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經驗的梳子攻略
在殘酷的“叢林法則”下能成功生存到如今的所有生命種群,都有一種對于生存環境的“預適應能力”,越是低等越是弱小的生命體的預適應能力越強,否則它們根本就沒有存在的資格。比如一些草食性動物生下來就會逃跑,而且這種能力的強大,在一定的距離內足可以與它們的父母相同,這是它們得以生存的基本能力,這種能力主要靠祖代的基因遺傳賦予。但人在職場上的預適應能力卻無法靠遺傳獲得,而是必須通過后天的習得性積累才能養成,路徑卻只有靠自己的經歷和學習借鑒。而學習與借鑒的路徑要遠比親歷更為廣闊適用。或者說學習與借鑒是提高人的職場預適應能力的唯一路徑。因為親歷的東西常常是“事后諸葛亮”,所有的直接經驗只對未來有效,而對于你所面對的現實無效。
啟迪與思維
“經驗是一把梳子,禿頂后才會得到”
對于初涉職場的人而言,最短缺的便是職業經驗。所以國外有一句諺語就是“經驗是一把梳子,禿頂后才會得到”。這是一種相當深刻、辛酸和無奈的職場難堪之真實寫照。人為什么總是在以往中留下遺憾?為什么總會有“覺今是而昨非”之感?無非是經歷了才知道酸甜,嘗過了才知道苦辣。但是,知道了又怎樣?一切都已時過境遷,就是合天下之銅也難鑄此一錯。
所以,任何人的一生都無以臻達完美的境界。因為我們總是缺少經驗,而我們每一個人的一生都要有許多“第一次”;每一個人都是以有限的時間、有限的個人經歷、有限的生命去面對無限、無涯、無際、無窮的外部世界和新事物。我們根本沒有可能一切都通過親歷去獲得經驗,而且生活中的許多事都是具有一次性的、不可再現、不可逆性的特點,既不可彌補也無法挽回。而造物最大的弄人之處卻是:一方面絕不給你兩次進同一條河流的機會,一方面又常常把你推入兩次犯同一個錯誤的泥潭。
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不但愈發顯現出“經驗”的重要性,同時也取決于我們對“經驗”的認知和態度。所謂“智者不貳過”無非是說聰明人善于總結、借鑒經驗教訓
那么,是不是經驗只有親歷后才能獲得呢?不是,這種認知只是一種自我的局限。親歷的是直接經驗,除此外我們不知面對多少間接的經驗。是的,間接的經驗有時遠沒有親歷的深刻,但有許多事許多領域是你終生無法親歷的。所以我們必須學會多借幾把梳子,來管理好自己的頭腦。歷史的經驗、他人的經驗、萬事萬物的存在、發生,都是我們生活的一面鏡子,只要我們肯去拿來,便都有“梳子”的功能,都有“鏡子”的作用,至少會讓我們少走許多彎路。
而所謂人法地、地法天、道法自然,也無非是“借鑒”二字。借是拿來,鑒是當成鏡子來觀照矯正自己。而人類幾千年的歷史早已有無數的梳子鏡子放在那里,而我們卻只是視而不見,見而不取而已。正如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馬斯洛在談到那些正在到處尋求真理、誠實、美和愛的青年們所說的那樣:“我想告訴他們的是:天哪,這些都已經存在了。
你們正在尋找的未來就在這里。你們應該做的只是向它走去。”但我們必須加上一句:生活的本身永遠高于真理,更強大于經驗。我們所需要的只是對“梳子”與“鏡子”的借助。
而對于初入職場者至少要借得以下五把“梳子”、五面“鏡子”
閱人讀史,明得鑒失
太倉之粟怕陳陳相因,但人鏡史鑒卻是常用常新。這就是歷史永遠有價值的根本所在。而我之所以樂講“他人即價值”,因為一個人如果離開了人際間的互助合作與分享,很難有所成就外,還有一點就是古今中外他人的經驗和教訓,可以為我們提供兩把免費使用的梳子和鏡子。所以說閱人、讀史是我們的職場必修課。因為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而培根則說讀史使人明智。因為人有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鑒往知來、見微知著的悟性和由此及彼的推演聯想能力。
親師取友、問道求學
向師友問道求學、質疑問惑,他們可以講真話,而且有不同的經歷、學歷、閱歷、視角,可收他山之石、旁觀者清之功效。所以,人不但應該善于學習、勇于實踐,更應該善于和他人交流、要虛懷若谷,上級要不恥下問、下級也要不恥上問,更要學會與自己的師友之間切磋琢磨道理,而不只是吃喝玩樂打麻將,無端地浪費生命。
廣讀博覽,去愚益智
什么是愚?不知為愚。什么是智?知者為智。這也正是古人為什么知與智二字通假置換的道理所在。所以,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而被稱為18世紀精神之王的狄爾泰則進一步說道:“必須奠定一門人類科學的經驗科學。必須去認識那些支配著社會現象、理智現象、道理現象的法則。
對這種法則的知識是人的一切力量的源泉。”那么,我們怎樣去獲得這些知識和法則呢?只有廣讀博覽。人不能按照書本去生活,但書本上的所有知識都是人類經歷、經驗、教訓的結晶與思考的成果。有現成的果子我們為什么不去吃,非要自己去種呢?所以說讀書的人是最聰明的人,寫書的人是最傻的人。
