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言 → 美文
教學反思范文10篇 教學反思精選
日期:2023-03-03 02:32:56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网络资源
教學反思 時間:2021-06-18 10:05:16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为你推荐:
  • 簡短的傷心語錄
  • 教學反思 時間:2021-06-18 10:05:16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教學反思

      一、教師應反思的以下三種重要成分

      1、認知成分指教師如何加工信息和做出決策。在人的頭腦中,大量的相互關聯的有關事實、概念、概括和經驗的信息被組織成一定的網絡,成為圖式,可以有效儲存和快速提取,構成了個體理解世界的基礎。有人對專家教師和新教師對課堂事件的解釋做了對比研究,結果表明,專家教師在教學決策過程中體現出更深刻的、具有豐富聯系的圖式。這些圖式使得他們能夠準確判斷哪些事件是值得關注的,并從記憶中提取出有關的信息,以便選擇最恰當的反應策略,這是使得他們能夠自動化地處理各種問題的基礎。

      2、批判成分指驅動思維過程的基礎,包括經驗、信念、社會政治取向以及教師的目標等,更強調價值觀和道德成分,比如教育目標是否合理,教育策略和材料中所隱含的平等與權力問題等。它影響到教師對情境的理解,影響到關注的問題以及問題的解決方式。研究者發現,反思過程中,教師不再像以往只關注解決問題,而是更關注提出問題,他們對這些沒有確定答案的、非線性的問題更感興趣。

      3、教師的陳述。有人提出,要反映教師自己的聲音,它包括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寫作、交談的方式,他們用來解釋和改進自己課堂教學的解釋系統,這些就是教師的陳述的基本成分。它可能包含一些認知成分和批判成分,但重點是指教師對做出各種教學策略的情境的解釋,這種解釋可以使教師更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教學決策過程。

      二、教學反思的方法

      1、反思日記

      在一天的教學工作結束后,要求教師寫下自己的經驗,并與其指導教師共同分析。

      2、詳細描述

      教師相互觀摩彼此的教學,詳細描述他們所看到的情景,對此進行討論分析。

      3、實際討論

      來自不同學校的教師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課堂上發生的問題,然后共同討論解決的辦法,最后得到的方案為所有教師及其他學校所共享。

      4、行動研究

      為弄明白課堂上遇到的問題的實質,探索用以改進教學的行動方案,教師以及研究者合作進行調查和實驗研究。它不同于研究者由于外部進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則的研究,而是直接著眼于教學實踐的改進。

      5、學生反饋

      課后深入到學生當中去,通過特定的問題和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找出一些實際存在的問題,把握學生的學習程度,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制定出相應的教學預案。

      三、教學反思(范文35篇)

      教學反思包括教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教學后反思。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教學反思(范文3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學反思1——《解方程》教學反思

      《解方程》這部分內容,是數與代數領域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代數”教學的起始單元,對于滲透與發展學生的代數思想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在開課時,通過復習哪些是方程,鞏固方程的含義,為后面教學作鋪墊。

      教學時,我讓學生自己說出推想過程,一邊板書,一邊指出解題的想法,然后著重講解檢驗的方法及書寫格式,并在后面的鞏固練習當中加入口答檢驗,根據課本上的“注意”強調說明雖然不要求每題都寫出檢驗,但都要口算進行檢驗,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出示概念時,先讓學生自學了概念。自學完概念后,應讓學生對兩概念講講自己的理解,自己勾畫出重點字,然后才是教師對概念重點的強調,這樣更能區分兩概念不同的含義,對難點的突破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將易混易錯的地方,清楚理解后,明確兩概念的區別,這點在課上忽略了。

      在后面的反饋練習時,因前面例題的格式講的還不夠明確,所以練習時有點反復,但在后面的練習中學生已完全掌握。鞏固練習的層次很好,由易到難,對學生的學習有突破,學生完成的正確率也很高。

      這節課整體來說我比較滿意,對于細節上的處理。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更加注意,使教學更加嚴謹,也會更注意教材的研讀,爭取上一節完美的好課。

      教學反思2——《愛護書籍》教學反思

      “愛護書籍”是本單元主體課文,寫了魯迅小時候愛護書籍的故事。課文從“愛讀書、保存書、愛護書”幾個部份再現了魯迅先生的愛書好德。課文旨在引導學生樹立愛護書籍的意識,養成用功讀書,珍惜工夫的良好習慣。

      目前孩子的家庭生活生計前提皆很優越,家長盡可能知足孩子對學習用品的要供。多數孩子不懂得珍惜、庇護學習和生活生計用品,孩子們缺乏治理自己工具的意識,“愛護書籍”中魯迅從小愛護書籍的做法給學生樹立了學習的榜樣,是一篇很好的教育素材。講授時,以讀為主,讀中感悟,讀中理解,教學反思《《愛護書籍》教學反思》。品詞賞句,抓住人物愛讀書、保存書、愛護書的好品量、好習慣來學習魯迅愛書的精神和干事認真的態度。使學生樹立愛護書籍的意識,主動愛護書籍。

      學完課文后,引導學生此后你怎樣庇護書,愛護書?把自己的設法寫下來與同學交流。這樣既培養了寫話能力,又進一步學會了愛護書、庇護書的方法。

      在初讀感知課文首要內容時,引導學生找出概括課文首要內容的句子:“魯迅小時候,把書看得比什么皆寶貴。”以此為主線貫穿學文的始終。在品詞析句,理解感悟課文內容時,引導學生抓住魯迅愛讀書、愛護書的事例來學習魯迅愛書勝過親情,勝過財寶,勝過生活生計中的統統。使學生從中感悟到我們應當愛護書,學會保存書。

      本節課存在不敷之處,由于教師籌辦不敷,課堂說話缺乏連貫性。在當前的講授中我會努力專研,與長補短,不斷學習,不斷進步!

      教學反思3——《搭石》教學反思

      《搭石》這一課,我進行了認真的備課,搭石教學反思。當我捧讀課文,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映入眼簾:秋涼在即,人們精心挑選石頭擺放在小溪中,幾番精心踩踏;急著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才肯離去;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序,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兩個人面對面過溪,招手禮讓,閑話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負過溪……

      課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字里行間洋溢著鄉村的生活氣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種看得見的美和看不見的美在文本中和諧共生。根據本文特點,結合新的課程理念,本課在教學時我注重以人為本,以讀為本。采取情境體驗式教學法,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搭石,構成家鄉的一道風景。”這一主題,教學中以學生自讀自悟為基礎,注重引導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體驗、感悟,在讀中積累、內化,在讀中欣賞、升華。把“美”這條主線,貫穿于課堂始終。

      讓學生通過這些畫面的體會,自然地感受到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時,學習最后一段,并通過背景介紹,使學生進一步感受搭石默默無聞的美,情感又進一步得到升華。

      教學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在詞句教學時,我不光引導學生了解意思,還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聯系上下文理解,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在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基本功綜合訓練的同時,要注重對學生關愛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導。比如在朗讀中潛移默化,在過渡語、小結語、激情語中滲透。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勤勞是美、助人是美、謙讓是美、和諧是美、美就在我們的心里,只要我們奉獻了愛,我們的生活就充滿了美。

      在教學中,盡管我想把同事們集體的智慧最大限度的體現在課堂中。但是,整堂課上了下來后,也留下了很多的遺憾:整堂課自己給學生的空間還不夠,因此,便有了整堂課都希望學生順應自己的思維方式,害怕學生在課堂上生成與自己思維截然不同的新模式。如在教學從人們走搭石的畫面中體會家鄉的一道風景時,我總喜歡讓學生按順序交流,不想讓學生跳出我的思維方式,因此便有了課堂上,自己在瀏覽孩子們讀書勾畫的情況時,特意尋找按順序勾畫的孩子來首先來發言交流,這樣就讓孩子們的思維順應了我的思維方式。

      教學反思4——《相遇》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相遇問題,要求會用線段圖分析簡單實際問題的數量關系,提高用方程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重點是會列方程解決相遇問題中求相遇時間的問題,難點是相遇問題相等關系的抽象,對同時相遇的理解。

      教學之后產生了一些想法:

      1、情境的創設能吸引學生,引導學生將生活問題轉化成數學問題,學生比較容易理解“相遇”,并能自主地分析并嘗試解決問題,本著“從生活入手—抽象成數學問題——嘗試解決方案—應用生成的知識解決更多問題“的思路展開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并嘗試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教學中較為充分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教師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在觀察、思考中明確問題的產生,經歷嘗試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從而獲得到成功的體驗。尤其是在得到用列方程方法解決相遇問題的最初步驟,我較大地利用了直觀的演示作用,學生容易理解“相遇”的數量關系,整個過程在教師的“主導”,充分發揮了學生自我思考、探索、思辯的作用。但是,由于本人的教學水平不高,本課時的教學也存在一些遺憾。

      1、比如在如何引導學生發現解決相遇時間的方案中,學生能很好地利用等量關系式列方程,但在列方程時,部分學生沒有很好地將方程的格式寫好,特別是“解和設”,我在評比時雖然注意到這個問題,但沒有重點進行評講,結果導致后邊的練習也出現了這種現象,學生由于模仿性強,所以教師更應該小心謹慎,畫線段圖也是一樣。

      2、另外本節課的教學,由于時間掌握得不夠好,在學生板書例題的解法后,我沒有再展開來講,介紹別的解法,(40+60)X=40,例如算術法,40÷(40+60)等,沒有讓學生更好地發散思維,沒有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順思維與逆思維解法的區別。

