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學專業畢業論文范文參考(精選10篇)
會計學專業的學生畢業之前需要寫好論文,還在發愁該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會計學專業畢業論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會計學專業畢業論文參考 篇1淺析會計電算化在運用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論文摘要: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會計電算化在我國各類企業中得到普遍運用。會計電算化的實施,大大提高了會計信息處理的速度和準確性,能為用戶提供及時、準確的會計信息;但同時,也暴露出了一些我們不可小覷的弊端。本文主要分析了會計電算化在運用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字:會計電算化 缺陷 對策和建議
會計電算化是以電子計算機為主的當代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應用到會計業務中的簡稱。它是一個用電子計算機代替人工記賬,算賬,報賬以及替代部分由人工完成的對會計信息的處理分析和判斷的過程,是一門融電子計算機科學,管理科學,信息科學,信息科學,會計學為一體的學科。
會計電算化的不斷推廣,不但提高了會計核算的水平和質量;同時也增強了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為企業實現全面現代化管理創造奠定了基礎。但是會計電算化系統的推廣也給企業帶來了與傳統手工會計不同的風險,因此,發現其中的問題并尋找適當的方法加以解決是會計電算化進程中一個必不可少的步驟。
一、在會計電算化實施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主要有:
(一)財務軟件固有的風險可能會使會計信息的安全性,保密性受到威脅
人工會計系統的核算工作依靠職責分離、互相牽制、證帳表的鉤稽關系等控制手段,從原始憑證、記帳憑證、明細帳、總帳到報表每一步都有記錄并且有制單人、復核人、出納簽字、主管簽章以示負責,步驟清晰,條理分明。
而計算機證帳表信息來源于以人機交互方式輸入的記帳憑證,網絡管理員和操作員常常被賦予一定的訪問權限,由于內部控制制度薄弱,操作人員可能超越權限或未經授權的人員有可能通過計算機和網絡瀏覽、篡改、復制、偽造、銷毀企業重要的會計信息。另外,在整個系統中,各個環節的數據高度共享,相互聯系。在輸入環節出現的錯誤可能會被不斷放大,最終引起連鎖反應,造成的危害無論在范圍上還是影響力上都要遠遠超過人工會計系統。此外,會計電算化“省略了會計過程的信息重組和分類等諸多繁瑣細節,并且使程序之間的技術性核對化為烏有”。
(二)給審計工作提出了新的難題
在手工會計系統中,從原始憑證到記賬憑證,由過賬到財務報表的編制,每一步都有文字記錄,都有經手人簽字,審計線索十分清楚。審計人員進行審計時,可以根據需要進行順查、逆查或抽查。但在會計電算化系統中,傳統的賬簿沒有了,絕大部分的文字記錄消失了,肉眼可見的審計線索大大減少。導致審計人員在對人工記賬階段采用的審計方法(包括檢查法、盤點法、觀察法、查詢及函證法、記算法、分析性復核法等)受到極大的制約甚至報廢。在復核,審核等環節,財務人員采用電子簽名形式(可能被人偽造)。即使發現重大舞弊,也不能像人工記賬那樣憑借墨跡和筆記,恰當的明確責任,落實到個人,做到權責分明。
(三)給檔案管理帶來了新的困擾
實行會計電算化后原手工制作的會計憑證、會計賬薄和會計報表等傳統意義上的會計檔案,陽光體育論文則由計算機會計系統通過打印機規范打印保存或采用磁盤、光盤等磁質來保存。磁性存儲介質具有的易損、易刪、易改、易磁化,修改不留痕跡的特性。計算機硬件缺陷、軟件設計錯誤、運行沖突、電腦病毒、黑客攻擊、存放環境的不合格等,任何意外的發生都有可能造成磁盤中信息的丟失,丟失后又極難還原。
另外,現在市場上具備很完善的數據保密功能的軟件較少。多數軟件對其系統存在的各類數據文件未采取完善的保護措施,具備較好數據庫知識的人,完全可繞開會計軟件的各類控制措施,通過數據庫管理系統直接讀寫這些數據庫文件,甚至對文件中數據直接進行增刪、修改,盜取,偷換等操作,使會計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無法得到保證。
二、解決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一)建立和完善會計電算化模式下的規章制度,形成良好的內控環境
1. 不相容職務相分離原則。即對會計電算化權限嚴格控,凡上機操作人員必須經過授權,并且只能在授權范圍內進行操作。在進入系統時應當加一些諸如用戶口令、聲音監測、指紋辨認等檢測手段和用戶權限設置等限制手段,另外還可以考慮硬件加密、軟件加密或把系統作在芯片上加密等機器保密措施和專門的管理制度,如專機專用、專室專用等。
2. 相互制約原則。即加強對電算化系統數據輸入、處理、輸出的控制,明確管理員、操作員、維護人員的職責范圍,做到職責分離,相互牽制。
在記賬過程中,保證制單人和審核人不能為同一人。管理員和維護人員對系統的操作時間,方式,內容等也應當詳細記錄在系統的“操作日志”中。
3. 安全、保密原則。安全主要是對軟硬件、文檔的安全檢查保障控制以及網絡安全控制。保密主要是建立設備設施安全措施、檔案保管安全控制、聯機接觸控制等;使用偵測裝置、防偽措施、數據加密和系統監控等。此外,系統還應有拒絕錯誤操作的功能。
4. 內部防范原則。主要針對個人壟斷現象以及對系統管理人員的監管控制問題進行防范。特別是在中小企業,要防止管理層凌駕于整個系統之上,使整個會計電算化系統形同虛設。
5. 人適其職,人盡其職原則。即企業要引進和培養一批既具備良好的財務會計才能,又精通信息技術,同時還能熟練應用會計電算化軟件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在職業道德的指導下,遵守執業準則,實事求是地開展工作。
6. 崗位責任制原則, 通過對每個用戶的安全級別和身份標識來落實其職責與權限嚴格執行輪崗制度,定期調整內部控制人員的監督權限, 防止內部人的合謀串聯作弊。
(二)加快審計軟件的開發,加大事先審計和事中審計的力度。
在會計電算化普及的同時,審計軟件的開發與推廣應當與之保持同步,以適應其變化,同時又可以達到提高審計效率、擴大審計范圍,強化審計質量的目標。在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的設計開發過程中可事先在被審計的計算機系統中嵌入審計程序,這些程序可以執行審計監督;建立審計跟蹤文件;記錄符合指定條件的會計事項及其操作處理的有關信息以便日后審計人員能夠進行追查,從而有助于解決會計電算化給審計帶來的難題。另外軟件開發公司在設計開發過程中應當加強審計軟件的分析功能, 利用先進的數據庫技術、數據挖掘技術對大型企業的海量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等;利用分布式數據庫技術、嵌入式技術、網絡安全技術等加快聯網審計軟件的研發等。
會計電算化的普及也要求注冊會計師更加注重事先審計和事中審計。通過對系統是否建立了安全可靠用于防止有意或無意差錯的程序控制;系統是否充分保留了方便今后進行審計工作的審計線索;系統是否建立了用于保障系統安全運行的保密措施和管理制度等問題的審查,注冊會計師可以比較全面地了解系統的運行情況,找出系統內部的薄弱環節,提請企業相關部門及時加以調整,改進,為期末審計的實施奠定基礎。
(三)加強企業的檔案管理
1. 創造一個良好的運行環境,使各類設備處于溫度、濕度適宜,防火、防雷擊、防靜電的環境中,定時對設備進行質量檢查和維護,以保證其有效性和合法性。如果有條件,企業應該設置相關的崗位,由專門人員加以保管。
2. 建立健全對電腦病毒,黑客攻擊的防范措施。比如:購買正版殺毒軟件,設置防火墻等。
3. 完善會計信息的備份制度。對重要的會計信息資料實行多級備份,并記錄下檔案形成時間、會計數據所屬時間、數據內容及備份人所有資料均應按機密文件管理,包括文檔資料、源程序清單等,以避免因意外或人為的原因造成數據丟失。
結束語:
隨著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接軌和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會計電算化取代傳統手工會計已經成為一種勢不可擋的趨勢。在會計電算化運用過程中出現各種問題是無法避免的,對問題的研究,探討,并尋求相應的解決措施已經成為現代會計理論和實務工作者一項不可推卸的任務,同時這對我國會計電算化進程的推進也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昕 王曉霜 會計電算化 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2008
[2] 歐陽俊 會計電算化對審計的影響探析[J] 老區建設 2009-04 (23-24)
[3] 唐勇軍 時薛原 網絡環境下的會計信息內部控制研究[J] 財會通訊2003 (10)
[4] 鐘杏梅 熊瑛 電算化會計檔案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廣東檔案論壇 2008 NO.3(10)
[5] 王正義 關于加強會計電算化環境下內部控制的思考[J] 現代商業 2009 (233-234)
[6] 劉紅英 李茹 會計電算化中存在的缺陷及對策山西財經大學學報 2009-04 第31卷第一期
會計學專業畢業論文參考 篇2淺析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論文摘要: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入,人們對我國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關注度不斷提高并且加強。加強企業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真實反映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以及企業境治理的資金投入情況已經成為會計界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論文關鍵詞: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會計信息
企業的經營活動是造成環境惡化不可推卸的原因之一,同時也把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問題推到風口浪尖。針對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含義、原則、存在的問題,以及深度分析應對的對策,筆者進行以下具體分析。
