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满胜:人生不是在家里想出来的
与英语的缘分命中注定
大学本科被调剂到地质专业,研究生跨专业学习经济,一直以来认为英语只是一种工具的张满胜从没想过最终会选择做英语老师。现在的张满胜回忆起自己一路走来的选择和改变,觉得把英语作为一生的事业可能是“命中注定”的。
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张满胜在大学里经历了一段交不起学费,甚至连吃饭都成问题的日子。由于英语成绩突出,让学校的老师帮他开办了一个初、高中英语培训班。这样,张满胜才得以一边教课一边赚生活费,解决了经济困难,也培养了他对英语教学的兴趣。由于对地质专业并不感兴趣,张满胜从大二就开始复习准备考研,在一位师兄的鼓励下,他决定跨专业学习经济,而且一定要到北京来。两年努力准备之后,张满胜以经贸院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张满胜说,能来到北京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亲眼见到那些原来只能在书本里或照片上看到的东西,那种感觉是生活在北京的孩子不能理解的。来到北京,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梦想和希望。”
在不断的摸索中看清方向
像所有大学生一样,张满胜的大学时光也有对未来的迷茫和困惑,比如,毕业后怎么养活自己?1998年,正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期,研究生刚刚毕业的张满胜加入到了当时Tom网网站构架的团队中,财经方面的专业知识加上出色的英语交流能力让他在这里得到了施展的空间,专门负责网站技术方面的对外联络和交流工作。8个月的时间,张满胜经历了Tom网从无到有,不断发展的过程。但是由于当时的网络媒体还不发达,在内容上只能与纸质媒体合作,借用别人的稿子来丰富自己的页面。这样的工作方式让张满胜觉得缺乏创造性,当时,他还在新东方兼职教英语语法,考虑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最终选择留在了新东方。在这之前,张满胜还做过翻译、节目主持等等,而之后在新东方工作的四年里,他慢慢发现,原来自己不管做什么都始终没有离开英语这个圈子,他明白在这个领域里自己可以做出成就,也可以得到快乐。张满胜认为,既然决定就要做到最好,即使做不到这个领域的权威,也要向这个方向努力。考虑到自己毕竟不是英语专业出身,在专业知识方面还有很多欠缺,他决定到英国去探求对英语更深层次的理解。几年的教学经验加之自己在新东方出版的书刊,让张满胜得以顺利走进英国剑桥大学攻读英语专业硕士,在拥有近800年历史的剑桥大学里,张满胜获得的不止是英语方面的知识,更感受到严谨的学风以及踏实不浮躁的人生态度。
张满胜认为,每个人年轻人都该有梦想,但在没有真正踏入社会实践之前很难正确认识自己。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张满胜也一直鼓励大家应该行动起来,“人生不是坐在家里想出来的,一定要走出家门,在行动中去总结、去尝试哪种生活才是自己想要的,从而渐渐明朗自己这辈子能做什么,能做好什么。”
学英语要注重思维方式
语法是让很多学习英语的人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张满胜始终认为,学英语要注重思维过程,而语法要表达的就是思维过程。张满胜形象地把语法比喻成做菜:“就像你到餐厅点一盘鱼香肉丝,上菜后你知道这是鱼香肉丝,但很少关注这盘菜的配料,吃的过程其实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同样,一个很简单的英语句子,大家都能看得懂,却很少有人知道为什么老外会这样说。这是因为我们只懂得拿语法规则去套,但不了解英语的思维方式。”张满胜从小就爱思考爱总结,总是习惯在现象背后琢磨出规律来。高中看到英语老前辈萧乾的一篇关于如何学好英语的文章,其中提到学好英语要注重“多读、多想、多练”,张满胜豁然开朗,更加坚信自己走上了一条正确的英语学习之路。
“中国学生学英语、英语老师教英语,很多时候会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只停留在单词和短语上。单词和短语固然重要,但是只靠背单词来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单词忘记了、英语也就没了。所以掌握英语思维方式才是最重要的。”张满胜说,语法不是约束你造句的,而是引导你按照英语思维习惯去正确的运用英文。他从大学开始就注重在跟外国朋友的交流中,向他们请教更多关于思维方式的问题,他关注的是一句话为什么这么说,而不是死板的语法规则。大一那年,张满胜坚持主动敲开外教的门,大胆地跟他们交流,提出疑问,这样的努力让他的英语水平突飞猛进,始终在学校里遥遥领先。广泛阅读、勤于思考、善于总结,这样的英语学习方法和习惯,也为他日后的英语图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读者让我写出好书
