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感悟 → 视觉创意
奥斯VS海尔蒙特,前进之鹰VS海尔蒙德
日期:2018-11-30 01:45:55    来源:互联网
海尔与IBM:英雄崇拜VS制度建设(海尔,创始人,公司,沃森,文化)当一家公司由一个极富远见和气魄的
海尔与IBM:英雄崇拜VS制度建设(海尔,创始人,公司,沃森,文化) 当一家公司由一个极富远见和气魄的领导人创建,或者白手起家(IBM的沃森、海尔张瑞敏等),或者在企业变革时大刀阔斧(GE的杰克·韦尔奇、IBM的郭士纳等),开拓出一番全新事业的时候,创始人或领导人的思想势必深深影响公司的发展。这样的情况下,公司发展特定阶段的文化中通常会留有创始人、领导人思想的影子,创始人的价值观、信仰、兴趣和爱好、性格、习惯、风格……会直接决定公司的企业文化。

  在这样的发展时期,创始人已经成为企业界明星的时候,往往其个人魅力对公司品牌的树立,对吸引人才,都会起到很大的吸聚作用。张瑞敏是中国企业界的明星,他的个人领导和管理风格,个人魅力肯定对吸引人才加入海尔起到很大作用。张瑞敏提出的“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的用人理念,“国门之内无名牌”的品牌理念,“拥护永远是对的”的服务理念等,成为海尔文化的核心内容。

  然而,海尔毕竟要存在下去,要进入全球500强,要成为“中国的GE”,还需要太长的路要走。企业英雄的个人魅力不可能永远影响一个企业的发展,在企业面临创新和改革(我们常用“第二次创业”来陈述)时,这种创始人的个人思想势必会成为组织变革和发展的桎梏——尽管每个声名赫赫的企业家都为自己公司的企业文化标榜上“创新、变革”的烙印,在公司的每个角落张贴上种种条幅。

  而事实上,并非只是海尔,IBM发展早期也经历过英雄崇拜的阶段。在老沃森时代,作为创始人的老托马斯·J·沃森的影子在IBM就无处不在。老沃森的家长制管理、严格的股票期权计划,甚至于公司聚会禁止喝酒的制度以及主张雇员是已婚人士制度等等,都成为IBM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沃森家族缔造了IBM的辉煌,沃森式文化也直接导致了IBM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下成为一只臃肿而虚弱的大象,象征美国精神的蓝色巨人正在慢慢死去。1993年,拯救IBM的重任落到了从IBM公司外聘请来的CEO郭士纳身上,接过帅印的郭士纳决定重造IBM。他要挑战老沃森的英雄色彩及其留下的IBM津贴文化,他要“邀请IBM所有员工来改变IBM的文化”,他要建立“让工作业绩来说话”的绩效文化和成熟的激励机制而使IBM焕发新的生命力。
猜你也喜欢:品牌战略建设之点金石(品牌,责任,企业,社会,识别) 危机时刻的利器
品牌战略建设之点金石(品牌,责任,企业,社会,识别) 危机时刻的利器--品牌责任识别

  在我们不断感慨的跨国公司悠久历史长河中,能够屡屡看到这些公司救助贫弱、回馈于社会的浪花。非典期间,17家在华国外著名企业联合向中国卫生部捐赠一千七百多万元人民币的实物和款项,支持中国抗击非典疫情。每每于社会的艰难危机时刻,总有一些国际性大企业集团以其惯有的行事作风慷慨解囊、援助社会,体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当今,国际著名企业运用成熟向上的企业责任识别,塑造出品牌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形象,已成为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获得长期经营增长的强有力手段。

  品牌的责任识别不仅仅是指企业对待员工、对待客户,更多的是指企业想法设法去尽更多的社会责任,让消费者和社会大众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来自企业的关怀和温暖。从而在得到全社会广泛认可的同时,得以提升企业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等综合品牌价值。中国企业经过近二十年的成长发展,一路学习摸索,在企业的品牌战略规划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诞生了象联想、春兰、海信和中国银行等令人敬仰的品牌。然而,有关品牌的责任识别,长期以来,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讲,由于对此知晓较少颇为生疏,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始终是中国企业品牌战略建设中的残缺一角。

  责任识别--品牌之花长开不榭

  从品牌战略的角度来看,提炼个性鲜明、高度差异并对消费者极具感染力的品牌核心价值,意味着企业的品牌战略管理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但光有品牌核心价值,过于抽象和模棱两可,要统帅并整合企业的营销传播行为缺乏可操作性,无法系统化地规范企业的营销传播活动。况且一个品牌被消费者认同,也不可能仅仅依靠核心价值,还要有企业理念、技术形象、社会责任、产品特点、品牌气质、亲和力等丰满的品牌联想。因此,作为品牌战略管理者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规划以品牌核心价值为中心的品牌识别。

  塑造品牌的社会责任形象不仅仅是为了被尊敬,在企业身体力行实践社会责任的同时,能够较为快速地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提高企业的长期赢利能力。杜邦、锐步、雅芳、诺和在全球及中国的长期实践,就是由塑造品牌的社会责任识别来提升竞争力获取长期发展的典型案例。 猜你更喜欢:幸福很简单:甜不辣的随想(孩子,攀比,都是,奢侈,路边)