一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含義及原則
(一)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含義
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就是指以一定的信息載體公開企業環境會計方面的信息,披露的載體主要包括:內部會計報表附注、會計工作記錄、年度財務報表、董事會報告及上市公司的招股說明書等。環境會計應披露的信息主要有:環境負債、環境成本、與環境成本和負債相關的特定會計政策、報表中確認的環境負債和成本的性質、與某一實體和其所在行業相關的環境問題的類型等等。
(二)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原則
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既要遵循《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的規定,還要遵循客觀性原則、定量定性相結合原則和強制自愿相結合原則。
1客觀性原則
與環境會計有關的事項和普通的經濟事項相比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但這并不是說環境會計信息披露不以客觀事實為依據,只是環境會計信息的客觀性特征沒有財務會計以及其他會計那么嚴格,只是一種相對的客觀性。企業提供的環境會計信息只要是真實的還有中立的,即使是相對的客觀性,也一樣是可以滿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的。
2定量定性原則
現階段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既要包括定量信息,又要包括定性信息。定量信息可以是以貨幣單位表示的信息,例如:企業每年用于污水處理的金額總數;也可以是以實物、技術、數據等指標表示的非貨幣信息,例如:污染物的排放量。對企業環境政策執行的描述信息就屬于定性信息。由于價值計量有些復雜,有些信息難以定量計量,有的雖然可以定量計量,但信息獲取的成本太高,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則,所以要定量和定性相結合。
3強制自愿相結合原則
目前,主要的大部分企業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是依靠法律法規的強制性。然而,強制披露所涉及的企業及內容依然有限,披露的主體范圍較窄,這樣不利于社會公眾對企業環境會計信息的獲取,不利于對企業的環境社會責任進行評價。因此,要加強企業披露環境會計信息的自愿性,將強制性和自愿性相結合,使該信息更切實、更規范地滿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二我國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
(一)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自覺性差
一些企業沒有具體形成環境責任意識,環境責任的道德理念尚未真正形成,對建立環境會計信息公開化的制度的重要意義比較缺乏認識,披露自覺性、主動性不強,能夠準確、及時、自愿披露環境會計信息的企業少之又少。披露主要是依靠國家法規的強制力,在法規的要求下做出不完全的,有選擇的披露,輕描淡寫,避重就輕,對問題的分析與認識缺乏深度,提出的措施也不夠全面,可操作性較差。企業是環境會計信息的主體,但是大部分卻感覺不到對此信息的披露對自身有什么壓力,有什么重要的影響,仍從短期目標出發,都是盡量降低環保投資和支出以求獲得較高的利潤。
(二)披露內容不全面,方式不規范
從披露內容來看,大部分企業披露的環境會計信息多并且具有自我贊揚的性質,強而且調公司在環境治理和保護中積極的一面,很少有披露自我譴責或者消極的環境信息,存在避重就輕的現象。對于哪些算是環境會計信息,哪些不屬于環境會計信息,沒有一個明確的分界線,對此問題界定非常模糊。所披露的環境政策等非貨幣性信息較多,但是貨幣性信息比較少,比如:環保投資。排污費、環境稅和環保撥款及補貼。此外,多數企業披露的環境信息反映的是過去環境事項,如:綠化費、稅收減免、環保認證和排污費。這些信息對企業經營產生的影響較小,實用性不強。
(三)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法規尚不健全
與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相關的法律法規尚沒有出臺,也沒有相應的環境會計準則。對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要求比較沒有實際內容。目前對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企業主要是上市公司,從上市公司來看,一些文件提出了要對環境會計信息進行披露,但是很少去對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提出具體要求和操作指導,并且這些規定僅針對企業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時做出要求,對于上市公司的定期財務報告卻很少有關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具體要求,對于臨時報告等其他形式的具體規定幾乎沒有,造成了企業對日常營業過程中的環境信息及時披露的缺陷。缺乏完整規范的、系統的環境會計規范,導致我國上市公司披露的環境會計信息較為凌亂、可比性較其他國家相比不強。
四我國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對策
(一)教育和監督相結合
企業主動披露環境會計信息的意愿不強,總體披露情況不太理想。針對這一現象,我們要將大力進行教育和加強監督相結合,使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情況有所改善。政府部門要大力進行環保教育,加大宣傳力度,進一步強化企業的環保意識。一方面,針對當前我國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不足的情況,政府部門應加大對環保費用的投入支出,加強宣傳以及教育的力度。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定期組織企業的管理者進行關于環境方面知識的學習。
企業的管理者對企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要讓整個企業的環保意識提高,就必須重視對管理者的教育。此外,企業要加強對員工的教育,員工要明白這樣做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選擇,有利于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符合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企業不能只注重經濟效益而忽視環境效益。企業的員工轉變了意識思想,企業才能轉變意識思想,才能提高對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自覺性。
(二)規范披露內容和方式
在披露內容方面,可以在上市公告書、招股說明書、年度報告、中期報告和臨時報告等文件中重點披露對企業未來發展有重大影響的環境信息,比如環境訴訟和獎懲,還要多些與當前環境事項有關的數字去反映企業在環境治理方面的相關成本、費用等。披露內容既要包括環境財務方面信息,又要包括環境績效方面信息。環境要素信息可以包含環境資產、環境負債、環境收益和環境其他支出。環境業績信息的內容可以主要體現在企業環境法規執行情況和環境質量情況。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內容一定要全面,對于那些不利于企業的消極的環境會計信息也一定要在相關文件中體現出來,切不可只是披露那些有利于企業形象的,否則,披露環境會計信息的全面性、客觀性將是空談。
(三)完善法律法規,健全披露制度
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地位和作用,必須以法律、法規的形式確定下來,使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有統一的標準。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可以分為三個具體的層次:強制性披露、自律性披露和自愿性披露。其中,強制性披露處于比較基礎的位置。在現階段,應該通過立法方式,制定要求企業強制披露環境會計信息、所承擔的環境責任,統一核算對象和披露方式的法律法規。盡管我國已經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環境保護的法規和法制,但對于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多數是一些不具體籠統的規定。出臺更多具體的、有效的法律法規去規范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是十分必要的。這些相關的法律法規要更加注重對披露內容和方式的具體要求。
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是適應社會和時代發展產生的的必然產物,有其存在和發展的無限生命力的價值。雖然當前我國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還存在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自覺性差,披露內容不全面、方式不規范,財會人員業務素質低,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法規尚不健全,缺乏對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審計等諸多問題,但是通過教育和監督相結合,規范披露內容和方式,培養環境會計專業人才,完善法律法規、健全披露制度,完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審計體制等對策,我國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會取得更大的進步。
參考文獻
1 楊城.淺議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必要性[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09,(2):92.
