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历练,是在荣辱间品味当下的心境和处世的态度,而不是固执的认为,自己就是岁月的一藤苦瓜,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需要活出生活的活泼气息,随遇而安,而不是在生命伤痛中的一种沦落,每个人都在解读着自己的人生,放下生命中的那些分别,活出人生应该的淡然。
生命中的那些烦恼,恰恰是自己人生执着的那些生命线索,我们甚至猜测生命背后存在着许多玄机,恰恰是成为了另外一种执着。这人世悲欢,何尝不是一种浮云过往,生命的思考也是一种生命的叩问,如何安顿心地,缘何妄心不歇,世间故事看不穿,不是故事复杂,是眼睛瞪得太圆。
生活是从困惑转换成安详,从浮躁活成身心的舒缓,用那些积极的内涵活成内心的生活,所谓的放下也就在于挑战自我的固执,这悲欢人间的体验,丰富着生命的内涵,构建生命的简约,这一趟内心的旅程,也就活成了生命的方向。
什么样的心态思维,就活出什么样的生命状态,内心需要一种温和,承担着生命中的起伏与碰撞,成为内心世界的一种包容和海涵,生命不应该是一种沉重的形式,它应该是一种宽阔和豁达,去对接生命的那些无常,在悲观中能够发现方向,在泪水背后也能坚定人生的愿望,心地就活成了世界。
生活总会遭遇那些不曾预料的困惑,甚至是一山放过一山拦,学会更多的理解生活,生活的苦心是在锤炼一个人的人格,从脆弱到强大,从浮躁到平和,从浅显到深刻,内心也需要准备足够的余地,去包容那些艰辛与挫折,世间风景在眼底,也都在不停的更新,用一种宽阔的心态理解生活,更理解生活的幽默。
生命的深刻与豁达并不是一种矛盾,而是心地的一种分寸,了解生命,领悟生命。了解生命朴素的过程,每一个生命对岁月来说,是一种供养,也是一种致敬,所以说,活好生命的当下,也就活出了生命的领悟与超越,就把生命当做一场经过山水的过程,学会眺望,也学会本分。
生命历练着人生的豁达,生活也成就着人生的视野,在那些困惑中超越,在那些伤痛中领悟,活在这朴素的人生,还它人生一场朴素,理解生命存在的那些风波,活出一种生命的豁达,心头一轮明月,清辉未改,光明依然。
生活的过往历练人生的豁达与从容,去认同和适应生命的那些无常变化,悲欢聚散,花开花谢,用一种包容缺憾的心态去看待这世间万物,或者能够与生命的残缺对话,活出人生内心的平和,这深一脚浅一脚的人生,也不再是一种痛苦和感伤,而成为一种实实在在映衬生命的明月良辰。
文|延参法师
猜你也喜欢:周国平:我如何应对焦虑(自己的,独处,做事,喜欢,就
周国平:我如何应对焦虑(自己的,独处,做事,喜欢,就会) 文|周国平
找回迷失的自己
现代人生活的典型特征是匆忙和热闹,恰恰暴露了内在的焦虑和空虚。人们迫不及待地把心献给国家、赚钱、交际或科学,只是为了不必再拥有它。人们热心地不动脑筋地沉湎于繁重的日常事务,超出了生活所需要的程度,因为不思考成了更大的需要。
匆忙是为了掩盖焦虑,热闹是为了掩盖空虚,但欲盖弥彰。人们憎恨安静,害怕独处,无休止地用事务和交际来麻痹自己,因为一旦安静独处,耳边就会响起一个声音,搅得人心烦意乱。可是,那个声音恰恰是我们应该认真倾听的,它叮咛我们:“成为你自己!你现在所做、所想、所追求的一切,都不是你自己。”这是我们的良知在呼唤,我们为什么不听从它,从虚假的生活中挣脱出来,做回真实的自己呢?
学会断舍离
许多东西,我们之所以觉得必需,只是因为我们已经拥有它们。当我们清理自己的居室时,我们会觉得每一样东西都有用处,都舍不得扔掉。可是,倘若我们必须搬到一个小屋去住,只允许保留很少的东西,我们就会判断出什么东西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了。那么,我们即使有一座大房子,又何妨用只有一间小屋的标准来限定必需的物品,从而为美化居室留出更多的自由空间?
许多事情,我们之所以认为必须做,只是因为我们已经把它们列入了日程。如果让我们凭空从中删除一些,我们会难做取舍。可是,倘若我们知道自己已经来日不多,只能做成一件事情,我们就会判断出什么事情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了。那么,我们即使还能活很久,又何妨用来日不多的标准来限定必做的事情,从而为享受生活留出更多的自由时间?
