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模擬試卷及答案
看過以往高考試題,語文考試實際上就是調動已有的積累來回答命題者問題的過程,下面由小編為整理有關考語文模擬試卷及答案的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考語文模擬試卷本試卷分第Ⅰ卷(閱讀題)和第Ⅱ卷(表達題)兩部分,第Ⅰ卷第1頁至第7頁,第Ⅱ卷第7頁至第8頁。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滿分150分,考試用時150分鐘。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務必用黑色碳素筆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在答題卡上填寫清楚。
2、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
第Ⅰ卷 閱讀題(70分)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殷商王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朝代,時間約從公元前17世紀到公元前11世紀。現存的殷商文學文獻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別:第一類是直接傳承于今的第一手的殷商文學文獻,即甲骨卜辭和銅器銘文;第二類是經過后世傳抄,但是早在春秋以前就已經被時人所認可的殷商文獻;第三類是在周漢時代的歷史文獻中記載下來的有關殷商時代的遺詩遺文、神話傳說等。甲骨卜辭、銅器銘文、記載中的典冊文獻,它們之間互相發明、互相印證,共同構建了殷商文學的歷史。從此,中國文學脫離了傳說的時代,步入了一個有文字記載的新的時代。
甲骨文帶給殷商文學的意義,首先是它的文字載體意義。這些文字數量龐大,結構完整,它們不僅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而且已經具有相當的敘事條理,甚至有了基本的文例程式,一篇典型的甲骨卜辭會同時包括敘辭、命辭、占辭、驗辭四大部分,有著完整的敘事結構,辭匯豐富,語言簡潔,體現了敘事文的初步技巧,因而我們可以將其納入早期的文學范疇,它本身就構成了殷商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可以與甲骨文相提并論的是銅器銘文。將殷商銅器銘文上的文字與甲骨文字進行比較,會發現二者在字形結構的組合上有許多共同之處。但是作為鑄造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因為其書寫工具不同,方式不同,記述功能不同,二者之間又有不同的文字特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殷商銅器銘文中,幾十字以上的銘文很少見到,大多數只有幾字,而且好多字是合體字,具有鮮明的圖案特征。因而,銅器銘文代表了殷商文字書寫的另一種情況。
占卜在殷商王朝的生活中雖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它畢竟只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在青銅器上鑄字的活動更是如此。那么,當時的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發生的無數重要的事情,又記載在哪里呢?《尚書•多士》曰:“惟爾知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多士》為周初時文獻,是周公訓誡殷商舊臣的記錄。“冊”與“典”乃是殷商時代更為重要的文字文獻。甲骨文中已經有“冊”字發現。商代重要的文獻資料還有“書”。《左傳》中,對《尚書•盤庚》多有引用,如:“惡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鄉邇,其猶可撲滅?”以此可知,殷商時代記載日常政治文化生活更為重要的文獻應該是這些典、冊和書。現存的《盤庚》一篇完全可以作為最有力的證明。甲骨卜辭、銅器銘文、記載中的典冊文獻,三者共同呈現了殷商文學的書寫形態。從此以后,中國文學有了自己的成熟的文字載體。
