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泡妞
像我这样优秀的人怎么过一生,我这样优秀的人 本该灿烂过一生
日期:2018-11-30 19:35:22    编辑:赵而哉    来源:互联网
“终其一生,你不会因为优秀而被爱。”

“终其一生,你不会因为优秀而被爱。”

苛刻地要求自己变优秀,

想以此获得爱和认同。

——现代人内心问题的原罪

在心理行业呆久了,看的书和听的故事越多,我就越发现——

很多内心问题的原罪,都是一种近乎偏执的严苛的自我要求:

要优秀、做好人、不能犯错.....

为了达到这些要求,有的人偏执,有的人抑郁,有的人分裂。

于是我经常在文章里鼓励大家放松一些:

不优秀/不如人意/犯点错,也没关系。

但很多朋友看完,很困惑:

明明就有关系呀。

我不优秀,怎么在社会竞争中混口饭吃?

我不优秀,父母和老师怎么会肯定我?

我不优秀,就上不了好的学校、公司?

我不优秀,怎么可能吸引另一半呢?

这些困惑很合理。

纵使,过于追求优秀,让人心理不健康。

但确实只有更优秀,才能更适应生存,得到更多的爱和认同。

自我逼迫的优秀vs健康的自我接纳,

似乎形成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所以,我认为很有必要写一篇文章来做澄清。

追求优秀不一定会带来内心问题,

我们真正的内心冲突,

是源自一种从小根植内心的功利式审美:

一个人能得到多少爱、欣赏和认同,取决于ta有多优秀。

你优秀,我亲近你,否则,我就冷落你;

你优秀,我就认可你,否则,我就贬低你。

优秀的程度,定义了我们的价值,也决定了我们互相对待的方式。

01

不可否认,这个批判标准在社会中真实可见。

在社会竞争中,优秀的确很重要。

不优秀的弊端,随处可见:

不优秀,就无法获得更高的工资;

分数低,就无法进入学霸密集的名校;

拖后腿,就只能被同事批评......

如果我不优秀,我就会担心:

别人会不会不喜欢我;

别人会不会不被我吸引;

别人会不会觉得我没用....

只有我优秀了,一切才会好起来了。

在一定程度上,这些竞争的规则有效地激励了努力的人,维护了每个人付出与收获的公平。

而真正造成问题的是,

在社会环境的熏陶下,我们把优秀当做最重要的护身符,习惯性地用它来定义人的价值。

并把这种社会的功利审美,带回到家里去。

却不知,一旦把社会竞争的规则,放入了我们的个人生活和情感,会带来多大的代价。

很多父母们,为了让孩子们更适应社会,也为了让自己变成一个优秀的父母,在别人更有面子有地位,用尽各种方式去让孩子优秀。

于是,在最能获得爱和安全感的家庭里,却用了最残忍的适者生存法则:

偏爱成绩好的孩子,给他更多的关心;

考好了全家开心,奖励孩子;

考不好,这个家庭氛围都沮丧等等......

这会让我们从小就感到一种绝望:

我,不会无缘无故被爱。除非变得优秀。

这种经历会在日后的学校、社会中得到验证和强化。

优秀,变成了一个人行走江湖的武器和防御。

但也给人的内心落下了很大的缺口:

真实的我不配爱,只有优秀才配爱。所以要不断逼着自己优秀,才可以不那么战战兢兢。

这成了现代人内心冲突的一个重要来源。

02

著名心理咨询师曾奇峰老师,曾分享过一个故事。

有一名女性来访者在咨询中问他:如果给我打分,100分是满分,你会打多少分?

曾老师那一刻觉得很突然。

因为这似乎意味着,要抹去这个人立体的各个方面,而把她放在一个扁平的优秀刻度表上,功利地评价她的好坏。

咨询师们一般不愿意这样做。

但这种打分方式,在这名女性来访者看来,再正常不过。

原来,她一直生活在一个比较苛刻的家庭里,有一对很功利的父母亲。他们给她灌输了这样一个观念:

你如果是90分,我就爱你90%。

你如果只有20分,我只有20%的爱会给你。

如果你因为一些原因,例如考低分、发生车祸,变成一个不如人意的人,那么我可能就会少爱你一些。

所以,她在曾老师面前提出这个需求,本质上是:

