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生涯規劃的意義
在大學開展職業指導工作,讓大學生對自己對職業、對未來都有明確的認識 盡早開展科學的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才能使他們掌握自己的命運。那么職業生涯規劃有哪些意義?下面百分網小編整理了相關的介紹文章,大家一起解下吧。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意義
1、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
有許多學生,對自己并不了解尤其是不了解自身的優勢和劣勢。因此,在職業選擇過程中具有比較大的盲目性和不切實際性。
通過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可以使學生認識到自身的個性特質、現有和潛在的資源優勢,幫助學生認識自身的價值并使其持續增值;可以對自己的綜合優勢和劣勢進行對比分析,著力培養某些職業特質;樹立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和職業理想,從而能規劃自己的學習與實踐,并為自己獲得自己認為理想的職業而去做各種準備;比較客觀的評估自己的個人目標與現實之間的距離,運用科學的方法采取切實可行的步驟和措施,不斷增強職業競爭能力,實現自己和職業目標與理想。
2、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社會
過去人們把高校比做象牙塔把大學生比做天之驕子,生活在象牙塔內的大學生們,常常缺乏對社會 對外部職業資訊的了解。在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學生需要不斷獲得外部信息,這些信息包括職業、組織、社會等多方面。學生獲得的外部信息越多,心理上的準備也就越充分,在規劃自己未來發展的時候,就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考慮眼前利益和長遠發展的關系,合理的規劃自己。
3、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在諸多影響個人職業生涯成功的要素中,信心排在第一位。現代社會的文憑熱,多少讓大學生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自信心也受到影響,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是學生不斷學習的過程,隨著知識的積累,接受的培訓和教育的增多,對自己和職業工作認識的加深,自信心也就會逐漸建立起來。
4、促成學生自我實現
面對人生的大舞臺,每個人都渴望實現自我價值,當代大學生更是如此。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求理論指出人的需求由低級向高級層次推進:即從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 友愛和歸屬的需求 受尊敬的需求 自我實現的需求。而所有這些需求又必須通過職業生涯活動來實現。我們可以通過從事一份職業來獲得生理、安全、友愛和歸屬、尊敬的需求,我們更是通過從事一份職業來發揮自己的潛能,體現自我價值。然而 有一份工作并不能保證我們實現所有這些需求,誰都希望能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有所成就,特別是受過良好教育、自身素質較高的大學生對未來事業之途更是充滿很高的期望,并愿意為成功付出勤奮和努力,但是,成功僅有主觀努力是不夠的,還要看是否選擇了正確的方向。因此,一份正確的職業生涯規劃,能為實現自我價值創造機會并能夠揚長避短,最終邁向成功。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要素
每個人的職業生涯發展階段和歷程不同,職業生涯規劃的重點也有所不同。不同的人在做其職業生涯規劃時,需要考慮的因素是不完全相同的,但是有一些因素是必須考慮的。我國人事科學研究者羅雙平用一個精辟的公式總結出了職業生涯規劃的三大要素,即:
職業生涯規劃=知己+知彼+抉擇知己、知彼是抉擇的基礎,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就是認識與了解自我,知彼就是探索外在的世界,特別是與職業生涯發展有關的工作世界。抉擇就是在獲得內外部信息的基礎上,進行正確的選擇。在職場上,知己、知彼、抉擇之間是密切關聯的。
職業生涯規劃要素關系
職業生涯規劃的步驟
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比較簡便的方法是:請父母或師長等人幫助選擇;跟隨市場趨勢選擇新興熱門行業;選擇待遇好的行業;高考后不考慮個人興趣,愛好而選擇一所能錄取自己的學校;根據社會的導向選擇(如女性適合做幼兒教師,男性不合適)等。這些方法的優點是省時省力,個人不需要花費太多心神,在短時期內效率很高;但是其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即無法根據個人的能力,特性作長遠規劃,所以將來面對的職業風險就比較高。
為了使未來的職業風險降至最低,就要遵循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方法,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職業生涯規劃通常可依照以下五個步驟進行:
1、自我剖析與定位
自我剖析與定位就是對自己進行全面分析,從而認識自己、了解自己,以便更準確地為自己定位,即知己。自我剖析的內容包括自己的價值觀、興趣、愛好、特長、性格、學識、技能、智商、情商以及協調、組織管理、活動能力等,即弄清自己是誰,自己想要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
