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言 → 毅力格言
儿女继承父亲房产,父亲对儿女的寄语
日期:2018-11-30 22:50:22    编辑:孙苑    来源:互联网
父母的时间表(十分钟,时间,父亲,母亲,儿女)  中午打电话给父母,告诉他们,晚上六点,我乘坐的火车
父母的时间表(十分钟,时间,父亲,母亲,儿女)

  中午打电话给父母,告诉他们,晚上六点,我乘坐的火车会准时到站。母亲在电话里惊呼:也不早点说,我要买你最爱吃的菜,还要给你打扫房间,也不知道来不来得及。
  
  火车晚点,不过还好,只晚了十分钟,多听一两首歌的功夫。走出车站,一眼就看见父亲站在寒风里,正焦急地盯着走出来的每个人。看见我,他一个箭步冲过来,一边抢过我手中并不沉重的包,一边不满地嘀咕:“都晚了十分钟了,还以为出啥事了呢,把我急坏了!”
  
  一路上,父亲一直在念叨这十分钟,为这十分钟愤愤不平,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日理万机,十分钟能干出经天纬地的大事来,其实,他一天光晒太阳就不知道要浪费多少个十分钟。
  
  回到家,母亲一边忙着从厨房里端菜,一边大声嚷:“怎么那么晚啊!我还以为出啥事了,急得我坐立不安,跑出去看了几次!”
  
  不过区区十分钟,在父母看来,居然比十个小时还要漫长,这十分钟里,他们从满怀期待到失落,到担心,到害怕,每一种情绪,都像鞭子一样,狠狠地抽打着他们的心。
  
  在家待了足足半个月,母亲每天变着花样做各种美食,父亲则成了采购员,只要我想要什么,他立即跑出去买回来。母亲不打麻将了,父亲也不到老年活动室打球了,每天净围着我转。
  
  临走时,行李包增加到了三个,每个都塞得满满的。忙完这些,母亲擦擦额上的汗,轻轻地叹气:“时间怎么那么短啊,你又要走了!”
  
  父亲也在一旁附和:“是啊,这一走,又得好长时间!”
  
  十分钟的等待,他们嫌太长,半个月的相聚,他们又嫌太短,实际上,我基本上每个月都会回家一两次,分开的时间不会比半个月长多少,可是,被父亲这么一说,仿佛我一去不回似的。
  
  这样的情景,总是时常上演。
  
  那年高考,从考场里出来,母亲一边递上水,一边长舒一口气:“终于出来了,时间真长啊,站得我两腿发软!”而当高考结束,我背起行囊准备奔赴大学时,她又有些失落地感叹:“时间真快啊,不知不觉,你都高中毕业了!”整个高三,三百多个日夜,她忙着给我做营养餐,帮我买各种资料,比我还要忙还要累还要紧张,在她看来,却比区区的一场考试短暂。
  
  每年开学,父亲都要陪我去学校报名,从幼儿园到大学,从未缺席。每次,在排成长龙的报名队伍里,父亲总是焦急地搓着手,不停地引颈张望,并不满地嘀咕:“怎么还没轮到我们啊,都等那么久了,不知道今天报不报得上!”其实,他等待的时间从来不会长过一个小时。而当我大学毕业,终于不用再报名时,他又有些伤感地感慨:“唉,一眨眼,你都长成大人了,真快啊。”二十多年的漫长岁月,他时刻为我操心,每天为我劳累,弯了腰身,白了头发,居然还觉得,这时间比报名时的那会儿等待要短暂得多。
  
  在父母那里,时间总是显得如此不合理,与世界上所有最精确的钟表背道而驰。等待儿女的时间,为儿女争取利益的时间,他们总是觉得太长太长,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和儿女相聚的时间,伺候儿女的时间,他们又总是觉得太短太短,一年不过一眨眼。
  
  我想,每个父母心里,都有一个特别的钟表,这个钟表,用奉献做壳,用爱做指针,它为我们走过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爱在跳跃。

  文/汤园林
  


猜你也喜欢:在绝望处抓住快乐(生命,快乐,有了,一只,侄儿)
在绝望处抓住快乐(生命,快乐,有了,一只,侄儿)