刚到新东方教语法,张满胜就使用自己编写的教材讲课,他认为一个老师必须有自己在教学上与众不同的东西才能给学生更多的帮助。之后的几年里,张满胜连续出版了多本有关于英语语法学习的书籍。其中很多内容是他自身经历的英语语法陷阱和困惑的总结和积累,汇集成了现在十分畅销的《英语语法新思维》初、中、高三级。这样的内容让他的书在众多说教性的语法类辅导书中显得十分独特,受到了很多读者的追捧。张满胜说,当初在写《英语语法新思维》这套书的时候,他只是抱着想与大家分享自己学习英语的心得和体会,他也曾担心过自己的“一家之言”是否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但令他意外的是,书出版后他就不断接到各类读者的来信,说他的书思路清晰,把中国学生心中一直以来的语法难点和疑点解释得十分透彻。当当网上读者对他的书也是好评如潮。有了大家的认可就有了继续写书的动力,即使在国外读书的日子里,张满胜也没有间断写作,他的书更是在半年里再印了三次,同时也被很多学校的英语老师推荐给学生。这样的肯定让张满胜惊喜之余又多了几分自信和使命感,他觉得自己就像是架在老外和中国学生之间的一座桥梁,一方面,作为中国人,他了解汉语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在与老外多年的英语交流过程中,加上自己勤于思考和总结,他也知道英语的思维方式,他要把更多地道的英语思维传达给中国学生。
张满胜说自己理想的生活状态就是边讲课边写书,现在他也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生活。讲课是为了能跟学生有更深层次的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学习英语的困惑,从而能更好地在书里帮他们总结解决的方法。面对很多学生在邮件里提出的英语学习上的困惑,张满胜有时十分着急,怕学生对问题不能有最正确的理解,而写邮件来把一个语法现象解释清楚可能要好几页,所以很多时候他会直接把电话告诉对方,然后免费给学生讲上一个小时,直到学生可以真正理解他才满意。张满胜说:“讲课的受众毕竟有限,通过写书,我可以与更多的读者进行交流。我希望尽我所能,写出好书,这样读者与我可以进行高质量的沟通。我信奉爱迪生说过的话:好书,是作者留给人类的礼物。”
乐观感恩让生活更快乐
在张满胜的价值观里,除了工作之外,生活里还有很多东西值得去珍惜。他说活得快乐、对他人和社会有所帮助才是人生的意义。张满胜把每个学生都当作朋友,他愿意与陌生人交流,关爱朋友,认为朋友是给自己最好的礼物。天性细致的张满胜如果连续去一家餐厅几次就能记住服务员的名字,并亲切地称呼他们的名字,他认为这是对别人的尊重,能让别人开心的同时自己也获得更多的信任。
回忆起小时候在乡下放牛干农活的日子,以及大学时交不起学费、吃不饱饭的日子,张满胜记忆更多的是老家的美景和大学里同学老师对他的帮助。如今,辛苦和艰难虽都已经远去,但这些在他看来是一种难得的经历和珍贵的记忆。张满胜说:“人生总会遇到很多困难,让人觉得压力很大,但要乐观去面对,我始终相信未来会变好的,而每个困难都是对人生的一次提升,让你更坚强、更懂得包容和感恩。”
阅读了本文的用户还阅读下列精彩文章,你也看看吧!
[奋斗是人生的过程,不是结果] [励志文章:把握好自己的人生]
猜你也喜欢:你的薪水里有多少“猫腻”(加班费
你的薪水里有多少“猫腻”(加班费,欠薪,猫腻,公司,白领) 新闻事件一:近日进行的上海劳动力市场百日检查发现,被检的约900户企业中,竟有1/4存在着各种违法用工行为,其中,欠薪更是一个突出问题。 如今,遭遇欠薪已不再是农民工的“专利”,不少白领甚至中高层管理人员,也成为欠薪的受害者。
尤其是一些民营企业,没有规范的薪资制度,薪水怎么发、发多少,都是老板说了算。
新闻事件二:报载,北京市海淀区仅在2002年至2003年的一年半时间内,就处理企业拖欠职工工资案740件,追回工资共计人民币1445.7万元。
编者按:面对欠薪,许多白领的表现并不比农民工更有力度。部分原因是某些企业的欠薪手段比较隐蔽,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领人士,也意识不到自己的“钱袋”被人算计了。身在职场的你,能否识破薪水中的各种“猫腻”?面对欠薪,你该如何讨回公道?
