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與盾》公開課教學設計(人教版六年級下冊)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矛與盾》公開課教學設計(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歡迎大家分享。
教材說明:
《矛與盾》是一篇文言文,它通過簡潔的語言講述了一個有趣的寓言故事,告訴我們說話做事要實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理解句子,能講述寓言故事。
3、懂得說話做事要實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學會學習文言文方法,理解意思,熟讀成誦,明白道理是重點,也是難點。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師:大家曾經學過寓言,知道寓言往往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古代寓言更是寥寥數語便能表情達意。古代思想家韓非子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寓言《矛與盾》,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去看看吧!
2.簡介韓非子
3.老師板書課題。提醒注意“矛”字和“盾”字。
4.什么叫矛,什么叫盾?確切地說,矛用來(刺),盾用來(擋)。什么叫矛盾?(手捂住“與”)(說話前后不一致即矛盾)。
我們今天要學的古代寓言就和這兩樣兵器有關。
二、初讀課文,讀通讀順。
1.師: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是學文言文的訣竅。不過,學文言文的難點,也在于讀。
2.第一次讀:
要求:
①一句一句地讀,把音讀準。
②把你認為難懂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3.指名讀,師生正音。
4.師范讀。(生評)你認為老師是怎么讀懂的?
5.板書方法:理解意思、多讀。請大家也試一試。
三、再讀理解,明白寓意
文言文不僅要把字音讀正確,更重要的是要讀懂。這是朗讀文言文的前提。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咱們先靜下心來,再讀課文。
1.出示閱讀提示,學生默讀理解
2.全班交流。
⑴“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
楚國有個賣盾和矛的人,他夸耀他的盾說:“我的盾很堅固,什么東西都穿不透,”
你從文中哪個字讀懂他在夸耀的呢?“譽”是夸耀的意思。誰來當當這個楚人讀讀這句話,夸夸這面堅固無比的盾。
師:想像一下當時的情景,可以加上表情和動作,先自己吆喝吆喝,練習一下。(學生自主練習朗讀)
男女生分讀。
(小結過渡):我們借助注釋讀懂了第一句,那個楚人在那兒一個勁兒的吆喝,夸耀他的盾無比堅固什么東西都穿不透。他話雖不多,但很有用意,這個楚人很會做生意!不信?咱們接著往下讀。
⑵“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
又夸耀他的矛說:“我的矛很鋒利,沒有什么東西不能穿透的。”
想象一下他在集市上叫賣的樣子,試著讀讀這句話。
他先譽盾接著又譽矛,大家再讀一讀這兩句話,仔細體會一下,楚人夸矛和夸盾時說的話有什么不同。
分組讀1、2句。
⑶“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那聽了楚人的一番吆喝,到底有沒有人買呢?你從書上哪個地方知道的?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指導個性朗讀
⑷小結過渡(教師引讀前三句)
——“其人弗能應也。”
師:聽了旁人的質問,那個楚人有什么反應呢?
生:那個人啞口無言。
⑸師:大家再看看圖,瞧他瞠目結舌、無言以對的可笑樣子。面對旁人的質問,他為什么答不上話來呢?小組討論一下,幫那個人總結一下教訓!
小組討論發言:楚人言過其實,前后矛盾,不能自圓其說。
⑹你在生活中遇到類似自相矛盾的情況嗎?舉個例子說說。
⑺師:咱們不僅把這則寓言不僅讀通了,讀懂了,而且還明白了其中蘊含的`道理。你們真棒!學古文就是需要反復的品味,
讓我們共同來感受一下吧。大家一起讀吧。分角色讀。
四、熟讀背誦,進行語言積累。
1.師:寓言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寓言中的道理耐人尋味。你可以和你的伙伴讀一讀,背一背,講一講,演一演。
2.學古文沒有捷徑,唯有多讀多背,方能學以致用。指名背。大家一起背背!
3.學生用自己的話講這則寓言故事?
(展示學生的表演)
五、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1.今天,我們借助注釋、插圖讀懂了《矛與盾》,領略了古代文言文獨特的韻味。它是那樣凝練,僅僅只用53個字,讓我們逛了逛古代的集市,認識了一個可笑的楚人,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咱們今后說話做事可不能像這位老祖宗一樣自相矛盾喲!
2.課后作業。
向親朋好友復述故事,聆聽他們的體會。
【《矛與盾》公開課教學設計(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相關文章:
1.《矛與盾》教學設計
2.人教版《頤和園》教學設計
3.《匆匆》人教版教學設計
4.人教版數學《分數與小數的互化》教學設計
5.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山雨》教學設計
6.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蘭蘭過橋》教學設計
7.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媽媽的賬單》教學設計
8.公開課《日月潭》教學設計
9.Photoshop公開課教學教案設計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 上一篇:《獅子和鹿》優秀教學設計及反思 獅子和鹿教學設計優秀教案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