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東陽馬生序原文及賞析
《送東陽馬生序》通過敘述作者年輕時求學的艱難困苦,但終有所成,來勉勵馬生努力學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送東陽馬生序原文及賞析,歡迎參考閱讀!
原文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后,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于余者乎?
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余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余,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辯,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余勉鄉人以學者,余之志也;詆我夸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余者哉!
賞析作者在這篇贈言里,敘述個人早年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歷,勉勵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讀書環境,專心治學。文中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饑寒奔走之苦,并與太學生優越的.條件加以對比,有力地說明學業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觀努力,不在天資的高下和條件的優劣。作者的這種認識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他所說的學習目的與內容,則不足取。文章層次分明,描摹細致,情意懇切,詞暢理達。
《送東陽馬生序》的勸勉之意是力透紙背的。全文對學之意義只字未提,僅在“非苦學無以成”上大做文章,這是因為,學習的重要,是婦孺皆知的道理,“學有所成”也是眾人追求的目標。作者抓住怎樣實現“學有所成”這一點,現身說法,語重心長,借褒揚同鄉馬君則,以教化太學諸生。
在《送東陽馬生序》中,宋濂對年輕后生,并不避諱自己早年家貧、求學歷盡千辛萬苦的往事。文章中,他以現身說法,坦誠而具體地敘說了自己從幼年到成年的艱苦求學歷程,用以勉勵后生勤奮學習。其中,種種艱辛,令人慨嘆;刻苦、勤奮的精神、虛心的學習態度,令人肅然起敬。
作者善于運用對比映襯手法,突出體現文章的主旨;同樣是和顏悅色,侃侃而談,循循善誘,讓人樂于領悟其中的道理。
文中有求學時自己與同學的對比,從另一個側面強調,不僅要矢志不移、不畏生活的艱難困苦,更要追求精神的充實;文中還以如今太學生求學條件之優越與自己當初求學之艱苦,從衣、食、住、學等方面進行鮮明對比,著重強調,學業是否有成,關鍵在于自身是否專心致志。
【送東陽馬生序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送東陽馬生序 》原文譯文賞析01-17
送東陽馬生序節選原文及賞析01-27
送東陽馬生序原文以及賞析06-18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原文及賞析09-10
送東陽馬生序宋濂原文及賞析08-29
《送東陽馬生序》課文賞析06-04
《送東陽馬生序(節選)》賞析03-25
送東陽馬生序08-03
《送東陽馬生序》設計08-09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 上一篇:幸福的生活望不到邊 幸福的日子望不到邊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