因為輕松進食就餐的是讀者,而三更燈火五更雞,絞盡腦汁去下廚的卻是作者。培根就說過:“狡詐者輕視學問,愚笨者向往學問,聰明者利用學問。”。
人們常說吃什么補什么。其實,吃什么決定一種生物的生存等級。肉食者永遠高踞于生命世界的頂端,而草食者永遠只能成為犧牲品。而雜食者終于成為生物界的統治集團,因為他通吃,這就是人的能量來源。愛默生就說過,你擁有多少知識就能開拓多少人生的領土。
我們講人吃什么補什么自有它的道理。新聞記者學習也同樣,你讀什么書就增長什么見識;接觸什么人就會養成什么習性,得到什么損益,這是定理。所以讀書一定要有所選擇。而知識的特點就跟河流中的物體一樣:泡沫、雜物、垃圾都浮在上面,而有分量的東西都沉入河底,寶石、金砂都被河床掩埋起來,因為它們自身的分量大于水的比重,水無法漂動它,所以你要得到,不但要經歷千淘萬漉的辛苦,還要有開掘鉤沉之功。
所以,讀書要有“淘金精神”——第一要付出勤苦,第二要尋求最高價值。因為讀書支付的最大成本是時間,也就是生命,所以,你不可以去讀那些垃圾與膚淺的文化。越讀膚淺的東西人便越膚淺,越讀膚淺的東西人便越無用。盡管越膚淺的越流行,越深刻的越無人讀。
然而這也正是為什么凡有人群的地方,一定要分為上、中、下,一定會有優、劣、差的根本原因之所在。而那些只圖表面熱鬧的人,注定一生無所成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已成為浮在河水上面的泡沫雜物,人人都首先看到他,但卻人人對他不屑一顧。這也正是為什么在這個世界永遠是多數統治世界,而少數永遠統治多數的原因所在
師法萬物、借鑒人生
西方人講石頭都有靈魂。盡管萬物未必都有生命,卻各有生生之理。它只要是一種存在,就自有其存在的道理。而且這些道理都與人生息息相關,因為世間萬物沒有不互相聯系的。所以古人講天地人生四位一體。哪怕是花草樹木、風雨烈變、山川河流、沙石泥土,無不為人生昭示出可資鑒照的各自的生存道理。
比如植物的“頂端優勢”現象至少告訴了我們競爭的法則與成長的方向;植物群落的抗逆性至少告訴了我們集體主義的.優勢;沙漠中先鋒植物的存在,至少告訴我們如何適應環境;動物界的“用進廢退法則”至少告訴了我們勤奮的好處;“生長補償律”至少教會我們怎樣對待生活中的遺憾與不公正;螞蟻的“公共胃”至少讓我們懂得了合作與分享是生存的必須;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及其納污而不染,至少讓我們看到了胸懷與自潔能力的偉大;天地無私于萬物而只收獲死亡,至少讓我們知道什么是博大,知道了棄往除舊、摧枯拉朽乃是增加新生力量的策略;磚瓦木石以其擔當與負重之力尚可登大雅之堂,至少讓我們領略了有用性即價值的魔力;而入爐之柴草的熱能提供至少讓我們體會到了什么是卑微者的奉獻……凡此總總,不一而足。只要我們用心去觀察、去思辨、去體悟,一切都會為我們探索出深奧的人生真理,這才是人類所需要的“萬物為我所用”,而不是暴殄天物。
勇于實踐深入生活
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是有聯系的。正如歌德從礦物學——對礦物這個“自然是最古老、最堅硬、最深層、最不活動的部分”進行研究時,從這個“達到地球最深層的原理”,發現了“我們生存的第一位的、最堅實的開端”一樣,我們一定要學會從社會實踐、社會生活這個古老、堅硬的最深層中去發現職場的法則、職場的規律,而不能僅僅局限于職場的探索中,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職場生活有更開闊的視野,更廣闊的空間。
對于初入職場的人而言,只要能不斷地借助于以上的“梳子”和“鏡子”,自會彌補我們經驗不足的缺憾;會如魚得水、漸入佳境,會不斷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出現。最可悲的則是我們既沒有經驗,又不肯學習,又沒有實踐的勇氣,或以無知為無畏的我行我素去對待一切,那只能成為職場上的失敗者。沒有人不希望成功,但成功的長兄乃是先要不失敗。古人有言:“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而我們所有的學習、借鑒都是不失敗的“預適應”保證。
【職場經驗的梳子攻略】相關文章:
職場攻略04-02
職場曲線攻略的職場故事07-22
職場的勇氣攻略08-09
職場跳槽攻略08-13
職場加薪攻略08-10
職場攻略技巧02-04
職場理財攻略02-03
職場多為攻略02-06
新人職場攻略02-01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 上一篇:求職者簡歷制作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求職者簡歷制作的注意事項怎么寫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