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传统的严格集中于投资的企业风险投资模式的快速消亡,波音、戴尔、应用材料和惠普等公司都因缺乏回报而关闭了风险投资部门。
而一度不被市场看好的IBM模式却如火如荼,短短几年间,IBM风险投资集团与950多家小公司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成为风险投资公司公认的市场领袖。根据2004年全美风险投资协会对著名风险投资公司的满意调查IBM风险投资集团与英特尔资本公司并列第一,遥遥领先于第三名的微软。
取得VC伙伴认同
IBM企业战略和风险投资部副总裁范德音把IBM的模式叫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她解释说,IBM的做法不同于大多数公司的直接注入式投资模式,“IBM采取独特的播种策略,强调培养科学技术和合作关系重于直接投资”。而这一模式与VC之间的关键步骤是由IBM向VC提供技术指导、市场分析和客户需求报告,VC则据此寻找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作为投资对象,推荐自己的有新兴技术和潜在市场价值的小公司,但不愿意为此付出白花花银子的IBM遇到了问题。
2000年和2001年,IBM的模式并不被认可,范德音回忆说,在这样的情况下,IBM也曾经进行过一些传统的投资。从传统的模式到创新的模式,IBM试图让人们接受自己的新概念,这个过程费了不少功夫。IBM多头出击,对关键的VC公司进行影响。
首先IBM积极投资风险投资基金,获得建议权和话语权。在全球各地,IBM广泛建立了许多投资联盟,使得风险投资公司之间的关系愈加紧密,同时也容易作出集体决策。在作出用真金白银投资某一公司的决定时,IBM的风险投资部门会到内部说服各个部门进行投资。
猜你也喜欢:走出流程管理的误区:效率≠效果(流程,企业,效率,效果,解决问题)
走出流程管理的误区:效率≠效果(流程,企业,效率,效果,解决问题) 随着GE的流程再造(BPR)的成功,现在的管理人对流程这个概念已经不再陌生,不论什么管理模式或方法的引进,都离不开流程的建立与维护,一时间,流程程为了拯救企业的利器和主要武器。
顾问公司管理推进强调的是流程,企业自身管理能力的提升也是强调流程,公司流程化、制度化成为了企业的口头禅。
随着企业的不断成长,以前的一种管理模式或许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实都是正常的,不要去害怕,要敢于面对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针对特定的问题提出特定的方法是值得肯定的,尤其对于那些处在中小阶段或刚脱离创始阶段的企业是非常有效的。
但当进行阶段过渡时,流程再造就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企业的管理者开始关注流程,我想也就不难理解了,在我多年的管理咨询经验中,这点的体会是非常突出的,企业也似乎对流程情有独钟,最后很容易变成为了流程而流程,而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建立流程。
在此,作者无意对流程进行批判,相反,我是流程的拥护者,企业管理过渡的确离不开流程,但是企业也不应该把流程进行神化。
从本质上讲,流程解决的是最终效率问题,解决了部门与部门、岗位与岗位的输入输出关系问题,明确了各自的职责所在,也在流程中所处在的位置,当然这种位置也是相对的。因此,战略规划、组织结构、流程就成为了流程再造的三大关键因素。我想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是深有体会的,在企业流程再造的前期,总是感觉很别扭,总是感觉效率非常低下,其实这是正常的,因为流程解决的不是哪一个人的效率问题,而是团队效率问题,随着流程的熟悉、磨合及不断优化,这种效率就变得非常明显,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前500强企业都在强调流程的重要,就是一种表现,但是埋藏在这些内容背后的逻辑却不仅仅是这种效率,而是效果。
企业需要效率,但是更需要效果,没有效果的效率是徒劳的,所以在流程建立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更正这个概念,企业须向效果要利润,通过效率产生效果。企业所有的运作都必须拥有效果,否则效率再高,也不过是昙花一现。从这个角度上我们可以这么说,流程是基础性的东西,是企业必须完成的一种结构,换句话说,企业的效率是基础的,而效果是必须的。 猜你更喜欢:送行(送行,的人,是在,饯行,旅客)
“黯然**者,别
送行(送行,的人,是在,饯行,旅客)
“黯然**者,别而已矣。”遥想古人送别,也是一种雅人深致。古时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见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只骊歌,灞桥折条杨柳,甚至在阳关敬一杯酒,都有意味。李白的船刚要启碇,汪伦老远的在岸上踏歌而来,那幅情景真是历历如在目前。其妙处在于纯朴真挚,出之以潇洒自然。平夙莫逆于心,临别难分难舍。如果平常我看着你面目可憎,你觉着我语言无味,一旦远离,那是最好不过,只恨世界太小,唯恐将来又要碰头,何必送行?
