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言 → 哲理美文
湖南的春節作文 湖南的春節作文500字六年級
日期:2023-03-11 01:42:14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网络资源
湖南的春節湖南的春節1  湖南春節習俗:一年一度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到來了,全國人民為歡歡喜喜過大年,都開始忙碌起來了,買年貨,貼春聯、貼門神、貼花、放鞭炮、掃塵、洗浴、祭灶
为你推荐:
  • 心情傷感文案_心情
  • 湖南的春節

    湖南的春節1

      湖南春節習俗:一年一度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到來了,全國人民為歡歡喜喜過大年,都開始忙碌起來了,買年貨,貼春聯、貼門神、貼花、放鞭炮、掃塵、洗浴、祭灶、祭祖、守歲、拜年等各種各樣的活動都開始了,而全國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習俗都不相同,特別為您整理出“湖南”各地春節習俗,讓您了解湖南,走近湖南。

    湖南的春節

      湖南人認為春節是傳統節日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俗稱過年,它持續的時間最長。即從先年臘月二十四過小年起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鬧元宵為止。

      除夕與團年飯

      大年三十夜守歲是湖南民間年俗之一,這晚,灶膛里的柴火通夜不滅,全家人相守歡聚到十二點以后。湘西苗族更有特色。每年三十傍晚,合家炒好香臘肉,做好酸魚等佳肴,備好包谷燒酒,歡歡樂樂吃“團年飯”。但這時全家還不能入席。主人全副武裝,手里操一支滿面春風梭鏢,獨自躲進大門角落里,兩眼不住窺伺寨外,以防野獸和外族來犯,要是朋友來了,主人跑出門外,將朋友拉進屋里,“高低”要吃一頓友好的團年飯,一道圈爐歡度除夕良宵。

      吃團年飯多在三十夜,如株洲、長沙、永州;也有在天未亮的早上,如邵陽、婁底;也有在中午的,如衡陽。吃團年飯,全家大小圍坐一桌聚餐,最長者最先嘗菜,并要求不論大小桌上的每樣菜都得下筷子,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也要象征性地渴一口酒,以討吉利。桌上的菜多是有意思的。比如:魚丸、肉丸象征團圓,蘿卜意為好彩頭,全雞,“食雞起家”,一些油炸食物,因為經過油煎火炸,以示“家運興旺”,團年飯時,如果家里有外出來不及趕回,也要空出一個席位,擺上杯筷,甚至將這個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大小對他的思念。株洲、衡陽等地民間吃團年飯,蔬菜不用刀切碎,隨便用手撕一下即可,吃時也不咬斷,而是慢慢地吃進去,意為祝父母長壽。邵陽、懷化等地,吃團年飯時,不吃白菜,忌諱“一年白過了”。

      小年與祭灶神

      湖南不少地方有過小年的習俗,只是具體時間和隆重程度不同而已。過小年是“過年”的“開幕式”,從這天開始,喜慶的氣氛持續到元宵。株洲等大部分地區視農歷臘月二十四日為“小年”,益陽等地以二十三日為“小年”,而邵陽、婁底等地卻以正月十五日為“小年”。衡陽及湘北地區較看重過小年,而株洲等地不太注重過小年。

      湖南大部分地區都有在臘月二十三日祭灶神的風俗。據說,灶王爺二十三日這天要上天言人善惡,因而祭灶這一天,家家要將灶臺、幾案、鍋碗瓢盤打掃干干凈凈,在灶神像旁貼上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并在灶前供上糖果,全家大小要行禮許愿,希望灶神吃了以后,不說人們的壞話。這叫“送灶神”。

    湖南的春節2

      人們都喜歡過年,其原因當然在于美食與熱鬧的習俗呀!

      湖南人過春節,家家戶戶都得吃臘肉,其臘肉的制作也是需要有經驗的人來做,味道才會地道、肥而不膩。做臘肉也不簡單吶,首先要準備好肉,再用鹽腌一段時間,直到色澤達標后,才能進行下一個工序。下一道工序要將臘肉掛在柴火上面,把它烤成烏黑就完成了。

      話說年年有“魚,在湖南春節時候,這道美味是少不了的,在過節的前幾日,家里的大人都會去集市采購肉質鮮美的魚來做成各種佳肴。因此吃上這些美味,才有過年的味道。

      孩子們過年,必不可少的一件大事就是纏著父母買新衣,家長也都不會拒絕,新年嘛!當然要辭舊迎新啊!之后才是采購各種各樣的爆竹,等著在除夕夜晚大肆的開心一把。

      孩子們都在開心迎新年,大人們自然也不會閑著。他們要買各種干果,等著春節的時候招待客人,還要買好煙花爆竹在除夕夜迎財神,據說這樣才能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

      除夕真熱鬧,家家戶戶都在趕著做年菜來犒賞在外辛苦裝錢的“功臣,因此,家家戶戶都是酒肉飄香,喜氣洋洋的氣氛籠罩整個湖南。在除夕夜里,家家大門敞開,賞煙花。美麗的煙花點綴了黯然的夜空,就像綻放在夜空中的花朵,叫人連連稱贊,整個除夕夜燈火通明。

      正月初一是拜年的日子,家家都在這孩子到親戚家拜年,孩子們更是樂不開支,因為在這一天,他們能得到豐厚的壓歲錢。

      湖南的每個春節都過得分外熱鬧,一點也不比別的城市差。

    湖南的春節3

      湖南人過年,要先從除夕說起了,除夕一定會吃雞、肉、魚三樣,而且得是大魚大肉。雞要整只的清燉,要選擇公雞,燉好后把雞頭立起來放;魚蒸好后再在上面撒滿紅紅的辣椒,而且三十晚上的魚千萬不要吃完,要留到初一再吃,這是象征著年年有余、五谷豐登,辣椒當然代表的就是紅紅火火了。初一早上吃一些點心后,就要準備好頭天做的米酒,也叫甜酒。甜酒的材料有糯米、紗布,還有特地從湖南帶來的酒藥子,這性質與咱們所有的發酵用的酵母類似。

      湖南過年時還有吃臘肉的傳統,不過與四川人吃蒸臘肉不一樣,湖南人喜歡把臘肉與香豆干或者是干豆角混在一起炒著吃,吃起來油香滿口,特有嚼頭。有時候,也會用冬筍與臘肉一起炒,這樣在咸香之外還會有一種清鮮的感覺。