她需要这个分数,来确认自己的价值,确认自己可以被爱的程度。

这样的评判方式,在职场上无可厚非。

但放在家庭、爱情、友情中,就太恐怖了。

尤其是发生在一个人的早年生长环境中。

加州大学的大卫·伯恩斯博士,曾对完美主义的父母做过研究。

他发现,这些父母很难纯粹地奖励孩子的行为。并且,一旦孩子做错或做得不够好,他们就会很不满,甚至收回对孩子的关爱。

这样的方式,也发生在追求优秀的父母身上。

孩子不优秀,就收回爱。

即使孩子表现优秀,他们也会在赞扬之后,加上一个魔鬼般的“但是”:

这次很好,但你可以做得更好。

潜台词就是:

你还不够好。

于是从小我们学会了,要获得足够的爱和关注,必须不断追逐优秀。

无论怎么追,都很难够到父母的优秀标准,所以只能疲于奔命。

一旦这个模式根植内心,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03

这种用优秀换取爱的驯养方式,有什么后果呢?

首先,优秀变成了一种自我强迫。

从精神分析学派上看,我们早年和父母的互动方式,会内化到我们日后的人格中。

那个总是提醒我们优秀的父母,会内化成我们的内在声音。

在很多场景中冒出来,提醒、鞭策、审判我们。

一位读者给我们留言:

有一次她在家里不小心搞砸了一件小事。

老公和孩子都没有怪她,但她自己那一刻特别自责:

我怎么这种低级的错误还会犯;

我怎么那么没用,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我怎么老是这样.....

当她冷静下来,才意识到:

原来这个不时出现的责怪声,就是小时候妈妈的声音。

一样的语气,一样的凶狠。

在每次搞砸、放松、快乐的那一瞬间,这个声音就会出现。

批评她,让她觉得自己很糟糕;

催促她,让她不敢放松......

优秀,不是一种自发的追求。

而是变成了一种对批评的防御,以及,习惯性的自我逼迫。

第二,我们认为真实的自己是有缺陷,

并纠着自己的过失不放。

说回到曾奇峰老师的来访者。

她认为真实的自己是90分。

在父母的长期“不够好”的引导下,即使做到很好,她也只能给自己90分。

但曾老师说,他不愿意给她90分。

如果这样,他就变成了和她父母一样的人。

那么以后,她会继续带着对自己10%的缺点的厌恶活着,影响她享受自己的本该有欢愉:

我成绩不错,但我情商不高;

我很细心,但我没有大局观;

我这次做得很好,但我不是每次都能那么好......

这10分的“但是”,总会紧紧地跟在自我满足后面。

使得我们一辈子都无法对自己满意。

第三,会用功利心来审判别人,

甚至是自己最亲的人。

根据优秀程度来评价一个人,在职场中很正常。

但在日常交际和各种感情里,却是关系的杀手。

因为,每个活生生的人,不仅仅只有优秀一个维度。

当我们用优秀自我要求时,也会用功利性去评价别人,习惯性地过滤非优秀的特质。

挑剔爱人的无能,谴责孩子的错漏,私下嘲讽朋友的缺点。看不见他们的其他闪光点,看不见他们的爱和付出。

在这个功利的审美下,我们很难对周围人满意。

因为只要是熟悉的人,都会暴露出不优秀的地方。

这种暴露,原是他们信任我们的表现,却成了我们挑剔和冷落他们的源头。

最后,是一种绝望的自我放弃,

以及,对无能的恐惧。

当我们做不到一直优秀,会怎么办?

这时,抑郁、颓废会诞生。因为无论怎么做,都无法获得稳定的爱和温暖。

这时,讨好、卑微会产生。因为别人很优秀,所以要去恭维。

这时,情感控制会发生。因为除此之外,不知道怎么做才能留住爱。

这在年老的父母身上更常发生。

他们需要操纵舆论、要求孩子孝顺,一旦孩子不如人意就骂其不孝。

他们怕自己老了,无能了,就会被抛弃,被冷漠对待。就像他们曾经对待考不好的孩子一样。

这些折腾,本质上是一种被抛弃的深深的恐惧。

04

也许有人问:

我已经习惯这样去看待自己和别人怎么办。

或者,不逼着自己/孩子优秀,松懈了颓废了怎么办。

一个比较现实的解决方案是,用一种更丰富的审美,来激励我们更健康地生活。

曾奇峰老师后来说到了他对来访者的“打分”。

他说,100分,也就是满分。

来访者那一瞬间开心了一下,然后很快收住,说:如果90分的话我会更开心,因为那才是真实。

曾老师不同意,说了段非常疗愈的话:

我给你打100分,也是真实的。

因为我是把你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看。


我没有把你分成好的一方面和坏的一方面,而是把你看成上天制造的一个完美无缺的产品。

即使你是一个残疾人,我也不会因为你残疾而给你减分。

因为那也是你完整的人的一部分,只不过那个部分从功利的角度来讲,被削弱了而已。

听完这段话后,我内心一阵暖流:

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

圆润的部分具有和谐的美,残缺的沟壑也有力量和悲伤的美。

值得被当做一个特别的艺术品来看待和欣赏。

只有这样的审美,我们才能避免把自己和别人绑在“优秀”刻度尺上,变成一个点。

而是,可以保持对完整个体的尊重,用欣赏代替挑剔:

易抑郁的人,有敏感细腻的魅力;

理性克制的人,有逻辑的性感;

内向少话的人,有沉静和沉思的稳定感.....

并且,在这样的审美中,我们会更懂得欣赏和爱自己,自发地往更优秀、更好的方向去走。

因为,优秀不是被爱的原因,是被爱的结果。

真正的优秀动力,只有一个:

在被爱和被欣赏中,感受到自己的特别和珍贵,并发自内心地努力。

就像超治愈的高分综艺《粉雄救兵》中的一段话:

我想早起,不是因为我整晚睡不着。

而是我真心愿意。

我想好好过好每一天。

因为真实的我,配得上被爱和很好的东西:

我勇于追求和享受一切好的事物,

因为我值得;

我想让自己变得优秀,变得更好,

因为我值得;

我不会太颓废和自我放弃,

因为我舍不得让那么好的自己如此沉溺。

这些,才是一个人变优秀的真正健康的动力。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zM5ODU2MA==&mid=2652734383&idx=2&sn=c24e7f53188ae09e44abdae92c61276b&chksm=bd33b2e08a443bf647f163d753b90418d56b7294a8ea6aa2aacecba77688652793d0be62e5da&xtrack=1&scene=90&subscene=93&sessionid=1558917619&clicktime=1558918394&ascene=56&devicetype=android-23&version=2700043b&nettype=WIFI&abtest_cookie=BAABAAoACwASABMABgAjlx4AVpkeAMWZHgDcmR4A8pkeAAOaHgAAAA%3D%3D&lang=zh_CN&pass_ticket=YP%2BaCPyJR1fWlZ8erpRs43hTQFfXRUST4cMjMgumoDs%3D&wx_header=1
猜你也喜欢:高处何处有(酋长,山顶,地方,的是,我
高处何处有(酋长,山顶,地方,的是,我要)

  高处何处有

  赠给毕业同学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一位老酋长正病危。

  他找来村中最优秀的三个年轻人,对他们说:

  "这是我要离开你们的时候了,我要你们为我做最后一件事。你们三个都是身强体壮而又智慧过人的好孩子,现在,请你们尽其可能的去攀登那座我们一向奉为神圣的大山。你们要尽其可能爬到最高的、最凌越的地方,然后,折回头来告诉我你们的见闻。"

  三天后,第一个年轻人回来了,他笑生双靥,衣履光鲜:

  "酋长,我到达山顶了,我看到繁花夹道,流泉淙淙,鸟鸣嘤嘤,那地方真不坏啊!"

  老酋长笑笑说:

  "孩子,那条路我当年也走过,你说的鸟语花香的地方不是山顶,而是山麓。你回去吧!"

  一月以后,第二个年轻人也回来了,他神情疲倦,满脸风霜:

  "酋长,我到达山顶了。我看到高大肃穆的松树林,我看到秃鹰盘旋,那是一个好地方。"

  "可惜啊!孩子,那不是山顶,那是山腰。不过,也难为你了,你回去吧!"

  一个月过去了,大家都开始为第三位年轻人的安危担心,他却一步一蹭,衣不蔽体地回来了。他发枯唇燥,只剩下清炯的眼神:

  "酋长,我终于到达山顶。但是,我该怎么说呢?那里只有高风悲旋,蓝天四垂。"

  "你难道在那里一无所见吗?难道连蝴蝶也没有一只吗?"