注重做事的过程而非结果
做事即做人。人生在世,无论做什么事,都注重做事的精神意义,通过做事来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始终走在自己的精神旅程上,只要这样,无论做什么事都是有意义的,而所做之事的成败则变得不很重要了。
做事有两种境界。一是功利的境界,事情及相关的利益是唯一的目的,于是做事时必定会充满焦虑和算计。另一是道德的境界,无论做什么事,都把精神上的收获看得更重要,做事只是灵魂修炼和完善的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做人。正因为如此,做事时反而有了一种从容的心态和博大的气象。
享受独处的乐趣
怎么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他的“自我”呢?我可以提出一个检验的方法,就是看他能不能独处。当你一个人待着时,你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
对于有“自我”的人来说,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成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
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的大师们的杰作之中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
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
我再三强调,一个人在世界上生活,一定要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一定要有自己的真兴趣和真本事,这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源泉。一个什么兴趣也没有的人是最可怜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他的位置,他只能任人摆布,任命运摆布。
相反,你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不管是作为专业还是业余爱好,你钻研进去,乐在其中,把它做到你所能做的最好的程度,你的心情是快乐的,你的生活是充实的,你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一个家园,这个家园是外界的一般风雨摧毁不了的。
成功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比成功更重要的是,一个人要有内在的丰富,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兴趣,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只要你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你就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感到充实和踏实。那些仅仅追求外在成功的人实际上是没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的,他们真正喜欢的只是名利,一旦在名利场上受挫,内在的空虚就暴露无遗。 猜你更喜欢:希望你们再待一会(榆钱,就像,和我,两个,丁香花)
希望你们再待一会(榆钱,就像,和我,两个,丁香花)
读了一段很有点伤感的文字,是这样写的“那些对我来说重要的人啊,我希望你们再呆一会儿,就像看起来永远不会走。”不知不觉重要的人重要的事越来越少了,很多东西已经化作一路上的尘埃,落地生根不随我走了。尽管有些闪闪发亮,不忍放手。也还是没有什么愿意留下来。
上小学时,我有一个很要好的同学,她坐在我前面的座位上。记不起来,我们是怎么成为好朋友的。只知道,我们两个学习都很好,每天放学都会一起回家,每个周末我都会去她家找她,一起写作业,一起聊个没完没了。那些年物质贫乏,每个家庭都不富裕,基本上都只是达到了温饱水平。春天榆树发芽没多久,我们两个就到处采摘榆钱,能爬到的地方都要爬上去,高树矮树都要扫荡,边采边吃,把两个嘴塞得满满的,完全不计较是不是卫生。有一次我们采回一大塑料袋儿,缠着她的妈妈给我们做榆钱饭,因为刚刚学了一篇叫做《榆钱饭》的课文。她妈妈在我眼里是个慈祥的老太太,原因是她有3个姐姐,年纪会比我妈妈的年纪大一些。那是我到现在为止都认为的世界上最好的妈妈。等到热乎乎的榆钱饭出锅的时候,老实说我有点傻眼,榆钱失去了漂亮的嫩绿颜色变得黑乎乎,密密麻麻夹在玉米面的饼子里。和我想象的榆钱饭相差十万八千里,忐忑地拿起来咬了一口,咸咸涩涩并不可口,猜想她和我的感觉应该一样,因为我们之前都陶醉在完美的想象里,享受在美好的期待里。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总是很大!因为是我和她一起吃,因为是她和我一起吃,所以我们每个人吃了好几个。边吃边笑,边笑边吃直到肚子圆滚滚,再也装不下任何东西。
还有一次,也是春天。丁香花的香气骄傲地占领了所有的空气,它既然这样霸道我们自然不会放过它。不过这场战役注定艰难,了不起的丁香花长在她家前面工厂的院子里。我们又是爬墙,又是躲避保安,好不容易弄回来枝,打算插在一个葫芦形的酒瓶里,我们彼此否定彼此商量,投入得像两个服装设计师,不知用了多少时间才完成了我们最伟大最完美的作品。志得意满的同时问题也出现了:作品只有一个谁都想要。我们都尽量想出自己该拥有的理由,并且用有力量的方法表达出来,希望对方能同意。可是我们两个都不是那么好糊弄的,进入了僵持状态。结果只能用世界上最公平最没创意的方法,石头剪刀布终结。庆幸的是我赢了!我兴高采烈的抱着我的战利品,把一脸沮丧的她甩在后面。回到家,走到哪拿到哪,见到谁跟谁显摆。一不小心就打碎了,还得玻璃碎片扎到脚,应该是遭报应了!第二天,温柔体贴大方善解人意的她依旧喜欢和我这个不怎么讲究的朋友一起玩。
小学快毕业时,她家里发生了一件非常非常不幸的事,她爸爸因为工伤去世,也正是因为这件事她必须搬到别的地方去住了,我也再没有见过她。我们好像并没有好好的告别,搜遍记忆的每一个角落也找不到她最后的样子,还有她和我说的最后一句话。现在想想又不需要漂洋过海,为什么没去看看她呢?只能怪当时太年轻,再找不出合适的理由。
对我来说,每个春天都是和着快乐与忧伤的玉米饼子。尽管我再也不会爬树,再也不会翻墙,榆钱的颜色依旧那样嫩绿,丁香花的芬芳依旧那样霸气十足。希望你们再陪我多呆一会儿,就像看起来永远不会随风飘落,就像看起来永远不会悠然散去。
|
- 上一篇:选择一种姿态 活成无可取代阅读,女人活出你的高姿态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