2 陳雪輝.完善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建議[J].經濟研究導刊,2010,(10):71-72.
3 馮銀波.我國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現狀及模式選擇[J].商業會計,2011,(3):13-14.
4 陳亞成.我國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存在問題與對策[J].總裁,2008,(8):95.
5 蘇珊.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問題及對策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1,(17):149-150.
6 高宗文.淺析我國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J].財政監督,2009,(4):34-35.
7 駱飛群.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問題及其對策[J].浙江金融,2010,(7):61-62.
8 張婧玲.我國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問題探析[J].綠色財會,2010,(4):50-52.
9 李燕萍.我國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問題及對策[J].荊楚理工學院學報,2009,24(8):83-86.
會計學專業畢業論文參考 篇3會計可持續發展的條件與構建
論文摘要:會計可持續發展,是會計隨著客觀事物的持續發展而相應不斷地發展。客觀事物的發展是永恒的、普遍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斷地運動、變化、發展著,靜止是相對的,發展是絕對的。因而會計的發展也是永恒的,是一個持續發展的前進過程。本文從可持續發展的含義入手,明確了可持續發展會計的定義,分析了現行會計體系與可持續發展的不適應性;探討了我國可持續發展會計體系的構建以及理論。
論文關鍵詞:可持續發展,會計,理論構建
會計可持續發展不同于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其主要特征是在會計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在會計核算和管理過程中要為經濟社會等其他可持續發展提供服務。
一、會計可持續發展的條件
(1)領導重視。各級主管會計工作的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的領導,應重視會計可持續發展。從我國改革和建設的要求,以及世界的發展變化看,需要重視會計可持續發展。在當今世界會計界,各國在會計事業持續發展的競爭中,其核心是理論創新。
我國要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取得主動,需要開拓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會計理論。
(2)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打破陳舊觀念、習慣勢力、主觀偏見和僵化教條的束縛,反對因循守舊、墨守成規,破除迷信和盲目崇拜,一切從實際出發,敢于實踐、勇于探索,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思想不解放,脫離實際,迷信洋教條,只會使發展停滯甚至倒退。解放思想,從各種思想束縛中解放出來,才能煥發青春,振奮精神,永葆創新活力。
(3)轉變觀念。科學按研究對象一般可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哲學和數學,也可簡便的劃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三個大類。
在我國現實中,還存在著“重理輕文”的現象。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同樣重要,自然科學不能替代哲學社會科學。人們要轉變觀念,克服“重理輕文”的現象,也要重視包括會計學在內的哲學社會科學。
(4)與時俱進。與時俱進的“時”,是客觀形勢和社會實踐,與時俱進是跟著時代發展而全面一起前進。會計面臨發展變化的時代,要把握規律性,體現時代性,與會計環境的變化和會計實踐的發展相適應持續發展。
(5)創新發展。會計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創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管理現代化,需要會計創新。會計創新是會計人員在會計實踐過程中的創造性活動。堅持會計創新是會計永續發展的不竭動力。會計創新包括各個方面的創新。會計創新要提倡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
(二)會計可持續發展的實現方式
會計的可持續發展體現為現實的會計發展。會計怎樣發展即會計可持續發展采用怎樣的實現方式,基本上有三種方式或三種主張:
(1)引進方式。在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下,為了加快我國會計發展和提高會計水平需要從我國會計的實際情況出發擴大引進,在引進的基礎上吸收、消化為我所用,有條件的再進行創新。
(2)自主方式。有人認為,我國會計發展要依靠自己和力量自主來實現。自主方式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從我國會計的實際情況出發,按照相關的規范,發展我國的會計事業。自主方式是歷史賦于我們的使命。
會計自主方式的實質是強調要獨立自主地發展會計事業,特別要重視開創具有“自主識產權”的會計理論,獨立自主研究,開拓核心理論,促進會計事業的不斷發展。
(3)主導方式。在我國會計事業發展的實踐中,現實的會計發展實現方式,是以自主方式的優勢為主包容引進方式的有用之處而形成的主導方式。
在我國的主導方式實際上就是國家主導方式,通過建立相應的政府主導管理型會計模式實施會計的持續發展。在全球化影響下,政府主導管理型會計模式就是建立體現國際化的會計模式,是在建立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會計模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完善。
中國政府主導管理型會計模式的建設是一個過程,將在會計改革的實踐中不斷完善。會計發展實現主導方式,有利于建立與會計國際化相結合的中國特色會計,并不斷地推進會計的持續資展。
三、可持續發展視角下會計理論結構體系
(一)可持續發展會計的目標
可持續發展會計的目標處于可持續發展會計系統的最高層次。利潤最大化不再是經濟治理的唯一目標,還應包括加強資源的保護和合理開發、使用和強化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調整投資方向,加快科技開發,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產生新的環境消費觀念。
(二)可持續發展會計的基本假設
會計主體假設。傳統的會計主體假設是一個獨立經濟實體。可持續發展會計主體應突破企業主體的范圍,延伸到整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如何核算、反映企業活動給環境和社會所帶來的不利和有利影響是可持續發展會計的重要任務。
持續經營和會計分期假設。這些假設構成了企業可持續發展會計的時間觀。持續經營假設指會計核算以企業的持續性經營為前提,持續經營是可持續發展會計必不可少的假設。可以說,可持續發展假設是可持續發展會計得以建立的基本前提。
(三)可持續發展會計的核算對象
可持續發展會計核算對象相對于傳統會計而言要寬廣的多。按照與現行企業會計核算關系的密切程度可以將可持續發展會計核算內容劃分:為實際構成企業微觀經濟效益的環境與社會事項和實際不構成企業微觀經濟效益的環境和社會事項。實際構成企業微觀經濟效益的環境和社會事項,是指那些已包含在現行會計核算體系中的環境和社會事項。實際不構成企業微觀經濟效益的環境和社會事項,這是企業可持續發展會計研究和開發的重點,有助于反映企業經營的社會成本和社會效益。
自然資源按其自然屬性可分為永恒資源、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對不同性質資源采用不同的會計核算方法主要體現在會計確認和計量方面。永恒資源是社會資源,企業使用時不計入企業的成本費用,而應按照其所替代的其他兩種資源所隱含的價值,即其“機會成本”,計入企業的潛在收益和社會收益中,同時作為企業社會責任的增加。
對于人力資源可采用人力資源相關方法處理。由于可持續發展強調代際間的公平,在確認收益和利潤時不能使用歷史成本原則。因此,在會計計量中應采用公允價值計價。由于各類自然資源可再生性、價值增值性等方面的差異,在確認其公允價值時根據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計量方法。如市場價值法、人力資本法、防護費用法、重置成本法、影子價格法、機會成本法等。
(五)可持續發展會計的賬務處理
對于企業會計已經實際核算的環境和人力資源事項,可按照現有的會計理論和方法進行核算。在賬戶設置方面,可在現有會計科目下設二級科目來反映環境和社會責任方面的事項。如企業購入的排污設備,可在“固定資產環保設備”中核算;與環境有關的或有負債,可在“或有負債一環境”中反映;環境治理費用可在“治理費用一環境治理費用”中核算;與人力資源有關的會計處理,可以借鑒西方國家有關方法進行,并在表附注中說明;對于沒有實際核算的事項,要增加一些科目,如環境成本、環境受益、社會成本、社會收益等。
