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言 → 成长励志散文
清明節為什么要吃雞蛋呢 清明節為什么要吃雞蛋蕩秋千
日期:2023-03-16 15:20:32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互联网
清明節為什么要吃雞蛋  清清明時節雨紛紛,作為二十四個節氣其中之一,不同地方過清明節有不同的食俗,那么、清明節為什么要吃雞蛋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清明節吃雞蛋的傳說
为你推荐:
  • 說到心坎里的人生哲
  • 清明節為什么要吃雞蛋

      清清明時節雨紛紛,作為二十四個節氣其中之一,不同地方過清明節有不同的食俗,那么、清明節為什么要吃雞蛋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清明節為什么要吃雞蛋

      清明節吃雞蛋的傳說

      據說吃了這時煮的雞蛋,就一年不會頭痛。這個風俗是怎么傳下來的呢?傳說古代孝感一帶屬云夢澤之一部分,是一片水鄉澤國,人們都以打魚為生。因為人們天天在湖里吹湖風,得了頭痛病。一天,嘗百草的神農路過云夢澤,看到一些人因頭痛在湖灘上打滾。神農很可憐他們,就到處找草藥,為這些人治頭痛病。可是什么藥吃了也無效。三月初三這一天,神農從山上撿來幾個野雞蛋,又挖了一大把地菜,拿到船上煮給人們充饑。人們吃了用地米菜煮的雞蛋后,忽然感到頭不痛了。

      清明節“碰雞蛋”的習俗

      清明還有“碰雞蛋”的習俗,小孩子們在這天將煮熟的雞蛋互碰,誰的雞蛋先破,誰就算輸了。在今天的孩子們中間“碰雞蛋”是不太常見了。不過這小小的“碰雞蛋”,并非是一時一地窮壤僻野里的節俗,有明確的文字記載表示“碰雞蛋”可溯及六朝時代。梁朝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就記載,荊楚之地(今湖湘)寒食日里有“斗雞、鏤雞子、斗雞子”的習俗,并轉載《玉燭寶典》句“此節,城市尤多斗雞卵之戲”。唐代詩人元稹在詩歌《寒食夜》中也載錄了這一民俗“紅染桃花雪壓梨,玲瓏雞子斗贏時。今年不是明寒食,暗地秋千別有期”。可見“碰雞蛋”是大有來歷的。

      延伸閱讀:清明節為什么要吃寒食?

      清明是我國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早在唐代,清明就已成為法定節日。

      我國人民有“飲水思源”的傳統美德。據《夢粱錄》記載:在古代,每到清明節這一天,無論達官貴人,還是普通百姓,都會去上墳、掃墓、祭祖,表達對先人的敬意和懷念。這一天,掃墓是最重要的活動。不過至今在我國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飯的習俗。

      相傳在春秋時代,晉國的君主晉獻公有一個年輕美貌的妃子驪姬。她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將來繼承皇位,就用毒計害死了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驪姬的迫害逃離了晉國,一路上受盡屈辱。有一次,重耳因為饑餓暈倒了,大臣介子推就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后捧給重耳吃。就這樣,他們顛沛流離,歷盡艱辛,終于在19年后回到了晉國,重耳后來成為歷史上很有名的晉文公。

      晉文公做了國君之后,對那些和他一起流亡的`臣子進行了封賞。也許是大意了,他唯獨忘了介子推。后來有人提起此事,晉文公猛然想起,內心十分不安,馬上派人去請介子推。可是去了幾趟,介子推都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可來到介子推家,卻見家門緊鎖,一問鄰居才知道,介子推已背著老母親躲進了綿山。于是,晉文公便讓士兵上山去找介子推,可找來找去也不見蹤影。這時,有人出了個餿主意:干脆放火燒山吧,火著起來,介子推就會自己走出來。于是,晉文公便下令燒山。誰也沒想到,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也沒見介子推走出來。等火熄滅后,人們再次上山尋找,發現介子推和母親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名為“介山”,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告知全國百姓,每年的這一天都要禁煙火,只吃冷飯。

      第二年,晉文公和大臣們來到介山祭奠介子推,發現那棵燒焦的柳樹竟然復活了。晉文公為柳樹賜名“清明柳”,并把這一天定為清明節。

      其實,“清明”在我國是有雙層意思的一天,它既是節日,又是節氣。民間有這樣的諺語:“清明前后,種瓜點豆”,“清明谷雨緊相連,浸種春耕莫遲延”。就是說,一到清明春耕播種就要開始了。清明節日的寒食迎來的卻是清明節氣的播種。

    【清明節為什么要吃雞蛋】相關文章:

    1.三月三為什么要吃雞蛋

    2.立冬為什么要吃餃子

    3.冬至為什么要吃羊肉

    4.立夏為什么要吃蛋

    5.冬至為什么要吃狗肉

    6.立秋為什么要吃藕

    7.為什么冬至要吃羊肉

    8.中元節為什么要吃鴨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關于家的名言
    • 本类最新
    • 精品图文
    • 时尚
    • 新闻
    • 生活
    • 视觉
    • 微爱
      栏目ID=88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头条推荐

    热门推荐

    特别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