说的那种悲哀便产生了,这种悲哀不出自于悲天悯人,而是出自于我们自身。
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也在乎于我们自己,我们是时候给自己一个思考的时间,给自己一个学习的时间,让我们能重新回归到历史和文化中去,让我们抹平自己心中的焦虑。
前几日在微博上看到阎连科先生发的一条长微博,具体内容不再详述,其中有一个十分有趣的段落。
大概是先生家中的亲戚劝先生多写一些可以被改编成电视剧的书,这样就成为既有钱又有名的人,甚至整个家族“脸上有光”。
由此我想起了米勒的名著《文学死了吗》中的段落,他说他们美国学者和中国作协一起开会,听到的是如今在中国最有影响力、最受尊敬的作家,是作品被改编成电视剧的作家。
这不得不让我觉得又一次的“焦虑”。
在此而言不是说被改编成电视剧的作品不好,或者不配受人尊敬或者成为有影响力的人物,这绝对不是我的观点也不会是阎连科先生或者米勒先生的观点。在此举例只是为了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文化生活究竟是怎么的环境。
|
- 上一篇:花落无声表达什么,花落无声下一句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