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三分钟热度,看到身边同事或熟悉的人天天有单看后很着急,暗下决心全力以赴,当第二天起床后伤痛好了,又开始重复昨天的故事。
3、总认为别人能成功是比自己聪明,比自己智商高,殊不知人与人的智商旗鼓相当、微乎甚微,比的是谁更努力、更用心、更坚持。
4、没有野心、没有荣誉感,觉得做得好与不好都是一个样。
5、没有职业规划,对自己想要什么没概念,能做多久算多久,风风光光是一辈子,窝窝囊囊也是一辈子,得过且过。
6、太容易满足,自我感觉还不错,不跟优秀的业务员比差距,而是跟同级别或做的差的比满足,其实已经是在走下坡路。
7、对忠言逆耳理解的不透彻,总认为自己想的是对的,把上司或资深前辈的意见或建议不当一回事,我行我素,结果是明明是这样的,怎么会变成那样的。
8、要么过分自信、自认天下无敌,没有谦逊心态;要么过分自卑、常常怨天尤人,认为老天不公。
9、天生性格内向或孤傲,不合群,不能融入团队,往往单独一人、孤军奋战。
10、没有感恩之心,认为自己所得是自己努力付出的结果,从来不想如果没有恩师,如果没有平台你什么都不算,想想自己有那些方面是需要改善或改变的......
猜你也喜欢:中国企业战略 实行差异化战略令人担忧(波特,中国,多元化,中国企业,理论)
中国企业战略 实行差异化战略令人担忧(波特,中国,多元化,中国企业,理论) 2004年,中国企业界曾经狂热地炒作迈克尔·波特,我也身处其中,并与波特有过短暂接触。面对这位“全球竞争力之父”,企业家和传媒已经把太多的华丽辞藻堆在他的面前,凡是听过波特演讲、看过波特著作的人都感到,波特的伟大在于他构建了一套普适性的道理,在这些道理面前,我们只有遵循、模仿、学习。
时间流逝得很快,今天,我惊讶地发现,波特理论一旦来到中国,竟然面临着严重的水土不服。这似乎是中国企业的宿命,是那些试图从迈克尔·波特的著作里学到战略理论的中国企业家们无法超越的宿命。
我想说明的是,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似乎不太适合中国的市场环境,由此导致中国为数众多的企业家一边念叨着波特的理论,一边把这些理论随手扔到了垃圾堆里。中国企业的战略模式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现代企业战略的一个异数。比如要多元化还是专业化?是走成本领先的道路还是差异化竞争?这些涉及企业发展战略的问题,标准的企业管理理论的答案肯定是专业化、差异化。这也是波特理论的要义。但是迈克尔·波特肯定没有想到,在目前的中国市场环境下,这或许不是最好的选择。
中国的企业家们比波特更了解中国社会的实际,了解中国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无论波特在讲台上如何苦口婆心,中国的企业家们在献上热烈的掌声之后,依然我行我素地走在中国的市场里,坚持把多元化、同质化进行到底。
多元化歧途是个伪命题
在中国,企业的多元化和专业化之争,是一个伪命题。
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企业需要解决三大核心问题:第一,我们应该从事什么产业?是一种还是多种产业?第二,在特定的产业内,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战略以获得竞争优势?第三,如何设计公司职能、构筑执行平台以达成这个目标?
在这个问题上,比较流行的观点是专业化要优于多元化,尤其是非相关多元化。在上世纪90年代IT发展的黄金时期,GE的杰克·韦尔奇认为通用的文化不适于IT行业的文化,因此GE没有从事非相关多元化,此事被很多人称赞不已。国内企业如联想收缩业务领域、TCL在IT领域的不尽如人意,似乎都在提醒中国企业多元化是一条歧途。 猜你更喜欢:七绝(二十一)??仓央嘉措(柳枝,歌舞,今日,卿卿,风叶) 柳枝经风叶未
七绝(二十一)??仓央嘉措(柳枝,歌舞,今日,卿卿,风叶) 柳枝经风叶未凋,当时愁损画眉鸟。
今日重入歌舞地,逢见卿卿又魂销。
- 上一篇:成功人士的八大心态,成功人士的八大特质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