      教學反思5——《鞋》教學反思

      《鞋》,這是一篇文字優美而又富有童趣的小文章。作者從一家人穿的鞋子的角度,巧妙地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美滿、幸福、忙碌的家庭。表現了作者對美好家庭的贊美。作為一年級上學期來教學這篇課文,我把識字教學作為了重點,因為識字是寫作和閱讀的基礎,也是學習能力的基礎。縱觀這節識字課,自己還是在設計和實施上花了很多心思和工夫的。大家都說識字課有個固定的模式,按套路上就可以了,其實不然,墨守成規會使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下面結合這節課和自己這一階段的識字教學談幾點感受:

      一、方法重在實

      說到識字方法,真可謂百花齊放,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大家都為尋找有效的識字方法傷透了腦筋,對于剛剛送完五年級摸不著頭緒的我來說更是無章可循,所以第一步是學,也就是“照葫蘆畫瓢”。看遍了所有識字教師的識字課堂實錄,把自己可以學得來的方法一一記錄下來,然后進行了有效整合,重新設計了環節,依據孩子的認知特點,把每一步的訓練落到實處,每一個環節做到扎實有效,不流于形式。這樣訓練了一段時間,孩子們對字特別敏感了,學習識字的欲望也越來越強烈。

      1、利用游戲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抽象文字的興趣。

      興趣是激發兒童從事學習的動力。游戲是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兒童喜歡模仿,喜歡重復,喜歡表現。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游戲的形式調動學生識字的興趣,如:猜謎語,請教小老師、找朋友……并充分利用小字卡的作用,使字卡真正成為幫助孩子識字的樂園,大家在“擺長龍”“火眼金睛”“送字卡回家”中感受到了游戲的樂趣,對識字就會興趣盎然。

      2、聘請“小老師”,打造多元鞏固。

      課堂上要讓孩子在短時間熟記每一個生字是很難的。只有讓孩子反復與生字碰面才能增強記憶。于是我采用聘任“小老師”的方法,學生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剛學的(甚至是未教的)生字,就讓他讀給其他同學聽,并聘任其為“小老師”,可以在教其他同學的過程中再次熟悉所有生字,學習主動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二、方法重在巧

      識字兩個月后,孩子們對漢字的敏感又給識字課堂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想要使識字課堂再上一個新的臺階,更高效地在35分鐘里達到識字目的,同時培養語感,為下一階段的寫做準備。于是以后必須增大讀說的空間,所以巧用識字方法是我對課堂新的方向。雖然識字環節會有所減少,但質量不能降低,因此在方法上一定要巧妙靈活,于是,我開始在不同語境中反復識字和利用口令化教學來提高學生識字興趣、

      1、不同語境中識字

      直接的生字教學、詞語帶讀直接放回文本誦讀課文都是讓孩子識記生字的好方法,但是如何檢驗孩子脫離文本后,是否還能熟練認讀并再次鞏固識記效果,我采取了在不同語境中讓孩子反復練讀的方法,教師創設孩子們喜歡的由生字組成的簡單句子練讀,比如出示句子“一年級五班是個溫暖的港灣”,既增強了孩子們對自己班級的榮譽感,又復習了“溫”“暖”“港”“灣”這4個生字的認讀,何樂而不為呢?

      2、有效的口令化教學

      一年級上學期,由于學生的年齡小、自控能力差,簡單的說教所起的作用往往不大。在剛開學的一段日子里,面對嘰嘰喳喳的孩子和大量的生字任務,我真是不知所措,不知道該怎么讓孩子輕松、愉快的樂于接受大量的生字,口令化教學給了我最大的教學空間。有效的口令能夠讓孩子明白自己接下來應該做什么,怎么做,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通過口令把各項訓練落到實處,讓我們的孩子盡快步入正軌。

      三、不足之處

      1、課堂求全

      自己的老毛病自己最清楚,可總是事后諸葛亮,其實一節課上總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課堂是孩子們的,要讓他們在課堂上充分地表達,通過自己努力去解決出現的問題,就要給他們更多的空間,教學設計實施的不完整,課堂生成的問題改變了最初的設計……這都是很正常的,但我總想把最初的設計實施完成,一心希望課堂流暢準時,表現急躁,所以常常控制孩子們自由表達的時間,這樣往往把孩子們的興趣從沸點降到了冰點,這是自己經常出現的問題,當然在這節課上也不例外。

      2、缺少教學機智

      對于學生課堂生成的問題還是缺少機智果斷的總結和引導,總是佩服很多老師行云流水般的轉折起伏,自己卻總是望而生嘆,其實優秀教師的教學機智是對文本的深度解讀,精心研究后的胸有成竹,總是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太對了,10分鐘備課和幾個小時的細致研究絕對不是一個效果,作為教師教學機智是歷練出來的,方法是在不斷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能力也是在自己的虛心學習中培養出來的,我深信這一點。

      如今,我漸漸感受到了教師們常說的兩個字:幸福!看著孩子們在自己的帶領下一天天進步,愛上了學習,愛上了讀書,愛上了寫作,我只想說:“讓幸福延續,讓幸福相隨!

      教學反思6——《小蝦》教學反思

      《小蝦》這篇課文是人教版小語教材三年級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一篇寫小蝦生活習性的文章。通過我觀察小蝦吃食、打架等細節的描寫,突出了小蝦有趣、脾氣不好兩個特點,抒發了我對小蝦的喜愛之情。

      課文比較淺顯易懂,以生為本、以讀為本、以教會學生學習方法為目標,通過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使學生在讀中理解詞語,積累詞語,體會小蝦的特點,感悟作者的喜愛之情。抓詞抓句,理解感悟。

      “課堂是學生、教師、文本的對話過程”,為加強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在教學中圍繞四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抓住重點詞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感悟,如在感悟中引導學生抓住段落的中心句體會。在體會“小蝦有趣”這一特點時抓住“后退、碰、捧著吃”等小蝦吃東西時的動作。而體會小蝦“脾氣不好”時抓住“一張一張、一翹一翹、一突一突”等詞語體會小蝦的特點,感受小蝦的可愛,體會作者的喜愛之情。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在教學時,結合課文內容,在理解內容的同時,注重語言的訓練。在學生學習“十分自在”一段內容,以“還有的……”進行排比句式訓練。在全文學習之后,給學生提供各種動物圖片,請學生聯系實際說說自己觀察的小動物的有趣的情形,通過這樣不同層次的語言訓練,使學生在積累與運用中發展學生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因此在教學中立足于學生的發展,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學習空間,搭建展示平臺。學習課文時從學生的興趣出發,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從而使學生更積極主動的投入學習。在學習中采取自主讀悟,合作交流的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獨立品悟的基礎上彼此交流,相互補充,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與感悟。

      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不但擴大學生的視野,促進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思維的擴展,也為學生的說寫表達提供素材。在教學中,我充分發揮電教手段的優勢,利用畫面使學生觀察小蝦的活動,欣賞動物的圖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引導學生結合畫面內容進行表達,從而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本課的教學中,還存在一些不足。在這篇文章中,小蝦吃食時的動作描寫,很好的表現了小蝦吃食時的謹慎。可是,我卻只停留在了抓住幾個寫順序的詞語上,到底作者怎樣生動地刻畫出小蝦吃食的過程,我并沒有透過我的教學讓學生去體會到。小蝦吃食的與眾不同正是這篇課文的精妙之處,如果能讓孩子體會出來,那孩子去寫自己的作文時,他們一定能比較容易感受到抓住特點來描寫的方法了。在教學中,孩子們的朗讀,反映出我自己的閱讀教學沒有讓孩子真正理解,沒有把小蝦的有趣之處讓孩子發自內心的感受到,所以,讀的不理想。

      教學反思7——《壓強》教學反思

      今天上了《壓強》這節課,袁老師來給我和蘭甜甜指導,每人各上兩節課,過程很折磨但是真的受益匪淺。

      周末接到袁老師要來聽課的通知,電燈熬油的做學案,做課件,理清思路,周一早上急急忙忙準備實驗,自認為準備還算充分,上過一課,自認為還算順利,只是覺得學生不是很活躍不是很配合,但還是沒有發現問題所在,袁老師幾番點評之后,恍然大悟。

      袁老師指出了兩個大的問題,問題一是關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問題。我們課堂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會,讓學生有求知欲望,讓他跟你“要”知識,而我卻更多的把精力放在了制作學案,完成學案,完成教學任務,讓課堂的知識點完整上,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停留在接受的層次上,他們并不興奮,并不渴望得到知識。如關于壓力作用效果的引入,我的做法是,讓學生觀察圖片,也可以自己嘗試圖3的實驗,完成學案中活動一的內容。很好的一個激發學生興趣的機會就這樣被完成學案的任務性給抹殺了,按氣球,按筆,都是為了完成學案上的任務,而不是體驗這種感覺,我本末倒置了,正像那句經常被說的話,我們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同樣,我們是用學案教,而不是完成學案。袁老師指導之后,下午的課上完,頓覺神清氣爽,學生完全被我提出的一個個問題吸引,能感覺到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我突然就覺得,同樣是上午的設計,老師只不過變換了問法,創設了一點點小懸念,效果就完全不同,比如在學生整理了壓強的基本知識之后,上午我就是直接介紹1PA是多大,壓強的意義是什么。下午就是以提問的方式,關于壓強,你還有什么問題想問老師嗎?學生果然問不出來,老師這個時候再說,“你們覺得都理解了,那我問你們一個吧,你知道1Pa是多大嗎”這樣一問,學生的好奇心馬上就上來了,比之前的效果要好很多。但是下午在這個地方的教學仍然可以繼續做深做大,但是由于準備時間還是較短,一些問題沒有跟上,就過去了(比如關于將課前圖片拿出來分析壓強大小,幫助學生理解壓強)

