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暮春已至,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如今只剩落红!
踯躅于廊下花前,眼睁睁看着一朵朵鲜花慢慢凋零,却又无可奈何,那份伤感,无以言表!
它们的花瓣凌乱地倾覆在花柱之上,气息奄奄,毫无生机,左摇右晃的随着烈风飘舞,却不肯委落于地上。一朵即将凋零的花,还想强留那一抹残红,让人欲罢不能,欲救无方,心急如焚啊!
我之所以这么在意这朵即将香消玉殒的花,是因为它让我想到了我的青春,我的生命!
昔日黛玉葬花,曾有多少无知男女笑她痴颠,怨她矫情,如今想来,可笑的不是黛玉,而是这班人!我们不理解黛玉,是因为我们不懂得青春,不珍惜年华。如果有先知告诉你,你大去之期不远矣,你将情何以堪!
想想这世间的生命,其实都留恋人间。君不见那石缝间的小草,悬崖上的青松。。。也许是人类在这个地球上生存的太容易,所以总不懂珍惜。哎,不想再多说什么了,各自体会吧!
而我想说的是,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我们每个人无论昔日有多么荣华,多么富贵,最终也抵挡不住岁月的涤荡而成过眼云烟。往日的忙忙碌碌,明争暗斗到此时都显得那么的滑稽可笑。然而,人又不能坐等生死,最后总要给这人间留下点什么。
那留下点什么呢?记得陆游曾写过一首诗,是赞美梅花的,其中有两句,我们该多体会: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当然,人比花朵,各有不同。花香有浓有淡,人的贡献也可以有大有小,这不能勉强,也无法勉强,只能自勉。但是,人要流芳于世的做法只有一种,“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也许是对我们人生活法的一个最精妙的指点。
“当花瓣离开花朵,暗香残留。。。”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人间留下一缕暗香,好吗?
猜你也喜欢:赞美的力量(赞美,伦敦,编辑,英国,自己
赞美的力量(赞美,伦敦,编辑,英国,自己的)
著名心理学家杰斯写过这样一本书:《孩子,我不是完美的,但我是真实的》。他在书中说:“赞美如同阳光一样,沐浴着人们的心灵。没有他,我们无法成长。可是我们当中的很多人,总是记得对别人进行挖苦讽刺,却不记得去赞美别人。”
回望我们自己的生命历程,在许多人生灰暗的重要时刻,有多少足以改变我们的命运,让我们至今心潮澎湃的赞美,依然珍藏在我们记忆的深处?
19世纪初,英国伦敦有一位很普通的青年人,他梦想自己在将来能成为一名为世人敬仰的作家。但是,青年人很不幸,一生坎坷,中间辍学了四年,父亲又因无法偿还债务进了监狱,他经常因为没有饭吃而挨饿。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为了生计,母亲托人让他在皮鞋作坊当学徒。16岁时,又在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但是这些工作薪水都很低,不要说用来贴补家用,除了自己吃饱肚子就所剩无几了。后来,他自己找到一个工作,在一个老鼠满地跑的仓库里给鞋油筒贴标签。白天工作,晚上他就跟另外两个男孩子挤睡在一间阴暗的小房子里。那两个男孩子来自伦敦的贫民窟,他们一点也不觉得他的作品好。他很不好意思,担心退稿遭到工友的嘲笑,就在深夜出去寄稿子。稿子一个个地被退回来,他依旧没有放弃,终于,一个编辑写信让他到编辑部,当面赞美他说:你的文笔很不错,观察很细腻,你就写你熟悉的底层生活,就一定能够发表。
编辑的赞美,让他十分激动,他流着泪水在街上走着,他告诫自己:我是有写作的天分的,只要按照编辑的话去做,就一定能够成为作家。
就是那个编辑的几句夸赞,彻底改变了这个青年的人生。要是没有他的赞美,也许这个青年一生就窝在老鼠满地跑的仓库了。这个青年就是伟大的英国作家狄更斯。他按照编辑的指引,写伦敦底层百姓的苦难生活,1836年开始发表《鲍兹随笔》,这是一部描写伦敦街头巷尾日常生活的特写集。同年,陆续发表连载小说《匹克威克外传》,数期后便引起轰动。这是一部流浪汉小说形式的幽默作品,漫画式地反映了英国现实生活。正是由于他苦难的少年时代备尝艰辛、屈辱,看尽人情冷暖,使他的作品关注底层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就是描写了自己这一段遭遇。后来,他又以写实笔法揭露社会上层和资产阶级的虚伪、贪婪、卑琐、凶残,满怀激愤和深切的同情展示下层社会,特别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的悲惨处境,并以严肃、审慎的态度描写开始觉醒的劳苦大众的抗争。
无独有偶,几乎就是同一个时期,还有一个男孩子也在杂货店里干活,他不得不每天5点钟就起床,然后干14个小时的活,工作又枯燥又劳累,他早就受够了这一切。两年后,他终于忍无可忍,给自己过去的校长写了一封信,说明自己的情况及自己近期的绝望,他告诉校长,自己甚至都活不下去了。校长回信安慰了他,还赞美他从小就是一个聪明而有天赋的孩子,应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还让他到学校来当老师。
校长的一席话彻底改变了这个孩子的一生,也为英国文学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笔,这个男孩子就是很多畅销书的作者——著名作家韦尔斯。
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赞美他人或者被他人赞美。从内心赞美他人,就如同给他人送去温暖和阳光,会激励他人重建自信和理想;而接受他人的赞美,则会让我们捡回失去的梦想。
文/鲁先圣
猜你更喜欢:退休??梁实秋散文(退休,的人,致仕,那
退休??梁实秋散文(退休,的人,致仕,那就,伛偻)
退休的制度,我们古已有之。《礼记?曲礼》:“大夫七十而致事。”致事就是致仕,言致其所掌之事于君而告老,也就是我们如今所谓的退休。礼,应该遵守,不过也有人觉得未尝不可不遵守。“礼岂为我辈设哉?”尤其是七十的人,随心所欲不逾矩,好像是大可为所欲为。普通七十的人,多少总有些昏聩,不过也有不少得天独厚的幸运儿,耄耋之年依然矍铄,犹能开会剪彩,必欲令其退休,未免有违笃念勋耆之至意。年轻的一辈,劝你们少安勿躁,棒子早晚会交出来,不要抱怨“我在,久压公等”也。
该退休而不退休,这种风气好像我们也是古已有之。白居易有一首诗《不致仕》:
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
何乃贪荣者,斯言如不闻?