      湖南人拜年、看龍燈、放鞭炮之外,還有唱花鼓戲等等。

      在湘潭一帶流存著許多過年的風俗,古老而樸素。從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論是農村或城鎮,到處可以看到舞龍燈。舞龍燈先要"接龍"。即挨家挨戶發請帖,凡是接了請帖的人家就依次進屋去舞龍燈表示祝賀。接龍后,開始舞龍。龍隨鼓起,翻騰跳躍,大有騰云駕霧之勢。歡快時,燈游龍卷,讓人目不暇接。湘中一帶盛行舞龍燈,還傳承著不少的巫風楚俗,如"接龍"、"收水"、"掛紅"等,都表達了人們喜慶豐年的美好祝愿。

    湖南的春節4

      我的家鄉在湖南,“春節”是我的家鄉傳統節日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俗稱過年。每逢我過年時回到家鄉,一眼望去到處是紅紅火火,到處是鞭炮的聲音。

      湖南的人過年,要先從除夕開始說起。在除夕的時候,一定會吃雞、肉、魚三樣,而且都是大魚大肉。雞要整只的清燉,要選公雞,燉好后把雞頭立起來放;魚蒸好后再在上面撒滿紅紅的辣椒,而且年三十晚上的魚千萬不能吃,要留到大年初一再吃,這是象征年年有余、五谷豐登,辣椒代表的當然是紅紅火火了。

      到了初一的早上,湖南的人就要準備好前一天做的米酒,不僅如此,在湖南過年時還有吃臘肉的傳統,不過與四川的蒸臘肉不一樣,湖南的人喜歡把香干或香豆角和臘肉混在一起炒著吃,吃起來油香滿口,特有嚼頭。

      湖南過年,不僅有豐盛的美食,還可以看龍燈和放花炮。從正月初一到十五,無論是農村或城市,到處可以看到舞龍燈。舞龍燈先要“接龍”。即挨家挨戶發請帖,凡是接了請帖的人家,舞龍隊就依次進屋去舞龍燈表示祝賀。“接龍”后,集體開始舞龍。龍隨鼓而起,翻騰跳躍,大有騰云駕霧之勢。除此之外還流傳著不少的巫風楚俗,如“收水”、“掛紅”等,都表達了人們喜慶豐年的美好祝愿。

      湖南的春節就是如此的美好而熱鬧,希望這些美好的傳統文化都能植根人們的心田,一代一代地永遠傳承下去。

    湖南的春節5

      人們都喜歡過年,其原因當然在于美食與熱鬧的習俗呀!

      湖南人過春節,家家戶戶都得吃臘肉,其臘肉的制作也是需要有經驗的人來做,味道才會地道、肥而不膩。做臘肉也不簡單吶,首先要準備好肉,再用鹽腌一段時間,直到色澤達標后,才能進行下一個工序,下一道工序要將臘肉掛在柴火上面,把它烤成烏黑就完成了。

      話說年年有“魚”,在湖南春節時候,這道美味是少不了的,在過節的前幾日,家里的大人都會去集市采購肉質鮮美的魚來做成各種佳肴。因此吃上這些美味,才有過年的味道。

      孩子們過年,必不可少的一件大事就是纏著父母買新衣,家長也都不會拒絕,新年嘛。當然要辭舊迎新啊!之后才是采購各種各樣的爆竹,等著在除夕夜晚大肆的開心一把。

      孩子們都在開心迎新年,大人們自然也不會閑著。他們要買各種干果,等著春節的時候招待客人,還要買好煙花爆竹在除夕夜迎財神,據說這樣才能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

      除夕真熱鬧,家家戶戶都在趕著做年菜來犒賞在外辛苦裝錢的“功臣”。因此,家家戶戶都是酒肉飄香,喜氣洋洋的氣氛籠罩整個湖南。在除夕夜里,家家大門敞開,賞煙花。美麗的煙花點綴了黯然的夜空,就像綻放在夜空中的花朵,叫人連連稱贊,整個除夕夜燈火通明。

      正月初一是拜年的日子,家家都在這孩子到親戚家拜年,孩子們更是樂不開支,因為在這一天,他們能得到豐厚的壓歲錢。

      湖南的每個春節都過得分外熱鬧,一點也不比別的城市差。

    湖南的春節6

      舊時放鞭炮有兩個意思,一是為了驅鬼迎神、祈禱五谷豐登:二是為了增加節日歡樂的氣氛。現在更多的是增加節日氣氛了。不過現在很多城市禁鞭,無形中削弱了過年的氣氛。眾所周知,瀏陽鞭炮是湖南的特產之一,全國馳名,享譽海內外。新中國成立的大典上,燃放的就是瀏陽鞭炮。

      有了這一層原因,湖南過年時都是滿城響聲震耳,硝煙彌漫。放鞭炮也有許多講究,鞭炮在不同的時間燃放,就有著不同的含義。除夕這天晚上,就要放三次鞭炮:一次是在吃團年飯時放,意思是告訴人們吃團年飯了:再一次是在新年鐘聲敲響是放,意為辭舊迎新;另一次就是早上開門時放,表示迎來一個嶄新的美好的年頭。鞭炮的大小、燃放的時間隨各家定,但有一點是鞭炮燃放時不能中斷,如有中斷,來年可能有不順利的事情發生,這是每一個人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人們放鞭炮時,都特別仔細,盡量避免中斷現象的出現。

      言歸正傳,湖南人過年,除夕一定會吃雞、肉、魚、豬肘子等,而且得是大魚大肉。雞要整只的清燉,要選擇公雞,燉好后把雞頭立起來放;魚蒸好后再在上面撒滿紅紅的辣椒,而且三十晚上的魚千萬不要吃完,要留到初一再吃,這是象征著年年有余、五谷豐登,辣椒當然代表的就是紅紅火火了。豬肘子嘛,稱“團年肘子”。 有的家里的餐桌會出現雞爪子,名為“抓錢爪”意味著明年招財進寶,蔬菜類必會有青菜,寓意全家人新的—年里和和氣氣,事業欣欣向榮。