文學史可以有多種斷代方法,但無論如何,從口傳時代進入文字時代,無疑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飛躍。和后世文學相比,殷商文學的內容雖然還遠不夠豐富,文體形式也相對簡單,但是它卻展示了作為書寫形態的早期文學的基本特征,為周代以后的文學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果說,商代以前是中國文學的傳說時代,商代以后是中國文學的文字書寫時代。這就是商代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開創意義。
(摘編自趙敏俐《殷商文學史的書寫及其意義》,略有刪改)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骨文具有最重要的文字載體意義。它文字數量龐大、結構完整,而且具有相當的敘事條理與文例程式,因而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
B、銅器銘文代表了殷商時代文字書寫的另一種情況,銘文篇幅短小,大多數只有幾個字,其中包括很多合體字,這些字都具有鮮明的圖案特征。
C、與甲骨卜辭和銅器銘文相比,“冊”與“典”是殷商時代更為重要的文字文獻,因為它們記載了日常政治文化生活中發生的無數重要的事情。
D、“書”和“冊”“典”一樣,也是商代更為重要的文獻資料。留存至今的《尚書•盤庚》,就是其中最有力的證明。
2、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傳承于今的殷商文學文獻,有直接保留下來的,也有經過后世傳抄或歷史文獻中記載下來的,只要真實可信,都具有寶貴的歷史文獻價值。
B.典型的甲骨卜辭包括敘辭、命辭、占辭、驗辭四大部分,它具有完整的敘事結構,詞匯豐富,語言簡潔,屬于殷商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C.甲骨文與銅器銘文在字形結構的組合上是一致的,但由于書寫工具、書寫方式和記述功能的不同,兩者又具有不同的文字特征。
D.《多士》《盤庚》均出自《尚書》,《多士》記錄了周公訓斥殷商舊臣的情形,《盤庚》則被《左傳》多次引用,二者都屬于殷商文學的珍貴史料。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殷商文學的歷史是由甲骨卜辭、銅器銘文、記載中的典冊文獻共同構建的,除了各自獨立的意義,它們之間還可相互發明、相互印證。
B.甲骨卜辭、銅器銘文和記載中的典冊文獻,三者共同呈現了殷商文學的書寫形態,它們使中國文學有了自己成熟的文字載體的標志。
C.殷商文學雖然內容與文體形式都相對簡單,但卻展示了我國書面形態的早期文學的基本特征,為后來的文學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D.殷商王朝之所以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朝代,是因為它實現了人類歷史的一次飛躍,將中國文學從口傳時代帶入了文字時代。
(二)文學類文本閱讀(14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馴狗
墨中白
大家知道陳面白,是因為他會馴狗。再兇猛性烈的狗經陳面白馴養一段時間,也會變得乖巧聽話。遇上聰明的狗,陳面白還能馴出它一身絕技。不過,陳面白并不以馴狗為業,他喜歡背著根長笛,過著游俠一樣的生活。
陳面白是個孝子,他說家有老母,不便遠行。即使出門,也只是在泗州城轉轉,家里留狗陪伴母親。跟隨陳面白游走泗州城的是白牙,留在家陪伴母親的叫黑嘴。陳面白一般出來三天,第四天準會回到陳家河母親身旁。母親喜歡兒子把外面的見聞說給她聽。當陳面白陪母親說話時,白牙和黑嘴就開始在院子里互相咬玩著對方的毛發。聽著外面兩條狗開心耍鬧,母親一臉幸福。
母親愛黑嘴,也喜歡白牙。兒子不在家時,黑嘴領著她在陳家河走東家串西家;白牙也準時地隔一天便把兒子買的好吃的送回家給她。黑嘴知道她喜歡吃黑魚,隔三岔五就跑到攔山河里捉條黑魚回來。在她眼里,黑嘴和白牙就像自己的孫子孫女一樣乖順聽話。
母親知道找兒子馴狗的都是大戶人家,他們不在乎錢,只想有一條忠誠的看家犬。會馴狗的兒子更不在乎錢,主人不善,給再多銀子,他都不會去。
沈莊小地主孫豁牙養了八條狗,沒有一條讓他省心。愛妾怡平讓他花錢去找陳面。孫豁牙心里也早想找陳面白,可擔心請不動他。怡平說:“讓俺去找他娘看看。”怡平舅媽的二姨夫是陳家河人。