可怜八九十,齿堕双眸昏。
朝露贪名利,夕阳忧子孙。
挂冠顾翠诿,悬车惜朱轮。
金章腰不胜,伛偻入君门。
谁不爱富贵?谁不恋君恩?
年高须告老,名遂合退身。
少时共嗤诮,晚年多因循。
贤哉汉二疏,彼独是何人?
寂寞东门路,无人继去尘!
汉朝的疏广及其兄子疏受位至太子太傅少傅,同时致仕,当时的“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设祖道供张东都门外,送者车数百辆。辞决而去。道路观者皆曰:‘贤哉二大夫!’或叹息为之下泣”。这就是白居易所谓的“汉二疏”。乞骸骨居然造成这样的轰动,可见这不是常见的事,常见的是“伛偻入君门”的“爱富贵”、“恋君恩”的人。白居易“无人继去尘”之叹,也说明了二疏的故事以后没有重演过。
从前读书人十载寒窗,所指望的就是有一朝能春风得意,纡青拖紫,那时节踌躇满志,纵然案牍劳形,以至于龙钟老朽,仍难免有恋栈之情,谁舍得随随便便的就挂冠悬车?真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人是少而又少的,大部分还不是舍不得放弃那五斗米,千钟禄,万石食?无官一身轻的道理是人人知道的,但是身轻之后,囊橐也跟着要轻,那就诸多不便了。何况一旦投闲置散,一呼百诺的?赫的声势固然不可复得,甚至于进入了“出无车”的状态,变成了匹夫徒步之士,在街头巷尾低着头逡巡疾走不敢见人,那情形有多么惨。一向由庶务人员自动供应的冬季炭盆所需的白炭,四时陈设的花卉盆景,乃至于琐屑如卫生纸,不消说都要突告来源断绝,那又情何以堪?所以一个人要想致仕,不能不三思,三思之后恐怕还是一动不如一静了。
如今退休制度不限于仕宦一途,坐拥皋比的人到了粉笔屑快要塞满他的气管的时候也要引退。不一定是怕他春风风人之际忽然一口气上不来,是要他腾出位子给别人尝尝人之患的滋味。在一般人心目中,冷板凳本来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平夙吃不饱饿不死,但是申请退休的人一旦公开表明要撤绛帐,他的亲戚朋友会一窝蜂的皇皇然,戚戚然,几乎要垂泣而道的劝告说他:“何必退休?你的头发还没有白多少,你的脊背还没有弯,你的两手也不哆嗦,你的两脚也还能走路……”言外之意好像是等到你头发全部雪白,腰弯得像是“?”一样,患上了帕金孙症,走路就地擦,那时候再申请退休也还不迟。是的,是有人到了易箦之际,朋友们才急急忙忙的为他赶办退休手续,生怕公文尚在旅行而他老先生沉不住气,弄到无休可退,那就只好鼎惠恳辞了。更有一些知心的抱有远见的朋友们,会慷慨陈词:“千万不可退休,退休之后的生活是一片空虚,那时候闲居无卿,闷得发慌,终日彷徨,悒悒寡欢……”把退休后生活形容得如此凄凉,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平夙上班是以“喝喝茶,签签到,聊聊天,看看报”为主,一旦失去喝茶签到聊天看报的场所,那是会要感觉无比的枯寂的。
理想的退休生活就是真正的退休,完全摆脱赖以糊口的职务,作自己衷心所愿意作的事。有人八十岁才开始学画,也有人五十岁才开始写小说,都有惊人的成就。“狗永远不会老得到了不能学新把戏的地步。”何以人而不如狗乎?退休不一定要远离尘嚣,遁迹山林,也无需大隐藏人海,杜门谢客??一个人真正的退休之后,门前自然车马稀。如果已经退休的人而还偶然被认为有剩余价值,那就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