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言 → 哲理美文
職場年末如何找老板談加薪的事情 職場年末如何找老板談加薪的事例
日期:2023-02-28 13:47:13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互联网
職場年末如何找老板談加薪的事  又到一年年終時,職場人除了煩惱寫年終總結,還要為到底要不要和老板談加薪而糾結。那么職場年末如何找老板談加薪的事呢?下面一起跟小編了解
为你推荐:
  • 讀一遍受益終生_最
  • 職場年末如何找老板談加薪的事

      又到一年年終時,職場人除了煩惱寫年終總結,還要為到底要不要和老板談加薪而糾結。那么職場年末如何找老板談加薪的事呢?下面一起跟小編了解下吧。

    職場年末如何找老板談加薪的事

      職場年末找老板談加薪的技巧

      我有“談加薪”恐懼癥

      “加薪,誰不愿意啊?但主動找老板談,內心還真有點恐懼。”說這話的江曉已經擁有了近20年的職場生涯,卻從來沒有過跟老板主動談加薪的經驗!

      少說多做,是她從小就受到的教育,她根深蒂固認為——領導不喜歡提加薪的員工。在她的工作經歷中,加薪的情況幾乎都是老板主動提出來的。她所經歷的公司大都有自己的規范和考評制度,只要你干出來,該給你的就會給你.

      江曉曾在一家廣告公司工作,老板很對她胃口,她工作起來自然非常賣力氣。一個月有20多天在出差,周末經常被工作擠走,但月薪僅僅是5000元,付出和報酬嚴重不成比例。江曉私下抱怨過、糾結過,甚至也設想過勇敢地敲開老板的門,大聲問老板,我工作這么辛苦,難道你看不到嗎?可沖動被慣性和恐懼打敗,最后只好選擇辭職走人。

      該不該主動提加薪?江曉陷入了一個怪圈:一方面,工作于她,最重要的是“我喜歡”和價值感。她不愿意主動談錢,免得老板誤會她的工作原動力是錢;但另一方面,她又希望領導看見她的努力,主動給她漲薪——那時候,錢代表的是一種被肯定的愉悅感。

      事實上,如江曉般糾結的員工是大多數白領族的寫照。據智聯招聘的一項年底調查顯示,9成人有強烈的加薪愿望,并且從工作態度和表現上來說,他們覺得自己具備加薪的資格。但究竟有多少人提出加薪呢?調查結果是:近5成人處于猶豫狀態,像江曉一樣,他們一直張不開口;3成人考慮到公司的大環境,干脆認為自己加薪無望;最后,僅有1成人真正跟老板提出了加薪請求。

      這沉默的大多數,背后各有各的隱衷。“江曉的心態很典型,傳統文化使然。少說多做,上一代人從小就給我們這樣的教育。另外,不敢說的最大緣由就是不確定。”從事企業心理服務多年的咨詢師朱瑪表示:“對老板心態、個性和反應的不確定;對自身定位和價值的不確定。我的業績是否被老板看見?我是不是有不可替代的'經驗和技能?第三點,對適宜時機的不確定。”沒有足夠的底氣,即使盤算了N多加薪的理由,常常到了臨門一腳,還是腿軟了。

      你不說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

      如果說江曉是壓抑者,硬生生的把自己的加薪請求“憋”了回去,70后康曉會則是爆發者。

      在歐洲某使館工作的康曉會,入職3年來,一直是“干得好,一切都會來”的默默實踐者,不間斷地得到上級的口頭贊許,甚至是不經意間的小暗示:姑娘,繼續好好干啊,會有好處的。康曉會跟打了雞血似地動力無窮。

      她的薪水一直處于萬元以下,每次到了年底,她都期待上級把她喚到辦公室,跟她說,你漲薪了。而現實是,每次期待都是一場鏡花水月。辛苦付出卻沒有得到相應回報,再多的口頭贊揚有什么用?康曉會憋了一肚子怨氣。終于有一天,她忍無可忍地撲進上級辦公室,一手還偷偷攥著辭職信。一口氣羅列完自己的加薪請求,她捂著心跳看上級的反應。

      意外的是,上級笑了:聽你這么說,我也覺得不給你加薪太不合情理。“從此之后,我再也不怕提加薪了。你自己應得的,就該為自己爭取。”沖破心障的康曉會覺得,作為一名職場人,自己更成熟了。