      第二個大問題,是關于如何根據學生上課的反應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的問題。上午課學生的反應讓我不舒服,但是在袁老師點評之前,我并沒有想到這是由于我提問的方式和教學設計的不得當造成的。比如小組匯報的時候老師給出了一些提示,要從哪些方面匯報,我自認為提示的很細致,但是實際上,學生并不會回答,而且這樣的結果造成了學生在匯報的時候是回答問題,而不是在演示和講解實驗,下午在重新上這個課的時候,我把問題進行了修改,把中間匯報的提示由考點改成了“你進行了怎樣的操作,觀察到了什么現象,通過對現象的分析,你能得出什么結論”提示很籠統,但是學生匯報的比上午要更順利。而教師想要的那些“考點”完全可以利用點評這個好的機會和平臺,這時候的點評學生不僅能聽得進去,而且老師可以從學生的匯報中發現問題,更加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但是這樣做就要求教師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以前總是覺得,學生匯報的環節老師不需要準備什么,現在越來越覺得,其實小組匯報的環節才是教師需要下功夫最多的環節。

      1、任務布置要明確清晰,讓學生知道應該做什么,記錄什么;

      2、教師心里必須要很清楚,希望學生匯報出哪些內容,如果匯報不出來怎樣引導;

      3、教師心里要很清楚,學生匯報的時候會有哪些不同的層次,我希望他們達到什么樣的高度,這些教師提前都應該預設好,這個環節其實也是設計中最難的;

      4、教師的點評要有升華提升的作用,一些學生做不到或者想不到的問題,教師要幫助學生提升。如實驗的科學性問題,實驗的次數問題等等。

      本節課學生反應不好的除了探究實驗部分,就是壓強的應用部分,而這兩部分恰恰是本節課的重點。關于增大減小壓強的方法,上午我帶著學生從公式分析了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然后就讓他們分析學案上的幾張圖片分別屬于增大還是減小壓強。我是采用了小組合作的方式,難度稍微降低,而甜甜的課上讓學生自己去說,學生幾乎答不上來。袁老師指導后我們知道了,是我們的設計出了問題,學生對于壓強的概念本就陌生,而且壓強并不像摩擦力那樣常見,那樣好理解,所以學生答不上來是正常的,那么這個時候老師的作用就應該體現出來了,老師可以從理論上分析了方法之后,舉些生活中增大和減小壓強的例子,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感受所學知識的實用性,知道壓強是有用的,另一方面又幫助學生把理論和實際的橋梁建立起來,如果想讓學生更好的分析,在前面壓強的概念教學時,應該把對壓強的理解做透,怎么判斷壓強是大還是小,是增大了還是減小了?應該看被壓物體的形變程度。可見,一個重點的完成和一個難點的突破,并不是只要把這個知識點多講即可,而是應該注意前后的聯系,尤其是要將概念性的知識講透,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很多內容的教學都能輕松很多,效果還會更好。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就要主要鍛煉自己利用評價的機會進行教學的能力,和從學生的角度思考教學,這兩方面去提高自己。

      教學反思8——《童趣》教學反思

      今天上的課文是《童趣》,這是一篇文言文,也是初中的第一篇文言文。文言文的教學,有的認為依然要側重基礎知識的傳授,有的則認為應該弱化基礎知識,而要側重讓學生去體驗課文。通過這次《童趣》的教學,我發現了很多問題,這里我簡單的來說一說。

      1、我這次采用的教學方式依然是以老師的講授為主。這種教學方式的弊端大家已經有目共睹,但還是作為一種主要的教學方式在實行,這與新課改的精神是違背的,也是不科學的。在課堂上我問同學們:“你們覺得文言文好學嗎?喜歡學嗎?”結果全班同學異口同聲地告訴我“不好學,不喜歡”。我想這是學生心里真正的呼聲,但是我們教師卻是經常忽略了他們的心聲,依然按照我們自己的意念來教學。這里面可能有很多復雜的原因,最重要的一點是因為我想盡量多的讓學生們掌握知識點。但是我覺得如何讓學生愛上文言文才是最關鍵的,要讓他們從被動接受變成主動學習,這樣我們的教學就算是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在課堂上,我盡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比如導語的設計,圖片的展示,提出一些問題,講一些故事,對學生的回答積極肯定等等。但還是覺得這樣不夠,因為一旦涉及到知識點的時候,我就覺得有些力不從心,因為我無法讓知識點的講授變得更為生動,更為形象,我想這是我個人的問題,尤其是對我這新老師來說。

      2、這是一篇充滿趣味和想象的文章,應該可以讓學生成為主角,讓學生去體驗文章里面的樂趣,因為他們才剛剛度過自己的童年,對于自己童年時的一些趣事還是記憶猶新的。如果能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趣事談談童年的一些感受,再讓他們去體驗作者當年的樂趣,或許效果會更好。但是實際上這堂課我大都是在傳授文言知識,而忽視了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覺。這實際上也違背了新課改的精神。學生應該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起到一個主導的作用。所以下節課我會盡量發揮學生主體的積極性,讓同學們更多的參與到學習中,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對文言文的學習慢慢的產生興趣。

      教學反思9——《公輸》教學反思

      教學《公輸》這一課時,我出了很多錯,除了課堂上的意外生成,這和我備課不充分有很大關系。

      一、我自己覺得對這篇課文很熟悉,所以備課時沒有再通讀一遍,只是注重創設一些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的題目。這樣導致自己范讀課文時,錯了好幾個字:把“侮臣者”的“侮”讀成了一聲,雖然我知道讀三聲,但由于以前的習慣,又沒在課本上注音;把“糠糟”讀成了“糟糠”;把“宋無長(zhàng)木”讀成了“宋無長(cháng)木”,因為在我印象中,“長木”的解釋為高大的樹木。看著學生一個個給我指出這些錯誤,我估計我的臉都羞紅了。學生們肯定會得意地說,還給我們范讀?還不如我們讀的好呢。

      二、在導入新課之初,我就給學生們介紹了諸子百家,介紹了墨子的“兼愛”“非攻”思想及寫作背景,但我發現學生聽的不專注,估計是對這些知識很陌生。雖然在七年級的歷史課上學過,但恐怕早忘了,尤其是一些差生。疏通完課文大意后,學生對人物形象也有了大致了解,所以我覺得這個時候再介紹背景及人物思想,比開始學生頭腦中還沒有印象的時候要好。

      三、疏通文意階段,有個學生給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就是墨子說服楚王這一部分,運用了對比和比喻,初見楚王時的順序是:文軒與敝輿,錦繡與短褐,梁肉與糠糟。再次回答時的順序卻變成了文軒與敝輿,粱肉與糠糟,錦繡與短褐。為什么不按一一對應的順序呢?

      這一問把我也問住了,我還從來沒考慮過這個問題。我想了想說,墨子再次回答是按照由大到小的順序,因為要涉及到國土面積、湖泊、樹木,這三類中,車子最大,湖泊的水產品對應食物,所以要按這個順序寫。而初見楚王時可能沒考慮那么多吧,古人寫文章也不一定那么講究。

      說真的,這樣回答我自己也不太滿意,可我也不明白墨子為什么不按一一對應的順序。

      想想這節課真是的,出了不少錯不說,連問題也回答不好。不過也有一點收獲,那就是學生表現的很興奮,活躍,回答問題特別積極,大概是看老師出錯感到高興吧。可找到自信了。看來以后在教學中適當露些破綻也不失為調動學生積極性的一種方法。

      教學反思10——《荷花》教學反思

      《荷花》描寫了公園里盛開了一池美麗的荷花,荷花有各種各樣的姿態以及我看荷花時的感受。抒發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課前,我先讓學生用平時積累的語言形容以前所見到的荷花的樣子,之后用課件呈現荷花圖,那一池婀娜多姿、千姿百態的荷花,深深地吸引了學生,讓學生首先在視覺上感受到荷花的美,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便走進課文,體會這篇課文描寫荷花的優美語言。

      教學這篇課文時,我讓學生在掃清生字障礙后,從文中找出自己認為把荷花寫得很美的句子,讀一讀,想一想荷花美在哪里,作者為什么能把荷花寫得這樣美?在交流時,引導學生體會文中用得好的“冒”字,以此感受作者語言的精到,然后用不同的圖片展示荷花開放的不同狀態,幫助學生更直觀地感受荷花美麗的姿態。通過不同的讀書形式激起學生的讀書興趣,通過個人讀、指名讀、男女生賽讀、齊讀等方式,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荷花的美麗,也幫助學生盡快背誦,這一環節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語言文字美的品位,也促進了學生對優美詞匯的積累。

      教學中,我設計了一個語言訓練的環節:在學習完第二自然段后,我讓學生根據我提供的圖片想象白荷花還會有哪些不同的姿勢,用“有的……好像……”的句式說話,學生有的說出了“有的躲在荷葉下,好像害羞的小姑娘”,有的說“有的一朵靠在另一朵旁邊,好像在說悄悄話”,有的說“有的三段荷花緊挨在一起,像相親相愛的一家人”,有的說“有的荷花歪著頭,像在和蜻蜓說悄悄話”,有的說“有的荷花靠在荷葉上,像在享受溫暖的陽光”?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讓我很驚喜。

      這節課,我借助美麗的圖片,引導學生進入美的境界,在聽說讀寫的訓練中受到熏陶,可以說達到了教師和學生雙贏的目的。

      教學反思11——集合教學反思

      在進行對“集合”這一節的內容進行教學時,我從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教學目標,課前調查分析以及課堂教學現象的深入分析進行了反思。

      由于學生在一年級學習數學時,就已經在運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如學生在學習數數時,把3頂帽子、2朵花、4棵樹用一條封閉的曲線圈起來表示……因此,在教學“數學廣角”例1的知識時,就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經驗,借助學生熟悉的題材,滲透集合的有關思想方法,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利用直觀圖的方式解決問題。