摘要
幸福很简单:甜不辣的随想(孩子,攀比,都是,奢侈,路边)

摘要:生活很简单,我们太造作。并非吃不饱、穿不暖,并非风餐露宿,折磨你的只是你的不知足。即便假借孩子名义的攀比,也是不折不扣的不知足。为了物质上的攀比,我们错过了多少本可以其乐融融的时刻。

下班途中在路边小店给女儿买甜不辣,看到老板一家三口正围着小桌子吃晚饭。小米粥、馒头、炒豆芽,凑成一顿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餐食,一家人却吃得津津有味。老板给小儿子夹菜,老板娘招呼着他喝粥。小儿子和我女儿年龄相仿,平日里就在路边玩耍。养个孩子对于小店老板两口子似乎也没有多高的额外成本,不过是多一双筷子,多一碗粥。

城里好多小两口大呼养不起孩子,于是干脆不生。生了孩子的抱怨养孩子太贵。这些话听来多少有些夸张和矫情。也许是你的要求超出了个人能力,于是凭空生出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和烦恼。执意要给孩子最好的,这不能说是错,但是我们必须正视现实,承认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攀比是愚蠢的自虐。有钱人家的孩子上贵族学校,并不代表那就是所有孩子成长的唯一路径。

生活很简单,我们太造作。并非吃不饱、穿不暖,并非风餐露宿,折磨你的只是你的不知足。即便假借孩子名义的攀比,也是不折不扣的不知足。为了物质上的攀比,我们错过了多少本可以其乐融融的时刻。

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在单纯的环境中长大。父母几乎从不给我灌输物质的重要性,他们只是敦促我好好念书、与人为善。我的家,从未大富大贵,但一直也不缺衣少穿。和所有平凡的家庭一样,我们对吃饭很重视,不在于内容,而在于形式: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自己做的饭。如今去饭店吃饭也不是什么奢侈的事情,但我每次回家父亲总坚持亲手为我做一大桌饭菜。而我因为在外多年,饮食习惯与家里已不大一样了,总是嫌父亲做的菜太咸、油大。曾一度,我对他这样吃力不讨好的做法十分不理解。

因为以前一直在金融圈混迹,曾经外出应酬出入的都是高档餐厅,在那段社会崇尚奢华的日子里,许多昂贵到远远超出必要的奢侈餐饮也时不时洗刷我的肠胃。说实话,我并不觉得好吃,不如路边啤酒撸串来得痛快,比麻辣小龙虾更是差远了。我迷失了,若这样的生活就是我的人生目标,那我该有多绝望。那些年,每次回家看父亲在厨房为我忙碌,我脑子里出现的是都是餐厅里那些精致到不真实的菜品。父亲的坚持是否是一种迂腐?

这两年,风声紧了,风气变了,大家对奢侈从不敢到不想,高档餐厅纷纷倒闭或转型。我们发现即便没有燕鲍翅,生意也能谈成。人们从崇尚奢华到对物质追求逐渐冷静。同时,应酬少了,与家人一起吃饭的时间多了。妻子不必再给应酬归来,喝得醉醺醺的丈夫清理呕吐物,丈夫也终于有更多机会尝到妻子这些年一点一滴积累的厨艺。现在的生活,从前的生活,哪个才是你向往的?

TVB剧里有台词经常被我们拿来恶搞:“呐,一家人在一起呢就是要齐齐整整,开开心心。”难道它说得不对吗?就好比路边小店的一家三口,围着破旧的小桌喝粥吃馒头,那就是一种踏实的幸福。我们要珍惜自己拥有的,尊重别人拥有的,只要能吃饱穿暖有地方住,就别太作。

昨日在哲学群里有人提问:“劳动致富是否是可能的?”我反问:“你的富如何定义?稍稍超出平均水平还是达到前10%?”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从最初的月薪6000,一直加到三万,才算勉强达成对“富”的一致定义。然而我清晰看到:这个问题已然无解。即便月薪拿到三万,也可能在和月薪四万的人攀比后郁郁寡欢。欲望满足带来的快乐是短暂的,在经历了无聊后,新的欲望在向我们招手。若快乐建立在欲望满足的基础上,那么人的快乐只是两段痛苦之间短暂的喘息。

正想拍下小店老板一家吃饭的照片,伙计递上我买的甜不辣,我只好收起手机。回到家中,女儿一边吃着,一边夸我是好妈妈。孩子的快乐很简单,大人不要人为地复杂化。

听说有的孩子从小喝进口矿泉水长大,我庆幸当年生下孩子后体内掌管母爱的激素没有高到驱使我做出同样的疯狂选择,那对于我来说是不能轻松支撑也绝非必要的奢侈。我能做的是在能力范围内给孩子必要的最好支持,同时我也会和她一起学习知足常乐的智慧。

    • 本类最新
    • 推荐图片
    • 时尚
    • 新闻
    • 生活
    • 视觉
    • 微爱
      栏目ID=88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