自我剖析的過程,實際上是自我暴露和解剖的過程,其重點是分析自己的條件特別是性格、興趣、特長與需求、性格是職業選擇的前提。職業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不同的職業有不同的性格要求。雖然每個人的性格都不能百分之百地適合某項職業,但卻可以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來培養,發展相應的職業性格。興趣是工作的動力,如果一個人的工作與自己的興趣相符,那么工作就是一種享受和樂趣。特長是分析自己的能力與潛力,每個人都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關鍵是要相信自己。需求主要是分析自己的職業價值觀,弄清自己究竟要從職業中獲得什么。因此,自我剖析是職業生涯規劃的基礎,直接關系到個人的職業成功與否。
在進行自我剖析時,個人對自己的認識難免有片面之處,還應當聽取他人的意見和建議,以便對自己有更準確的認識。
2、外部環境分析
外部環境分析,即知彼,知彼更重于知己。環境因素對個人職業生涯發展的影響是巨大的,它為每個人提供了活動空間、發展條件、成功的機遇。
在制定職業生涯規劃時,要分析環境的特點、環境的發展變化情況及趨勢、個人與環境的關系、個人在環境中的地位、環境對個人的要求以及環境中對自己有利與不利的因素等。外部環境分析主要是通過對組織環境特別是組織發展戰略人力資源需求、晉升機會分析, 以及對社會政治環境、經濟環境等有關問題的分析與探討,弄清環境對職業發展的作用及影響,以便更好地進行職業目標的規劃與職業路線的選擇。
3、職業生涯目標的確定
確定職業生涯目標是職業生涯規劃的核心,因為堅定的目標可以成為追求成功的驅動力。一個沒有奮斗目標的人,是難以獲得成功的。目標的選擇是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優性格、最大興趣、最有利的環境等條件為依據的。
職業生涯目標的確定,要符合社會與組織的需要;要適合自身的特點;目標要高但決不能好高騖遠;目標幅度不宜過寬;要注意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相結合;目標要明確具體,同一時期內的目標不要太多;同時也要考慮職業目標與家庭目標的協調。
4、實施策略
職業生涯策略是指為爭取職業生涯目標的實現所采取的各種行動和措施,包括職業生涯發展路線、教育培訓安排、實踐計劃等方面的措施。對于在校大學生而言,首先要構建自己合理的知識結構,學歷、文憑只是美麗的外表,需要構建一個以專業知識為核心、相關專業知識基礎及一般知識為支撐的穩固、寬泛的知識結構、其次是要培養職業所需要的實踐能力、即具備從事本行業崗位的基本能力和某些相關專業能力。能力比知識更重要,所以,大學生應重點培養滿足社會需要的決策能力、創造能力、社交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心理調適能力、隨機應變能力等。再次是參加有益的職業訓練,當前針對大學生進行的職業訓練較少,學生可以通過學校組織的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調查活動、大學生青年志愿者活動、大學生校園創業活動、大學生社會兼職活動等接受職業訓練 。大學生參加有益的職業訓練,能更多更早地了解職業,掌握職業技能,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未來職業工作的適應性。
5、反饋評估
事物都是處在運動變化中的,由于自身及外部環境條件的變化,職業生涯規劃也要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大學生正處于對自己 對社會的認識之中,自身的價值觀也處于形成時期,加之現實的種種不確定因素的存在,原來制定的職業生涯目標有時會與實際情況有所偏差,這就需要及時對規劃做出調整,從而保證個人的職業生涯順利發展,并最終實現人生的最高理想。
職業生涯規劃應注意的問題
大學生在做職業生涯規劃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職業生涯規劃無用
有大學生認為,自己尚處于學習階段,未來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所以現在規劃自己為時過早。這種想法造成的后果是學習的無目的性,荒廢了寶貴的學習時光。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就是要對我們所能做到的事全力以赴,機會總是青睞那些有準備的人。對于生命中個人一些無法掌握的因素,應以一顆平常心冷靜的應付和面對。
2、把自己的命運交給別人
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也有的學生過分依賴他人。在筆者的教學實踐中,就發現有的學生在關系到自己未來發展的問題上不能自己做主,總希望有人能替他做出最后的選擇。我們說,職業生涯規劃的最大特征就是個性化,個人職業生涯規劃必須由自己主導。每個人的成長環境、家庭經濟條件、父母的社會地位、文化背景、個性類型 價值觀能力、職業生涯目標、父母的期望對成功的評估標準等都不盡相同,所以,不同的人對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也必不相同。無論是老師、父母或朋友都無法替代,只能由自己根據實際情況來客觀地進行規劃。
3、自我評估時過分的否定自己
進行自我評估,目的是要找出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不幸的是,許多人在評估過程中,看不到自己的優勢所在,隨之而來是對自己的過分否定,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不斷地從自己身上找缺點并克服這些缺點的確是難能可貴的,但過分的否定自己,也容易讓自己失去信心。缺乏自信的人,其事業是難以成功的。
4、職業生涯規劃要根據社會需要、專業特長、興趣和能力等綜合考慮