      一、聯系生活實際,體現教學的層次性

      首先通過例題展現完整的集合圖,分別畫出參加語文小組、數學小組的集合圈,再體現交集的意義即有三個同學既參加語文組又參加數學組,幫助學生借助直觀理解數量關系,體會用集合思想解決問題的策略。在練習時,通過讓學生填不完整的集合圖、自己嘗試畫圖分析等,體現“給出元素——只給圖填元素——沒有圖抽象思考”的學習層次,引導學生由直觀過渡到抽象,進一步理解集合思想。在學習資源的選材上,也從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如到商店進貨、學生參加課外興趣小組,水果店賣水果等,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教學方法上,引導學生借助直觀圖,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合作交流,采用多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

      二、借助多媒體優化教學效果

      這節課中教師利用簡單的動畫演示,形象地體現出集合思想的實質——交集的意義,突破了教學難點,促進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

      三、教師要善于引導,善于圍繞教學目標提問

      自始自終關注學生,特別是學困生,更要給予更多的幫助。

      教學反思12——《寒號鳥》教學反思

      《寒號鳥》是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五組課文中的一篇課文。它講述了喜鵲和寒號鳥對待做窩的不同態度和不同結果,說明了好逸惡勞、得過且過是沒有好結果的。在教學中,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進行教學,達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從課題入手,圖片、故事導入

      正式上課以前,在與學生問候以后,出示寒號鳥的掛圖或圖片,然后講了一個關于寒號鳥的小故事。首先讓學生們先從感官上初步認識寒號鳥,然后再從聽覺上感受寒號鳥為什么要哀號,在導入課題的過程中,激發了孩子們學習的興趣,讓他們想要知道寒號鳥名字的由來,以及它為什么如此叫。這樣,就巧妙的從同學們的求知欲望遷移到對課文內容的探索上,自然地引入到課文的學習中去。

      二、識字教學

      我在上新課以前都要求學生自己回家做字卡,在做字卡的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就有一個識字的過程。到第二天上課讓學生運用手中的字卡互相檢測。我再去檢查、糾正就比較容易。而有些詞語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表演,理解如“打哆嗦,冒汗”。又如“寒號鳥,崖縫,當作”中多音字的讀音,特別出示詞語,范讀,為閱讀課文掃清了障礙。

      三、寫字教學

      在這一環節中,我出示了本節課需要掌握的8個生字,首先讓學生觀摩每個生字。小組討論每個生字的結構。然后說一說哪幾個生字比較難寫,教師進行了范寫指導,學生描紅。然后找出簡單的生字,讓小組間合作學習,接著上臺當小老師,給全班同學講。這樣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鞏固了本課學習的生字。但這一環節中我疏忽了對學生所寫的字進行展示點評,以致于學生對自己所寫的字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另外,不能把生字放到課下解決,這個對二年級的孩子來說不現實,識字任務一定要放到課堂上解決。

      我認為在以后教學中我應該努力做好以下幾點:

      1、評價語言不能含糊不清,語速要慢,做到聲情并茂,富有感染力,我認為對于低段學生很重要。其次,本節課的評價機制落實的不到位,在以后的教學中要多注意。

      2、在備課中要反復分析教材,抓準教學的切入點,讓學生和自己更輕松的完成教學任務。

      3、在教學碰到難點,不要急于求成,要循循善誘,把更多的說話時間留給學生,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教學反思13——鴻雁教學反思

      之所以選擇這首歌曲,除了自己非常喜歡這首歌的曲風之外更多的是想挑戰一下自己的課堂,通常公開課習慣選擇活潑能使課堂充滿歡樂氣氛的歌曲,這次特意選了一首優美地、充滿意境的抒情歌曲。

      回顧本節課的得失,心中始終抱有遺憾,或許這就是我們作為教師在成長路上的必經之路吧。這首歌曲優美、抒情同時演唱時又覺豪邁、奔放,對于五年級學生來講要唱好這首歌曲并不容易,首先就是要體會歌曲的內涵,三個關鍵詞的作用很大,能較快的引導學生把握歌曲的情緒,學生在跟琴演唱時也盡力在做,可是始終覺得不是很令人滿意,可能跟自己對學生演唱時的狀態沒有太過關注有關,這是讓自己感覺遺憾的一點。一首歌要唱到極致必然要經過唱熟、唱準、唱美、唱情、唱境幾個階段,當然這需要時間,因為在一節課的時間內我要完成這首歌曲,所以我更多定位在唱熟、唱準的階段,雖然歌曲的情感表達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但是重點難點問題也算基本解決。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在范唱時選擇的是用鋼琴自彈自唱,在后期的評課中老師們給出建議,盡量做到最好的范唱就是用音頻伴奏,專注于演唱,不要自彈自唱,這會分散教師的精力,我們要讓自己的范唱達到最好的標準從而給學生最深刻的印象。

      無論怎么說,我們教師也要以身作則,和學生一樣需要不斷的進步和提高,公開課就是對我們最好的考驗,永遠走在路上,伴著煎熬、伴著磨練,但同時也伴著歌聲、伴著音樂、伴著歡樂……其實這一切都很美好!

      教學反思14——《春筍》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是一篇文字優美、內容新穎的散文,寫的是早晨,草原從睡夢中醒來,牧民們趕著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現了草原一片繁榮興旺的新氣象。

      在導入課文時,我請孩子們聽這首歌描繪的是什么地方:"遼闊的草原,藍藍的天空,潔白的羊群,奔騰的馬兒......就是我的家。"伴隨著優美的歌聲,我從孩子們陶醉的眼神中,察覺到他們向往這個美麗的地方,然后讓他們帶著向往之情去讀課文。

      在教這課時,我把重點放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方面,由于對大多數學生來說,草原是陌生的,我就從學生實際出發,運用多媒體圖片來展現大草原的美麗,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在朗讀的時候,先讓孩子們自由誦讀,然后聽老師范讀。我用飽蘸著感情,極富感染力的語言去描繪,讓孩子們正確把握語氣,讓學生充分地讀課文。

      我利用圖片和音樂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比較抽象的詞語,體會人物的心情與精神。比如,我用一張春天茂密的草原圖來解釋"鋪滿新綠",你看到草原的顏色是什么樣的?(碧綠碧綠,嫩綠的,青青的)草原的草長得怎么樣,多不多呀?(草原的草長得很多,很茂盛)。草原的草剛剛發出新芽,嫩綠嫩綠的,而且到處都是,所以課文中說——(鋪滿新綠)。再如我讓學生聽聽牧羊人的歌聲,讓他們從歡快的歌聲中感受牧民們辛勤勞作時喜悅的心情。

      課文上下來感覺學生讀書的部分還是不夠理想,雖然我自己進行了范讀,也讓學生自己讀,但請學生起來讀的時候還是出現不少字音不準、漏詞斷句的現象。以后在教學生字詞這一塊時還要加強,特別是二類字要反復識記。多給學生讀書的時間,多給予讀書的技巧,充分利用早讀課的時間,培養學生的語感。

      教學反思15——《太陽》教學反思

      今天上《太陽》一課,課前我看了支玉恒老師上這課的課堂實錄,我覺得他讓學生分自然段朗讀時用的招數比我平時好多了,不是簡單的輪讀,而是賽讀。我就準備到班里試試,因為我們班上課發言不積極,每次舉手都是那么幾個學生,換一種方式也許可以取得不同的效果。

      上課時,我基本上還是滿意的,雖然一些我認為較簡單的問題他們很久才回答上來,但他們本身基礎不太好,所以也不能怪他們。絕大多數學生課前都認真預習過了我問學生你們還想讀課文嗎?學生說想讀,我提要求:各自放開聲音讀一遍。然后學習了生字詞。我又問:還想讀課文嗎?學生說想默讀(我原來預設分自然段讀),還是跟著學生的思路吧。我就說:那好,仔細默讀課文,哪兒你讀懂了劃出來,哪兒有問題打問號,順便又多說了一句:不動筆墨不讀書。學生讀得很仔細,反饋時我們概括了課文主要內容:課文寫了太陽遠、大、熱三個特點,太陽和人類的關系密切。然后給課文分段。

      接著學了第一段,分自然段朗讀在這里用上了。我問一同學:射太陽的是誰,她說是后弈,我問他老婆是誰,她說是嫦娥,我又問那他太太是誰,竟答不出來.其它同學也過了一會才想出來。她怎么會反應不過來?是緊張還是害怕?學生的思維真的是不活躍,我有絲無耐。但沒有辦法,這就是我要面對的學生,我不能因為學生的問題就放棄了,我要找到適合他們學習的方法。

      教學反思16——《“0”的突破》教學反思

      《“0”的突破》這是一個激動人心而又令人振奮的故事。許海峰從小酷愛射擊運動,立志要為祖國爭得榮譽。經過長期的艱苦訓練,在第23屆奧運會上,他沉著冷靜,力挫群雄,終于以優異的成績為中國奪得奧運史上的第一枚金牌,實現了中國奧運金牌“零”的突破。

      1、在第一個環節中,讓孩子說說自己搜集到的奧運資料,整個過程中學生特別的活躍,說得也特別的豐富,課堂的氣氛也熱鬧起來了。然后,我出示福娃圖片,更活躍了課堂氣氛。

      2、在學生自學這一環節,我先讓自由朗讀,帶著問題去讀。這樣就充分地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然后,我讓學生代表匯報自己的收獲,給了學生展示自己的平臺,同時,也很巧妙地檢查了學生自課文的情況。讓學生在一種很輕松的情況下交流了自己對課文內容的初步感知。

      3、接下來就是討論和展示環節,在各組進行準備的過程中,我特別的忙碌,我在各組中穿梭,看看他們解決問題的情況,以及各個小組長的分工情況,是或有做到在課堂前我給他們培訓時提到的一定要讓每個孩子都有任務

      4、時間把握上,我沒做好,四十分鐘的課被我上多了10分鐘。但是我卻覺得時間過得可真是快啊!以后在課堂中,我還是得把握好時間,在課堂中盡量讓孩子們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快樂!