母親對兒子說:“一筆寫不出兩個‘陳’字,你二大爺出面說話,就去吧。”
母親發話,陳面白只好依從她,帶著白牙去了沈莊。
孫豁牙平日里寵著愛妾,對結發妻子不理不睬,對自己母親也煩,對待傭人也十分刻薄。想到臨來時母親的一番話,陳面白嘴角閃過一絲微笑。
孫家八條狗,是好狗,可惜它們生長在孫豁牙家。它們一看見白牙,都夾緊了尾巴。陳面白掃視它們兩眼,就見八只狗頭伏在地面上,大氣都不敢喘。
旁邊的孫豁牙看得目瞪口呆,先前他還心疼請陳面白來花的銀子哩。
陳面白在孫豁牙家住下來后,天天和狗在一起。也不知他用的什么招,八條狗見到他,都搖尾巴示好。他的一個簡單手勢,甚至一個眼神,狗都能懂。讓孫豁牙沒想到的是八條狗見到大太太和母親也是俯首帖耳,她們說話,包括一舉一動,狗都懂。這下,怡平不樂意了,讓孫豁牙找陳面白,要求家中的狗只能聽她一個人的話。
陳面白如實說:“萬物皆有靈性,更何況是陪伴人的狗呢?在狗眼中,世間只有黑白兩色。”
當孫豁牙把這些話說給怡平聽時,怡平就怪陳面白,說他在罵人呢。
孫豁牙卻不以為然,他打心眼里佩服陳面白馴出來的狗。這八條狗忠誠聽話不說,其中領頭的那只黃母狗還能分辨出家中孬好人來。有一個傭人擅自將廚房里的牛肉藏在帽子里,準備帶回家。剛走到院中,黃狗就上前一口咬住他的褲腳。那人嚇得面如土色,自己主動將牛肉拿出來,黃狗才松開嘴。這件事情以后,在孫家做事的人,沒有人再手腳不干凈了。
怡平也不敢對老太太和大太太不好了,只要她對她們說話聲音稍高,那些狗就會用狼一樣的眼神盯著她。有幾次,她從夢中驚醒,夢里八條狗圍著她,一點點啃她的皮肉。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孫豁牙身上,別看他是狗的主人,如果自己對傭人刻薄,那條黃狗就會用饑餓的目光看他,像是隨時要撲上來咬他。想到陳面白說的狗眼中只有黑白二色,他突然明白了什么。
后來沈莊人都說孫豁牙變了,孝順不說,連說話都變得輕言慢語了。那八條狗,跟在他身后,像一群孩子。
聽到有人這樣說,陳面白和母親相視一笑。母親看不見陳面白臉上的笑,卻能感覺到兒子的孝心。
一個春光明媚的午后,母親坐在椅子上,左面黑嘴,右面白牙,后面是陳面白,院里的桃花正迎著風開。
母親走時,一臉安詳。
(選自《小小說選刊》2016年12期,略有刪改)
4、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和鑒賞,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A.小說主要寫人,但文中的“狗”也是不可或缺的陪襯。無論是陳家的黑嘴、白牙,還是孫家的八條狗,都起著折射人物性格、豐富小說內涵的作用。
B.孫豁牙的轉變是小說的核心情節,陳面白住在孫豁牙家馴狗,也教育、開導了孫豁牙,使他從一個刻薄寡恩的水地主,變成一個孝順有禮的人。
C.小說對陳面白的母親著墨不多,但其作用卻十分重要。她不僅是貫穿全文的線索人物,而且也與主人公陳面白的形象相映生輝。
D.在表現陳面白的傳奇般的馴狗技藝時,小說使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其中,多次實寫的是他奇異的馴狗效果,虛化的則是他的馴狗方法與過程。
E.小說首尾呼應,在開篇和結尾處都描寫了人與狗和諧共居的溫情畫面。尤其是結尾以溫馨而富有詩意的鏡頭定格,真摯地表現了作者對桃花源式生活的向往。
5、小說人物陳面白有哪些形象特點?請簡要分析。(3分)
6、“在狗眼中,世間只有黑白兩色”這句話,既是陳面白馴狗心得,也是理解小說主旨的關鍵。請結合全文,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6分)
(三)實用類文本閱讀(1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
熊十力:亂世為儒
朵漁
熊十力出生于湖北黃岡,是一個鄉村窮教師的兒子。十三四歲時,父母相繼病亡。此后游學鄉間,讀王船山、顧亭林之書,忽有革命之志,遂投奔武昌新軍。1917到1918年間,參與孫中山幕府。他目睹鼎革以還,世風日下,慨嘆“由這樣一群無心肝的人革命,到底革到什么地方去呢?”深感“革政不如革心”,遂慨然棄政向學。
1920年熊十力拜在南京內學院歐陽竟無大師門下學佛。熊十力在內學院里是年歲較大的學員,學習極為用功,也是最窮的一個,長年只有一條褲子,有時沒得換,就光著腿,外面套一件長衫,因此人送綽號“空空道人”。