薪水猫腻面面观
猫腻一:工资打折
顾炜成功应聘到一家公司担任部门经理,劳动合同上明明白白写着“月薪7000元”,顾炜对这个数字很满意。但第一个月工资发下来,竟然不到4000块。顾炜不解,去询问财务,才知道公司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月工资按60%发放,扣去税和四金,可不就只剩3000多块了嘛。那么另外40%什么时候发?财务面无表情地抛出一句话:“这要看公司效益,如果效益好,年底一次性发给你,如果不好就不发。”自然,眼巴巴等到年底,公司一句“效益不好”,就把顾炜几万块钱的工资一笔勾销了。
◎分析:有着类似遭遇的白领不在少数。公司以效益不好做借口,既能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又能扮楚楚可怜状,堵住员工的嘴,还能省下好大一笔现金。一举三得,何乐不为?
猫腻二:不付加班费
记者曾在某论坛看到一个帖子,发帖人询问:“周末加班,你能拿到多少加班费?”没想到回帖人众口一词:“你们是哪家公司,还有加班费可拿啊?”
少付甚至不付加班费,如今已是一些企业通行的做法。7月初,著名的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爆发了一场持续两周的劳资纠纷,其核心问题就是加班费。普华永道的员工抱怨说,他们长年累月地加班,经常通宵达旦,却得不到相应的补偿。 猜你更喜欢:喂,年轻人!你不知道我们有多羡慕
喂,年轻人!你不知道我们有多羡慕你!(羡慕,年轻,自己的,这是,照镜子)
作者:毕淑敏
我是从哪一天开始老的?不知道。就像从夏到秋,人们只觉得天气一天一天凉了,却说不出秋天究竟是哪一天来到的。生命的“立秋”是从哪一个生日开始的?不知道。青年的年龄上限不断提高,我有时觉得那都是上了年纪的人玩出的花样,为掩饰自己的衰老,便总说别人年轻。
不管怎么样,我觉得自己老了。当别人问我年龄的时候,我支支吾吾地反问一句:“您看我有多大了?”佯装的镇定当中,希望别人说出的数字要较我实 际年龄稍小一些。倘若人家说的过小了,又暗暗怀疑那人是否在成心奚落。我开始越来越多地照镜子。小说中常说年轻的姑娘们最爱照镜子,其实那是不正确的。
年轻人不必照镜子,世人羡慕他们的目光就是镜子,真正开始细细端详自己容貌的是青春将逝的人们。
于是,我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记得一个秋天的早晨,刚下夜班的我强打精神,带着儿子去公园。儿子在铺满卵石的小路上走着,他踩着甬路旁镶着的花砖一蹦一跳地向前跑,将我越甩越远。
“走中间的平路!”我大声地对他呼喊。
“不!妈妈!我喜欢……”他头也不回地答道。
我蓦地站住了,这句话是那样熟悉。曾几何时,我也这样对自己的妈妈说过:“我喜欢在不平坦的路上行走。”这一切过去得多么快呀!从哪一天开始,我行动的步伐开始减慢,我越来越多地抱怨起路的不平了呢?
这是衰老确凿无疑的证据。岁月不可逆转,我不会再年轻了。
“孩子,我羡慕你!”我吓了一跳。这是实实在在的声音,从我身后传来,说得很缓慢,好像我的大脑变成一块电视屏幕,任何人都能读出上面的字幕。
我转过身。身后是一位老年妇女,周围再没有其他人。这么说,是她羡慕我。我仔细打量着她,头发花白,衣着普通。但她有一种气质,虽说身材瘦小,却有一种令人仰视的感觉。我疑惑地看着她,我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值得人羡慕的地方——一个工厂里刚下夜班满脸疲惫之色的女人。
“是的。我羡慕你的年纪,你们的年纪。”她用手指轻轻点了点,将远处我儿子越来越小的身影也括了进去,“我愿意用我所获得过的一切,来换你现在的年纪。”
我至今不知道她是谁,不知道她曾经获得过的那一切都是些什么,但我感谢她让我看到了自己拥有的财富。我们常常过多地注视别人,而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
人的生命是一根链条,永远有比你年轻的孩子和比你年迈的老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有一宗谁也掠夺不去的财宝。不要计较何时年轻,何时年老。只要我们生存一天,青春的财富就闪闪发光。能够遮蔽它的光芒的暗夜只有一种,那就是你自以为已经衰老。
|
- 上一篇:张泉灵生命的后半段,张泉灵过世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