      教學反思17——《雪花》教學反思

      我在《雪花》這一課中,我以情感為主線,處處注重對學生情感的感染。主要體現在以下幾處:

      1、在發聲訓練中,我采用畫面對比的形式,讓學生觀察靜態和動態畫面的不同情緒,從而激發學生的想象意識,有針對性地用柔美和有彈性的聲音分別練唱不同情緒的練聲曲,為后面的歌唱做好鋪墊,教學反思《《雪花》教學反思》。

      2、在新課導入中,讓學生回憶飄著雪花的冬景,并伴有柔和的音樂背景,以此刺激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從思維上充分感受嚴冬的氣息,使其沉浸在特定的意境中,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從而展開豐富的想象力,去暢談各自的感受。

      3、藝術處理。當孩子們在學完一首歌曲時,思維已處于相對平穩的狀態,若要讓學生充滿激情地演唱歌曲,必須對其再進行一定的思維刺激,才會促使學生以飽滿的情緒演唱歌曲。因此,我在進行藝術處理時,讓孩子們邊聽歌曲,邊看滾雪球、堆雪人的場景圖片,以此去刺激學生的聽覺、視覺感官,使其產生情感共鳴,從而能聲情并茂地演唱歌曲。一節看似常規的唱歌課,在經過對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創新后,似乎對其潤色不少。學生不僅興趣濃厚,學得輕松,而且很自然地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了主體意識,成了學習的主人。

      教學反思18——《少年閏土》教學反思

      今天課上,我們正講到《少年閏土》,講到閏土名字由來的時候,同學們回答:“因為是閏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親給他取名叫閏土。”“大家知道什么是“五行缺土”嗎?”我問道。“老師,就是命里缺土。”“還有命里缺金的,給孩子直接取名叫金,太土了,家長就給孩子取名叫鑫。”“大家七嘴八舌地說著。”“你們懂得還不少呢?”大家的回答實在出乎我的預料。“五行缺土這是封建迷信的說法,就像閏土一樣,父親給他取了這么好的名字。也沒有改變他的命運,我們大家不必當真。”

      “老師,我命里缺愛。”突然的一聲大喊,使原本熱鬧的課堂安靜下來,原來是調皮鬼王伯之。這個學生兄妹兩個,姐姐在山東大學上學,父親在濟南高校工作,母親在微山上班,父母都忙于工作,對他的照顧少了些,但對他的關心和愛肯定也不少,王伯之學習成績沒問題,是個上進心、自理能力都特別強的孩子,但是在他眼里始終認為父母愛姐姐不愛他,以前我也和他交流過多次,他告訴我,父親看他的眼神和姐姐的都不一樣,今天正好趁此機會,教育全班的孩子。“同學們,我們都是幸福的孩子,因為你們都有爸媽的呵護,有爸媽的孩子都是寶,怎么能說缺愛呢?只不過爸媽愛你的方式不被你接受而已,爸媽的愛你沒感受到而已。”聽了我的解釋,下面的同學紛紛點頭。“一個感受到愛的孩子,他是幸福、快樂、上進的,和同學們的相處是友好的,而那些缺乏愛的孩子,就像一個渾身長刺的刺猬,脾氣暴躁,和同學鬧矛盾不斷,大家看看我們周圍的同學,是不是這樣?所以大家不要輕易發脾氣,那些脾氣暴躁的、經常和大家矛盾不斷的學生其實是很可憐的,因為他們得到的愛少,所以也不會去愛別人,今后我們對他們要多包容,多給他們一點愛,讓他感受到生活的溫暖。”是啊,平時班內總有個別心胸特別狹隘的孩子,過于在意別人的說法,容易受到傷害,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小心眼”。即使是與自己本來無關的事情,也總會覺得是指向自己的,課下和同學們玩鬧,容不得別人,自尊心強,還特別敏感,喜好猜疑,常常無中生有,捕風捉影,或小事變大,甚至有的學生還因此而引發出一些攻擊性行為,所以同學們都對他敬而遠之。

      今天的語文課雖然跑題了,但是作為班主任,時時刻刻都抓住機會育人,對每一個孩子來說,首先是明白做人的道理,教會學生學會愛別人,才會得到別人的愛。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我們的世界充滿快樂平安。

      教學反思19——《糖果真好吃》教學反思

      今天上午我上了一堂音樂活動《糖果真好吃》。我在上課前,想讓幼兒通過感知巧克力是香香的,棒棒糖是長長的,糖果是甜甜的,然后在唱這首歌曲時能以愉快情緒演唱這首歌曲,能想象出糖果真好吃的感覺。

      我發現幼兒通過聞一聞巧克力的味道,看一看棒棒糖的形狀,嘗一嘗糖果的味道能感受到糖果香香的氣味和甜甜的口感,我覺得這里上的還是很好的。可是在唱歌時,在唱“巧克力香香,棒棒糖長長”時,幼兒不能很好的唱對這一句歌詞的旋律。

      剛剛我思考了一下,為什么這一句會幼兒會唱不好呢?我發現,可能我在示范時,沒有考慮到這句歌詞對幼兒有難度,應該在示范時要著重示范,讓幼兒演唱時,可以在這句演唱時,著重演唱,或是幼兒第二次演唱時,給幼兒提要求,給幼兒再范唱一遍,這樣幼兒才能對這句歌詞才能又理解又唱的完整。

      我覺得下次再上音樂課事,應該要給幼兒在演唱歌曲時提要求,和對幼兒可能會覺得難唱的部分做一下更充分的準備。

      教學反思20——《長城》教學反思

      《長城》這課的教學重點是在閱讀中感受長城的氣魄雄偉。難點是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我們作為中國人的驕傲。我就結合預先設定的這些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和課堂實際的效果,學生的所得進行反思:

      1、課堂中我采用了回文教學的設計,引導學生理解“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這句話。那么,這句話就成了我課堂教學中的中心句。接下來,引導學生從遠看長城、近看長城、建造長城的偉大人民三個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這個句子。在教學中,學生對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層層遞進,朗讀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

      2、從遠看長城引導學生體會長城的氣魄雄偉,我是從長城的長和姿態兩個部分入手,運用了地圖和圖片,同時也理解了“崇山峻嶺”、“蜿蜒盤旋”的含義。這個環節的教學真正讓學生體會到了長城就像一條氣魄雄偉的長龍,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3、到了近看長城一部分,我設計從長城條石的大,長城的寬,垛子、瞭望口、射口、城臺的雄偉壯觀去感受長城氣魄雄偉,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有些不理想,自己的講解太多,學生比較被動。如果能再放手,讓學生多讀有感受的語句,相信學生可講之處會更多,所談感受體會也會更充實、深切。

      教學反思21——《草原》教學反思

      新課程標準提倡閱讀教學要加強朗讀、默讀的指導。

      老舍筆下的《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語言美為一體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學中十分重視對學生的朗讀指導。同樣的課文,同樣的段落,先前雖然對學生強調要讀出你喜歡的語氣來,當瑯瑯書聲充溢每一個角落,其神色、聲調,卻不盡人意。后來通過引導讓學生在“讀、思、議、想”的過程中理解了課文內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氣新鮮,天空明朗”,“綠得無邊無際”,“綠油油的草原上飄動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體驗的基礎上,自讀自悟、美讀品悟,學生的情感被激發讀起來抑揚頓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要求,給人美的享受。

      由此可見,認知是情感的基礎,情感是認知的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朗讀,真情能夠流露其中。特別是有的課文、段落或者某些句子含義深刻,學生如果對課文內容沒有理解,情感就不容易參與朗讀。只有學生以語言文字為媒介,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得到生動形象的感受和真切的情感體驗,才能將自己的情感融入課文,和作者的情感交織在一起,達到理想的朗讀效果。這使我想起葉圣陶先生說過“吟詠的時候,對研討所恃,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性成為讀者的東西,這是一種可貴的境界。”

      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那么就會大大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反思22——《認識磁場》教學反思

      《認識磁場》當中的磁場、磁感線教學相對比較抽象,磁場是客觀存在的,但卻看不見,摸不著;是非常抽象的,因此引導學生展開空間想象就顯得很重要,所以必須做好演示實驗,我在上課的過程中利用投影,巧設提問,使學生的觀察方向化。通過改變小磁針位置觀察其指向的變化,通過鐵屑磁化后在磁場的分布感受磁場的存在和磁場的分布。讓學生通過現象去認識磁場。通過演示實驗應當學到探找科學規律的途徑。通過小磁針的不同轉向,說明磁場的存在;通過鐵屑磁化后在磁場的分布形象看到磁體空間磁場的分布。人們為了形象描述磁場想到用一組曲線——磁感線。利用多媒體將現象重復,組合;學生類比理解很快明確各種情況下磁體周圍磁場的分布,并用磁感應線來描述。

      在《探究安培力》和《研究洛倫茲力》的教學以實驗探究為主,在設計過程中教師首先提出問題,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猜想,然后又創設一系列問題情景,啟發學生的思維,學生自己進行探究,充分體現了實驗探究的`新課程標準。在進行安培力的教學時,我們教師沒有直接引出安培力的大小和方向,而是通過指導學生探究實驗,讓學生自行探究、思考、總結。最后由學生自己得出結論。而在《研究洛倫茲力》的教學當中創設一系列的問題情景,提問學生,老師點撥引導,用有關洛倫磁力的知識和高一有關向心力的知識,理論分析得出垂直射入磁場的帶電粒子在洛倫磁力的作用下會做勻速圓周運動。教師在整節課中,通過提出問題→猜想→實驗驗證→理論分析→例題鞏固,讓學生自己分析探究帶電粒子在勻強磁場中的勻速圓周運動,推導粒子運動的軌道半徑和周期公式,再通過分層次的問題設計,理解質譜儀可以測定帶電粒子的質量和在現實中的運用。這一教學過程充分體現了教師著意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體現了新課標要求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功能。