(六)可持續發展會計的業績評價體系
為了形成全面的指標體系反映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除了日常的核算指標外,還應加入一些新的衡量指標。這些指標包括反映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指標以及反映發展權公平狀態的指標、反映社會經濟發展和自然環境承載能力的指標等。
會計學專業畢業論文參考 篇4摘要:稅法課程是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在提高整體上課水平中采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非常重要。本文對地方高校稅法課程使用現代教育技術的現狀進行分析,并從師資力量、教學方法等方面提出現代教育技術在稅法課程中更好使用的對策與措施。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稅法課程;應用研究
1引言
現代教育技術是指教育和技術的相結合,是對傳統教育技術觀念的創新和升華,多媒體、計算機、人工智能、網絡技術和遠程教學等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和科研中的應用,為我國地方高校會計專業稅法課程教育的改革增添了新的活力和生機。目前,現代教育技術普通適用于全國各大地方高校中的課程教學。稅法課程是會計專業的必修核心課程之一,相比法學專業的稅法來說,更加側重于將所學稅法條文應用到現實的經濟活動中去。現代教育技術對高校稅法教學的作用不言而喻,當前的關鍵問題是做好現代教育技術與稅法教學的整合。整合的個體對象包括現代教育技術、教育思想、教學理念和稅法課程的知識內容、教學策略、學習活動等。整合的目的是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工具性功能,使現代教育技術融入高校稅法教學中,從而不斷提高稅法教學質量,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不斷深化教學改革。
2稅法課程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現狀
2.1稅法任課教師的水平不一致
飛速發展的現代教育技術帶來了會計專業稅法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革新,而相對應的任課教師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急需提高。雖然目前高校教師評選專業職稱需要獲得相關的計算機證書,但也只限于最基本的操作知識,完全掌握仍有一段距離。其次,地方高校往往所處二三級城市,地理位置和薪酬待遇等因素導致地方高校的整體師資力量薄弱、流動率較大。地方高校規模較小,往往沒有設置稅務這個專業,由其他專業的教師擔任。比如說吉首大學,由于位于武陵山區,地理位置較偏,目前沒有開設稅務專業,由會計系和法律系專業的教師任課;年紀較長的教師習慣于粉筆字板書,熟練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年輕教師并不多。
2.2現代教育技術使用手段單一
目前高校教師對于現代教育技術的認識僅僅在多媒體教學這一范圍,因此90%以上的教學手段局限于使用多媒體PPT課件進行教學,而對于現代教育技術的其他手段較少涉及,比如說網絡討論組、網絡硬盤、慕課、微課等。PPT課件教學,還是以教師為主,沒有達到師生互動的效果。同時,稅法作為計算量和適用性較強的一門課程,必須與現實生活中相聯系,具體的報稅操作流程學生不能完全掌握,導致工作后還是無法完全勝任。最后,有些地方高校未對教師進行現代教育技術的相關培訓,在平時的工作中注重最傳統的教學方式,尤其在組織教師教學比武大賽時也是側重于傳統方式下的教學,比如板書等。學校在教學管理中的不重視,導致現代教育技術使用的不盡人意。
2.3現代教育技術表達方式單一
會計專業的稅法課程不僅要求學生記住各種稅法條例,而且要求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計算能力,因此,課程內容重要和計算量大、整體比較枯燥。同時,國家對于稅法條例每年都有變動,相應的教材和課件也隨之調整。在稅法現有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PPT課件———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將正確的知識盡可能多的傳遞給學生,往往在使用時只注重內容,忽視課件的展示形式。比如說課件中全是計算公式和例題、文字性的內容,缺乏必要的裝飾內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會感到乏味和疲倦,導致教學沒有活力,導致教學效率低下。最后,很多的稅法任課教師一整節課都是在播放課件,學生只是觀看和做筆記,沒有互動交流的機會,學生不能很好的掌握,久而久之也會失去興趣。
2.4現代教育技術硬件設備缺乏
現代教育技術如果要很好的應用于稅法課程教學中,硬件設備是必不可少的。雖然說很多地方高校都在教室中配置了電腦、投影儀、展示臺等最基本的教學設備,但財政撥款資金有限,導致教學設備數量有限,不能配置稅法課程其他的高級現代教育技術設備,比如說報稅的實訓基地、開設納稅籌劃課程等。相對來說,地方高校現代級教育技術的設備遠遠滿足不了稅法課程實際的教學需求。同時,由于年代久遠,教室中的設備或多或少存在些許問題,導致影響整體上課氛圍和進度。
3改進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建議
3.1提高稅法課程教師的水平
稅法課程的學科交叉性和政策性強,同時國家每年都對其進行修改調整,這些客觀因素要求任課教師需要不斷地進修、豐富專業能力和調整知識結構,適應時效性強的特點。針對非專業的任課教師,地方高校應及時進行專業知識培訓,不僅包括理論還有實踐性操作方面的知識;地方高校應該為稅法課程教師提供一定的科研經費,鼓勵其從事科學研究,為提高課堂效率做貢獻;鼓勵稅法課程教師去相關企業和會計事務所進行社會實踐,了解具體操作流程,以提高專業素質,將實際操作知識傳遞給學生。此外,應加強與當地稅務部門的合作合交流,多渠道、多形式的提高任課教師的水平。
3.2加強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培訓
地方高校稅法課程的現代教育技術的多方面應用,必須通過任課教師的教學活動來實現,因此地方高校要重視對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培訓。第一,要樹立教師正確科學的觀點,意識到培訓的重要性,也是順應時代發展。第二,聘請專業的教師采用靈活多變的培訓方式,讓更多的教師對此培訓感興趣,同時配合教師的上課時間。第三,針對不同層次和年齡段的稅法課程教師,制定與之適應的培訓計劃,保障培訓效果。最后,在培訓時注重具體內容,涉及面廣且不深入,讓教師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并在以后的教學中應用。在對稅法課程教師有針對性的培訓之后,地方高校也要成立相應的培訓指導小組,定期就教師上課中使用到的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指導。同時,地方高校舉辦不同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教學比賽,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
3.3豐富現代教育技術的表達方式
稅法課程教師在備課時,應該重視內容的表達形式,使用更多的裝飾內容。比如在多媒體課件教學時,增加一些搞笑動態圖片和有聲音的圖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介紹相關稅法變動時,可以結合現實生活中最新有趣的新聞報道,增加學生的印象;在講解相關案例計算時,也可以結合發生在身邊的人或一些名人的事件,提高學生的興趣。同時,將現代教育技術與傳統教學方式相結合,在講解課件時也可以在黑板上進行板書。稅法課程適用性較強,任課教師必須同時注重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地方高校應該建立配套的實訓基地。校內的實訓基地可以和會計專業的實訓基地相結合,主要配備模擬資料、電子報稅軟件和稅法教學光盤等,提供正常實踐教學等操作演示以及學生進行手工模擬實訓、崗位實訓等。校外的實訓基地建設可以和當地的稅務機關合作,地方高校定期聘請稅務部門的工作人員到學校為學生講解有關流程,也可以組織學生到稅務大廳現場觀摩。
3.4完善現代教育技術的硬件建設
地方高校的硬件教學環境反映最基本的教學信息化水平,是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物質保障。一方面,地方高校應該發揮自身優勢,籌措必要經費。加大專項經費的撥款,引進其他現代教育技術的新設備,比如說全新的納稅籌劃系統軟件等,讓稅法教學不僅僅限于多媒體課件教學。引進的同時,結合地方高校的需求,注重硬件設備的實用性和耐用性;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必須加大對現有的現代教育技術設備的管理和維修力度。建立相關的管理制度,對于多媒體教室要求教師做到嚴格遵守使用說明來操作,而對于一些專業設備和設施要求教師專人專管,責任到人。同時,鼓勵稅法課程教師多多采用新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給予一定的獎勵。學校也要配備專人來進行設備的日常維修檢查和升級工作,確保教學授課的正常進行。
參考文獻:
[1]李玉梅.稅法項目教學中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研究[J].家教世界,2012(18).