      一般吃年飯的時候是越久越好,具體的意義我不記得了。

      這一天講究很多呢。奶奶那時總是叮囑我們,不要亂說話,比如說:“死”呀,“爛”呀,“壞了”之類的不吉利的話,萬一說漏了嘴,大人馬上就解說:“孩童之言,百無講究”。如不小心摔破了東西,就說“打發打發,歲歲平安”;若酒杯倒了,就說“酒潑紅地”。避免因此而帶來不吉利的事情。

      吃過飯后大家就會開始再一次的打掃下衛生和為晚上的守歲做準備或是出去到處逛逛。吃過晚餐后,農村家家火爐中燃著一個樹蔸男女老幼圍爐共話,至于城市里自然就是圍著電烤爐了,為什么一定要圍個這樣的東西呢,因為——湖南過年時很冷啊!全家老少下棋、打牌、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搶微信紅包、向親朋發送祝福短信,長輩給小孩壓歲錢,全家品吃歡坐等候新年的到來。

      當新年的鐘聲敲響時,大街小巷鞭炮齊鳴,煙花四起,震耳欲聾,洋溢著濃濃的辭舊迎新的氣氛。小孩則成群結隊打著燈籠依次去鄰里人家,進門說:“請辭歲”。各家都高興的出門迎接,捧出點心糖果之類的零食,把孩子們的口袋塞得滿滿的,有的小孩回家卸完口袋后,又迅速地加入辭歲隊伍,一個晚上可得一兩瓷壇的美食,有俗語說:“小孩盼過年”。”可能是因為這個原因吧。

      到初一了。不倒垃圾不掃地,非掃不可時,掃帚不向外而向柴灣掃。初一有的地方不外出拜年,在家呆著,但有的地方講究“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這句俗語講的是大年初一兒子要攜妻帶子給自己的父母拜年;而大年初二是一家人回娘家給岳父岳母拜年:初三初四街坊互拜。俗話說得好“遠親不如近鄰”。

      湖南人特別重禮節,常以情義待人。這幾天,街坊鄰里們都紛紛走出家門,互祝“過了一個熱鬧年”。我都忘了我們家是怎么樣的,好象兩種情況都有過。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初五這一天不拜年,人們管初五拜年叫“拜五中”,(“中”字為音譯)這一天已出嫁的女兒回到娘家,娘家人這一年經濟都不會興旺。如果已出嫁的女兒回到娘家,或作為客人到別人家拜年,都是不會令人高興的一件事。還有一個諱忌的是拜年時要看欲拜之人是否起床,如果人家尚未起床,則忌入床前拜年。老輩人認為給死人祭拜就是在床頭拜,這一點視為大忌。

      初六取六六大順之意,很多商家也會選在這天開門大吉,一些在外地工作的人也會選擇這一天離家外出工作,民間諺語:“三六九,往外走”,所以這幾天民航,鐵路、公路等交通系統人流量會大大增加。到了初七初八,湖南人講究“七不去(ke),八不歸”’意思是初七不外出,初八不回家。初八這一天,“八”取“發”之意,工廠上班,商家營業,一切活動都恢復正常。以后,熟人見面,互道“拜個遲年!”至十五日,一般不提拜年了。

      正月十五,古稱上元節,又名燈節。有俗語說:“三十夜的火,元宵夜的燈”。元宵觀燈多是用篾扎紙糊的各式燈籠,有的掛于門頂屋檐,有的就是手拿著去游街了。

      這一天家家點燭于灶臺屋角,戶戶煮食元宵團。一到晚上便熱鬧非凡,不論大人小孩都會手持燈籠上街去趕廟會、唱大戲、耍獅舞龍、騎竹馬等迎春文藝活動,還有猜燈謎等等,通常是喧鬧通宵,故名鬧元宵。其中以舞龍燈最為普遍,鄉下的舞龍的隊伍是最多的了,民間認為耍龍可保清吉,所以“龍”所到之處,鼓樂齊鳴,鞭炮不絕,大家多會賜上一個紅包。而且已婚未育婦女,往往讓“龍”轉繞其身,或讓“龍”在床上縮聚成圍,上騎一小孩,名麒麟送子。

      湖南人拜年、看龍燈、放鞭炮之外,還有唱花鼓戲,至于正月十五吃元宵這一點全國各地全都一樣吧,就不多說了。傳統流淌于湖湘人的血液,三湘大地多習俗,真愛春節。

      湖南各地春節習俗

      長沙:“年財佬、出天行”,有客前來拜年,要放鞭炮迎接。入座后,送上兩枚檳榔,稱為元寶,祝其發財之意。

      湘潭:星火龍表演,在湘潭一帶流存著許多過年的風俗,古老而樸素。

      新化:初一必定準備極豐盛的早餐,俗信新年的第一餐愈豐盛表示這一年愈豐收。

      株洲:在春節拜祖的時候最有講究,首先在神位的供桌中間擺一條長椅,然后點起紅燭,待紅燭燃過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將焚完,就開始燒“金紙”(一種貼著金箔,折成元寶狀的紙錢)。

      邵陽:貼春聯是很有講究的,上下聯最后一個字如果是三四聲,就是上聯貼在右邊,最后一個字如果是一二聲,就是下聯貼在左邊,橫批當然是貼在上面。

      永州:一般都有祭祖的習慣,表示對祖宗的尊敬,現在大多數地方幾乎不祭祖,但對 “團年飯”很講究,菜式非常豐富,一般有“十大碗”,而且都有魚這一菜式,表示年年有“余”。

      岳陽地區俗稱“過年”,風俗大體同祖國各地相同,除殺雞、鴨、放鞭炮、貼春聯外,在臘月三十日吃“團年飯”,十分豐富。十二大碗中必有魚這個菜,顯示吉祥有余之意。解放前,一些地區魚較少,為了有"百里魚"這個菜,用木頭雕刻一個“百里魚”,放在盆中,撒上蔥花,象真魚一般。

      春節的歷法

      閏春節

      閏春節,又稱閏正月,從公元1645年使用歷理置閏制開始,到公元2800年的1155年里,農歷閏正月只發生6次,非常罕見,其年份分別是1651、2262、2357、2520、2539、2634 。

      閏春節的過法

      如果一年閏正月,原則上春節過第一個正月的,到了閏正月的時候則不過節。當然,也有少數地區過完第一個正月的春節以后,到了閏正月的時候也過閏正月的春節,因為閏正月也叫正月,所以也把閏正月的初一也看做春節來過。這都是可以理解的。