熊氏在內學院打下了堅實的唯識學和因明學基礎,接受了哲學思維的嚴格訓練。1922年熊十力受聘北京大學講授佛教唯識學。但自一開始,熊便一步步背棄師說,逐漸離開佛教唯識學,從而形成自己的一套觀點。好在蔡元培向來提倡兼容并包,亦就相安下去。然而,熊十力的講課效果似乎不太妙;而不能得英才教之,更讓他覺得氣餒。后來,他干脆向學校提出在家授徒,雖不能得天下英才,能有“二三子”聚而教之,也是愜意,“而不相干之學子,亦不愿其與于斯課”。學校竟也同意了他的要求。
熊十力師風陡峻,責人以善,不惜詈罵,情急處甚至會飽以老拳。一次,梁漱溟為學問之事與熊十力發生了爭論。爭完了,熊十力趁梁漱溟轉身的機會,跑上去朝梁就是三拳頭,口里還罵他是“笨蛋”。梁漱溟了解熊的個性,沒加理會就走了。熊氏也深知自己修養不足,缺少一份儒者的典雅,但“檢討”歸“檢討”,他決計不去改正。1937年,日寇侵入華北,熊十力輾轉返回黃岡,后來進入四川,顛沛流離,生活尤為拮據。但他自甘寂寞,樂以忘憂,仍勉力著述講學。他依然堅持每日清晨四點即起床,讀書寫作,中午亦只閉目坐上片刻。寫起來只需一紙一筆,最窮困時,用禿筆寫,以碗為硯,一盛墨汁,一盛朱紅。因長期流離失所,身邊并無藏書,他恐怕也是世界上唯一沒有藏書的學者。
1946年春,蔣介石正欲乘船還都南京,途經武漢,得知熊十力在漢口,便差人去請,熊一聽頓時光火:“要我去看他,他是什么東西!”蔣又贈資百萬以助其辦哲學研究所,但熊并不領情。1946年6月7日,熊致函徐復觀,講明:當局若真想為國家培育元氣,最好讓自己自安其素,為所欲為,不必專款資助,只要不橫加干涉,便是一種支持。他并舉章太炎之例,說“章太炎一代高名,及受資講學,而士林唾棄”。
熊十力對學術上的“逐臭”之徒極其反感:“吾國學人,總好追逐風氣,一時之所尚,則群起而趨其途,如海上逐臭之夫。”對那些“徘徊周旋于人心風會迎合之中”的浮華名士也尤為厭惡,熊說,“凡有志于根本學術者,當有孤往精神”。
1947年春北大復校,熊聞訊便重返北大。他原以為可以重拾當年初到北大時那種平靜的治學生涯,然而內戰使北平依然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1948年2月,浙江大學請熊十力前去講學,熊氏攜弟子牟宗三一起前往,并將筑居之所命名為“漆園”,并自號“漆園老人”,自比“漆園吏”莊子,取莊周避世之意。
1949年5月16日,他聽到中國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占領武漢,極為興奮,大書三個字:解放了!50年代初,熊十力留在大陸,生活是安定的,然而此時熊十力的內心是孤獨的。他的學說逐漸被邊緣化了,著作也幾乎到了被人遺忘的地步。他在暮年哀嘆道:“人生七十,孑然一老,小樓面壁,忽逢十祀。絕無向學之青年,亦鮮有客至。”1956年他完成了《原儒》一書的下卷,以“六經注我”的精神,重新闡釋了儒學經典和儒學史。1968年5月23日上午,一代大儒走完了他84年的人生路程。
(節選自同名文章,有刪節)
【相關鏈接】
圣賢講仁,講性命無道,講良知,都不是一假定,而是一真實生命的呈現……熊先生是一個真人。他真之所以為真的地方在哪里呢?我不用說得太玄遠,太嚴肅,而只從他日常生活上說。(牟宗三《熊十力先生追念會講話》)
7、下列各項中,不能體現牟宗三所說“熊先生是一個真人”的一項是(3分)
A.熊十力在南京內學院求學時長年只有一條褲子,有時沒得換,就光著腿,外面套一件長衫,因此有人送給他“空空道人”的綽號。
B.熊十力性格峻急,脾氣暴躁,缺少儒者的典雅,與他人爭論學術問題,一言不合竟至于老拳相加,粗話詈罵。
C.熊十力對蔣介石差人邀請自己見面十分惱火,蔣介石欲贈資百萬他也斷然拒絕,他說他不需要要專款資助,只要不受干涉,自安其素。
D.熊十力定居浙江時將住所命名為“漆園”,自號“漆園老人”,把自己比作曾做過“漆園吏”的先哲莊子。
8、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動蕩的時代極大地影響了熊十力的人生選擇和政治立場,無論是早期棄政向學,還是后來的避世研道、留在大陸,都與相應的時代背景息息相關。
B.熊十力十分用功,有真學問,但對學生極其嚴厲,講課效果也欠佳。帶著“不能得英才教之”的遺憾,他干脆在家授徒,聚集數人傳講學問,也樂在其中。
C.熊十力治學勤勉、嚴謹,學術上既能夠分辨前人著述的優缺點,擇取精華,又有“六經注我”的精神,能夠打通各家學說,形成并堅守自己的獨特見解。
D.熊十力不喜追逐風氣,不善迎合他人,對受資講學的章太炎之流極為厭惡、反感,稱其為學術上的“逐臭”之徒。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