[2]陳文,李慶華,施芝元.高校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的新型職能定位[J].現代教育技術,2013,23(6):47-51.
[3]劉莉.基于現代教育技術的小學英語教學有效性研究[D].魯東大學,2014.
[4]張元珺.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稅法教學改革探微[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7):203-204.
會計學專業畢業論文參考 篇5摘要:當前我國財務會計存在諸多問題,社會各界均提出了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的觀點,但受現實情況限制,管理會計不適合目前實證研究的導向,很多企業也并不愿意泄漏自身的重要信息,最終導致財務會計轉型方面的研究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在實踐工作中,財務工作人員每天都要局限在眾多的數據處理過程中,無法為企業提供個性化的財務服務,也幾乎是喪失了提供創意決策的能力,因此企業領導者必須要認清當前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的現實需求,以及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充分釋放會計人員的工作潛能,從而降低勞動成本,提高工作人員處理信息和數據的服務能力,培養其決策能力,從根源上改善企業財務管理問題。本文基于以上論述,從國內企業財務會計工作出現的問題出發,探討了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的路徑,希望能夠為相關工作人員提供借鑒。
關鍵詞:財務轉型;管理會計;問題;途徑;思考
隨著我國經濟逐漸進入新常態,財務會計工作越來越受到社會重視,會計人才也逐漸受到企業倚重,尤其是在企業全面走向市場的過程中,做好基層財務管理和大方向的戰略決策對企業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因此對管理型會計人才的需求愈發迫切,這就要求企業完成傳統財務工作人員朝管理型會計人才轉型的工作,不僅要求具備記賬、算賬、核算的基本能力,而且還需具備資本運作、價值管理、風險管理、決策規劃等多方面能力,從而體現出企業的社會價值,有效克服經濟壓力,把握經濟新常態、一帶一路帶來的機遇,并適應市場競爭。如何實現核算型財務工作人員朝業務型、戰略型、管理型財務人員的轉變,并實現信息化財務共享服務,這些都是企業在轉型過程中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一、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區別
與財務會計相比,管理會計的重心更多側重于企業內部資源是否能被合理配置,力求讓企業在各方面約束條件下以最小投入獲得最大收益,滿足內部管理和外部投資所需。二者在財務數據方面也有較大差異,財務會計所反映的均為歷史財務信息,而管理會計則需要運用大量的預測數據為企業未來經營狀況進行描述,從而用于決策支撐。
二、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的背景和意義
傳統財務會計側重于滿足企業對外部信息的需要,所提供的數據信息頻率多為一月一次,不僅時間滯后,且內容也比較淺薄,主要包括權益變動表、資產表、現金流量表、利潤表等等,而在經濟全球化的競爭背景下,企業對外部環境的變化更為敏感,尤其是在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金融資本市場重組并購現象逐漸增多,因此企業更應該將財務數據信息積極貫徹到業務運營和決策管理方面,將外部挑戰轉化為發展機遇。此外,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國內企業參與海外市場角逐的趨勢愈發明顯,但當前世界經濟整體復蘇乏力,國內產業結構處于升級轉型過程中,企業面臨的轉型風險和發展壓力與日俱增,在此背景下,只有大力發展管理會計,抓好績效評價、風險管理、戰略決策等工作,才能增強企業價值創造力,促進企業經濟穩步發展。
三、當前財務會計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信息化和大數據給傳統財務人員帶來的影響
互聯網、云服務和大數據等信息化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有效提高了數據的存儲量,但僅僅只是將數據信息存儲起來并不會為企業提供多大價值,只有將海量數據進行分門別類,分析優化,提取企業所需的數據信息才能促進企業增值效益。在互聯網經濟的沖擊下,任何企業均需要重視利用信息化技術促進財務會計轉型。
(二)會計成本核算問題
雖然目前很多企業實現了會計電算化,但核算工作仍然是一項繁瑣的環節,如何準確核算成本并盡量節約成本是企業利益的保障,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重心也在于成本,其中“顯性”成本在于對企業人員的必要經費和薪酬進行核算,“隱性”成本則在于對企業部門數據的疏漏進行核算。在轉型期間,大部分工作人員不適應對這兩個成本性質進行區分管理,難以實現企業效益最大化。
(三)財務會計與業務會計的矛盾沖突
會計工作的主要漏洞在于財務部門和業務部門的數據核對出現差異,在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會計工作脫離了業務范疇,無法履行決策職能,而業務人員在處理業務過程中,所能獲得的信息和數據極為有限,且無法進行精細化的加工整理,二者之間缺乏有效合作,最終導致矛盾沖突,究其原因主要與員工能力差異、數據服務無法共享等因素有關,這類“隱性”成本的增加會給企業帶來損失,此外,專業的會計核算人員沒有意識到自身的管理職能,將工作重點局限于外界數據搜集上報、全面預算管理和績效評價等工作環節,自我潛能尚未被激發出來,無法有效輔助財務部門開展管理工作。
(四)財務會計職能問題
目前很多財務會計工作人員過于重視報表和上級監察部門數據反映工作,忽視了對大數據信息的預測、控制和分析工作,最終導致企業常常在經濟效益評估、未來發展戰略規劃、現有條件下重要決策定奪等環節舉棋不定,影響到企業經濟轉型和業務整改等重要工作。
四、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的思考
(一)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區分對待
財務會計能為管理會計提供數據和信息來源,對管理會計起到輔助作用,作為實際工作中的兩個方面,二者各自獨立又相互滲透,因此在開展具體工作時需根據資金運動、實際成本以及對實際利潤的影響對二者進行區別對待,例如:①在開展具體工作時,可根據具體服務對象確定會計工作內容,財務會計面對的是企業外部,管理會計面對的是企業內部;②注意區分二者工作空間,避免職能交叉,財務會計工作空間為企業整體,通過編制合并報表來反映企業的整體財務狀況,管理會計則是整體和局部并重,在成本控制和決策規劃方面側重于企業整體,而績效考核與評價方面則側重于企業局部責任中心;③區分二者對企業人員的行為影響,財務會計多以確認、計量、傳遞財務信息為主,涉及到的人員管理行為較少,而管理會計則注重通過業績報告和計量結果影響企業人員行為,激發其工作潛能;④區分二者時間跨度,財務會計工作時間固定,主要是按月、嫉妒、年度編制中期報告,而管理會計工作彈性和時間跨度較大,因管理者對財務信息需求不同而變動;⑤區分二者數據信息的精確度,財務會計對數據的精確度要求高,核算成本分配率時需保留五位小數點,力求真實準確,而管理會計則不求絕對精確,但要用到線性代數、統計概率論等方法來規劃未來戰略。
(二)推進管理會計人才培養建設機制
企業需充分認識到管理會計人才的重要性,通過開展深度校企合作和廣泛社會招聘的途徑引進大批人才,并不斷推進在職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機制,一方面可通過淘汰式考核機制提高管理會計人員綜合素質,另一方面可加強與行業內其他優秀企業的交流,在行業內組織企業共同針對管理會計工作進行實踐研究,分享在人才隊伍建設以及管理會計等方面的寶貴經驗,通過互幫互助促進行業的長遠發展。此外還需完善人才資格考試體系,推廣CMA考試,并將管理會計專業知識內容作為必考知識點,突出人才評價的效果。
(三)完善財務管理組織架構