      接受式學習是以書本內容為依據,以課堂教學為主要方式,教師傳授知識,學生聆聽接受。學生的這種接受式學習,在過去的教育實踐當中,的確培養了學生聽話的習慣,在繼承優良傳統、掌握知識、規范行為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國的中小學生基礎知識比較扎實,與接受式學習是分不開的。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過分依賴老師,對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等方面,接受式學習就成為了重要的制約因素。如果在講安培力時我們們教師只是單純講授而不引導學生自己探究和思考那么培養出來的人才也不會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因為將來對人才的要求不再是已經掌握多少知識,而是能否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方法,所以單純的接受式學習很難適應現代社會的教育要求。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主要指的是學生在課堂中自己探索問題的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要處理好學生自主和教師指導的關系,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體驗獲得知識的艱辛及探索過程所帶來的快樂,對于學生個性發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及勇于創新的精神有著深遠的影響。但對于多數學習內容來說,他們不可能自主發現式地進行建構,而為了滿足精神和心靈的渴望,學生又必須有接受式地學習大量的人類文化遺產中的精華,以豐富其精神內涵。所以無論是接受式學習或探究式學習都不是唯一的學習方法,兩者應該相輔相成,各取所長,互相促進在實際教學中,執教者克服上述困難,用最生動的語言最貼切的類比,讓學生能更容易理解本較難理解的物理概念和規律。并保持學習物理的熱情。

      在教學設計中一定要注重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只有學生主體的積極投入。這樣比我們教師單純地對學生進行講授有效多了。學生在學習到就不僅是系統的知識,而是研究的方法、學習的方法,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達到事半功倍。

      教學反思23——《天鵝》教學反思

      《天鵝》是法國作家布封的作品。之所以選取這篇課文作為研究課上的載體,就是本文集中了說明文與散文的所有特點,把說明文寫的典雅脫俗,語言溫婉流暢,是一篇極具欣賞價值的文章。

      北方學生對天鵝沒有過多的了解,課前布置學生搜集有關天鵝的圖片與文章,發現學生們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基本形成。因為學生本身對課外知識具有天然的好奇心。學生們介紹的津津樂道,但是時間有些沒有控制好,充斥了文本賞析的時間。

      對于文本當中的美詞佳句,學生分析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為作者是十七世紀的法國作家,語言表達的方式自然不被學生們所輕易接受,光是單純的積累沒有什么效果。現在想來,應該放手,讓學生們自主探究文本中的句子,把喜歡的句子分析積累,然后在集體匯報中,大家教學相長,效果一定會比老師牽引學生,生澀地要求學生跟進老師的思維與指引要好。

      本課的朗讀指導很到位,學生們的朗讀來源于對天鵝的贊美,讀起來來源于內心感受,所以在課堂上的朗讀掀起了高潮。我決定抽時間再讀布封,了解這位科學家是怎樣把百科全書寫成史詩的。

      教學反思24——《愛蓮說》教學反思

      周敦頤的《愛蓮說》是八年級人教版第五單元的第二篇文言文,內容短小內涵深刻。教學時啟發學生從蓮的特點聯想到君子的品行是本文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教學本文后,反思本次教學活動前后過程,認識到以下三點:

      一、自我調控方面

      時間緊,任務急,精力跟不上。提前一周知道比賽時間,夜間休息就有些失眠多夢,一直持續到抽課當天。抽課后獨自一人準備所有工作,事無巨細獨立完成,直到講課結束,兩天一夜睡眠不足四小時,長時間處于腦袋發脹狀態,直到課講完后一個多小時頭腦才感覺清晰,憋悶感才消失。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一是自我調控能力差,抗壓能力差;二是平時教學研討精細度不夠,對不同文體的缺少分析對比性研究,沒能形成風格鮮明的自我教學特色。

      二、教學理念方面

      上課時,這是一篇已學過的文言文。那考察什么呢?評課老師說:考察如何舊課新教。我追問了一句,評課老師回答,例如:字詞處理上巧變為復習鞏固、搶答形式等。我的理解:那就是教學組織形式上的“創新”。而我想的是,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從教學模式上變,如何能真正做到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去學會思考、學習表達。

      平時上課,很多學生不會記筆記、不會傾聽、不會思考問題、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是語文課堂教學的缺失,學習方法指導不到位造成的,而怎樣改變這種現狀?就從課堂教學中去引導和滲透,讓發言的同學盡力講清是如何思考的,從哪個方面哪個角度去思考的,也就是怎樣概括出這個答案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和幫助學生去歸納總結;不會發言的同學努力傾聽別人思考的方法和思路,即學習方法;然后學著去運用,逐漸學習著去思考、學習著去表達。在課堂中以教學的知識和內容為載體,對學習方法、思維方法進行指導、滲透,強化學生的思維模式訓練,這也就無形中滲透了寫作方法的指導。我覺得,教育的最終目的,應該是培養和訓練人的思考方法和思維能力,這才可能實現終身學習的教育愿景。

      三、創新意識方面

      創新于科學教學理論的深厚積淀,于對文本內容的深刻解讀,大到謀篇布局,小到字詞標點,都應做到認識明確、見解精準。對文本的理解有了這樣的深度、廣度的獨立思考,才可能在課堂的組織形式上有創新,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教學反思25——《白鵝》教學反思

      “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該是語文實踐。

      我在設計《白鵝》這節課時,側重安排學生實踐活動時間多一些、每一項都注意有效性和大面積參與,盡量使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掘。我在播放“凈角”臉譜圖像之后,問學生:“角”是多音字,在“凈角”一詞中讀什么呢”,我認為,字詞是構建語文大廈的基石。四年級的語文課,識字教學也不能放松。

      在后面的學習中,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我請學生自己讀兩遍課文,自由大聲讀課文,碰到難讀的字詞句多讀幾遍,然后說說白鵝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同學們能從課文寫鵝和鴨的詞語中,想象出它們是怎么走路的嗎?誰來演一演?下面的同學注意看,要用課文里的詞語評評他們演得像不像。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改變學習方式,變靜止的學習為動態的表演,我認為比較富有創意:一是了解對詞語把握的情況;二是進一步感悟觀察細致的態度和用詞準確,提高了課堂效率。

      教學反思26——《巴西》教學反思

      《巴西》這節課在師父曹瑩老師的指導下,我第一次獨立完成了學案的編寫。因為平時都是師父把弄好的學案給我,所以對于學案的編寫我沒有太大的感覺。但這次,我自己獨立完成學案編寫工作時,我才意識到,這是需要很多的能力,學案的內容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過程,要與教材內容相一致,要突出重難點等等。很幸運有這次編寫學案的機會,也非常感謝曹老師的耐心、細致的指導,讓我發現了自己的不足,進而更加激勵我向優秀教師學習。

      學案分了三大部分,大量混血種人的社會、發展中的工農業和梳理歸納部分。大量混血種人的社會包括了巴西的位置、人口特征以及文化;發展中的工農業包括了巴西的自然環境,如,地形、氣候特征,城市、人口分布和工農業發展這幾方面;梳理歸納部分對重難點知識進行了總結、記憶和回顧。

      《巴西》這節課,宋振蓮老師和李東校長進行了聽課,對我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見。視頻、圖片、音樂的展示,吸引了學生興趣;教姿、教態良好;練習能夠做到當堂達標等優點。但還是有一些問題,課堂上缺乏師生問候;課堂上對學生關注的廣度有待提高,要關注學生對知識的落實,尤其要重點關注中等偏下生;作為老師,不光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在觀看視頻時,我在旁邊進行了講解,效果不佳,略顯雜亂,以后,可以在觀看前,對學生先提出要求;本節課沒有進行德育教育,其實,從巴西特色文化上,可以教育學生熱愛生活。

      這節課還有一大亮點,有一個小的探究活動,“假如,我是巴西人,我想生活在哪里?”學生根據巴西的自然環境,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從而掌握知識。

      教學反思27——《背影》教學反思

      《背影》是一篇傳統寫父子親情的文章,那濃重的背影凝聚著撼人的力量,也曾感動過一代又一代的人。但現在的孩子,因時代、家庭等等原因,很難融入這篇文章,為此我設計了以情導學的幾個環節。同時,一反傳統教學中以“背影”為切入點的規律,而是從品味語言入手,從字里行間去感受那力透紙背的父子親情。讓學生學會品味語言,從而體悟情感,并學會運用語言之法。

      新課程理念要求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按初中語文課標的要求:學生在閱讀中要有自己獨特發現,有自己個性見解,品析感悟語言特點。因此,整個教學程序的展開都是圍繞這一目標進行的,通過學習、體悟文章語言所飽含的父子親情,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這樣,讓語文課堂真正變成學生樂學、會學、學會的快樂天堂。

      調動學生的思維與興趣,成了本節課重中之重。引入情境后,只以“文章表達什么思想感情”為牽動點,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讓我驚喜的是,這些孩子,思維竟如此敏捷、開闊,他們能從點滴語言中感悟到子對父的思念、牽掛等情感,這是我預設中所沒想到的。這也激發了我與他們一起去探究質疑的興致,讓我真切地感受到,“教學相長”的深刻寓意。這一預設的探究過程,使我與孩子們一起回讀文本,更加深刻地體味出文字間所蘊含的綿綿不盡之意。