      也許你會說,并非每個人都能有康曉會這樣的好運氣,畢竟外國老板對談薪水這件事還是開明得多啊。但是,“你想要啊?你想要就說啊,你不說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大話西游》中的這句經典臺詞告訴我們,主動去談,至少你還有一線希望。

      談加薪可以,拿出“干貨”先

      如果你跟老板談加薪時有拿得出手的“干貨”,在開明的老板看來,這樣的員工更有自信、更值得褒獎。

      林威是上海一家律師事務所的主任,他所在的事務所有固定的加薪機制,但仍不能避免員工跑來談加薪。

      “薪水是個人能力的體現。”林威說,“往往主動提加薪的人,都會比較自信,覺得自己做的比別人高效、優秀,才會給老板拋出這個球。如果員工的加薪要求比較合理,的確業績也擺在那里,沒有理由拒絕他們。”

      很多時候,老板答不答應員工的加薪請求,考量很簡單:這個人是不是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如果是,舍你其誰?多花錢也值。其二,就是評估績效。如果用5分制評估,3分代表合格,當你的業績達到4分或5分,顯著超出崗位需求時,才有資格談加薪.

      當然,身為老板,必然會精明地計算人力成本,相對清晰地判斷一個員工的價值和價格:“如果你的貢獻和你的工資匹配,跟行業標準也匹配,老板會知道,即使不加你工資,你也沒有跳槽的可能性,加薪要求就可能被擱置。”

      看來,作好自我評估,把握行業工資標準,以及摸清老板的“小九九”,的確是主動提加薪前必做的功課。

      對公司誠意的試探

      “NO1,別指望你的老板主動給你加薪水;NO2,別相信承諾,要看兌現。”在一家創業公司做產品總監的劉新宇一直把這兩條當作職場準則。他覺得主動爭取職場利益理所應當.

      劉新宇曾在一家國企性質的傳媒公司工作過,在他工作期間,他的薪水明顯低于同行業的一般標準。在該公司工作兩年后,他曾幾次三番拿著工作業績找上級談加薪,但每次都被上級以“化骨綿掌”般的方式化解掉了,承諾從未兌現。他終于疲憊不堪地離開了.

      “領導逃避加薪可能受種種因素制約。”劉新宇的困惑,EAP咨詢師朱瑪給出解答,“很多時候視乎公司薪酬體系的完善程度和盈利狀況。公司若沒有充足預算用在員工的加薪之上,高管層策略常常是,不管員工怎么提,想辦法哄過去;還有一種可能,老板不喜歡員工主動提加薪。現實的例子很多,下屬主動提了,老板對他產生看法,最終員工走人。”

      無論如何,雖然劉新宇談判失敗,其過程和結果也是一塊試金石,試探出老板風格、公司環境和制度與自己是否相契合,從而綜合其他因素,決定自己的去留。這應該不是什么壞事吧.

      幽默的談加薪

      當你不知該如何跟老板暗示、明示、甚至談判、斡旋時,幽默感總能在緊張兮兮的時刻幫你解圍,讓雙方都有個臺階下。

      29歲的孫一鳴選擇了走人之外的另一條路——不要崩潰,要幽默。他已經在這家私企做了4年,薪水并沒有跟著工作年限水漲船高。他跟老板暗示明示都有過,可都被老板以各種理由岔開了。

      末了,他想了個轍兒,笑呵呵地跟老板拋出了一塊幽默的板磚:“您說吧,怎么著才能達到您的加薪要求啊?再不漲工資,我老婆都要跟我離婚啦。”這下子,輪到老板哈哈笑,認真說起了他覺得一鳴需要改進的地方。