①財務功能的集中整合,企業可借助信息化技術,促進財務工作的標準化和集約化方向,讓財務工作人員從繁雜的日常業務中解脫出來,將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數據分析、差異解釋、風險管控等高價值回報的工作中;②財務向業務滲透,財務分析從面向結果轉型為面向過程,財務人員可深入到企業業務運作當中參與規劃的決策,并在財務管理中落實企業戰略;③企業其他運營部門的人員也要納入到管理會計的組織架構當中,并對管理會計的職能、方法、工作范圍有清晰的了解,促進彼此之間的密切配合。
(四)加強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
在信息技術支撐下,企業可針對自身特點對管理會計信息化建設進行差異化設計,將具有共性的財務工作交給獨立性較高的財務共享中心完成,將更多的精力專注于分析和利用會計信息,從而為企業財務戰略的決策規劃提供支持。例如在某畜牧集團有限公司的財務轉型過程中,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風險管理時通過實時關注“兩金”等高風險指標項目的相關經營狀況變化,并及時掌握市場對瘦肉型商品豬、種豬的需求,將本企業和競爭企業的優劣數據輸入財務系統進行量本利分析,結果發現市場逐漸向“公司+合同育肥+品牌”的趨勢發展,且消費者對商品豬的質量要求逐漸增高,通過制定詳細的分析報告和競爭戰略規劃,提出了“好種豬+好服務+好收益”的農商聯合發展模式,計劃用3~5年時間完善綜合加工到優質豬肉品牌專賣連鎖店的一系列計劃,實現年銷售收入超5億的目標。
(五)規范核算體系
會計核算部門可通過財務軟件自動生成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和利潤表,每月需備案留檔以供后期查看,月末結束后上傳至企業管理層,讓其了解會計核算的日常數據和資產運行狀況,利于開展下一階段的運營工作;會計核算流程方面需根據企業具體核算科目特點建立最契合的會計核算體系,例如重視對“隱性”和“顯性”成本的核算,忽略非重要信息,并突出決策輔助功能和管理會計對總體信息的反應功能;針對會計報表需盡量簡化形式和內容,提高報表的實效性和實用性。
(六)做好財務共享和業財融合服務
①在電算化基礎上利用軟件系統將原本較為分散雜亂的財務處理與成本核算等業務進行標準化、集中化、規范化處理,為財務轉型提供管理和信息基礎,并通過企業內部財務系統實現資金流、報表數據、審計、稅務等內容的集中處理和共享服務,確保所有數據信息在源頭到加工的過程中嚴格遵循統一的標準,為財務融合和戰略決策提供良好的價值導向。②開展業財融合服務,財務人員需深入到一線業務當中,利用財務共享服務提供的精準數據信息分析業務開展對財務的需求,對業務人員進行財務知識指導,從而不斷提高其業務經營能力。③促進企業經營管理和決策戰略深入落實到一線業務管理當中,嚴格執行預算要求,保證資金、稅務、績效、財務、成本等多方面的管理工作有效開展。
五、結束語
財務轉型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企業可通過區分對待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培養管理會計人員、完善組織架構等措施優化內部管理機制,并結合財務信息化建設、規范核算體系、促進財務共享和業財融合等措施契合市場與價值導向,實現企業財務轉型,開源節流,從而提高企業效益。
參考文獻:
略
會計學專業畢業論文參考 篇6摘要:
會計工作是企業運行的一個重要職位,稅務的核算是會計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稅務核算在企業事務中尤為重要。目前的企業會計制度必須要深度研究涉稅事項,保證企業的合法運營。為了企業能夠快速、平穩、合理的運營,對企業會計制度中涉稅事項進行研究不僅意義重大,而且迫在眉睫。本文主要通過對企業會計制度和稅務制度的研究,對兩者的差異進行探討,最后對這些問題提出解決方法。
關鍵詞:
企業;會計制度;涉水事項
研究前言
當今社會經濟科技高速發展,各個行業的新理論規章制度層出不窮。在企業的運營過程中,會計工作是企業運營的重點任務,稅務核算是會計工作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本文從會計制度和稅法的差異進項詳細闡述,針對這些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會計制度與稅法的差異
1.1會計原則與稅務制度
企業在核算稅務的時候必須遵守會計制度的要求。稅務核算大概可以總結為三個部分:生產經營成果核算、與國家財政交撥款核算、與合作單位資金來往核算。現在《企業會計制度》里面規定的核算原則部分與現行的稅務制度不一致。
1.2會計假設和稅務制度
會計假設有四方面內容:貨幣計量的假設、持續經營的假設、會計分期的假設、會計主體的假設。企業所得稅的會計處理是依據會計主體在當會計過程中所得的所有收入減去稅法范圍內的開支后,按其凈比例計算所征收。但是承包人是按承包期間納稅,會計期間和承包期間不一致就會產生差異。
1.3會計方法和稅務制度
復式記賬是會計的一種方法,依據此方法,所有經濟狀況的發生都會引起會計因素的改變。由于資產交易和收益交易的處理方法不同,并且在制定稅法時沒有考慮復式記賬的原理,導致稅務結果不同。
1.4會計政策與稅務制度
會計政策是會計核算是遵循的具體原則以及企業采納的會計具體處理方法。新的制度給企業的余地越來越多,選擇空間變大。
二、會計實務與稅務制度
2.1捐贈支出
依據制度規定。捐贈的支出部分屬于企業“營業外支出”范圍。稅法所規定的納稅人在公益性的捐贈,在年度納稅所得金額3%之中的范圍,準予扣除;非公益性質的捐款和納稅人直接向受贈人的捐贈則不可以在扣稅之前扣除。
2.2罰款支
依據制度規定,企業的罰教支出計入“營業外支出”部分。依據稅法,違背經營的金額和被沒收財物的金額,各種稅收的滯納金、罰款,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都不得扣除。
2.3或有事項
會計制度規定,或有事項是企業過去的事項或交易形成的,有不確定性。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可以嚴謹確認或有事項,但是一般情況下,企業只是確認或有負債,而不會確認或有收益。企業一旦確認,就會增加企業的支出,減少了企業的利潤,因此減少了國家稅收。
三、會計制度與稅法不一致帶來的問題
一般,因為會計制度和稅法規定不同帶來的問題一般分為以下三種:①因為稅法和會計制度不一致,或者稅法的更改落后于制度的改革等情況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的時候一般全額確認為企業成本費用,這樣就會造成國家稅收的減少。②征納雙方容易引起爭論,而且難以解決。按照會計制度,企業可以或有事項進行確認或者負債,而企業并沒有對此作出明確規定,這就容易引起爭議。尤其是稅法規定可做可不做的事,就難以仲裁。③會計制度規定合理合法,但是稅法未確認的,影響納稅人的合法權益。現如今企業會計制度賦予企業選擇會計政策較大的空間,比如折舊政策、計提減值等。企業有權根據會計制度選擇和制定企業的核算方法,但是企業一旦確定就不得再隨意更改。在宏觀上講,有利于保護稅本,增強企業的發展力量。但是企業根據會計制度規定核算的權益與稅務核算的權益不一致的時,進行納稅調整就影響了企業的權益。
四、解決方法
一般情況下,有以下兩種解決方案:①企業制度與稅法的規定能一致的應盡可能保持一致。國家財政分配的基本原則是處理好國家、企業、個人之見的利益,而這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是對立統一的。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從長遠角度來講,國家和企業的利益應當盡量保持一致。在指定《企業會計制度》時,應該在不違背會計核算的原則下盡量和稅法保持一致。②企業會計制度和稅法之間可以保留必要的、少量的不一致。由于會計制度與稅收規范的對象和目標不一樣,兩者在會計處理的差異上并不會消除,因而調整納稅也是國際通用的做法。企業應該按照會計制度進行核算,在計算繳納所得稅時按照稅法進行調整。如果不實行會計和稅法相隔離,會計的“穩健”等若干原則將沒有辦法貫徹。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當今企業的會計制度中,必須要對企業會計制度中涉稅事項認真的分析研究,因此才能確保企業的合法經營。然而企業的會計制度中會計原則、方法、政策等與稅務制度中的原則、方法、政策有一定的差異,這些差異往往會導致企業運營中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問題。企業運營中出現這些問題的時候,不僅會影響企業的發展還可能會因為稅務問題導致企業的經濟狀況不佳。企業的會計制度的涉稅事項關系重大,因此,在企業建立會計制度中,必須要著重對涉稅事項進行考慮,才能確保企業的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崔英波.中國會計制度變遷的經濟學分析[D].吉林大學,2013.