職業是一種社會活動,必然受到一定的社會因素制約,任何人選擇職業的自由都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如果擇業脫離社會需要 就很難為社會所接納。另外,每個大學生都經過一定的專業訓練,具有某一方面的專業知識,這是每個人的優勢。大學生都有自己的專業,每個專業都有一定的培養方向和目標,這應該成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依據 根據自己的興趣 愛好和特長進行職業生涯規劃 在未來的職業工作中。能夠體會到更多的樂趣,而不是把職業工作僅視為謀生的手段和負擔。
5、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還需要注意培養個人良好的品德
當今教育和資訊都比較發達的時代,企業的用人標準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應聘者的人品成為企業選擇員工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因此,大學生在規劃自己的未來時,一定要注意培養良好的道德修養和健康的心理素質。
大學階段是人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年青人思想活躍,可塑性強,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在這一時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著力培養自己的職業能力、職業興趣和職業道德,就會為未來的職業生涯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現實意義
(一)有利于大學生建立科學的擇業觀
不管承認與否,大學生的第一份職業從廣義上講就是擇業的結果,但這種擇業很大程度上可能只是父母的意愿,學校的推薦,社會單方面需求的結果,與大學生自身的條件(職業興趣、職業錨、職業能力)可能并不完全相符,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現實意義。而我們提倡的是科學擇業,即求職者依照自己的職業期望和興趣,憑借自身能力挑選職業,使自身能力素質與職業需求特征相符合的過程。
擇業受求職者自身條件和職業要求的限制,一方面,求職者不可能具有從事一切職業的能力與興趣;另一方面,各種職業由于有各自不同的勞動對象、手段和工作環境,對求職者的能力也有相應的特定要求。
由于現在的高校畢業生就業體制已經改革,傳統的計劃分配已被“雙向選擇,自主擇業”取代而成為大學生就業的主要形式,但是這種體制上和觀念上的變化與學生在成長階段所受到的教育模式是截然不同的。面對日趨緊張的就業壓力,大學生在入學時選擇學校和專業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標準就是——畢業后好找工作,缺乏主動擇業的觀念。大學生畢業時又容易走向兩個極端:一是盲目自信,只考慮自身的需要脫離實際,對求職單位和職業有盲目的要求;另一種是純粹的現實主義心態,“只要社會需要的就是我們要選擇和考慮的”。這與所提倡的科學擇業觀顯然是背道而馳的,科學的擇業觀倡導的是建立在知己知彼基礎上的“人職匹配”,而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有利于建立這種觀念。
(二)提高就業市場配置的成功率
在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背景下,大學畢業生很看重各種形式的人才交流會,這也是他們走向社會,選擇職業的主要渠道之一。根據國內各大城市舉辦大型人才交流會的統計,多數學生參加人才交流會都有一種“趕集”的感覺,沒目標、沒準備,全憑運氣碰,結果造成了有意向的沒信心,有信心的準備不足,人才交流會對接成功率一般在30%左右。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學生職業規劃的缺失,即大學生職業目標相對模糊,對自我缺乏認知。
(三)有利于降低離職率
如前所述,缺乏職業生涯規劃的大學生由于職業目標模糊,缺乏自我認知,在某種程度上表現為盲目就業和擇業,直接的后果是人職不匹配,接踵而至的就是草率跳槽。經過系統職業生涯規劃的大學生一般都有明確的職業定向,對第一次擇業往往都很慎重,在真正雙選的基礎上找到一個相對適合自己的職業,從而降低了因人職不匹配而導致的離職率。
(四)有利于降低就業壓力
由于缺乏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缺乏長遠打算,不少大學生年輕時只是隨波逐流地換工作,能找著什么工作就干什么,到了30多歲還沒有職業定位。這種缺少規劃地更換工作,一方面難以在一個合適的領域內積累必要的職業經驗,而這正是企業所需要的;另一方面頻繁跳槽,會影響自己職業的穩定發展。一個不具備應有的職業技能和經驗的求職者,或者頻繁跳槽的求職者都難以得到用人單位的親睞。個體的這種行為最終會演變成整個社會對大學生求職者的謹慎選擇,導致另一種就業壓力,從會使得他們承受就業壓力的時間變得更長。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單純談論就業與擇業的先與后,是不科學的。就業應建立在科學擇業的基礎上,而科學的擇業得益于職業規劃。大學生職業規劃的現實意義具有潛在性和長期性,那種隨意性極強的“隨行就市”的現實主義,從長期看恰好是最不現實的。從短期看,是謀到了一份職業(充其量只能是一份帶薪的工作)。但由于對工作對自己的認識不足,職業匹配率很低,職業失望率也隨之提高,加大了潛在失業的概率。對自己,對企業,對整個社會都會形成不穩定的因素。所以我們倡導大學生借助于職業生涯規劃正確認識自我和社會,慎重選擇每一個崗位和職業,將自己的職業生涯導入到良好的軌道中。
【職業生涯規劃的意義】相關文章:
大學生做職業生涯規劃的意義和原則01-18
職業生涯規劃的法則09-21
職業生涯規劃的步驟01-18
報檢員的職業生涯規劃10-13
職業生涯規劃和職業危機05-12
職業生涯規劃推薦05-09
做好職業生涯規劃01-20
銷售職業生涯規劃08-24
關于職業生涯規劃05-06
女性職業生涯規劃03-26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 上一篇:物業主辦崗位職責是什么 物業主辦崗位職責怎么寫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