      最早與最遲

      春節在公歷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間游動。立春則一般在2月4日或2月5日。“最早的春節”(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遲的春節”(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一個月。

      根據歷法計算,如果農歷不進行人為調整的話,2319年2月21日將迎來“史上最晚春節”,此前春節最遲出現在公歷2月20日,為1920年和1985年。

    湖南的春節7

      湖南人認為春節是傳統節日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俗稱過年,它持續的時間最長。即從先年臘月二十四過小年起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鬧元宵為止。

      就從先年的二十四說起好了,臘月二十四,俗稱“過小年”,也叫 “小孩子過年”。 這一天,經濟寬裕的家庭還會給小孩除壓歲錢之外的禮物,怪不得“細伢子”盼過年了相傳是日作為“天上耳目臣,人間煙火主”的灶王爺要回天庭述職,叫辭灶。為了使他“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鬧言碎語不必講,好言善語奏玉皇”, 廿四晚由家庭主婦在鍋灶周圍點燭祭灶,為其“送行”。 人們在過小年前一天要搞大掃除,叫“打揚塵”。這類清潔平時是不大做的,但等到要過年的時候,就要把房間徹徹底底的清掃一遍,湖南話為“打揚塵”。“打揚塵”現在并不單指清掃蜘蛛網、墻頂或者屋頂灰塵,而成為做清潔衛生的一個代名詞。以前農村是燒的柴,屋頂上方上面全是黑漆漆的一層灰塵,隨著生活水的提高,現在的家庭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都很少有燒柴的了,但是大打掃還是必定的。

      農歷一年最后的一天是除夕,或叫大年三十,戶戶剪彩紙,貼春聯,全家團圓聚飲,菜肴有余有剩,叫吃團年飯。吃飯的時間是不定的,從凌晨十二點到晚上八點之前都可以,這段時間會聽到各處都有鞭炮聲,表明就是哪一家開始吃團年飯了,說到這里要講講鞭炮了,過春節放鞭炮是一個古老的民俗,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舊時放鞭有兩個意思,一是為了驅鬼迎神、祈禱五谷豐登:二是為了增加節日歡樂的氣氛。現在更多的是增加節日氣氛了。不過現在很多城市禁鞭,無形中削弱了過年的氣氛,不過湖南好多地方過年從來就沒有禁過鞭。眾所周知,瀏陽鞭炮是湖南的特產之一,全國馳名,享譽海內外。新中國成立的大典上,燃放的就是瀏陽鞭炮。(呵呵,賣一下廣告)有了這一層原因,湖南過年時都是滿城響聲震耳,硝煙彌漫。放鞭炮也有許多講究,鞭炮在不同的時間燃放,就有著不同的含義。除夕這天晚上,就要放三次鞭炮:一次是在吃團年飯時放,意思是告訴人們吃團年飯了:再一次是在新年鐘聲敲響是放,意為辭舊迎新;另一次就是早上開門時放,表示迎來一個嶄新的美好的年頭。鞭炮的大小、燃放的時間隨各家定,但有一點是鞭炮燃放時不能中斷,如有中斷,來年可能有不順利的事情發生,這是每一個人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人們放鞭炮時,都特別仔細,盡量避免中斷現象的出現。

      言當正傳,湖南人過年,除夕一定會吃雞、肉、魚、豬肘子等,而且得是大魚大肉。雞要整只的清燉,要選擇公雞,燉好后把雞頭立起來放;魚蒸好后再在上面撒滿紅紅的辣椒,而且三十晚上的魚千萬不要吃完,要留到初一再吃,這是象征著年年有余、五谷豐登,辣椒當然代表的就是紅紅火火了。豬肘子嘛,稱“團年肘子”。 有的家里的餐桌會出現雞爪子,名為“抓錢爪”意味著明年招財進寶,蔬菜類必會有青菜,寓意全家人新的—年里和和氣氣,事業欣欣向榮。一般吃年飯的時候是越久越好,具體的意義我不記得了。這一天禁忌很多呢。奶奶那時總是叮囑我們,不要亂說話,比如說:“死”呀,“爛”呀,“壞了”之類的不吉利的話,萬一說漏了嘴,大人馬上就解說:“孩童之言,百無禁忌”。如不小心摔破了東西,就說“打發打發”;若酒杯倒了,就說“酒潑紅地”。避免因此而帶來不吉利的事情。在初一也有這些禁忌的。吃過飯后大家就會開始再一次的打掃下衛生和為晚上的守歲做準備或是出去到處逛逛。吃過晚餐后,農村家家火爐中燃著一個樹蔸男女老幼圍爐共話,至于城市里自然就是圍著電烤爐了,為什么一定要圍個這樣的東西呢,因為——湖南過年時很冷啊!全家老少下棋、打牌、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長輩給小孩壓歲錢,全家品吃歡坐等候新年的到來。 當新年的鐘聲敲響時,大街小巷鞭炮齊鳴,煙花四起,震耳欲聾,洋溢著濃濃的辭舊迎新的氣氛。小孩則成群結隊打著燈籠依次去鄰里人家,進門說:“請辭歲”。各家都高興的出門迎接,捧出點心糖果之類的零食,把孩子們的口袋塞得滿滿的,有的小孩回家卸完口袋后,又迅速地加入辭歲隊伍,一個晚上可得一兩瓷壇的美食,有俗語說:“小孩盼過年”。”可能是因為這個原因吧。

