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并不难理解。前者心存“受害者意识”,希望得到别人的同情,这反而引起了他人的反感;而后者则持有积极向上、独立自强的信念,博得了人们的尊重,于是主动伸出了援手。
这种受害意识是正常的心理过程,因为每个人都是从小就无条件地受到父母的积极关注,心理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从“完全的自我意识”到逐渐学会区别自己与他人、学会体会他人的心情与思想、到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的过程。一个生理成熟的个体如果总是希望他人无条件地去关注或帮助他,那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诚然,每一个成年人都不由自主地渴望获得与年幼时相似的无条件关注,但成人的世界需要更加理性的思维逻辑和行事规则,尽管内心深藏着期望,行动上还是需要自我约束,这样才符合社会规则。所以,这位“受害意识”深重者没有得到她期望的帮助,也就很好理解了。
而独立自强的人,恰恰是努力让自己的行为符合成年人行事规范的人。他们所承载的负担,周围人能感同身受;而他们为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负荷所做出的努力,周围人也能感同身受,故而容易引起彼此的共鸣,赢得尊重。
以心理咨询中认知疗法的思想来看,一个人当把任务责无旁贷地承担下来时,这种积极的认知方式,就已经决定了他的处事方式会更倾向于理性,因为他没有把这项任务看作是负担,他首选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也不会是推卸责任。于是,我们经常看到越是自信的人,困难的任务反而越能激发他的斗志与能量。
习惯求助的人,如果勇敢地承担起责任,很快就会发现,那个令人不堪的包袱,并不像想像的那么重。
猜你也喜欢:青春路上苦乐相伴(痛苦,快乐,生活,苦乐,让我们) 我想
青春路上苦乐相伴(痛苦,快乐,生活,苦乐,让我们) 我想知道,没有痛苦,还可不可以称之为生活;我也想知道,没有快乐,还可不可以称作人生?我只知道,青春路上,我们流过泪,也有过欢笑。
生活没有一辈子的康庄大道可走,生活也没有一辈子的奇沟险壑要过。心海历程并非苦难相伴,心海历程也并非快乐长随。青春路上总是苦乐相伴。
痛苦与快乐是青春路上我们的相随者。痛苦与快乐是相对的,有痛苦必然有快乐。没有痛苦的衬托,哪有快乐的滋润。冰心说过:“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实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成功的花儿,它因现实明艳的容颜而快乐、幸福。但是,我们可曾想过,它也痛苦过。在它的成长历程中,经历了风霜雨雪,雨淋日晒,它已默默忍受,在成长中孕育幸福的花儿,在痛苦中探索着快乐的温馨。
青春路上,我们在不停地奋斗,在不停地张望,为的是明日的快乐与幸福。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孟语点破了苦与乐的真正内涵。生活因在苦难中奋进而富有生命力,生活因在快乐中收获成果而更富韵味,当你经历过了痛苦的煎熬,才会体味到快乐的馨香。
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惨遭宫刑之祸,蒙受莫大的不幸,但他却苦而不悲,孤而不堕,以历代身处逆境而有所作为的圣贤为师。他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他以此激励自己,终于在逆境中以顽强的毅力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
痛苦与乐快是我们的朋友,一辈子的朋友。回首来时路,看着泪水滑过的痕迹,我们知道自己哭过;看到的容颜,我们知道自己笑过。不论刮风下雨,不论电闪雷劈,也不论朝阳散射、霞光流彩,我们都在痛苦与快乐的圈子里抑或彷徨,抑或舞蹈,抑或沉默。有时,生活让我们手足无措,只能无奈地驻足;有时,生活让我们昂首挺胸,让我们鼓起勇气浪遏飞舟。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艰难中走过,到达快乐的彼岸,才知青春路上苦乐相伴。欢声笑语在我们耳畔徘徊,我们彷徨过,我们迷失过。痛苦中,我们回忆着过往,美妙跳跃的情调掠过我们追梦的额头,我们会心然一笑。苦乐永远跟随着我们,哪怕天涯海角,我们的青春因苦乐而跳跃,因苦乐而奔腾。
