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必修一必背知識點
歷史,或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高中歷史必修一必背知識點,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一、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
1、概念及其相互關系:
專制制度(中央的決策方式):皇帝個人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從決策到行使軍政大權,都具有隨意性和獨斷性。 中央集權(相對于地方分權而言):全國各種軍政大權歸屬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執行中央的政令。
專制主義與中央集權有密切的關系,不能把它們截然分開。在中國歷史上往往是皇帝代表了政權,中央集權就是以皇帝為中心,皇帝可以在中央高度地壟斷一切權利。包括秦漢在內,我國封建社會基本的國家形式就是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緊密聯系,皇帝個人既體現了專制主義,又反映了中央集權的貫徹。
2、形成原因和條件:
原因:A、經濟上:是維護封建經濟基礎的需要;B、政治上:隨著經濟力量的增長,新興地主階級迫切要求建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以維護其政治和經濟利益;同時也是鞏固國家統一的需要;C、思想上:戰國時法家韓非子關于中央集權和法制的思想,為秦建立中央集權制奠定了理論基礎;D、實踐上:戰國時商鞅變法,初步確立了君主集權的政治體制,其中地方上建立縣制的規定,強化了國君在政治上對國家統一的權力。這為秦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提供了成功的經驗。
客觀條件:A、春秋戰國的混亂局面和周王室的軟弱無力是歷史的教訓,也是這種制度產生的客觀歷史背景;B、秦的統一和強盛。
3、演變歷程:(1)、戰國時期:初步形成 (各國的變法運動、法家提出的中央集權和依法治國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統的中央集權理論);
(2)、秦朝:正式建立(秦朝建立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3)、西漢:空前加強 (漢承秦制、有因有革);
(4)、東漢:進一步加強(加強監察制度等);
(5)、隋唐: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度);
(6)、北宋:強化(北宋采取措施,使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得以強化);
(7)、元朝:新發展(中央的中書省、宣政院和樞密院、地方的行省制度);
(8)、明清:達到頂峰(明朝時君主專制空前強化的措施、清朝時增設軍機處和大興文字獄等);
(9)、反君主專制民主思想的產生(李贄、黃宗羲等)。
(10)、結束: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4、特點、功能和作用:
(1)、特點:皇權至高無上;地方絕對服從中央,中央絕對聽命于皇帝;
(2)、功能:壓迫、剝削和鎮壓人民的功能;維護國家統一和抵御外辱的功能;組織修建大型工程和治理嚴重水患等功能。
(3)、作用:A、進步性: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發展;有效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從事大規模的生產活動和經濟建設,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在統一的環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區經濟文化交流和我國古代文明的持久不衰;保證了中外正常的經濟文化交流;在明清時期還為抵御外敵入侵提供了保證。 B、消極性:導致了思想禁錮和文化專制主義,使科技的運用和發展受到抑制;皇權專制極易形成暴政、腐 朽現象,是阻礙歷史發展的因素;在資本主義萌芽以后它還束縛和阻礙了資本主義的萌芽與發展,延緩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5、認識:A、發展趨勢:一是不斷調整、改革中央行政機構,削弱相權,以加強皇權;二是不斷調整改革地方行政機構,加強中央對地方,特別是對邊疆地區的嚴密管轄;三是對人們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強。B、產生根源:理論上來源于法家思想;實踐上是封建國家鞏固統治的需要,也是維護封建經濟基礎的需要 。
二、我國封建社會的中央行政制度
1、三公九卿制:
(1)、形成和演變:A、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后,在確立皇權至上的基礎上,建立起三公九卿制,在中央設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B、漢承秦制,漢朝繼續沿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只是在某些官職在名稱上有所變化,職權范圍變化不大。
(2)、影響:秦漢時期的三公九卿制的確立和完善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和發展開創了新的局面,對以后歷代王朝的政治體制產生了深遠影響。
2、三省六部制
(1)、形成和演變: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在繼承魏晉以來中央行政制度的基礎上創立的,唐朝延用并完善。三省長官都是宰相,他們相互牽制和制約,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宋元明清時期在沿用的基礎上稍有變化,但變化了只是局限于形式。(2)、影響:以三省六部制為核心的中央行政制度的建立,表明我國古代封建國家的官僚制度完全趨于成熟。該制度有效地分割了相權,加強了皇權,使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這一制度對后世影響巨大,唐朝以后的中央行政機構的格局一直沒有發生重大變化。