      到初一了。也是早上起來放鞭炮,然后吃一些點心后,就要準備好頭天做的米酒,也叫甜酒,也就是四川人說的“NAO(這個字不會打)糟”吧。極其的好吃,甜甜的,有點酒香,喝多了對于酒量不好的人來說還真的會醉呢。大年初一民間的講究、禁忌頗多。有的.于除夕在大門合縫處貼紅紙“財”宇,在當眼處貼“開門大吉”、“對我生財”之類的吉利語,開門時高聲誦之,叫開門見喜、開門見財。在階基和柴灣堆很多柴,諧多財。初一不倒垃圾不掃地,非掃不可時,掃帚不向外而向柴灣掃。初一有的地方不外出拜年,在家呆著,但有的地方講究“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這句俗語講的是大年初一兒子要攜妻帶子給自己的父母拜年;而大年初二是一家人回娘家給岳父岳母拜年:初三初四街坊互拜。俗話說得好“遠親不如近鄰”。湖南人特別重禮節,常以情義待人。這幾天,街坊鄰里們都紛紛走出家門,互祝“過了一個熱鬧年”。我都忘了我們家是怎么樣的,好象兩種情況都有過。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初五這一天不拜年,人們管初五拜年叫“拜五中”,(“中”字為音譯)這一天已出嫁的女兒回到娘家,娘家人這一年經濟都不會興旺。如果已出嫁的女兒回到娘家,或作為客人到別人家拜年,都是不會令人高興的一件事。還有一個諱忌的是拜年時要看欲拜之人是否起床,如果人家尚未起床,則忌入床前拜年。老輩人認為給死人祭拜就是在床頭拜,這一點視為大忌。

      初六取六六大順之意,很多商家也會選在這天開門大吉,一些在外地工作的人也會選擇這一天離家外出工作,民間諺語:“三六九,往外走”,所以這幾天民航,鐵路、公路等交通系統人流量會大大增加。到了初七初八,湖南人講究“七不去(念ke去聲,家鄉話發音),八不歸”’意思是初七不外出,初八不回家。初八這一天,“八”取“發”之意,工廠上班,商家營業,一切活動都恢復正常。以后,熟人見面,互道“請拜個遲年!”至十五日,一般不提拜年了。

      正月十五,古稱上元節,又名燈節。有俗語說:“三十夜的火,元宵夜的燈”。元宵觀燈多是用篾扎紙糊的各式燈籠,有的掛于門頂屋檐,有的就是手拿著去游街了。這一天家家點燭于灶臺屋角,戶戶煮食元宵團。一到晚上便熱鬧非凡,不論大人小孩都會手持燈籠上街去趕廟會、唱大戲、耍獅舞龍、騎竹馬等迎春文藝活動,還有猜燈謎等等,通常是喧鬧通宵,故名鬧元宵。其中以舞龍燈最為普遍,鄉下的舞龍的隊伍是最多的了,民間認為耍龍可保清吉,所以“龍”所到之處,鼓樂齊鳴,鞭炮不絕,大家多會賜上一個紅包。而且已婚未育婦女,往往讓“龍”轉繞其身,或讓“龍”在床上縮聚成圍,上騎一小孩,名麒麟送子。湖南人拜年、看龍燈、放鞭炮之外,還有唱花鼓戲,至于正月十五吃元宵這一點全國各地全都一樣吧,就不多說了。

      湘潭

      在湘潭一帶流存著許多過年的風俗,古老而樸素。從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論是農村或城鎮,到處可以看到舞龍燈。舞龍燈先要"接龍"。即挨家挨戶發請帖,凡是接了請帖的人家就依次進屋去舞龍燈表示祝賀。接龍后,開始舞龍。龍隨鼓起,翻騰跳躍,大有騰云駕霧之勢。歡快時,燈游龍卷,讓人目不暇接。湘中一帶盛行舞龍燈,還傳承著不少的巫風楚俗,如"接龍"、"收水"、"掛紅"等,都表達了人們喜慶豐年的美好祝愿。

      新化

      新化元旦必定準備極豐盛的早餐,俗信新年的第一餐愈豐盛表示這一年愈豐收。長沙習俗,有客前來拜年,要放鞭炮迎接。入座后,送上兩枚檳榔,稱為元寶,祝其發財之意。

    湖南的春節8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歷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今天為大家準備的是湖南春節的風俗,希望能滿足大家的閱讀需求。

      湖南春節的風俗

      湖南不少地方有過小年的習俗,只是具體時間和隆重程度不同而已。過小年是“過年”的開幕式,從這天開始,喜慶的氣氛持續到無宵。株洲等大部分地區視農歷以 24日為“小年”,益陽等地以23日為“小年”,而邵陽、婁底等地卻以正月十五日為“小年”。衡陽及湘北地區較看重過小年,而株洲等不太注重過小年。

      湖南大部分地區都有在12月23日祭灶神的風俗。據說,灶王爺23日這天要上天言人善惡,因而祭灶這一天,家家要將灶臺、幾案、鍋碗瓢盤打掃干干凈凈,在灶神像旁貼上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并在灶前供上糖果,全家大小要揖邦行禮許愿,希望灶神吃了以后,不說人們的壞話。這叫“送灶”,整個祭祀活動才算完成,所以說這也是湖南的春節習俗中一大特色呢!

      在湖南的春節習俗中,大年初一早起,人們先拜天地、家神、尊長,然后出門去拜年。稱為“拜年無大小”。湖南人除夕是會吃雞、肉、魚三樣的。將其燉好后再在上面撒滿紅紅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豐登。大年初一會由一家之主準備早茶,將雞蛋,爆米花、紅棗、白糖同煮。雞蛋以圓為佳,象征全家團圓;爆米花象征魚米豐收、五谷豐登;紅棗、白糖象征生活甜蜜、幸福。

      除夕之夜12點的時候,各家要把一個做好的金元寶模型送到門外,代表在新的一年里會招財進寶大年初一、初二這兩天里人們不掃地、不汲水甚至不動火,飯菜都預先弄熟,稱為“壓歲”。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長沙俗稱為過年。長沙人過年須過大半個月,即從先年臘月二十四開始過。常年在外的朋友都會回家和家人團聚、吃節。團圓飯。那天,晚輩向長輩拜年,送上新年的祝福,長輩們給小孩子發紅包,祝愿新的一年新氣象,紅紅火火。所有人凌晨12點燃炮來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在湖南洞頭,島上至今還保留了一種叫拜茶的習俗。拜茶即以紅棗、桂圓、年糕等煮成甜茶謂"紅棗茶",取其吉利之意:紅棗——日子越過越紅火,桂圓——合家團圓、平安順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兩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于灶神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燭、燒金紙、放鞭炮。拜茶之后,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湯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或出門在外,或在家干活兒,若遇雨受阻,人們便會以"正月初一喝湯的"這話自嘲。喝過茶后,還要再燒線面吃,俗謂"長壽面",既是圖吉利,祝愿全家老小長命百歲,又因喝茶不夠飽,作為添食,可收一舉兩得之效。湖南長沙春節習俗是有客前來拜年,要放鞭炮迎接。入座后,送上兩枚檳榔,稱為元寶,祝其發財之意。