      本文語言質樸無華,而情感卻力透紙背。因此,在重點環節中,我設計了品味語言,體悟情感這一環節。從品詞入手,可從中悟到“知微見著”的效果。此環節設計為糾正教師的錯誤,讓生感受到“困后之妙”。人物是情感的凝聚點,而品味人物描寫也是初中階段應掌握的一種方法。讓學生品析人物描寫,挖掘其內在的感情色彩。在這兩個環節中他們極盡能力,品出詞語含義,具體再現情感,也融入了文章的情感中。拓展練習中學生受文章濃情的感染,動情地描述生活中無痕的真愛,沐浴在無疆的親情中,將文字化成真正的情感體驗。

      但課堂是遺憾的藝術。對于某些詞語的理解,因我缺乏靈活的引導而趨于膚淺。以此為基點,我會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更上層樓。

      教學反思28——《變廢為寶》教學反思

      《變廢為寶》這是一個飽含環保意識的主題活動,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為了讓學生深入地了解環保意識,組織了清掃濠涌村街道的課外活動,學生們準備好一切工具,進行垃圾分類收集,把不可回收的放進垃圾桶,可回收的收集起來,準備課堂作品創作。課堂開始,向學生展示了一些圖片,讓學生欣賞到了廢物制作的工藝品的美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讓學生了解課前收集的廢棄品的形狀特征,然后讓學生思考討論,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設想去制作,并兩兩合作設計。

      在準備材料的環節,有部分同學準備的材料不夠豐富,雖然他們的動手能力很強,但也苦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還好在制作過程中因為我采取小組的合作,集合幾個人的智慧和材料,成功地創造出了更為優秀的作品,又使這原先的“劣勢”轉化為有利的“優勢”。再次,這節課部分學生未帶老師規定的材料,老師著急,可是學生提議用自己身邊的材料制作,這又何嘗不可呢?這正體現了美術教學過程的情趣性、靈活性、表現活動的自由性和評價標準的多樣性,提供了適宜創造活動的環境,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一改以往美術課程單純地把學生看成是受教育者,上課只是按老師的做,學生屬于被動的學習操作者,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滿足感。使學生懂得其實美術課不一定需要特定的工具,它可以毫無束縛地從自己的身邊選取任何煤材進行美術創作。這樣美術課程賦予學生一個美好、快樂、完整的藝術印象,通過這樣的美術課程培養創造精神,將會對學生未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出現了很多的小制作家,他們的制作精美,設計獨具匠心,他們看到了自己的杰作,我也欣賞到了同學們精美的作品。在進行活動小結的時候,同學們的感受非常深刻,他們用自己的文字記錄了這個活動中的美麗與永恒。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讓我深受啟發,我想,只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善于發現問題并善于總結,我們的教育教學水平就會產生質的飛躍。

      教學反思29——《布谷》教學反思

      第一單元第二首學唱的歌曲——《布谷》是一首德國兒童歌曲,歌曲以模仿布谷鳥叫聲的音調開始,有著三拍子舞曲的特點,給人以愉快、優美的感受,仿佛在春天的森林中跳著優美的華爾茲。歌詞以孩子般的童心,歌唱了勇敢報春的布谷鳥,抒發了孩子們對春天到來充滿歡樂的喜悅之情。

      歌曲在演唱方面稍有難度的地方是四分休止符,停頓一拍的這個點剛開始不容易唱準,經過對休止符的講解、反復聽唱、休止符處用動作表現占滿一拍等練習后,這個問題得以解決了。

      在這節課中,我嘗試進行了歌詞記憶的改變。課程標準要求:“每學年能夠背唱4-6首歌曲”但為了讓學生積累更多的音樂感受,我往往要求學生對所學的歌曲都要做到背唱。可是這首歌曲是兩段歌詞,學生記歌詞有一定的難度,還容易把兩段歌詞唱混。在以前的教學中,我都是讓學生當堂課當堂解決,無形中就增加了難度,為了讓學生能夠牢固掌握歌曲,都是用了兩節課的時間,所以不論我采用什么方法,學生都會感到枯燥,后面的環節往往都是草草了事,打消了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今天,我就嘗試了讓學生只記憶一段歌詞,其余兩段歌詞學生能夠看著歌詞唱下來即可,這樣做不僅節省了時間,也能為后面的環節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感受音樂的魅力,享受音樂帶來的樂趣。然后布置作業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歌詞的記憶,把學生的課余時間利用起來,我想等到再上音樂課時,學生定能夠會唱出來的。

      教學反思30——《稱贊》教學反思

      學習《稱贊》這一課,為了讓學生明白稱贊的真正意義,我做了最后的總結,說:“你看,課文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處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兒!他們互相欣賞,互相稱贊,小獾有了小刺猬的稱贊,使已泄氣的他馬上有了自信,而且還做了比板凳更難做的椅子;小刺猬有了小獾的稱贊,使本來已很疲勞的他,消除了一天的疲勞。他們兩個不但心情愉快,而且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緊接著我提出了最后的一個問題,“同學們想一想,假如小刺猬一開始不是稱贊小獾,而是取笑他的板凳做得很粗糙,會有什么樣的結果?”學生們紛紛舉手,有的同學說:“那板凳做的會一個比一個粗糙。”也有的同學說:“那小獾就不會做出椅子了。”還有的同學說:“小獾會更泄氣。”這時,有個學生突然站起來說:“我要是小獾,我才不會泄氣,我要把板凳做得更好給小刺猬看看。”不知是受到了這個同學的啟發還是感染,接下來一個個舉手起來回答的同學都說:“我也不會泄氣,我會更努力。”

      聽了學生的回答我很吃驚,因為這種答案是我在備課時所沒想到的,從這幫學生嘴里能說出這樣的話,真是不敢相信!嬌生慣養的他們也會有這樣的堅強,我低估了他們。

      仔細想來,孩子們的成長需要有正確的教育引導,而新教材正是學生受教育的源泉。讓我們的孩子在新教材中汲取豐富的營養,伴隨他們的將是新教材領航的新課改的風帆。

      教學反思31——《乘車》教學反思

      《乘車》一課是10以內數的加減法的最后一個內容。主要學習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兩點:讓學生在具體的乘車情境中,體會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意義;掌握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運算順序。

      1、充分讓學生理解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實際意義。

      教學中,創設了乘車的情境,并請學生上講臺來模擬乘車的過程。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非常的高,個個希望上臺表演。通過模擬表演,在游戲中學生充分感受上車和下車的動態過程,為了加深理解,還請學生借助直觀手段用擺學具及畫圖的方式表示表演的過程。由于學生有了親身感受,所以畫起圖來,還有不一樣的方式。如車上有8個人,下來4人,又下來1人。學生有的用箭號的方式表示下車,有的用畫斜線的方式,有的則用畫虛線的方式來表示。這樣讓學生建立直觀,借助形象思維較好地理解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實際意義。

      2、充分讓學生理解運算順序。

      三個數之間的運算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而且在計算過程中,需要考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分兩步口算才能得到結果,學生容易忘記第一步的結果而導致計算錯誤。所以在教學中,除了讓學生在理解算式的實際意義的基礎上理解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比較發現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的共同點:從左往右依次運算外,還要求學生把第一步計算的結果寫出來,把第一步計算的結果變成看得見的數,表示要先算這一步,并記住這一步的結果。有效的避免了計算錯誤的發生。

      通過教學,發現教學目標基本能達成,可是由于在教學中不僅讓學生模擬表演乘車的過程,還讓學生通過擺學具及畫圖的方式來表示乘車的過程,因而在這一部分所花的時間較多,導致后面的習題無法完成。因此如何協調好兩者之間的關系是我應該思考的問題。

      教學反思32——《成長》教學反思

      《成長》這篇課文通過小約翰送報買香腸這個故事,告訴學生從小要培養獨立的生活能力,有利于成長的道理。

      人們常說,教師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作為孩子的老師,我們有責任教育學生從小培養獨立生活能力,在童年獨立成長,快樂成長。但現在的家庭大多是獨生子女,孩子是家長的掌上明珠,都是嬌生慣養長大的,都過得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切都是就家長包辦的生活。根本就沒什么生活經歷,不懂得勞動鍛煉是培養獨立的生活能力,更不懂得培養獨立的生活能力有利于成長的道理。偶爾見到街上或其它地方撿廢品的孩子,不屑一顧,甚至歧視。對這種情況,教學本科是非常有意義的。

      如何使孩子們對本文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深思后,我首先布置學生這樣預習課文:充分朗讀課文,思考文中的約翰你喜不喜歡,喜歡他什么,然后小組內發表演說。課堂上,我檢查了預習情況,結果出乎我的預料,竟然沒一個不喜歡的。尷尬中我明白了:我們的學生感情是豐富的、正直的、良好的。是我低估了我的學生的感情態度嗎?我的這種做法是多余的嗎?其實,孩子的情感態度與實際行動有時并不成正比,不能協調一致。情感驅使所想,驅使行為活動,但這種行為不能持之以恒。真正讓我們的學生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堅持做下去就未必了,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們具備持之以恒的做事毅力。這么想,我的做法是有必要的,也是有意義的……

      接著引導深入學生學習本文,我引導學生抓住本文描寫人物的外貌和語言的句子,通過頻度和有感情的朗讀來體會約翰所具備的良好習慣和獨立生活能力,先是極少數學生談點淺顯的體會,此時,我給學生談我讀后的體會,還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出約翰在雪中送報的情景,帶領學生走進文本情感,走進約翰。使學生對文本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學后,在總結全文內容時,引導學生通過說說“你認為約翰將來是個怎樣的人?學了這個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啟發?自己也經歷過許多事,你認為哪件有利于自己的成長?”等問題,引導學生自我反思,認識自己成長經歷中缺少良好的生活習慣,缺少獨立生活能力,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從現在做起,就要培養良好的習慣,培養獨立生活能力,培養做事堅持到底的精神,愿意自己成長為一個出色的好男好女。