3、上述兩種制度的主要區別:
(1)、確立和盛行的時代不同:三公九卿制確立于秦朝,盛行于漢;三省六部制確立于隋朝,盛行于唐。 (2)、內部結構不同:三公九卿制是綜合性的中央行政機構,其中行政、軍事和監察等權力融為一體,皇帝的家政與國政混為一談;三省六部制則是集決策、審議、行政為一體的中央行政機構。(3)、丞相的組成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中,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有相對獨立的決策權、審議權和行政權;三省六部制中,由于三者長官都是宰相,使相權一分為三,從而加強的皇權。(4)、作用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的.確立,使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建立并趨向鞏固;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則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
三、我國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1、分封制:①、經濟基礎:井田制;②、受封的諸侯王在自己的領地內具有行政、軍事、經濟上的相對獨立性;③、作用:
2、郡縣制:
(1)、起源于春秋初期。秦統一全國后,這種制度在全國推廣,并被后世所沿用,對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郡縣制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重要組成部份,是我國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與分封制不同,郡守與縣令不是世襲,而是由皇帝直接任免,各郡縣在政治、經濟上沒有獨立性,也沒有自己的軍隊。所以郡縣制的實施從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社會秩序的安定和經濟的發展。
3、郡縣制與封國制并行制 漢初在地方推行。封國分王國和侯國兩級。王國名義上受朝廷節制,實際上與割據無異。形成了王國問題。侯國相當于縣,受所在郡監督。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和“附益法”,解決了王國問題。
4、行省制度 開始于元朝。行省制度適應了元朝疆域遼闊的統治需要,鞏固和發展了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行省制度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四、我國選官(才)制度的演變
1、世襲制;軍功受爵;
2、察舉制度 兩漢時期,為適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封建國家統治的需要,漢朝建立和發展了一整套選撥人才的選官制度。包括察舉和征召等內容。選官標準:前期是才能和品德,后期卻變成門第望族。九品中正制
3、科舉制度
(1)、隋唐時期:創立和完善:A、隋文帝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員;隋煬帝時,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B、唐朝時:①、貞觀時,增加了科舉考試科目,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②、武則天時,大量增加科舉取士的人數,還首創了武舉和殿試。③、開元年間,任用高 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以后成了定制。C、評價:科舉制的創立是封建社會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它起到了抑制門閥、擴大封建統治基礎、加強中央集權等作用。
(2)、北宋時:發展:①、北宋初期:A、考試分鄉試、省試和殿試三級;B、嚴格規定了科舉考試的程序,殿試成為定制;C、考試科目逐漸減少,進士科成為最主要的考試科目;D、在考試方法上實行糊名法;
②、北宋中期:王安石變法時又改革科舉考試:廢:…;改:…;設:…。
(3)、明朝時:八股取士:科舉試卷只能從儒家的四書五經中命題。
(4)、清朝時:A、戊戌變法時:改革科舉制度,廢除八股取士;B、1905年,清政府廢除了科舉制度。
4、高考:1977年,我國恢復高考制度。
五、我國古代的監察制度
1、御史大夫:秦朝所設的“三公”之一,(職能)
2、刺史制度:西漢武帝在全國設十三個州,每州設刺史1名進行監察。刺史級別不高,但代表中央,可以監察諸侯王和地方高 官。東漢刺史權力進一步加強,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權和軍權,成為州的最高長官。
3、通判:北宋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在地方設通判,負責監督知州,兩者相互牽制。
4、御史臺:元朝設立的最高監察機關。
5、提刑按察使司:明朝設立提刑按察使,分管地方監察和司法。
6、廠衛錦衣衛機構錦衣衛負責輯捕、刑獄之事,監視、偵察官民的不法行為。它直接則皇帝指揮,不受政府司法部門的管轄。后來,東廠和西廠則宦官統領,皇帝直接控制。
【高中歷史必修一必背知識點】相關文章:
1.中考政治必背知識點
2.小升初語文基礎題必背知識點
3.中國戲曲學院必背知識點
4.2016年注會稅法必背知識點
5.小升初英語必背10個知識點
6.2017護士資格考試必背知識點
7.會計從業考試《財經法規》必背知識點
8.會計軟件的運行環境必背知識點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 上一篇:小企業財務管理制度范文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