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冬天的寒冷,树上的叶片零落殆尽,整个树枝上便裸露出一些斑驳的疤痕来。只是,我很少见到这样的树,这并不是因为它不多见,而是一直以来,我很少在意这样的树。我始终以为,它们太缺少美感,面对它们,我选择了漠视。
灯光闪烁,几架相机一起对着柿树拍照。也许,正是这些疤痕,才致使它们弯曲变形的吧?正如梅树的枝。朋友说,那是风雨摧折后留下的伤口,在岁月的时光里逐渐愈合之后,结成了疤痕。正由于此,我们才对它更加喜爱,我们寻找的,也就是这种特殊的美。
是这样的啊,我抚摸着树干,不由得感叹起来。也许,在摄影者的眼里,这正是它的特殊印记,这些疤痕的“丑”,才是艺术与人生当中讲求的“美”,它是生命生长过程中磨砺的结果,如果不经风雨吹打的袭击,是不会有这样坚硬的结节的。
山里人有句谚语:树木结疤的地方,也是树干最坚强的地方。在大自然中,无论是什么样的树木,或多或少地都会受到风吹雨打,柿树也不例外。风雨中,它们摧落了树叶,霜雪里,它们折断了枝条。随着时问的推移,那些伤口开始结节,最终变成疤痕,树枝也随之变得愈来愈强壮,枝干道劲,迂回弯曲。
自然界的生存法则,是人类无法模拟的,它的遣化之美,岂是仅在这里?就像我们人类,伤痕刻下后,有的人换来的是眼泪,而有的人心里却能生长出更多的感悟。
细看那些柿树,生长在一座座山的背面,用山里人的话说,是生长在一个山洼洼里,整个山上最为平缓的地方。但那难料的沧桑,仍然在一刻不停地磨砺着它们。
疤痕,就像树上那圆润红熟的柿子,由涩而甜而润;就像一段人生的路,坎坷,渐清晰;蜿蜒,渐明朗。它似乎在告诉我,在挫折面前,唯有坚强,才能愈合心头折裂的伤,这就是人生在世的秘密。
猜你也喜欢:欣赏的体味(欣赏,都是,人生,尤其是,小两口)
欣赏的体味(欣赏,都是,人生,尤其是,小两口) 每个鲜活的生命,都是世界上的一个匆匆过客,尤其是人届不惑,似乎觉得到了注重欣赏、回首欣赏、体味欣赏的人生时段。这个时段的欣赏,有赏读人生的高度,有辩证看待人和事的境界,有为人处世的深层觉察,有自知夕阳晚、自恨不成器、自知者不明的人生顿悟。
欣赏,既是观光、回望、前瞻,也是观赏、陶醉和把握。回顾自己行走的旅程,总是有些自我满足,这边是自我欣赏的资本。参加工作三十多年,干过煤矿掘进工,从事过文字秘书,管理过基层单位和公司,其中的每一步,虽艰辛而奋争,虽困苦而不馁,曾辉煌而低调;其中的每一天,都是一种恩赐,过来的都是精彩、知足,总体的感觉还是对得起经历,对得起自己,始终欣赏自己。欣赏自己,感到一切的一切是那样的匆忙,来不及歇歇脚,重复一件事情,或者是总结自己,完善自己,包括已经的决策,逝去的言行。欣赏别人,包含身边的、同行的、隔行的,方才感受自己的良心发现、重心飘逸,还有时分时散的友情纠结、异常赏悦的亲情链接,以及同事朋友仕途飞腾营造的间距。
一位哲人这样说,人来到世界上是来受苦的。而大师罗丹却说,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来享乐的。二者各有其道,各有其理,一语道破其迥异的思想和世界观。而我以为,人来到世上,是来欣赏的,包括独自欣赏和欣赏别人。独自欣赏,既是心情舒畅而赏心悦目;欣赏别人,既有对标的使命感、追赶的紧迫感,更有超越的责任感,于己于人都是有利的。
独自欣赏,是一个人站在一定的高度,实施阅历的自我肯定,是自我成就感的回归,更应该是前进动力的激发、精神动力的迸发。人生苦短,对社会做有用功的时光少得可怜,对人类做出惊天动贡献的时日更是寥若残星,欣赏自己,才能使时光多彩、工作出彩、人生精彩。我的一位要好同事,多少年来一直哭丧着脸,总感到自己事业受挫折,关系网松散,协调能力有限,上升机遇不佳,结果是历经磨难,不但事业无成,而且抑郁难捱、身子骨也不硬朗了。实际上,这是明显的不懂得欣赏的表现。心情沮丧是一天,满脸笑容也是一天,何必自寻烦恼呢?再者说,自己总有值得欣赏的地儿,有别人不及的作为。报纸上曾登载我的一篇随笔《找乐》,大意是要学会自己哄自己,自己照顾自己,自己给自己笑脸,这是欣赏的至高境地。静心思索,至亲的父母百年好合已经将我们送来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他们给了我们健壮的体魄和用之不竭的智力。千载难逢的机遇又使我们现在的人们相聚相爱相拥相会,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懂得欣赏自己,又有什么理由不自重、不自爱、不奋发呢!