 文学家们有一个共识:当人类自野蛮踏过了文明的门槛时,就有了“相思”,有了回归大自然的永恒的“乡愁”冲动。

  在这份永恒的冲动中,找寻快乐是一个万古长青的话题。

  快乐是什么?快乐是血、泪、汗浸泡的人生土壤里怒放的生命之花,正如惠特曼所说:“只有受过寒冻的人才感觉得 到阳光的温暖,也唯有在人生战场上受过挫败的最痛苦的人 才知道生命的珍贵,才可以感受到生活之中的真正快乐。”

 生命的野草莓

  托尔斯泰在他的散文名篇《我的忏悔》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男人被一只老虎追赶而掉下悬崖,庆幸的是在跌落 过程中他抓住了一棵生长在悬崖边的小灌木。此时,他发现,头顶上,那只老虎在虎视眈眈,低头一看,悬崖底下还有一只老虎,更糟的是,两只老鼠正忙着啃咬悬着他生命的小灌木的根须。绝望中,他突然发现附近生长着一簇野草莓,伸手可及。于是,这人拽下草莓,塞进嘴里,自语道:“多甜啊!”

  生命进程中,当痛苦、绝望、不幸和危难向你逼近的时候,你是否还能顾及享受一下野草莓的滋味?“苦海无边” 是小农经济的哲学,“尘世永远是苦海,天堂才有永恒的快 乐”是禁欲主义编撰的用以蛊惑人心的谎言,苦中求乐才是快乐的真谛。

 把悲痛藏在微笑下面

  二战期间,一位名叫伊莉莎白-康黎的女士在庆祝盟军 在北非获胜的那一天收到了国际部的一份电报,她的侄儿——她最爱的一个人死在战场上了。她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她 决定放弃工作,远离家乡,把自己永远藏在孤独和眼泪之中。

  正当她清理东西,准备辞职的时候,忽然发现了一封早 年的信,那是她侄儿在她母亲去世时写给她的。信上这样写道:我知道你会撑过去。我永远不会忘记你曾教导我的:不 论在哪里,都要勇敢地面对生活。我永远记着你的微笑,像男子汉那样,能够承受一切的微笑。她把这封信读了一遍又 一遍,似乎他就在她身边,一双炽热的眼睛望着她:你为什么不照你教导我的去做。 猜你更喜欢:心若正,路不弯(法律,社会,事件,信仰,不正)
心若正,路不弯(法律,社会,事件,信仰,不正)

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无以成圆。

——题记

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看校园的银杏树风中摇摆,阵阵风儿吹过,金黄色的扇形叶子,晃动着身子,舞蹈着,摇曳着。我知道,冬天已渐渐地向我们走了过来,看着冬季这般宁静的校园,随阵阵刺骨的风,给予了归乡心切的人儿,暖暖的心安。

近日,学校掀起了学法,懂法,守法热潮,关于法律,我首先想到的,它是正义的完美化身,是代表着公平公正,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圣神不可侵犯的信仰。我们社会的安定得益于它的生成以及日益的规范化。

古有周公制法,韩非定法,无不体现着孟子的精华——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良好的社会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基础,同时,良好的稳定的社会秩序也一定是靠大家的共同遵守和维护。小学、初中,高中等教育机构的本质不是培养一个又一个的考试机器也不是是为了迎接考试而考试,更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凭自己的刻苦努力能进去大学深造,而是培养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教育的方针,是让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中,平衡发展,古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这个物质横流的社会,德尤为重要。

德为本,先做人,后做事。近年来,高校的频繁曝出的校园安全事件,不无触犯法律的底线。“药家鑫事件”、“马加爵事件”、“连勇事件”,曾经在社会上轰动一时,不得不让社会以及教育机构反思。试想,作为天之骄子的他们,只身走过残酷的高考,功成名就。又是什么让他们如此的残忍,以致滑落到犯罪的深渊不能自已。这应该不只犯罪人本身的问题吧,在我认为学校教育责无旁贷,过度的在意学生的成绩,过分在乎升学率。在学校只要学习好,其他的所谓的小事儿,老师,学校都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殊不知,就是这些所谓的不起眼的小事儿,促使着他们一步步的踏入法律的底线,导致在违法犯罪的漩涡中,越陷越深。

有人说: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在我们心中应拥有盏明灯,一盏信仰,一盏法律。未来的路上,无论坎坷万千,还是诱惑万千,只要心中这两盏灯不灭,梦就不会破,路就不会弯。

此篇文章是我在大学期间一次校园征文中所写,不喜勿喷。~_~小胡

  • 本类最新
  • 时尚
  • 新闻
  • 生活
  • 视觉
  • 微爱
    栏目ID=88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