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的讀后感
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本書是張樂平寫的《三毛流浪記》,主人公三毛,頭頂三根枯黃的頭發,瘦小的身子,好像一陣風就能把他吹倒。他沒有親人也沒有家。街邊、橋洞是他晚上睡覺的地方;他睡得是磚;枕的是瓦;身上蓋的是晚霞。為了生計,他賣過報紙、拉過黃包車、擦過皮鞋、賣過藝……可是他吃盡了千辛萬苦還是吃不飽穿不暖。
看到這里,我鼻子一酸,兩行珍珠像斷了線似的往下掉。心想:三毛生活在萬惡的舊社會,沒有人疼愛他,長得面黃肌瘦,大冬天得不到一點溫暖,甚至連自己的住處都沒有。窮困的生活逼迫他小小年紀就到處流浪,擔負著他不應該擔負的工作,飽受著痛苦生活的折磨。他是多么可憐的孩子啊!可是,三毛雖然過著艱苦的生活,但他卻很善良、勇敢、樂于助人。他曾不顧個人安危,救出了落水男孩;他曾自己餓著肚子,把食物讓給饑餓的兄妹倆;他曾幫拉貨的老大爺推過車……他的這種精神讓我敬佩。
讀完《三毛流浪記》以后,我想對小伙伴們說一句話:“大家千萬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要好好地珍惜現在的生活,好好學習,不辜負父母的一片苦心,不浪費老師的耐心教導。要像三毛那樣,勇敢去克服一個個困難,爭取取得優異的成績!”
古人曾云: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從這些著名的詩句我們可以看出梅花是多么的純潔,它那不畏嚴寒的品性曾經影響著多少世人。本文通過描寫梅花的秉性,敘述了一位華僑老人身在異鄉對祖國深切的眷戀之情。讓我們深切的領會到一位身在異鄉的老人那一顆熱愛祖國、盼望回到祖國的赤子之心。
讀了這篇散文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外祖父想回到自己祖國的強烈欲望。其實外祖父愛梅花,愛的是梅花的精神;贊梅花,贊的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因為梅花是最有品格、有靈魂、有骨氣的!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后代,作為華夏的兒女,我們要學習梅花那種不圖外表,不媚世俗,一身清氣,高潔自重的精神,這也是《梅花魂》給我的啟示。
戰爭,對于我們這些身處和平年代的人來說,只是一個平淡無奇的字眼,。有的人甚至認為它很好玩。真正的戰爭,充滿了殺戮,你不殺敵人,敵人就會殺了你。它帶給所有老百姓和士兵以沉重的心理打擊。可戰爭僅僅是為了滿足一些政客的一己私利。
《十五從軍征》中的一個老兵在80歲時終于能夠衣錦還鄉。但他的家卻早已雜草叢生,滿目瘡痍。他的親人也早已逝世,成為了墳頭上的一堆泥土。這首詩不僅寫出了古代兵役制度給人民所帶來的沉重災難,也揭露了戰爭的真實面目,使人們都看到了戰爭的丑惡嘴臉。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大陸漸漸歸于平靜,不在有戰爭。可縱觀全球,戰火仍在燃燒利比亞之戰以卡扎菲被擊斃告終。美國反恐,也以拉登被射殺宣告結束。近期,伊朗核危機以及敘利亞反對派又再掀風云。可它有又能帶來什么好處呢?
戰爭,究竟是有什么魔力?我們人類同處在一條船上,卻沖突不斷,自相殘殺。我希望,在未來的一天,“戰爭”將會被永載史冊。
【擴展閱讀篇】
所謂“感”
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讀書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諷刺。讀后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于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于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讀后的`基礎上發感想。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讀后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讀好原文
“讀后感[1]”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了解,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讀的是議論文,要弄清它的論點(見解和主張),或者批判了什么錯誤觀點,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啟發,還要弄清論據和結論是什么。如果是記敘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節,有幾個人物,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以及故事發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會背景,還要弄清楚作品通過記人敘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樣的精神品質,反映了什么樣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節使人受感動,為什么這樣感動等等。
其次,排好感點
只要認真讀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寫成讀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對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寫成讀后感,對原作其他內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寫成讀后感,對個別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寫成讀后感。總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內容,只要你對它有感受,都可能寫成讀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來,這樣才能寫好讀后感。
第三、選準感點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許多感點,但在一篇讀后感里只能論述一個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緊接著便是對這些眾多的感點進行篩選比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自己寫來又覺得順暢的一個感點,作為讀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論證成文。
第四、敘述要簡
既然讀后感是由讀產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敘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實,有時還要敘述自己聯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話,讀后感中少不了“敘”。但是它不同于記敘文中“敘”的要求。記敘文中的“敘”講究具體、形象、生動,而讀后感中的“敘”卻講究簡單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學寫讀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敘述不簡要,實際上變成復述了。這主要是因為作者還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點,所以才簡明不了。簡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簡還要明。
第五,聯想要注意形式
聯想的形式有相同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同性)、相反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反性)、相關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關性)、相承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承性)、相似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似性)等多種。寫讀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聯想與相似聯想這兩種聯想形式的運用。
編輯本段如何寫讀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寫法
讀后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后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題目可以用《讀后感》;還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兩個詞語)做題目,下一行是——《讀有感》,第一行是主標題,第二行是副標題。
二、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后感的關鍵。
三、要密切聯系實際,這是讀后感的重要內容。
四、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五、敘原文不要過多,要體現出一個“簡”字。
六、要審清題目。
在寫作時,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七、要選擇材料。
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系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后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
八、寫讀后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后,再寫體會。
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
九、要符合情理、寫出真情實感。
寫讀后感的注意事項
①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
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
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
④禁止寫成流水賬!
編輯本段要寫關于學習的讀后感應該讀什么有感
(1)引——圍繞感點 引述材料。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要簡練,而且要把重點寫出來。
(3)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亮明基本觀點。在引出“讀”的內容后,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4) 聯——聯系實際,縱橫拓展。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寫讀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于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后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系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系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系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5)結——總結全文,升華感點。“讀”的內容不放松。
以上五點是寫讀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于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一、先要重視感
感要多 讀要少,要善于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二、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后"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后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準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
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蒙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鉆;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
四、敘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復述原文
一篇讀后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為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從眾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為全文議論的中心。
初中作文課中,除了寫"讀后感"外,老師還會要求同學們在看完一部電影,電視片或參完某一展覽后寫"觀后感",觀后感的寫法與讀后感是一樣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簡述所觀的內容,然后引出觀點,展開論述就可以了。
五、寫景、物的讀后感應該怎樣寫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并為后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后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于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后脫節。以上四點是寫讀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
(5)簡要地說明原文有關內容,重寫有感,不要重點介紹,偏離主題。
【小學四年級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1.家 的讀后感
2.孝的讀后感
3.電影的讀后感
4.名著的讀后感
5.詩的讀后感
6.信任的讀后感
7.老兵的讀后感
8.戰馬的讀后感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 上一篇:伊索寓言讀后感范文 伊索寓言讀后感500字作文大全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