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残荷,一株病树;一祯褪色的老照片,一瓮裂口的青花瓷;一个衣着朴素的点脚女工清扫街道,一位身材佝偻的的乡下医生救治垂危的病人;甚至是一只半露在灰土中的破旧鞋子,一个在风中瑟瑟发抖的残损的编织袋……每当这些零星的画面映入我的眼底,我的心绪便无边地曼延开来,试图去追索他们不为人知的往昔,去感知那不可求源的美丽!有谁了解,这些形态不一的残缺里,蕴藏着多少风霜雪雨的沧桑、聚散无常的无奈、催人泪下的故事啊!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象我这样来审视这残缺,但我知道,我喜欢残缺中透出的那种无法言说的美!生活中,只要你留意,时常会看得见:一向乐天知足的人会突然沮丧、落寞起来,素日沉默寡言的人会在酒后喋喋不休的抖落已经发霉的苦痛,红得发紫的明星也会凄然一笑,叱咤风云的政客也会展露愁容…这些反常的举动,似乎都在证明着一个常识:残缺,在每个人的人生扉页上,都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行走在人生路上的我们,在岁月的锻造中,伴着身边的花开花谢,月圆月缺,一步步走向人生的远景。或许有着残缺的肢体,或许拥着破损的心灵,也曾在琐琐碎碎的生活中丢失过梦想,也曾在磕磕绊绊的旅途中迷失过方向,可我们还是应该笑面人生,应该昂然前行,应该相信,美,就在我们身边!我固执地认为——残缺的人生,何尝不也是一种美丽的人生!也许,我们生命中的残缺,是上天送给我们的最好的礼物——因为残缺,激励着我们不断挖掘不断拓展不但追寻着生命中极至的美,把一路的风雨渐次挥舞成七彩的长虹!
深谙残缺笼罩着人生的人,更加懂得活着的意义,更加追求生命的真正价值。瘸腿的拜伦,却走得更快、走得更远,他和他的不朽诗篇,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在世界各地一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高位截瘫的张海迪,她忘记了疼痛,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残酷的命运做斗争,默默求索、无私奉献,做着“轮椅上的梦”;数十个生活在无声世界的聋哑演员,却联手将舞蹈《千手观音》演绎得天衣无缝、美仑美奂,让我们的感官和心灵都受到了深刻的洗礼和强烈的震撼!……如果说,这无法避免的残缺令我们叹惋,而这残缺中折射出的不同凡响的光华,不是更让我们艳羡吗?
人生没有残缺,当然是一种理想的完美境界,我们渴望这种结局,于是我们想尽一切办法朝完美靠拢。尽管我们的生命并不完美,尽管我们的生活不会尽如人意,但是青山常在,绿水常流,繁花铺锦绣,日月耀我堂,我们还向世界要求什么?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残缺之美不正悬挂在每个人的窗前吗?有缺陷的灵魂里,不也埋藏着黄金么?
那么,面对残缺,请用“美丽”来形容它,告诉世人:残缺也美丽!
猜你也喜欢:向“老外”学谈判(自行车,谈判,咯吱,成本,你与
向“老外”学谈判(自行车,谈判,咯吱,成本,你与)
许多经理人直到发现国外谈判战略出现问题时,才意识到文化差异的影响。
从其他文化中学习一些谈判策略,可以减少跨文化谈判的风险,并提高你在本国谈判的技巧。
你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式谈判者吗?对于其他文化的谈判风格你了解多少?试想,如果遇到以下情形,你会作何反应?
例 1: 你与一个厂家签订了生产一批自行车的合同。签完合同后,你才收到准确信息,知道这个厂商有质量问题,尤其是它将给你生产的自行车,可能会咯吱作响。你的那批自行车预计在下周交货。下面哪种选择更接近你对此事的应对方式?
A. 你立刻去工厂检查质量问题。你告诉厂长,自行车咯吱作响的问题必须在交货之前解决。
B. 你去工厂测试几辆自行车。然后你带着厂长骑着自行车在乡间转一圈。之后你就问:"是不是所有的自行车都会发出咯吱声?这声音对于买方是否是个问题?"然后你再离开。
例2: 你的原料成本由于一些无法掌控的原因直线狂升。你需要和你最大的客户重新签一个合同,并商谈一个高一点的价格来支付上升的成本。下面哪种选择更接近你对此事的应对方式?
A. 你与客户见面,冷静地向对方解释,一些不可避免的原因影响到你的原材料成本,并着重陈述事实,然后要求重新商讨价格。
B. 你与客户见面,表达你个人以及整个公司对其长期合作的感谢之意。同时对于上涨的原料成本有可能影响到你们之间的关系,你表示由衷的歉意并恳求,"我们需要你的帮助!"
猜你更喜欢:山居笔记 12.附录(小人,毁损,他们的,的人,
山居笔记 12.附录(小人,毁损,他们的,的人,定义)
秋雨按:拙文《历史的暗角》发表后,祖国大陆、台湾和美国的报刊多方转载,产生了一些有趣的反应。上海《文汇报》的编者曾给我看过著名作家张贤亮先生推荐拙文的一篇长文,张先生谈了对小人问题的一系列精彩看法后认为,我对于如何对付小人,态度还嫌消极。他认为,小人做尽坏事,但在今天却难于剥夺我们的生存权,而只要我们的生存权未被剥权,我闪就应该联合起来与他们斗,万不可退让躲避。刚读完张贤亮先生的文章,我又在《文汇读书周报》上读到了卫建民先生的《谈“小人”》,他的意见正恰与张贤亮先生相反,认为对小人完全不必理会,应该沉默以对。两位先生的意见其实都很有道理,这是两种不必统一的道理。我至今在这两种意见中徘徊,估计还会长期徘徊下去。对于一切最觉的社会历史命题,深刻的答案往往是处于徘徊状态的。如果答案简单,它就早已解决,不可能常见了。
读了他们的文章我也产生了一些补充意见。我觉得人们常常习惯于把那些对自己提出了不恰当批评的人看作小人,这其实是不对的。在很多时候,即便那些给我们带来毁损和灾难的人也未必是小人,因此,需要把对毁损的态度和对小人的态度分开来说。毁损是一种特殊事件,小人是一种恒久存在。毁损针对个人,小人茶毒社会。因此,毁损不必纠缠,而小人有待研究。
研究小人是为了看清小人,给他们定位,以免他们继续频频地骚扰我们的视线。争吵使他们加重,研究使他们失重,逐步让他们处于低位状态、边缘状态、赘余状态。虽然小人尚未定义,但我看到一个与小人有关的定义,一个关于时代的定义。一个美国学者说,所谓伟大的时候,也就是大家都不把小人放在眼里的时代。这个定义十分精彩。小人总有,他们的地位与时代的价值成反比。小人若能在一定的精神气压下被低位安顿,这个时代就已经在问鼎伟大。大家都不把小人放在眼里的意思,与卫建民先生的想法很接近。
另外,我觉得即便是真的小人也应该受到关爱,我们要鄙弃的只不过是他们的生态和心态。
张贤亮先生的文章一时找不到,且附卫建民先生的文章供读者参考。
|
- 上一篇:德育个体功能的最高境界,德育个体功能的最高境界是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