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生涯目標缺失造成前路迷惑
很多即將畢業的學生向筆者咨詢:“我該考研還是該就業?”這其實是一個很荒謬的問題。就如同一個即將出行的旅行者向路人詢問:“我該乘火車還是該乘飛機?”答案因每個人目的地、擁有金錢、時間等條件的不同而呈現出千差萬別。
考研也一樣。它只是實現理想的一種手段,而非目的。它是否有助于實現一個人的最終目標,也要依目標本身、客觀條件、個人喜好等因素來決定。
可現實中,卻有太多人無視這一點。他們把考研當作終極目標來追逐,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么,考研對自己的理想又有怎樣的幫助和促進。即所謂“考研無意識”:大家都考研,所以我考研;父母要求我考研,所以我考研;考研能改善就業環境,所以我考研。這些理由,沒有一個站在自己立場上,結合了自己的實際狀況。
一個讀研二的學生來咨詢時說:“自從考上研究生就一直很盲目,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明年就要找工作了,我該怎么辦?”
筆者建議他先停下腳步,好好規劃一下,不要盲目地胡亂奔跑。他的回答特別有意思:“我怕停下來就來不及了,還是邊跑邊思考吧。”
據我所知,如他一樣盲目、混亂的研究生還大有人在。他們浮躁、焦慮、擔心自己的未來,卻吝惜時間不肯停下來思考。當初考研就是奉行“鴕鳥政策”,推遲找工作的時間,如今研究生也即將過去,同樣的問題又出現了:“我該怎么辦?是繼續讀博還是找工作?”
這種對未來的模糊認識和盲目追逐可以說是一種浪費,不僅沒有帶來生活質量的提高,反而帶來無盡的痛苦與折磨。按照收益-成本模式計算,考研要花的時間、金錢等代價如果投資于其他事情,其收益要大得多。
理論雖然如此,但考研無意識的大軍卻年年增多,連續數年抗戰的大有人在。
究其原因,首先是我們的職業生涯輔導滯后的體現。
大部分學校的就業指導、就業安置是從大四開始的。進入大四,才開展一系列講座、發布就業信息、貫徹就業政策,實際上是十分滯后的。
其次,與學生的家庭教育環境密切相關。
很多孩子的興趣從小就不被重視,家庭教育以灌輸和替代為主。在如此專制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從小就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所有的興趣和價值觀都是父母和社會強加的。所以長大了他們也習慣于聽命父母,遵從社會,在很多事情上“隨大流”。
第三,用人單位也存在學歷迷信的`現象。
有些單位招聘時對人才需求本身就比較模糊,沒有真正考慮究竟什么樣的人能勝任這個崗位。而是從一些硬性標準上去篩選,比如性別、學歷等等。這樣,無形中就把學歷炒高了,形成“學歷越高,適應性越強”的認識誤區。而實際上,一些大公司在招聘時看重的根本不是學歷,而是能力與素質。
最后,也與媒體引導不無關系。
每到畢業時節,媒體總在大肆報道就業環境差,無形中就把找工作的壓力擴大化了。其實找工作難很多情況下不是就業環境本身造成的,而是學生缺乏求職的技巧和策略。
大家習慣于將研究生學歷看作是增加競爭砝碼的武器,其實有些職業是不需要研究生學歷這塊“敲門磚”的。相反,由于研究生教育更加專業化,就業的路反而會越來越窄。
從職業生涯規劃的角度來講,大學生應該盡早規劃自己的未來:
第一步是職業探索。即了解自己的興趣、性格、能力和價值觀,看自己喜歡和適合什么類型的工作;
第二步是外部世界。即了解各種職業所需要的學歷,自己的專業適合什么樣的職業,發展前景如何等等;
第三步是決策。即綜合考察各方面的信息,確立適合自己的目標;
第四步才是求職找工作,明確自己的意向,以及去應聘的公司或機構的情況;
第五步是找到工作后的評估。
這才是一個完整的職業探索與規劃流程。而很多人卻躍過了前三步,從第四步開始。所以才會在找工作和考研之間猶疑不定,當找工作出現瓶頸或前途不明確時,將自己送上考研之路。而這樣的考研之路,前途依舊不會光明。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 上一篇:女性壓力大的身體表現及緩解壓力該怎么做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