青春路上,我们欢呼喝彩,我们沉默,我们快乐而鼓掌,我们为痛苦而沉默。大学校园的我们哭过笑过,有泪痕,有欢声与笑语,我们的生活丰富充实。没有痛苦的生活,便是残缺的生活;没有快乐的人生亦是残缺的人生。
我们身边有欢声笑语,我们身边有冷嘲热讽。痛苦与快乐决不是独行人,它们是相伴者,它们是紧随团。没有它们中的一位,我们便识不清酸甜苦辣,我们也辨不出是是非非。
让我们一起去飞吧!去窒息在那永无止境的空茫里,尝试痛苦的深深煎熬。然后脱茧而出,体味煎熬过后的美满与幸福。我终于知道,没有痛苦,无所谓生活;没有快乐,无所谓人生! 猜你更喜欢:阅读,使我澄净(自己的,阅览室,安静,澄净,看着)
阅读,使我澄净(自己的,阅览室,安静,澄净,看着)
静,是一种人生态度。
当然,在这二十初几的年华里,谈“静”未免有点“少年强说愁”的滋味。毕竟,在这个年岁里,青春是张狂的。
张晓风说,青春美到,无论你怎样度过,都是一种浪费。
大学,是青春最美的子弹。18年前崇尚的自由、向往的爱情、憧憬的生活都在此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我们随时准备着扣动扳机,在最关健的时刻,射出最漂亮、最准确的一枪,从而演绎一场美丽的邂逅。不过,任何一种期待,都会在时间面前消失殆尽。当然,这并非是一种消极的心态,相反,这是一种成长。因为,人在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都会慢慢地收敛自己,转而寻求内心的一份安静。
说到安静,那么就不得不说大学的图书馆。每天清晨,都可以看见图书室的每张桌子旁边稀稀落落地坐着几个学生,他们虔诚的表情里装点着这里的学风。图书馆,应该是每一个上大学的孩子都会去邂逅的地方,我便是其中之一。我喜欢钻进书架里,看着那一架架整齐排列的书籍,有一股欣喜。所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想必就是如此。琳琅满目,不知该选哪本好,权衡比较之后,倒不如站在原地细细品味,这样便可兼而有之。有时,看着看着陡然萌发一种激动,壮志昂昂;有时,翻着翻着瞬间就豁然开朗,拨开云霄见月明;有时……
当然,尽管书库里书籍数不胜数,包罗万象,但相比之下,我更爱阅览室。虽小却储藏着各类杂志且阅读方便。我喜欢清晨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能在阅览室里度过一天之中最美好的时光。哪怕它设在五楼,每次爬完最后一个台阶时,已是大汗淋漓、气喘吁吁。我喜欢这里的任何一本杂志。杂志里收罗的文章篇幅短小、信息丰富、价值量高,更重要的是通俗易懂。或许由于文科生的感性,我总能在这里找到某些心灵的慰藉。我喜欢随意从中取出一本书籍,然后坐在书桌上,带上耳机,听着音乐,细细品尝咀嚼。这时候,心灵是澄净的。阅览室向来是自我放松心灵的场所,每次走进来的时候都带着一种心情,走出去的时候又是另外一种心情。无论是多大的烦恼、多郁闷的心情、多感伤的心境都会在这里瞬间得到释放,甚至激发一些灵感。如果说,生活是一种享受的话,那么在阅览室的所有时光便是。我想,大学毕业以后,最怀念的应该就是图书馆里的阅览室了。出了大学,应该再也没有一个这样的地方,可以盛放自己的心灵。虽说“心静自然凉”,但这种大智大慧的境界属于长者——不被环境束缚、不被生活困惑。对于一个二十出头的孩子,这是远不能及的。我们所能澄净自己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寻一个安静的角落,安放自己的心灵,而图书馆就是最适合的地方。
有人说,学文化就像吃猪肉,长得肯定是自己身上的肉,绝不会是猪肉。这个比喻很滑稽也很嘲讽,但很实际。在图书馆里看书,增长的肯定是自己身上的知识,绝不是书的知识。虽起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是不容置疑的。当然,除了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会独立,学会安静处事。现代化生活的快节奏,让大多数人们每天疲于奔命。不信?你看,那马路上匆匆忙忙的脚步,有谁停下,看一眼周围的风光?或许有人会说这是生活所迫。确实,但一个人的心态是最重要的。必须要有一个安静的心,只有静,你才能看得清周围的人与物。所以,在大学期间培养“静”是必要的。静,并非沉默,而是学会泰然处之。而,阅读是最好的方式。因为,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净化”,去掉“杂质”,沉淀“精华”。
一直以来,都很感谢在图书馆的日子。对于喜欢安静的人来说,这里是最美的地方!
|
- 上一篇:婚如围城全文免费阅读,走入婚姻的围城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