[2]王超.新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下事業單位會計核算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4.
[3]滕曦.我國現行會計準則與企業所得稅法的差異與協調[D].廈門大學,2009.
會計學專業畢業論文參考 篇7摘要:
會計制度質量的高低與會計穩健性之間的關系一直以來都飽受爭議。財務報告的穩健型主要取決于制度環境的建設和經濟發展水平,但有時會忽視了文化及準則差異。本文基于制度建設視角,對會計制度變遷與穩健性進行深入剖析,著重分析我國需要強化會計穩健性原則的原因。強化會計穩健性的外在原因包括監管盈余和評價制度,但究其根本,則是將穩健性作為改善企業盈余質量的機制以加強保護投資者利益。
關鍵詞:
會計制度;會計穩健性
會計工作歷來崇尚穩健性原則,要求對壞消息的報告要比好消息更為及時與充分,為充分確定商業環境中的風險與不確定性,需要運用不同的可證實標準對收益和費用進行確認。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為應對轉軌時期與國際趨同的雙重壓力,會計制度必須得以變遷,而穩健性是改革中最重要的追求目標。政府“有形的手”的作為促進經濟體制改革的原動力,協同證券市場高速發展、國有企業大面積改革以及國際軌道的趨同效應共同對會計制度的改革起著催化劑的作用。
一、會計穩健性研究現狀
(一)早期關于穩健性的規范研究結論不一
Basu系統回顧了早期使用規范研究方法對會計穩健性進行研究的相關成果,認為應立足于穩健性的代表——存貨成本與市值孰低來進行分析,然后在逐步拓展到穩健性的一般原則。但是,對于規范研究,學術界的結論并非一致。批判者認為,由穩健性引起的確認損失與利潤的不一致,將會導致當期損益的高估,最終使得未來利潤會被高估。但支持者又持相反觀念,如蒙哥馬利認為應當把一項支出予以資本化還是費用化,其決定因素應是穩健性而非使其更為精確。中立者則認為,會計穩健性由于會計的謹慎性與其流行方式而存在,但是,會計從業人員須使用每一時點適當的分配收益與費用來解析穩健性,不能因為曾經恰當的穩健性而對目前的報表進行錯報,最終誤導了報表使用者。
(二)近期穩健性研究的發展:視角與方法的多樣化
隨著實證研究的不斷發展進步,近年來對會計穩健性的實證研究也不斷充實。早期關于穩健性的實證研究有Ball在1972年做出的會計方法的激進與否是否將誤導投資者決策的研究。Basu在2009年提出,自美國著名學術專家Lev在1993年倡導對穩健性的研究后,致使了90年代以來對其更為深入和廣泛性的研究。Watts(1993)針對會計穩健性提出了具體的研究指導,歸納了影響會計穩健性的3個因素:法律、契約、以及政府管制。隨后,1995年和1997年Basu又提出了關于穩健性的計量模型,認為會計穩健性的衡量標準可以運用盈余不對稱及時性,自此以后,大批量的實證研究成果開始涌現出來。
二、會計制度改革中穩健性原則的強化
(一)基于制度安排視角
在我國,上市公司在IPO過程中往往會對財務進行過度包裝,國有企業在改制后也存在著大股東“掏空”行為,這些現象會致使企業的業績在上市后會明顯下滑。可以看出,我國的上市公司存在著濃厚的高估盈余的要求。審計獨立性的欠缺以及與上市公司的串通促使這一現象更為嚴重,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地方政府參與企業盈余管理的現象。作為對這一現象的回應,我國的會計準則加深了對對盈余穩健性的重視程度。比如,對本屬于資本化對支出直接進行費用化,縮短資產折舊與攤銷的年限,對于資產減值準備應當全面計提,同時對于一些應記入利潤表的項目直接計入資產負債表。與此相對應的,監管機構也完善了對盈余信息使用時的監管。比如,對于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的計算原則,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與扣除錢凈利潤孰低為標準。盡管這些原則的`加強與改善降低了對盈余高估的可能性,優化了市場資源的合理配置,盡可能地保護了投資者的利益。但同時,以上原則的運用必然會因交易和事項不能如實地通過會計信息反映而歪曲了財務報告,最終會誤導財務報告使用者。目前,證券發行與監管制度已經逐步削弱對盈余信息的依賴程度,這將使通過加強會計穩健性來服務資本市場的做法也被削弱。
(二)基于財務報告質量視角
縱使穩健性原則作為一項不可或缺的原則對會計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在確認會計信息質量時,最重要的指標依然是相關性和可靠性。會計信息要為報表使用者所使用,必須滿足相關與可靠的標準,往往這很難周全,可靠性的提高可能會降低相關性,反之亦然。而財務報告質量取決于可靠性與相關性的制衡,外部環境的變化不會引起其改變,并且最終也受報表使用者的需求而控制。在當前的制度背景下,確認與攤銷程序在應計會計制度下會導致會計的確認與計量的內在不確定性存在嚴重的可能性,并且,在管理者的估計與判斷后,會計信息的可靠性也許會受到影響。同時,以往的財務報告只披露成本信息,但現在開始轉變為在提供成本信息的基礎上同時提供價值信息,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加強會計信息的相關性。要提高會計相關性要求,必須要對會計準則加速確認不完全交易。然而,當資產的公允價值計量無法可靠取得時,應當在管理層遵守職業道德的基礎上,根據其判斷與估計,對經濟業務要求報告的數字進行確認。但是,在這種做法中如果控制不好管理層機會主義行為,管理層對數據存在可以的高估和低谷,計量存在誤差,會引起未來使用者做出錯誤的假設。這種誤差若大批量發生,將會降低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勢必也會削弱其相關性。一方面,會計計量無法避免的內在局限性以及目前財務報告的發展,使得管理層的判斷成為企業財務報告與其它交易事項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另一方面,這種判斷權若使用不好,引發管理層機會主義行為,加之與投資者與身俱來存在的信息不對稱現象,會使得管理層對報表進行操縱以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基于目前的各種制度安排,如激勵契約、債務契約、業績考核、薪酬體系、以及監管體系等,都是以業績指標為導向,這就對激勵效應實現了更高的反饋,為管理層盈余操縱提供了借口。盡管對會計信息的正式契約還處于缺乏階段,不對稱的損失函數也使得管理者存在動機利用個人信息操縱財務業績預股票價格,目的就是將股東的利益轉移給自己。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考克斯在年會上做出演講報告,明確主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符合全球投資者利益的透明度和可比性承諾”。他提出,準則是否能為投資者的利益而擬定是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近年來,隨著安然事件的東窗事發,一系列財務欺詐案件浮上水面,究其本質,發現財務報告質量的損害是由于對信息可靠性的忽視而引起,這一現象打破了資本市場健康有序的發展,最終使得投資者蒙受了巨額損失。而外部投資者的關注點,開始逐步發展為自身利益的保護,而非以往的財報信息的相關性。目前,財務報告和投資者遇到的一大難題,就是對激進會計造成顯著錯報的識別能力。針對報表使用者需求的不同,制定準則的相關機構需要對會計準則審時度勢,定期重新審視準則,唯有如此才能全面迎戰會計內在局限性與財務報告發展所帶來的挑戰。總之,會計穩健性原則對改善財務報告質量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這是我國需要不斷強化穩健性原則最根本的原因,也是國際會計準則長期以來要求全面貫徹會計穩健性的內在原因。
三、總結