  "是的,酋长,高处一无所有。你所能看到的,只有你自己,只有\'个人\'被放在天地间的渺小感,只有想起千古英雄的悲激心情。"

  "孩子,你到的是真的山顶。按照我们的传统,天意要立你做新酋长,祝福你。"

  真英雄何所遇?他遇到的是全身的伤痕,是孤单的长途,以及愈来愈真切的渺小感。

猜你更喜欢:飘香浓情(鸡肉,清远,母亲,有了,故乡
飘香浓情(鸡肉,清远,母亲,有了,故乡)

母亲一向爱吃清远鸡。大至逢年过节,小至周六周日,餐桌上总少不了一盘芳香四溢、令人垂涎的鸡肉。清远鸡的做法大同小异,大众些的就是豉油鸡、姜葱鸡;工序复杂些的便是辣子鸡、五杯鸡了。可母亲最钟爱的,仍是那种规规矩矩的做法——白切鸡。她说,这样才能尝出清远鸡的真味道来。在母亲的“熏陶”下,连不好吃荤的我,也开始喜欢起这清远鸡来。每次吃鸡的日子里,一家人围在圆桌边,几盘精致的菜肴,电视机里的新闻联播,还有头顶上洒落的鹅黄色的灯光,足以融化一日的疲惫。
每次当我津津有味地嚼着鸡肉,嘴边还留有青葱的时候,母亲总会递给我纸巾,眼底里流露着一种复杂的情感,像是一汪深不见底的湖泊,让人无法窥探得清楚。
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外婆的口中,读出了母亲眼底的深情。
母亲打小家里就穷,那个遥远的年代里,贫穷与饥饿是衔接在一起的,所以她经常要饿着肚子到田里耕种,或者跋涉到几十里路以外的学校读书。可是她却从来不服软,即使饿得两眼发黑也不会埋怨半句。她就这么一直倔强到了大学毕业,饥饿像是梦魇一样缠绕着她,她想,她必须走出这里,到外面闯一闯。说走就走!带着盘缠,她踏上离家的班车,坚强如她,任凭家里人怎么挽留,与至亲决绝的离开了,她想,只有自己到外面出了人头地,家里人才能吃好。这个念头是多么的幼稚,仅仅是为了一口粮,就离开了家人的庇护,将少女柔软得能挤出水来的年龄,载上那辆离家的班车,呼啸而去;可这个想法又是多么成熟,整个少年春秋,是贫困,是饥饿让她过早地负起家庭的重担,只有她走,只有她咬紧牙关走出去,家里才能节省开支,或者说,只有这样她才有机会让自己的家庭富足起来。就这样一路地颠簸流离,她去过东莞打工,最后只身来到清远。初来乍到的她,吃了不少苦头,刚刚开业的小店,被别人砸了玻璃门;第一桩生意,便收了整整一沓的假币。那时候的她,恨透了这座城,她缩在小店的阁楼里,从那方小小的窗口,望出去,她时常这么张望,仿佛只要她看久了,故乡的水,故乡的云,故乡的一草一木就会铺陈在身边似的。有一次,她从那方小小的窗口看见了对面的人在吃着什么,哦,是一盘鸡肉。水墨丹青,不忘初心。缩在角落里的她幡然醒悟过来,是啊,当初我正正是因为要摆脱贫穷才来到这座城市,何故我现在竟在这小小阁楼里颓然失色?她又如往日一般笑脸迎人,而这小店的生意也好像是从那天起有了起色,她越做越有劲,她想着,总有一天我要吃上那盘鸡肉,不仅我自己吃,我妈妈,我的弟弟妹妹都要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终于,在三年后的春天,她大包小包地回到了故乡,她释然了,坚强的她终于抛开了所有包袱,尽兴地与家里人吃了一顿鸡肉。
我似乎能感受到,这一盘鸡肉,联系的不仅仅是美味,更是母亲浓重的回忆啊。一种相思一座城,是鸡肉的飘香,让她在这座孤独的城市里有了努力生存的渴望,有了足以支撑她向上的动力。母亲那时如雾般无法阅读的眼神,到这里也有了一个明朗的答案。她是想勉励我,遇到任何逆境都不要放弃,就好像那些依依昔年里的她一样,重新站起来,重新上路,重新出发,你要相信,没有什么路是走不到尽头的,没有什么目标是达不到的!
激流的深处会酝酿起一圈柔情的涟漪,就像是这鸡肉的悠悠飘香里也会迸溅出浓厚的深情!

  • 本类最新
  • 时尚
  • 新闻
  • 生活
  • 视觉
  • 微爱
    栏目ID=88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