      由此說來,我們的孩子,不是不能自食其力,是我們做老師的,做家長的不重視培養孩子這些方面的能力,不給孩子自食其力的機會。

      教學反思33——《初春》教學反思

      我們學校自從上學期提出課堂改革后,每名教師認真學習教育教學理念,更新觀念,之后認真的備課修改,相互探討。開學伊始,我們就展開了轟轟烈烈的聽評課活動。今天上午,我就我們的改革要求在三二班講了《初春》一課,現反思如下:

      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以調動

      “先學后導”“以學定導”這一理念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相信學生,肯定學生,這樣學生的潛能會被大大的激發出來。這節課對于字詞的學習完全放手,讓學生通過預習提綱自學。在短短的五分鐘時間學生主動、投入,每個學生都在認真的按要求學習,比平時學習氛圍好多了。五分鐘之后有檢測,先是我會讀,沒有一個學生讀錯,說明掌握的非常好,而且對于多音字、形近字學生掌握也非常好。聽寫重點詞語,全對的人數比平常多。由此看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完全有能力自學生字詞。課后,學生針對上課的問題認真的和我探討,突然感覺學生長大了,有了學習的愿望,我想這可能就是以學生為主體、相信學生的緣故吧。

      二、學生活動大大增多

      本次課改要求的就是始終不忘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在備課時必須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設計多種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去實踐、去體驗。比如:在朗讀完課文,教師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讀書提問題,這就是學生對于知識的體驗,知道哪些會,哪些不會,學時就有了重點。再比如教師梳理問題后,學生根據問題自己去勾畫、去思考,然后和同組內同學交流,得以完善答案,最后再展示,展示過程中答案也在一次次思維的碰撞中完善。這樣學生的學習活動大大增加,教師講少了,學生受益了。

      需要反思的問題:

      一、需要深入挖掘教材

      雖然在課堂上學生成為了主人,教師的引導作用不可小覷,那么教師怎樣才能指導得當,唯一的方法是深入挖掘教材,這樣才能成為學生的引路人。比如在教學怎樣寫的問題時,教師對于“拱”“馱”等重點詞語的深入挖掘,就能很好引導學生理解春天的生機活力和充滿朝氣。而我在備課時對此理解不深就削弱了課堂的感染力。

      二、學會大膽放手

      本課在相信學生的基礎上嘗試著放手,但是還應該大膽,這樣課堂才能真正活起來。比如在學生質疑環節,只讓幾個同學發言就匆匆結束,這樣限制了學生思維,不利于拓展課堂的深度。可以充分的讓學生去說,在說的時候教師應梳理,上課不能解決的放到課下讓學生主動尋求答案,這樣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無疑就擴大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有了最大可能的提高。

      三、應注意教學細節

      在相信同學的同時,教師對于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是必要的,這些就需要教師在備課時充分考慮其科學性。比如:學生在書上勾勾畫畫應該用鉛筆,有利于糾正答案;教師巡視時,應該隨時指導學生;教師應該培訓組長,以培養得力助手。這些在某種程度上對于學生的學習效率起到很關鍵的作用。

      總之,我會認真反思,再次修改,認真學習理念并落實,爭取有所提高。

      教學反思34——《除法》教學反思

      《除法》的教學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表內除法(一)中除法的初步認識中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何為平均分的基礎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知道除法。本單元是學生學習除法的基礎,而本課的內容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因此孩子們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本課的教學至關重要。本課的重點就是要讓學生了解除法的兩種意義。

      除法有兩種意義,因此本課我分了兩個課時進行教學,將兩種意義分開教學。孩子們都比較喜歡動手操作,對自己動手操作得到的結論印象也更深刻些,所以為孩子們準備了小棒作為學具,第一課時是除法的第一種意義,等分除法。孩子們在學習平均分的時候,已經了解了平均分的多種方法,讓孩子們分組將12平均分成4份,孩子們在組內操作都很活躍,選擇了自己比較喜歡的方式,達到平均分成4份的目的,緊接著就引入除法算式,將12平均分成4份可以寫成除法算式“12÷4”,這種除法的意義孩子們掌握的很好,也知道了把一個總數平均分成幾份可以用除法來做。

      但是引入第二課時除法第二種意義的教學時,難題出現了,孩子們對于20個竹筍,每4個放一盤,能放5盤的結論能輕易得出,但是卻不甚理解這種包含除法的意義,可能受了第一意義根深蒂固的影響,在我要求說出包含除法的意義時,不少學生仍是用了第一種除法意義。因此我結合例題對例題所給的數學信息及得到的結論各個數字的意義都又做了詳細的解釋,并找很多孩子對數字代表的意義,20是竹筍的總數,4是每一份的個數即每份數,我們所求出來的就是可以分成的5份,并就把20每4個分一份,可以分成5份的意義讓孩子們反復理解記憶,大部分的孩子有了思想的轉變,能夠分析出題目所給的信息每幾個為一份求份數的可以用除法計算。

      我們學習除法就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我發現運用實例更能讓孩子們加深理解,所以在實例中分析,融入知識的學習,并還給孩子空間,讓孩子們自己說,是很好的方式,就部分孩子對這兩種除法意義的了解還是不夠清晰的問題,仍需要在生活實踐中給孩子們不斷滲透。

      教學反思35——《蟬》教學反思

      《蟬》是這個單元《短文兩篇》中的第一篇,作者通過描寫夏天聒噪的蟬,這一細小的生命現象寫起,抒寫理性的思考、表達積極的人生態度。以下是我對這節課的反思。

      一、本節課的兩點不足

      1、導入占用時間太長,不能扣緊文本

      在這一課中的設計中我用虞世南的詩《蟬》作為導入(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我當時的設計意圖是通過對同題詩歌的解讀,引出新課題,在這一過程中初步培養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并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發現,由于這首詩歌對學生而言是陌生的,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存在困難。如“垂緌”和“流響”等詞的解釋都得由教師親自介紹,因此在詩歌意思的講解以及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詩歌所蘊含的道理上花了較多的時間。導入畢竟不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因此不能成為教學的重點,加上一堂課的教學時間有限,所以這樣在課的開頭花了太多的時間。

      從另外一個角度上看,導入是為了教好文本,因此無論如何設計,都必須與文本密切聯系,不能游離于文本。然而這節課,為了導出“蟬”,引用一首學生陌生的詩歌,況且虞世南的《蟬》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詩歌,詩人借蟬的“居高聲自遠”表達了詩人的志向:做一個立身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外在的憑借。課文《蟬》中的蟬則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不管生命短暫還是長久,都應該積極面對,全情投入,堅強、執著地生活。內容上缺乏關聯,致使導入并不能為文本的教學服務。

      再者,導入應該起到的作用是激發興趣、調動情緒、銜接知識。從難度上看,詩《蟬》的難度顯然高于課文《蟬》的難度,以這樣的設計作為一節課的開頭,顯然不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的情緒也只是畏難的情緒,也起不到銜接知識的作用了。

      通過以上幾點來看,這樣的導入無疑是這節課的敗筆。

      2、語文的綜合性學習一環節的設計“語文味”不足

      本節課設計的另外一個內容是,在預習中布置學生事先搜集與蟬相關的材料,由于經驗不足,在布置預習時未能夠對學生進行指導,導致學生課上呈現的材料中很多是從生物學的角度來了解蟬,如,蚱蟬又名知了,為同翅目蟬科中型到大型昆蟲,約1500種。體長2~5公分,有兩對膜翅,復眼突出,單眼3個。這有些偏離了語文課的教學范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綜合性學習”部分是這樣闡述的:“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整體的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在這個表述中,無論是“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還是“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都離不開關鍵詞“語文”。可以這么理解:綜合性學習的開展是為了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和語文素養的發展。而本節課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導,使這節語文課中的綜合性學習這一環節失去了“語文味”。這是本節課的另一處敗筆。

      在課后我認真地思考,如何設計這一環節才能有效地為語文的教學服務?如果我在布置預習時要求學生去查找描寫“蟬”的一些古詩,如“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宋辛棄疾《西江月》)“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宋柳永《雨霖鈴》)等,再引導學生去探究“蟬”這一意象在古典詩詞中所蘊含的情感,這樣的設計不僅有利于學生積累古典詩歌的相關知識,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但是,這樣的設計如果放在這節閱讀課中,顯然會喧賓奪主。而單獨設計一節《走近古典詩歌中的“蟬”》的研究性學習的課的想法是可行的。

      二、本節課的一大亮點

      “學習本文先抑后揚的寫法”是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之一,也是這節課的教學重點。突破這一教學重點是這節課的一大亮點。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先抑后揚”,在解釋“抑”和“揚”之后,我給學生講了個故事:“某一品夫人做壽,官員們紛紛去賀壽。一人獻上一副對聯,上聯是:一品夫人不是人;再看下聯:兩個孩子都是賊。眾賓客瞠目結舌,一品夫人怒火中燒。這時這個人提起筆,在上、下聯之后加了幾個字,大家拍手叫絕。這時的上聯:一品夫人不是人,本是神仙下凡塵;下聯:兩個孩子都是賊,偷得仙桃敬母親。這就是?先抑后揚?,也叫做?欲揚先抑?。”這樣不僅使課堂生動有趣,也加深了學生對“先抑后揚”這一寫法的印象。

      通過這幾年的教學工作,我越來越發現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師擁有的知識越豐富、教學技巧越嫻熟、人文底子越厚實,學生的學習生活就會越愉快,精神教育就越健康。因此經常地進行教學反思是一種對學生負責的行為,這也是教師的一種責任,是尊重自己、愛護自己、發展自己的責任。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唯美句子清新簡約
    • 本类最新
    • 精品图文
    • 时尚
    • 新闻
    • 生活
    • 视觉
    • 微爱
      栏目ID=88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头条推荐

    热门推荐

    特别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