      “我把老板的要求一一記下,并且及時改進,把這些成果當成我下次談判的籌碼。”改進自己的工作后,孫一鳴最終取得了加薪保衛戰的勝利。

      溝通第一,加薪第二,靠實力做籌碼,用自信來說話,談得攏是錦上添花,談不攏也并沒什么可失去的。

      年底談加薪技巧

      ■調整心態

      被動地等待加薪,就像拿自己當弱勢群體看一樣。你付出,你就該得到。薪水是衡量你工作能力的標準之一,一味委曲求全換不來加薪。

      ■選擇最恰當的時機

      真正的聰明人,往往懂得在最恰當的時機提要求,比如臨危受命時,公司多半會慷慨答應你的小小要求。

      ■給老板點暗示

      趁輕松時刻,嘻嘻哈哈中半開玩笑或旁敲側擊地暗示老板你想加薪了。老板心里有了底,你再正式談加薪,往往能夠事半功倍。

      ■別在公開場合提加薪

      當著一群同事的面,跟老板要求加薪,老板是同意呢?還是不同意呢?這招只會讓老板下不來臺。

      ■業績才是王道

      業績是你的籌碼,老板平時沒有關注到的你的業績更是讓你加分的東西。同時,提出你的加薪幅度,這就需要你充分了解本行業的薪酬標準。不打無準備之仗。

      ■衡量老板風格、公司文化

      無論你左試探右想轍兒,主動提加薪就是不合老板的胃口,公司文化只容得下“只求付出不問收獲”的孺子牛。怎么辦?綜合考慮,去留自己定奪。

      職場拿高薪酬的決定要素

      有一段時間我經常去一家大型國企,由于產品老化,更新換代跟不上,他們連工資也發不出。有一次,辦公室的幾個人憤憤不平,原來,研發部開發出一項新產品,還沒投產,就吸引了一批訂單,預計兩年后可讓企業回到以前的風光狀態。為了獎勵研發部幾個人員,企業給每人發獎金1萬元。

      本來,就是一件好事,大家卻說不公平,研發部的本職工作就是搞研發,為什么還要另發獎金?再說,其它部門的人也沒有閑著,經常加班給他們打印資料,連正常的工資都領不到。

      在這個企業,重獎做出成績的研發人員,無疑是正確的,職工的說法也不無道理。現實生活中,在同一個單位,由于崗位不同,大家的薪水為何有很大的差異?有些又臟又累的活兒,薪水為何遠遠不及既輕松又體面的工作?

      解釋這些問題,涉及到經濟學的替代效應。

      比如你到市場買水果,一看橙子降價,蘋果的價格沒有變化,你會多買橙子,不買蘋果。一種物品價格下降,相當于你實際收入提高,你會多買這種物品,獲得更多的滿足,經濟學家把這叫替代效應。生活中,替代效應非常普遍。生活用品大多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我們從經濟實惠的原則出發安排生活。蘿卜貴了多吃白菜,大米貴了多吃面條。買不起真名牌,用仿名牌替代。有時替代效應與價格無關,比如發生禽流感后,雞蛋和雞肉就很少有人買,用豬肉等來替代。

      一般來說,越是難以替代的物品,價格越昂貴;產品的技術含量越高,價格越高;彩電必須是廠家才能生產,而饅頭誰家都會做。藝術品價格高昂,幾乎找不到替代品。

      《清明上河圖》只有一幅,所以,成為國之瑰寶,價值連城。

      在企業,有技術,有才能的人,就是香餑餑,老板見了,又是笑臉,又是加薪,生怕他們跳槽,因為這種人太少,找到一個能夠替代的,非常不易。對于管理人才來說,企業更為珍惜。如果企業不重視研發人員,他們掌握企業核心技術,完全有可能被其它企業重金挖走,正是因為普通員工的替代品多,因此,他們的工資與技術層、管理層差距很大。所以,你對著名企業CE0的百萬元年薪,不要吃驚,更不要不平,想獲得與他們同樣的待遇,就要先讓自己具有與他們同樣的不可替代性。

      許多人有一種慨嘆,剛進公司時,老板如何器重自己,當他把才華全部奉獻出來的時候,末日也就來了。

      按情理說,對公司作出貢獻的員工,應當受到尊重和妥善安置,過河拆橋的老板,確實沒有良心。從另一個方面說,也是替代效應在發揮的作用。你能進公司,是老板挑出來的人才,無可替代,老板當然器重,在公司發展的過程中,一旦你的才能用盡,老板就要另請高明。

      市場是無情的,面對員工的停步不前,如果老板不讓新員工替代,市場就會讓別的企業替代這個企業。市場優勝劣汰企業,企業也在優勝劣汰員工,你想保住職位,得到升遷,必須不斷地學習“充電”。企業間的競爭,就是讓自己的產品替代別人的產品,企業不斷推陳出新,讓自己的產品更加超前,不被別的企業產品所替代。

      在這個處處充滿競爭的社會里,誰能做到無可替代,誰就是王者。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適合發朋友圈的人生
    • 本类最新
    • 精品图文
    • 时尚
    • 新闻
    • 生活
    • 视觉
    • 微爱
      栏目ID=88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头条推荐

    热门推荐

    特别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