      開門炮是湖南的春節習俗中最熱鬧的,是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后打"開門炮",各地一片爆竹聲,象征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在湖南的春節習俗中,株洲人在春節拜祖的時候最有講究,首先在神位的供桌中間擺一條長椅,然后點起紅燭,待紅燭燃過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將焚完,就開始燒“金紙”(一種貼著金箔,折成元寶狀的紙錢)。

      湖南岳陽地區俗稱“過年”,風俗大體同祖國各地相同,除殺雞、鴨、放鞭炮、貼春聯外,在臘月三十日吃“團年飯”,十分豐富。十二大碗中必有魚這個菜,顯示吉祥有余之意。解放前,一些地區魚較少,為了有"百里魚"這個菜,用木頭雕刻一個“百里魚”,放在盆中,撒上蔥花,象真魚一般。人們極重視團年飯,外出的人在千里迢迢往家里趕,家里人等了又等。吃團年飯,要關著門,意在不讓財寶跑了。飯后放上一掛鞭炮,表示已吃過了年飯,人們可以走動往來了。

    湖南的春節9

      春節到了!湖南人認為春節時傳統節日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俗稱過年,它從先年臘月二十四起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鬧元宵為止。

      湖南人過年,除夕一定要吃雞、魚、肉三樣,而且得是大魚大肉。雞要整只清燉,要選擇公雞,燉好后雞頭立起來放,這象征五谷豐登;魚蒸好后要在上面撒滿紅辣椒,而且三十晚的魚不能吃完,要留到初一吃,這象征年年有余,辣椒代表的是紅紅火火。大年三十晚,人人都要守歲。

      初一不到垃圾不掃地,非掃不可時,掃帚要往外掃。初一有的地方講究“初一崽,出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遠親不如近鄰嘛!而且湖南人特別重禮節,常以情誼待人。這幾天,街坊鄰居們紛紛走出家門,互祝:“過一個熱鬧年!”

      初六取六六大順之意,很多商家會在這一天開門,一些在外地工作的人也會在這一天離家外出工作,因為民間諺語:“三六九,往外走。”到了初七初八,湖南人講究“七不去,八不歸。”意思是,初七不外出,初八不回家。因為“八”取“發”意。

      正月十五這天家家點燭于灶臺,戶戶煮食元宵。一到晚上便熱鬧非凡,不論大人小孩都手持燈籠去趕廟會、唱大戲、耍獅舞龍......通常是喧鬧通宵,故名鬧元宵。

      湖南的春節可真有趣!

    湖南的春節10

      要說起湖南的春節習俗,我當然是最了解不過的啦,因為我的老家是湖南。

      說起湖南的春節,當然是從2月15日開始的。2月15日,家里就開始忙了:首先,是我們這里家家戶戶都要做的東西——圓子,圓子是用糯米,法餅,肉沫撈制而成,味道極其鮮美,過年必備食品之一。

      2月16日殺年豬,殺年豬也是老家都要做的事,家里每家每戶都會養幾頭豬,為的就是過年吃,老家的豬都是“嬌生慣養”,吃飽了喝足的,所以狠肥、很壯。豬皮上全都是肥肉,奶奶就會把肥肉割下來,拿去炸。

      炸豬皮很簡單,在鍋里放一點水,然后要用柴火燒,把豬皮放鍋里,過一會豬皮就出油了,就用豬油炸。炸好后脆脆的,而且不會惡心,很好吃。除了殺年豬以外,大人們,還會去買羊呀、牛呀、馬呀、魚呀之類的來吃。

      除了這些必備食品之外,奶奶還要做甜酒,甜酒是用糯米,還有一種類似酵母的東西。糯米要泡在缸里,胖了24小時左右,就要拿糯米去蒸,再把類似酵母的東西撒上,把袋子套上,等待發酵。然后第二天錢就就可以喝了。

      除夕的前一天,大人們就把鞭炮呀、糖呀、餅呀、瓜子花生等等之類的東西全部買好了,而且,除夕必須把自己“打扮好”,不可以,有一點點的骯臟。

      除夕吃團圓飯,大人們就開心地聊天,我們小孩子就看電視什么的。十一點半就開始放煙花了,小孩子們必須要到一點鐘才能睡覺,自然,有的煙花的吸引,小孩子們就睡不著了。

      大人們就玩那些沖天炮啥的,就是那些比較危險的,都是大人放給我們看,我們就只能玩摔炮,還有那啥,就是那個點燃了他會“嘩嘩嘩”的那個,拿在手上轉來轉去的那個。因為就只有這個不是太危險。

      這天,全部人都在放煙花,從十一點半開始,一直放到早上六點鐘煙火還沒間斷。早上六點我們就起來吃飯了,這個時候天還沒亮。吃完飯我們就在外邊玩兒(因為早上天還沒亮,等天亮了才去拜年)。

      過了一會兒天就亮了,爸爸拿著鞭炮到這家去放,然后里屋的人聽到炮聲了就出來迎接。我們這些小孩呢,就去問個紅包,抓幾把糖塞口袋,大人們聊會兒天就走了。

      這就是我老家的春節——湖南的春節。雖然很樸素,但是我還是喜歡。

    湖南的春節11

      今年的新年,我觀看了湖南衛視的春節聯歡晚會,在觀看這場晚會的過程中,一個節目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平凡而偉大的英雄 。

      這個節目講述了一個偉大的人物:文花枝。她是一位導游。她和我們一樣平凡,可她做了一件常人幾乎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20xx年8月,23歲的文花枝帶領一批游客,正坐在旅游巴士上,一輛運煤的火車忽然和旅游巴士相撞。這時,所有座椅、乘客一下子都涌到車廂前部。大家都十分害怕,只聽見導游小文平靜的聲音:“大家不要擔心,我們會活著出去的。”于是,旅客們聽到了小文的話,他們以為小文沒有受傷。可當救護人員趕到并把所有旅客都救出去后,小文才被救出來,大家發現小文是傷的最重的,她已經面目全非,并且全身多處骨折,整個臉都腫起來了。到了醫院后,由于她把最好的救助時期給了旅客,因此非常遺憾的,她永遠失去了自己的左腿,平凡而偉大的英雄。