袁淑,陳郡陽夏人,丹陽尹豹少子也。少有風氣,伯湛謂家人曰:“此非凡兒。”至十余歲,為姑夫王弘所賞。不為章句之學,而博涉多通,好屬文,辭采遒艷,縱橫有才辯。本州命主簿、著作佐郎、太子舍人,并不就。劉湛,淑從母兄也,欲其附己,而淑不以為意,由是大相乖失。以母憂去職,服闋,為太子中庶子。
元嘉二十六年,其秋,大舉北伐,淑侍坐從容曰:“今當鳴鑾中岳,席卷趙、魏,檢玉岱宗,今其時也。臣逢千載之會,愿上《封禪書》一篇。”太祖笑曰:“盛德之事,我何足以當之。”淑喜為夸誕,每為時人所嘲。始興王浚嘗送錢三萬餉淑,一宿復遣追取,謂使人謬誤,欲以戲淑。淑與浚書曰:“聞之前志曰‘七年之中,一與一奪,義士猶或非之。’”
遷太子左衛率。太子劭將為弒逆,其夜袁淑在直,二更許,呼淑及蕭斌等流涕謂曰:“主上信讒,將見罪廢。內省無過,不能受枉。明旦便當行大事,望相與戮力。”淑及斌并曰:“自古無此,愿加善思。”劭怒變色,左右皆動。斌懼,乃曰:“臣昔忝伏事,常思效節,況憂迫如此,輒當竭身奉令。”淑叱之曰:“卿便謂殿下真有是邪?殿下幼時嘗患風,或是疾動耳。”劭愈怒因問曰事當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為天地之所不容大禍亦旋至耳愿急息之。劭左右引淑衣曰:“此是何事,而可言罷。”淑出環省,繞床行,至四更乃寢。劭將出,已與蕭斌同載,呼淑甚急,淑眠終不起。劭停車奉化門,催之相續。徐起至車后,劭使登車,又辭不上。劭因命左右:“與手刃。”見殺于奉化門外,時年四十六。劭即位,追贈太常。孝武即位,謚曰忠憲公。
(節選自《宋書•列傳卷七十》,略有改動)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劭愈怒/因問曰/事當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為天地之所不容大/禍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B.劭愈怒/因問曰/事當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為天地之所不容/大禍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C.劭愈怒/因問曰事/當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為天地之所/不容大禍/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D.劭愈怒/因問曰事/當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為天地之所/不容大禍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主簿,官名。職責為主管文書,辦理事務。魏晉以前廣泛存在于各級官署中。
B.封建時代如果官員的母親去世,官員就必須離職守孝,這種行為稱為“(丁)母憂”。
C.岱宗,即泰山。泰山居五岳之首,為諸山所宗,故稱。因地處東部,又稱東岳。
D.追贈:加封官職、勛位等,一般用在表揚對政府或社會有重大貢獻的生者或死者。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袁淑少時有風度。幾歲時,他的伯父袁湛對別人說他不是一個平凡的孩子;到了十幾歲的時候,他被姑父王弘欣賞。
B.袁淑孤傲耿直。州里任命他為主簿等官職,他都不愿做;姨表兄想要他去投靠,他也不愿意為此而改變旨趣,為此兩人關系失和。
C.袁淑深思熟慮。為劉義隆攻打趙、魏出謀劃策,勸宋文帝北伐成功之后在泰山舉行封禪儀式,但文帝認為自己沒能力擔此大任。
D.袁淑臨危不慎。太子劉劭弒父篡位時威脅他,但他堅決拒絕并大罵這是大逆不道之事,后來劉劭下令,趁他熟睡之際把他殺了。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不為章句之學,而博涉多通,好屬文,辭采遒艷,縱橫有才辯。(5分)
(2)始興王浚嘗送錢三萬餉淑,一宿復遣追取,謂使人謬誤,欲以戲淑。(5分)
>>>下一頁更多精彩“高考語文模擬試卷及答案”共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 上一篇:小升初語文試卷附答案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