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減災小知識
地震、火災、洪水、臺風、泥石流,當遇到這些自然災害,你真的知道如何正確躲避嗎?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相關防震減災小知識,希望大家喜歡。
遇見地震如何逃生
1.地震具有突發性,使人措手不及,地震開始時,如果正在屋內,切勿試圖沖出房屋,這樣砸死的可能性極大。權宜之計是躲在堅固的床或桌下,倘若沒有堅實的家具,應站在門口,門框多少有點保護作用。應遠離窗戶,因為窗玻璃可能震碎。
2.如在室外,不要靠近樓房、樹木、電線桿或其他任何可能倒塌的高大建筑物。盡可能遠離高大建筑物,跑到空地上去。為免地震時失去平衡,應躺在地上。倘若附近沒有空地,應該暫時在門口躲避。
3.切勿躲在地窯、隧道或地下通道內,因為地震產生的碎石瓦礫會填滿或堵塞出口。除非它們十分堅固,否則地道等本身也會震塌陷。
4.地震時,木結構的房子容易傾斜而致使房門打不開,這時就會眼睜睜地把命丟掉。所以,不管出不出門,首先打開房門是明智之舉。
5.發生大地震時,擱板上的東西及書架上的書等可能往下掉。這時,保護頭部是極其重要的。在緊急情況下可利用身邊的棉坐墊、毛毯、枕頭等物蓋住頭部,以免被砸傷。
6.即使在盛夏發生地震,裸體逃出房間也是不雅的,而且赤裸裸的身體容易被四處飛濺的火星、玻璃及金屬碎片傷害。因此,外出避難時要穿上盡可能厚的棉衣和棉制的鞋襪,并且要避免穿上易著火的化纖制品。
7.如在醫院住院時碰到地震,鉆進床下才是最好的策略。這樣,可防止從天窗或頭頂掉下物品而砸傷。
8.地震時,不要在道路上奔跑,這時所到之處都是飛瀉而下的招牌、門窗等物品。因此,此時到危險場合最好能戴上一頂安全帽子之類的東西。
9.地震時,大橋也會震塌墜落河中,此時停車于橋上或躲避于橋下均是十分危險的.。因此,如在橋上遇到地震,就應迅速離開橋身。
10.大地震有時發生在海底,這時會出現海嘯。掀起的海浪,會急劇升高,靠近岸邊的小舟就十分危險。此時,最好是迅速離開沙灘,遠離浪高的海面,才算是安全的。
11.在公共場所遇到地震時,里面的人會因驚恐而導致擁擠,這是由于驚恐的人們找不到逃生的出口的緣故。這時需要的是鎮靜,定下心來尋找出口,不要亂跑亂竄。
強震過后如何自救
1.地震發生后,應積極參與救助工作,可將耳朵靠墻,聽聽是否有幸存者聲音。
2.使傷者先暴露頭部,保持呼吸暢通,如有窒息,立即進行人工呼吸。
3.一旦被埋壓,要設法避開身體上方不結實的倒塌物,并設法用磚石、木棍等支撐殘垣斷壁,加固環境。
4.地震是一瞬間發生的,任何人應先保存自己,再展開救助。先救易,后救難;先救近,后救遠。
地震來臨如何避震
1.如果正在上課時發生地震,要在教師指揮下抱頭、閉眼,盡量蜷曲身體,迅速躲在各自的課桌下。
2.在行駛的電(汽)車內避震,應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傷;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過去后再下車。
3.在戶外避震時,應就地選擇開闊地蹲下或趴下,不要亂跑,避開人多的地方。
4.在影劇院、體育館等處避震,應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用隨身攜帶的物品擋在頭上。
地震發生時的自救措施
當人們在遇到突如其來的地震時,千萬不要驚慌失措,要保持清醒的頭腦,采取應急措施。在來不及逃出房屋的情況下,住平房的人可就近躲避在堅固的寫字臺下、炕沿下、床板下等。
住樓房的人應盡快從大房間躲避到廁所、廚房等小房間處;當來不及逃離大房間時,應躲在內墻墻角下、家具與門框附近等處,并保護頭部和呼吸安全;不要躲在樓房的外墻角,以防外墻震裂倒塌而跌出墻外。不可躲在陽臺上、窗戶旁與擁在樓梯口,更不可盲目跳樓以防摔傷。
當主震約在20秒鐘過去后,要立即撤出房間,以防接著而來的余震造成傷害。住高層樓房的人不可乘電梯逃離。為防地震造成停電和火災,可沿樓梯撤出。逃出室外或己在室外的人應保護頭部,以防止被瓦礫等物砸傷,并迅速往廣場、操場、公園等空曠安全處疏散,要躲開狹窄街道、高樓、影壁、女兒墻、煙囪、橋梁、高壓線、變壓器、河堤,水壩等危險地段。
若地震時在立交橋上,司機和乘客應迅速步行下橋躲避。若地震時正在車間、影劇院、商場、學校等公共場所,若時間允許可依次迅速撤離;在來不及時,可就近躲在車床下、桌子下、舞臺下、椅子下、柜臺兩側等處。大地震后還有多次余震,此時不能回到尚未倒塌的建筑物內;倒塌的建筑物如發主火災應迅速撲滅,以救出被困往其中幸存的人。
被埋在廢墟中的人,應盡可能加固自己同圍的支撐物,并用連續有規律的敲擊聲和呼喊聲求救。
【防震減災小知識】相關文章:
鄉鎮5.12防災減災日工作總結12-19
民政局防災減災宣傳工作總結01-05
防災減災宣傳工作總結(通用8篇)12-26
知識產權合同04-26
【熱】安全知識作文12-23
安全知識作文【熱】12-23
考研英語小作文07-28
小程序技術合同01-12
民政工作知識10-22
版權知識產權合同01-14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 上一篇:夢想類高中作文 高中關于夢想的作文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