      看完后,我的心十分震撼,因為在她身上,我懂得了什么叫做敬業,對于一個導游來說,旅客是最重要的,無論什么事都是旅客第一。而且在千鈞一發的時候,即使自己受的傷是最重的,可她仍然能用樂觀的精神感染他人,沒有被困難打敗,這種精神并不是常人所可以做到的,這需要多么大的勇氣和多么堅定的信念啊!我耳邊回響起小文堅定的聲音。一個正處于青春花季的少女,一朵正在綻放的玫瑰花,卻因為錯過最好的治療時期而失去了青春的光彩,后來在記者采訪她的時候,她說:“我只是一個平凡的導游,我也只做了一個平凡的導游所應該做的事情。”她用燦爛的笑容面對記者,仿佛什么事情也沒有發生過,仍然坦然的面對生活,這種樂觀的精神,使我學會了如何笑對人生;這種敬業的品質,使我學會了如何在事業上取得成功。

      她是平凡的,可又是偉大的。

    湖南的春節12

      正月初一早上必吃油煎糍粑,鄰里拜年,初二出嫁女兒回娘家拜年,初五破五,十五元宵節做湯圓食之。

      三月三薺菜煮雞蛋。

      五月初五端午節,包粽子插艾蒿另有艾蒿煮水沐浴等,女婿送粽子至岳家。邵東還有稱五月初五為小端午,五月十五為大端午,也有包粽子一俗,但不似小端午風行。

      六月早稻收割有嘗新一俗,現已少見。

      七月初七有乞巧小孩子拜鄉間小橋為親娘者,謂之橋親娘,傳如此小孩能茁壯成長。七月初十左右開始中元節,放鞭炮燒紙錢迎接逝去先人謂之接老客,十四放鞭炮燒紙錢送之走謂之送老客。期間天天上供燒紙并以爛熟綠豆為餡做糯米粑粑以油桐樹葉裹之謂之桐子葉粑粑上供。

      八月十五中秋節。

      九月初九重陽節,敬老而已

      十二月二十四謂之小年,家家大掃除,亦隆重過之。小年以后開始舂糍粑殺年豬。俗傳小年以后死人皆為閻王誤做年豬收之,故喪家秘不發喪直至翌年破五之后。大年三十舉家團圓,鄉間多在中午團年。

      另,邵陽習俗酒席在中午舉行。

    湖南的春節13

      湘潭過年習俗:舞龍燈先要“接龍”

      在湘潭一帶流存著許多過年的風俗,古老而樸素。

      從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論是農村或城鎮,到處可以看到舞龍燈。

      舞龍燈先要“接龍”。即挨家挨戶發請帖,凡是接了請帖的人家就依次進屋去舞龍燈表示祝賀。

      接龍后,開始舞龍。龍隨鼓起,翻騰跳躍,大有騰云駕霧之勢。

      歡快時,燈游龍卷,讓人目不暇接。

      湘中一帶盛行舞龍燈,還傳承著不少的巫風楚俗,如“接龍”、“收水”、“掛紅”等,都表達了人們喜慶豐年的美好祝愿。

      長沙:給客人送檳榔

      “年財佬、出天行”,年三十夜,長沙農村家家火爐中燃著一個楓樹蔸(或松、栗等樹蔸),叫“年財佬”。

      大年初一,家家于雞鳴時分即起,男女老幼換上新衣,由輩份最高的男主人燃香開大門,鳴放鞭炮,叫“出天行”,或說開財門。

      初二日,女婿到岳家拜年,所謂“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

      長沙四鄉有請春客的習慣:約定幾代姑婿甥侄和其他親友于某日聚飲。

      初八以后,熟人見面,互道“請拜個遲年”。

      長沙還有客人來拜年,要放鞭炮迎接。

      入座后,送上兩枚檳榔,稱為元寶,祝其發財之意。

      岳陽:關門吃團年飯

      “百里魚、團年飯”,岳陽過年風俗除殺雞、鴨、放鞭炮、貼春聯外,在臘月三十日還吃“團年飯”,十分豐富。

      十二大碗中必有魚這個菜,顯示吉祥有余之意。

      解放前,一些地區魚較少,為了有“百里魚”這個菜,會用木頭雕刻一個“百里魚”,放在盆中,撒上蔥花,象真魚一般。

      岳陽人極重視團年飯,外出的人在千里迢迢往家里趕,家里人等了又等。

      吃團年飯,要關著門,意在不讓財寶跑了。

      飯后放上一掛鞭炮,表示已吃過了年飯,人們可以走動往來了。

      株洲:打開門炮

      開門炮: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后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征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

      打“開門炮”也有慣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發,意謂可解除一年的疫癘災晦,并表示接新年。

      要求三發都響,聲音宏亮清脆,最為吉祥。

      俗信打“開門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隨便做什么事都會順利,如意發財,種田人會五谷豐登。

      有些地方在打開門炮時,還口中念念有辭:“開大門,放大炮;財亦到,喜亦到。”

      新化

      新化必定準備極豐盛的早餐,俗信新年的第一餐愈豐盛表示這一年愈豐收。

      湘西永順

      初一有“過早年”的習俗,凌晨0點左右起床吃早飯,菜品有多有少,一般4-8個菜,邊吃邊亮,象征著日子越過越光明。

      吃完飯了,還可以接著睡覺。

    湖南的春節14

      人們都喜歡過年,其原因當然在于美食與熱鬧的習俗呀!

