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生活中的大多征求意见,或是走个过场,遮人耳目而已;或是昭示于人,寻求点慰藉罢了。因为他已千百次的问过自己,无数次缱绻“拉锯”才作决定的。当朋友说要下海创业时,我还是大吃一惊。
朋友已近四十岁了,在某县当法官,按理说是个有人求、有甜头且体面的职业,可他不愿意困死在体制内,想抓住青春的尾巴,在体制外搏一把。我心想此种年龄,哪里有青春的尾巴,只残留点曳尾于涂的痕迹。虽说,生活就是打拼,创业不在年龄。但像他这样将别人求之不得的“金饭碗”,弃之如履,净身而去,不得不让人佩服他敢于将生活“归零”的勇气。
生活有时就如计算器里跳动的数据,无数次地重复、无止境地复加,以致里面的数字纷繁复杂,凌乱如麻。轻轻一按归零键,于是就又有了新的生活演算平台。有了这个平台,于是就有了新的演算公式,新的运算法则,也会诞生新的数据。现实中,大多数人一生都进行着持久而庞大的一种运算,在这个运算中,你不断积累经验、人脉、荣誉、金钱、地位……同时也有了日复一日的单调乏味。你罢之不能,弃之不忍,于是你硬着头皮继续着你早已倦怠,毫无热情的演算。
能将过去的一切归零,确实有破釜沉舟、壮士断腕的气概。
无独有偶,国内某著名教师报编辑梁恕俭,也是一位将自己曾经的拥有“归零”的人。他本在山东某地中学教语文,不拘成法,大胆创新,“每课一诗”让他名声大噪,当他本可收获著名誉和地位时,他却毅然辞去驾轻就熟的工作,将到手的一切归零,选择了“北漂”。勿庸置疑,“北漂”在人们心底的字典中,除了“北京梦”之外,另一释义就是“艰辛”二字。梁老师先靠卖文鬻字勉强维持生计,后来做专门招徕“参会客”的工作,最终凭自己实力闯进了报社,回归本行,当起了教育培训师。
朋友的离职和梁老师的“北漂”,都是主动挥斩过去,将自己置于“冏”地,而求后生。选择归零,就是选择另一种人生。
归零是一种勇气,有时也是一种智慧。
哈佛大学校长也曾将生活“归零”过。他来北京大学访问的时候,讲了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有一年,他向学校请了三个月的假,只身一人来到美国南部的农村,尝试着过另一种全新的生活。他到农场去打工,去饭店刷盘子。在田地干活时,背着老板躲在角落里抽烟,或和工友偷懒聊天。最让他好笑的,在一家餐厅找到一份刷盘子的工作,干了四个小时后,老板把他叫来,跟他说:“可怜的老头,你刷盘子太慢了,你被解雇了。”
这个“可怜的老头”将自己的三个月的工作来个短暂“归零”,不仅让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愉悦,而且当他重新回到哈佛,回到自己熟悉的工作环境后,却觉得以往再熟悉不过的东西都变得新鲜有趣起来,工作成为一种全新的享受。
可见,此种“归零”如“冥想”,将身心的负担全部卸空,短时间里抛却名誉、地位,甚至是责任,让自己“脱胎换骨”,也就重新注入了生命的活力。将过去成绩或已得到手的名利“归零”,就像将茶杯中的茶水倒掉一些,这样有了“君子不器”,人就会处于不满足状态,也就会有长足的进步。
“归零”,失去的是过去,拥有的是现在,期冀的是未来。当然生活的无常,有时也像计算器的故障,会突然让你的一切“归零”。你该有的名誉、地位、金钱、爱情等等,顿时化为泡影,你的生活被“归零”,此时怨天尤人,一厥不振都无济于事,你只有调整自己,化被动为主动,让心态蓄足正能量,以“只不过是重头再来”的豪迈,去相信:归零,是重新选择人生,而且也有精彩的可能。
猜你也喜欢:你的销售部门是否依然敏锐?(销售人员,销售,新事物,敏锐,销量
你的销售部门是否依然敏锐?(销售人员,销售,新事物,敏锐,销量) 市场就如虚掩的门,关键是你是否依然敏锐。
现代企业竞争日趋白热化,对新事物的接纳程度及住处流的管理过程,已是检验企业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销售部门作为终端市场联结企业的枢纽,承担着信息传输的重要工作。而一项调查表明,在一些大型企业的销售部门,60%以上难以接纳新事物,50%左右的新想法由于各种原因夭折。可见,销售部门已经失去了对新事物的敏锐和热情,他们对发生在眼前的变化置若罔闻。于是便出现这样一种局面:企业一方面闲置可资利用的信息流渠道,一方面花巨资从智力机构购买。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从销售人员分析:
1.销售人员变成了销售机器。他们忙于推销、签约、铺货、促销,冥思苦想的是如何销售产品,如何提高销量。在他们的思维程序中只有“销售、销售、再销售”,似乎已经“机械”化了。另外,许多从事销售的组织都有早会、晚会、周会、月会,还有琅琅上口的誓词等等。其用意是良苦的,希望用文化的力量“统御”员工的思想。但同时又会出现另一种负面作用,即“军事化”管理的时间越长,组织上便越缺少活力与朝气。
2.任务的巨压。每个人都在任务的巨压下工作,研究新事物、琢磨新问题几乎成了一种“闲情逸志”;且销售人员也不会因此而获得任务降低或实在的奖赏。销售人员的工资一般都是底薪加提成,管理者会在一个“极限”树起目标,尽管提成会因为行业有所差别,但对业务员来说要获得高收入都并非易事。同时,管理者为了让销售人员工作得更为投入,通常规定两、三个月的竞赛淘汰期,凡是“掉队”的,都免不了“下课”的危险。
3.如果说中国企业的产品、服务、承诺没有问题,那是假的。许多销售人员在消费者的不解、抱怨,甚至白眼中工作,既要说服客户,与消费者沟通,又要调整心态,做出成绩。其身心压力俱已超出平常负荷。
4.习以为常。对一些变化、反馈习以为常,失去了谦虚敏锐的职业特长。例如某米酒开拓西安市场,半年过去了,销量平平。在一次营销诊断中,笔者发现在调查表上销售人员几乎异口同声地认为“是产品、企划的问题”,走进卖场时才发觉主要问题在“人”身上——不是他们不努力,而是因为他们的麻木和茫然! 猜你更喜欢:善心非善举(孩子,支教,便是,贫穷,善心)
当我们每个
善心非善举(孩子,支教,便是,贫穷,善心)
当我们每个人心里揣着满满的善心,坐着那所谓的快车奔赴贫困山区支教时,我们欣喜着、我们兴奋着。因为我们自认为自己正在或者说是将要进行的是一项无比伟大的事业,我们是光荣的。的确,我们是有爱心的一代。在我们充分享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带给我们的优越生活时,我们并没有忘记那些偏远的山区,那些在我们看来生活条件差的简直是不可理喻的地方。我们想要靠我们自己的知识去帮助他们。如此,我们便是知恩图报的一代。
可是,在我偶然的看到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时,我突然间觉得其实在我们自认为的“善举”背后,透露出来的更多的是残忍。我们总是匆匆而来,匆匆而走。我们并没有想过说,要将自己嫁给这座大山。因为从小以来的灯红酒绿,让我们害怕、退却。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无法如此“清心寡欲”。所以,往往大多数的我们选择了逃跑。即使在另一个大城市里,我们也只能是蜗居。仅仅因为我们无法根本像徐本禹那样将自己奉献给大山。曾经就有这样一个女孩在进入她将要支教的学校时,她哭得泪流满面。因为这样贫穷的生活,她不敢想象。
经常可以在网络或者是电视上看到这样的镜头,一群孩子拽着铁索过河上学,在那群孩子身下的便是湍急而过的河水。这时的我们会不会想到说也许有的孩子也会恐高哪?我想,可能性不会太大吧。我们一般首先想到的便是可怜。可怜之后便是同情。于是,便有无数人背起了行囊,踏上了支教之路。但也有更多的人在数月之后便会归来。即使是这样,这群人最开始也是纯粹的善心。但有不少人确是 抱着目的而来,至于目的是什么,肯定很多人都知道,我也就不再细说。在这群人眼里,这个贫困的大山只是他们人生的跳板,只为了以后的荣华富贵。对于这样的人,我们无疑是鄙视的。可是,在那群孩子的眼里,前后两者却是一样的,一样的不可靠,一样的因为会他们的贫穷而离开。
一个人的可怕之处不在于他会恨一个人,而是他对所有人的冷漠。在目睹一批又一批的支教老师毫不回头的离开之后,他们要怎么再次相信他们是不被遗弃的一代。贫穷是留在这群孩子身上的印记,让他们无处逃匿。可,这并不属于他们的过错。
没有希望的失望,只是单纯的;带着希望的失望,却是深深地绝望。因为不再承受的起那份绝望,所以选择了不在抱有希望。当我们没有足够多的对抗贫穷的信心时,请不要轻易地乘坐那辆名为支教的列车。因为你并不确定你即将要带给那群孩子的便是善良之举,在他们看来的善良之举。
从来,“善心=善举“这个公式就是错误的,一直只是我们的自以为是罢了。
|
- 上一篇:幸福只需要一点点,否则,如果幸福只需要一个理由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