在现代人的生活里,送行是和拜寿送殡等等一样的成为应酬的礼节之一。“揪着公鸡尾巴”起个大早,迷迷糊糊的赶到车站码头,挤在乱烘烘人群里面,找到你的对象,扯几句淡话,好容易耗到汽笛一叫,然后鸟兽散,吐一口轻松气,噘着大嘴回家。这叫做周到。在被送的那一方面,觉得热闹,人缘好,没白混,而且体面,有这么多人舍不得我走,斜眼看着旁边的没人送的旅客,相形之下,尤其容易起一种优越之感,不禁精神抖擞,恨不得对每一个送行的人要握八次手,道十回谢。死人出殡,都讲究要有多少亲友执绋,表示恋恋不舍,何况活人?行色不可不壮。
悄然而行似是不大舒服,如果别的旅客在你身旁耀武扬威的与送行的话别,那会增加旅中的寂寞。这种情形,中外皆然。MaxBccrbohm写过一篇《谈送行》,他说他在车站上遇见一位以演剧为业的老朋友在送一位女客,始而喁喁情话,俄而泪湿双颊,终乃汽笛一声,勉强抑止哽咽,向女郎频频挥手,目送良久而别。原来这位演员是在作戏,他并不认识那位女郎,他是属于“送行会”的一个职员,凡是旅客孤身在外而愿有人到站相送的,都可以到“送行会”去雇人来送。这位演员出身的人当然是送行的高手,他能放进感情,表演逼真。客人纳费无多,在精神上受惠不浅。尤其是美国旅客,用金钱在国外可以购买一切,如果“送行会”真的普遍设立起来,送行的人也不虞缺乏了。
送行既是人生中所不可少的一桩事,送行的技术也便不可不注意到。如果送行只限于到车站码头报到,握手而别,那么问题就简单,但是我们中国的一切礼节都把“吃”列为最重要的一个项目。一个朋友远别,生怕他饿着走,饯行是不可少的,恨不得把若干天的营养都一次囤积在他肚里。我想任何人都有这种经验,如有远行而消息外露(多半还是自己宣扬),他有理由期望着饯行的帖子纷至沓来,短期间家里可以不必开伙。还有些思虑更周到的人,把食物携在手上,亲自送到车上船上,好像是你在半路上会要挨饿的样子。
我永远不能忘记最悲惨的一幕送行。一个严寒的冬夜,车站上并不热闹,客人和送客的人大都在车厢里取暖,但是在长得没有止境的月台上却有黑查查的一堆送行的人,有的围着斗篷,有的戴着风帽,有的脚尖在洋灰地上敲鼓似的乱动,我走近一看全是熟人,都是来送一位太太的。车快开了,不见她的踪影,原来在这一晚她还有几处饯行的宴会。在最后的一分钟,她来了。送行的人们觉得是在接一个人,不是在送一个人,一见她来到大家都表示喜欢,所有惜别之意都来不及表现了。她手上抱着一个孩子,吓得直哭,另一只手扯着一个孩子,连跑带拖,她的头发蓬松着,嘴里喷着热气像是冬天载重的骡子,她顾不得和送行的人周旋,三步两步的就跳上了车。这时候车已在蠕动。送行的人大部份都手里提着一点东西,无法交付,可巧我站在离车门最近的地方,大家把礼物都交给了我,“请您偏劳给送上去罢!”我好像是一个圣诞老人,抱着一大堆礼物,我一个箭步窜上了车,我来不及致辞,把东西往她身上一扔,回头就走,从车上跳下来的时候,打了几个转才立定脚跟。事后我接到她一封信,她说:
那些送行的都是谁?你丢给我那一堆东西,到底是谁送的?我在车上整理了好半天,才把那堆东西聚拢起来打成一个大包袱。朋友们的盛情算是给我添了一件行李。我愿意知道哪一件东西是哪一位送的,你既是代表送上车的,你当然知道,盼速见告。
计开
水果三筐,泰康罐头四个,果露两瓶,蜜饯四盒,饼干四罐,豆腐乳四罐,蛋糕四盒,西点八盒,纸烟八厅,信纸信封一匣,丝袜两双,香水一瓶,烟灰碟一套,小钟一具,衣料两块,酱菜四篓,绣花拖鞋一双,大面包四个,咖啡一厅,小宝剑两把……”这问题我无法答复,至今是个悬案。
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那一刹那像是开刀,凡是开刀的场合照例是应该先用麻醉剂,使病人在迷蒙中度过那场痛苦,所以离别的苦痛最好避免。一个朋友说,“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我最赏识那种心情。
|
- 上一篇: 蓝海战略:专喂投机分子与懦夫的毒药(企业,利润,海战,中国企业,不正常)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