      湖南的人過春節,家家戶戶都得吃臘肉,其臘肉的制作也是需要有經驗的人來做,味道才會地道、肥而不膩。做臘肉也不簡單吶,首先要準備好肉,再用鹽腌一段時間,直到色澤達標后,才能進行下一個工序。下一道工序要將臘肉掛在柴火上面,把它烤成烏黑就完成了。

      話說年年有“魚”,在湖南春節時候,這道美味是少不了的,在過節的前幾日,家里的大人都會去集市采購肉質鮮美的魚來做成各種佳肴。因此吃上這些美味,才有過年的味道。

      小孩們過年,必不可少的一件大事就是纏著父母買新衣,家長也都不會拒絕,新年嘛!當然要辭舊迎新啊!之后才是采購各種各樣的爆竹,等著在除夕夜晚大肆的開心一把。

      小孩們都在開心迎新年,大人們自然也不會閑著。他們要買各種干果,等著春節的時候招待客人,還要買好煙花爆竹在除夕夜迎財神,據說這樣才能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

      除夕真熱鬧,家家戶戶都在趕著做年菜來犒賞在外辛苦裝錢的“功臣”,因此,家家戶戶都是酒肉飄香,喜氣洋洋的氣氛籠罩整個湖南。在除夕夜里,家家大門敞開,賞煙花。美麗的煙花點綴了黯然的夜空,就像綻放在夜空中的花朵,叫人連連稱贊,整個除夕夜燈火通明。

      正月初一是拜年的日子,家家都在這孩子到親戚家拜年,小孩們更是樂不開支,因為在這一天,他們能得到豐厚的壓歲錢。

      湖南的每個春節都過得分外熱鬧,一點也不比別的城市差。

    湖南的春節15

      中國人過春節,各地的習俗都不一樣,據小編了解湖南人認為春節是傳統節日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俗稱過年,它持續的時間最長。湖南的春節習俗有點不太一樣哦!即從先年臘月二十四過小年起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鬧元宵為止。湖南不少地方有過小年的習俗,只是具體時間和隆重程度不同而已。過小年是“過年”的開幕式,從這天開始,喜慶的氣氛持續到無宵。株洲等大部分地區視農歷以 24日為“小年”,益陽等地以23日為“小年”,而邵陽、婁底等地卻以正月十五日為“小年”。衡陽及湘北地區較看重過小年,而株洲等不太注重過小年。

      湖南大部分地區都有在12月23日祭灶神的風俗。據說,灶王爺23日這天要上天言人善惡,因而祭灶這一天,家家要將灶臺、幾案、鍋碗瓢盤打掃干干凈凈,在灶神像旁貼上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并在灶前供上糖果,全家大小要揖邦行禮許愿,希望灶神吃了以后,不說人們的壞話。這叫“送灶”,整個祭祀活動才算完成,所以說這也是湖南的春節習俗中一大特色呢!

      在湖南的春節習俗中,大年初一早起,人們先拜天地、家神、尊長,然后出門拜年。稱為“拜年無大小”。湖南人除夕會吃雞、肉、魚三樣。將其燉好后再在上面撒滿紅紅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豐登。大年初一會由一家之主準備早茶,將雞蛋,爆米花、紅棗、白糖同煮。雞蛋以圓為佳,象征全家團圓;爆米花象征魚米豐收、五谷豐登;紅棗、白糖象征生活甜蜜、幸福。

      除夕之夜12點的時候,各家要把一個做好的金元寶模型送到門外,代表在新的一年里會招財進寶大年初一、初二這兩天人們不掃地、不汲水甚至不動火,飯菜都預先弄熟,稱為“壓歲”。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長沙俗稱過年。長沙人過年須過大半個月,即從先年臘月二十四開始過。常年在外的朋友都會回家和家人團聚、吃節。團圓飯。那天,晚輩向長輩拜年,送上新年的祝福,長輩們給小孩子發紅包,祝愿新的一年新氣象,紅紅火火。所有人凌晨12點燃炮來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在湖南洞頭,島上至今還保留了一種叫拜茶的習俗。拜茶即以紅棗、桂圓、年糕等煮成甜茶謂"紅棗茶",取其吉利之意:紅棗--日子越過越紅火,桂圓--合家團圓、平安順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兩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于灶神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燭、燒金紙、放鞭炮。拜茶之后,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湯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或出門在外,或在家干活兒,若遇雨受阻,人們便會以"正月初一喝湯的"這話自嘲。喝過茶后,還要再燒線面吃,俗謂"長壽面",既是圖吉利,祝愿全家老小長命百歲,又因喝茶不夠飽,作為添食,可收一舉兩得之效。湖南長沙春節習俗是有客前來拜年,要放鞭炮迎接。入座后,送上兩枚檳榔,稱為元寶,祝其發財之意。

      開門炮是湖南的春節習俗中最熱鬧的,是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后打"開門炮",各地一片爆竹聲,象征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在湖南的春節習俗中,株洲人在春節拜祖的時候最有講究,首先在神位的供桌中間擺一條長椅,然后點起紅燭,待紅燭燃過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將焚完,就開始燒“金紙”(一種貼著金箔,折成元寶狀的紙錢)。湖南岳陽地區俗稱“過年”,風俗大體同祖國各地相同,除殺雞、鴨、放鞭炮、貼春聯外,在臘月三十日吃“團年飯”,十分豐富。十二大碗中必有魚這個菜,顯示吉祥有余之意。解放前,一些地區魚較少,為了有"百里魚"這個菜,用木頭雕刻一個“百里魚”,放在盆中,撒上蔥花,象真魚一般。人們極重視團年飯,外出的人在千里迢迢往家里趕,家里人等了又等。吃團年飯,要關著門,意在不讓財寶跑了。飯后放上一掛鞭炮,表示已吃過了年飯,人們可以走動往來了,這些就是小編了解到的湖南的春節習俗,在漫長的歷史時間里,湖南的春節習俗和國內其它地區的春節習俗相互影響,相互吸收,有著許多共同的地方,但它作為東南內陸的一個省份,也呈現出一些地域性特征,具體而言有:鮮明的江南水稻文化特色,強烈的祈豐年目的,豐富多彩的游藝活動,同一民俗事象的外部形態具有多樣性與變異性以及多民族的春節習俗相互輝映,相互影響等特點。所以小編建議大家如果有興趣,還是親自體驗,比較有感覺哦!

    【湖南的春節】相關文章:

    湖南春節的作文九篇03-28

    湖南春節的作文5篇04-02

    湖南的美景作文5篇04-04

    湖南的美景作文4篇03-26

    湖南的美景作文六篇03-26

    湖南的美景作文八篇03-19

    湖南公積金貸款條件09-05

    湖南轉學證明模板10-26

    湖南小學轉學證明10-26

    湖南日報上的軍訓隨筆02-28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好聽淡雅微信名字30
    • 本类最新
    • 精品图文
    • 时尚
    • 新闻
    • 生活
    • 视觉
    • 微爱
      栏目ID=88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头条推荐

    热门推荐

    特别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