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 → 心灵鸡汤
以逸待勞的意思和典故 以逸待勞典故簡短
日期:2023-02-14 05:50:01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互联网
您好,今天飛哥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以逸待勞的典故和例子,以逸待勞的典故相信很多小伙伴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1、陸遜深諳兵法,正確地分析了形勢,認為劉備銳氣
为你推荐:
  • 王者搞笑的網名笑死
  • 您好,今天飛哥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以逸待勞的典故和例子,以逸待勞的典故相信很多小伙伴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陸遜深諳兵法,正確地分析了形勢,認為劉備銳氣始盛,并且居高臨下,吳軍難以進攻。

    2、于是決定實行戰略退卻,以觀其變。

    3、吳軍完全撤出山地,這樣,蜀軍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帶難以展開,反而處于被動地位,欲戰不能,兵疲意阻。

    4、相持半年,蜀軍斗志松懈。

    5、陸遜看到蜀軍戰線綿延數百里,首尾難顧,在山林安營扎寨,犯了兵家之忌。

    6、時機成熟,陸遜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軍措手不及。

    7、陸遜—把火,燒毀蜀軍七百里連營,蜀軍大亂,傷亡慘重,慌忙撤退。

    8、陸遜創造了戰爭史上以少勝多、后發制人的著名戰例。

    9、以逸待勞,語出于《孫子.軍爭篇》: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

    10、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

    11、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

    12、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

    13、以近待遠,以佚(同逸)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

    14、”又,《孫子.虛實篇》:“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同逸),后處戰地而趨戰者勞。

    15、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16、”原意是說,凡是先到戰場面等待敵人的,就從容、主動,后到達戰場的只能倉促應戰,一定會疲勞、被動。

    17、所以,善于指揮作戰的人,總是調動敵人,而決不會被敵人調動。

    18、戰國末期,秦國少年將軍李信率二十萬軍隊攻打楚國,開始時,秦軍連克數城,銳不可當。

    19、不久,李信中了楚將項燕伏兵之計,丟盔棄甲,狼狽而逃,秦軍損失數萬。

    20、后來,秦王又起用已告老還鄉的王翦。

    21、王翦率領六十萬軍隊,陳兵于楚國邊境。

    22、楚軍立即發重兵抗敵。

    23、老將王翦毫無進攻之意,只是專心修筑城池,擺出一派堅壁固守的姿態。

    24、兩軍對壘,戰爭一觸即發。

    25、楚軍急于擊退秦軍,相持年余。

    26、王翦在軍中鼓勵將士養精蓄銳,吃飽喝足,休養生息。

    27、秦軍將士人人身強力壯,精力充沛,平時操練,技藝精進,王翦心中十分高興。

    28、一年后,楚軍繃緊的弦早已松懈,將士已無斗志,認為秦軍的確防守自保,于是決定東撤。

    29、王翦見時機已到,下令追擊正在撤退的楚軍。

    30、秦軍將士人人如猛虎下山,只殺得楚軍潰不成軍。

    31、秦軍乘勝追擊,勢不可擋,公元前223年,秦滅楚。

    32、 此計強調:放敵方處于困難局面,不一定只用進攻之法。

    33、關鍵在于掌握主動權,待機而動,以不變應萬變,以靜對動,積極調動敵人,創造戰機,不讓敵人調動自己,而要努力牽著敵人的鼻子走。

    34、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勞的“待”字理解為消極被動的等待。

    本文就為大家分享到這里,希望小伙伴們會喜歡。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酸甜苦辣的人生哲理
    • 本类最新
    • 精品图文
    • 时尚
    • 新闻
    • 生活
    • 视觉
    • 微爱
      栏目ID=88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头条推荐

    热门推荐

    特别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