欣赏别人,是正确的看待别人、估价自己、进而确立努力方向的体现,是大度容人、和谐共事的彰显,更是珍视缘分、珍存创业、尊重历史的基础。人,都有自己的思维,不可能同时去考虑同一件事情,更不可能去做相同的职业,尤其是人生的道路、经历坎坷,结局因人而异。说到底是各有其长,互有不足,均存缺点。欣赏别人,这个时侯就是用什么眼光看待的问题了。手头有一个故事说,小两口刚刚结婚,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争吵,有时是不可开交,几近到了谈婚论离的地步。这天,老奶奶领着小两口先是来到了鹅舍,又来到了牛圈。鹅见了人总是疯狂的叼人,而牛总是很温顺的样子。小两口充满迷惑,老奶奶说,鹅眼看东西缩小,它把人看成豆粒了,所以它不怕人;而牛眼看东西放大,它把人看成大山了,所以它怕人。老奶奶继续说,怎样看人,就是评价别人的不足要用鹅眼,把别人身上的毛病尽量看小;而看别人的优点就要用牛眼,尽量把事情看大。仔细想来,这就是相互欣赏的技巧、更是人类和谐共处的前提。如果反过来,只是有牛眼看问题,用鹅眼看优点,那只能是专揪小事不放,弄得都不愉快,人际关系也更加复杂。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别人,尤其是欣赏别人的优点和成就。
欣赏,看来是一种高尚的境界,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素质。我们在工作、生活、为人处世中,都应该学会欣赏,体味欣赏,感知欣赏,既欣赏自己,也欣赏别人。
猜你更喜欢:笛声何处 上篇 1.6 美学格局的多方渗透(昆
笛声何处 上篇 1.6 美学格局的多方渗透(昆曲,艺术,仪式,衰落,演出)
以上,我们从昆曲艺术在社会接受上的广度和深度、内在文化素质上的高度以及在理性上的自觉自明程度几个方面论定了它在中国戏曲史诸范型中无可匹敌的至高地位。在昆曲艺术衰落之后,这一切并不仅仅作为一种远年往事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它们转化成一种含而不露的美学格局和美学风范,对后代的各种戏曲进行了多方面的渗透。
例如:(一)高度诗化的风范。昆曲艺术不仅文词是充分诗化的,而且音乐唱腔和舞蹈动作也都获得了诗情画意的陶冶,成为一种优美的有机组合。这种高度诗化的风范推动了中国戏曲在整体质量上的诗化,今天人们说中国戏曲是一种“剧诗”,是一种“写意戏剧”,甚至认为中国戏曲不仅要求它的作者必须具有诗人气质,而且还要求剧中角色也或多或少带有诗人色彩,这都与昆曲风范的渗透直接有关;(二)雅俗组接方式。昆曲艺术把雅致的唱词和俚俗的念白熔为一炉,甚至在多少带有诗人色彩的主角边上设立了满口苏州方言或其它江南方言的丑角,插科打诨,世俗气息、市井气息浓厚,具有强烈的剧场效果。其它脚色行当也各有鲜明色彩,组合在一起既雅俗共赏又构成了多种风格节奏间的奇妙搭配。这种组接方式大致也被中国戏曲的多个剧种所沿用,在故意的不和谐中搭建着多重原色块的有趣关系,至今仍有进一步开掘运用的前途;(三)连缀型的松散结构。昆曲剧目数十折连绵延伸的长廊式结构具有可拆卸、可重新组装的充分可能性,每一折乃至每一小段在游离全剧之后仍可具备独立的观赏价值。同样,由于昆曲清唱活动的长期发达词曲唱段对于全剧来说也具有可分离性。这种与西方戏剧的严谨结构判然有别的松散弹性结构,体现了东方美学潇洒无羁的独特神韵,也是中国戏曲有趣的生命状态。即便是昆曲整体衰落之后,折子戏的演出和清唱活动仍然保持着长久的生命力。这或许在今天和今后仍是昆曲和其它戏曲剧种的存留方式,而更重要的是,这些往往被现代人视作弊病的自由结构,本是由昆曲扩展的中国戏剧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四)演出的仪式性和游戏性。昆曲艺术在其繁荣期的演出方式与我们日常习见的话剧、歌剧演出方式有本质的区别,它并不刻意制造舞台上的幻觉幻境,而是以参与某种仪式的方式与实际生活驳杂交融。在家庭昆班演出时它是家族仪式、宴请仪式的参与者,在职业昆班流浪演出时它是社会民众的节庆仪式、宗教仪式的参与者,与此同时它本身也成了一种必须吸引人们自由参与的仪式,在观赏上随意而轻松,不必像话剧观众那样在黑暗中正襟危坐、不言不动、忘却自己,只相信舞台上的幻觉幻境。昆曲艺术在传统上总要吸引大量票友参加,其中有的票友还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总之这是一种可以随意出入的带有很大游戏性自由艺术,而中国戏剧学的独特灵魂也正在这里。现代戏剧人类学家对中国戏剧的这种生存形态几乎一无例外地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这些美学格局,都因为由昆曲作了决定性的拓展而成了中国戏剧的安身立命之本。
一种艺术范型的真正价值,主要不是看它在今天有多少表面留存,而应该看它对后代的艺术产生了多少素质性渗透。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有多少昆曲剧目在上演,远不是昆曲艺术生命力的惟一验证。
艺术史上任何一种范型都不可能永恒不衰,“范型”这一命题的提出就是以承认诸种范型间的代代更替、新陈代谢为前提的。昆曲无可挽回地衰落了,这是不必惋叹的历史必然,人们也不必凭着某种使命感和激动去做振兴的美梦。它曾经有过的辉煌无法阻止它的衰落,而它的衰落也无法否定它的辉煌。一切辉煌都会有神秘的遗传,而遗传的长度和广度却会倒过来洗刷掉辉煌时代所不可避免地迸发出来的偶然性因素,验证造成辉煌的质朴本原,中国人审美定势的本原。
一个民族的艺术精神常常深潜密藏在一种集体无意识之中,通向这个神秘的地下世界需要有一些井口,昆曲,就是我心目中的一个井口。你们即便不喜欢它,也无法否认它是井口。
- 上一篇:参天大树寓意人生,参天大树枝繁叶茂图片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