我國會計準則在適應國際軌道的進程中,不能忘了我國特殊的經濟環境。目前,對于會計穩健性的研究,我國學者主要還是通過借鑒國外學者的實證模型,收集我國上市公司數據,對穩健性與企業治理、盈余管理等變量在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對會計穩健性結構及其運行機制一直缺乏深入的剖析。如此,穩健性制度的有效實施,必須充分理解其屬性,在穩健性制度從非正式化向正式化演變的過程中完善其運行機制的合理配置,最終實現制度屬性與運行機制完美契合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志偉.會計穩健性——中國會計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J].企業研究,2008,03:71-73.
[2]劉珊珊.制度演化視角下的會計穩健性問題研究[D].南京大學,2013.
[3]王磊.會計穩健性對盈余價值相關性的影響分析[D].山東財經大學,2013.
會計學專業畢業論文參考 篇8【摘要】伴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企業所面臨的風險因素越來越多,強化企業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成為企業管理中越來越重要的內容。本文圍繞企業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介紹了兩者的概念以及兩者的區別和聯系,重點分析了企業強化內部控制,加強風險防范的建議措施。
【關鍵詞】企業內部控制;風險管理
一、相關概述
內部控制、風險管理正越來越成為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強化內部控制,有效管控企業風險對于提升企業科學化管理水平,有效規避企業運營中的不確定因素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我國,不少企業在管理中風險意識不強、風險管控工作不到位,正是由于風險管理的薄弱,常常致使企業日常運營受到影響,甚至面臨困境。早在2006年,國資委就已經制定了相應的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指引的制定對于推動企業風險管理、建立完善企業風險長效管控機制具有重要的意義。與此同時,財政部也出臺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對企業風險評估的程序提出了具體要求。但是在實際管理中,企業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依舊存在著不少問題,同時對于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的協調關系也難以理順,制約了內部控制、風險管理的效率。
風險管理指的是企業在生產運營過程中,管理者對于可能會遇到的各種不確定及風險因素及時進行有效的識別、分析和評估,并對風險進行控制和監督的整個過程,它要求企業以盡量低的成本來確保企業的運營安全,規避風險。
內部控制則是企業管理者以專業控制作為管理基礎,依靠建立全面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確定關鍵控制點并通過流程的形式來直觀地表達企業生產運營過程的一系列管理規范,以此來確保企業實現有效管理、防范風險。對企業來講,企業內部控制包含了控制環境、控制活動、風險評估、信息與溝通、監管控制等多個方面的因素。
二、內部控制跟風險管理之間的區別及聯系
內部控制跟風險管理屬于兩個不同的概念范疇,在企業實際的管理運營中,兩者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有著內在的必然聯系,都屬于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
內部控制跟風險管理之間存在著區別,目標、作用以及環境等各個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區別。風險管理的首要目標就是及時識別和發現企業風險,并防止風險對于企業正常生產運營的影響,而內部控制則是通過規范化操作,對目標的制定過程進行科學評價,通過事中及事后控制來確保企業目標的實施。風險管理注重風險防范,將機會風險作為資源加以轉化利用,并避免風險對企業的影響,而內部控制強調企業的遵循性控制活動,防范管理層的決策風險。
作為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在組成要素上有著較大的重合,都包含了控制環境、控制活動、風險評估、信息與溝通、監管控制等多個方面的因素。從某種意義上講,內部控制跟風險管理之間具有不可分離的內在關聯關系。
首先,內部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有效規避風險,假若企業風險不能夠有效規避那么企業的內部控制效果就難以保障。同時,不管是企業風險管理還是企業內部控制,都需要企業全體人員的積極參與和支持,在實施的主體上兩者是一致的,與此同時,企業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的最終目的以及實施過程也是一直的。實施風險管理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內部控制的過程,兩者之間有著協調一致性。
其次,企業內部控制是企業風險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企業在生產運用中常常面臨著內外兩種風險,風險普遍存在于企業管理的各個流程及環節中,有效地識別、評估以及防范內外風險就必須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通過收集整理企業風險信息來實現對企業風險的全面管理。而企業內部控制就是通過建立全方位的管理過程控制體系,描述內部控制關鍵點,直觀表述企業管理過程的一系列規范。正是基于此,企業內部控制能夠有效整理收集風險點,對于提升風險防控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再次,企業風險管理也離不開內部控制的有力支持。企業風險管理是企業在實際管理中對于可能遇到或者發生的各種風險及不確定因素進行識別、分析、評價、監管等,并保證企業管理的安全性。從這個角度上講,風險管理的最終目的就是確保企業可以及時規避潛在風險,這也是企業內部控制的重要作用之一,要想確保風險管理的有效性必需內部控制的支持。
三、強化企業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的建議措施
基于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對于提升企業科學化管理水平的重要作用,企業有必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管理:
首先,積極創建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企業要想提升內部控制的效率,離不開企業內所有職工的參與,這就需要管理者積極構建內部控制良好環境和氛圍,注重企業風險文化的培養。在實施風險管理的整個過程中,企業管理者及職工都需要樹立風險防范意識,明確自身所承擔的風險防范責任,積極構建內部控制管理網絡,并強化風險管理在整個企業管理中的地位及作用,在風險控制的各個關鍵點都要有明確的內部控制措施,這也是企業實施風險管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礎。
其次,強化企業風險管理責任,構建風險管理框架。風險識別是企業風險控制的起點和基礎,缺乏科學合理的風險識別過程就難以保證風險管理的質量和效益,正是由于風險識別在整個風險管理過程中的基礎性地位及作用,企業有必要強化對風險的識別和分類,并在此基礎上積極追粗企業風險產生的各種原因和影響因素。企業要積極構建符合自身實際的全面風險管理框架,全面、持續、廣泛地收集和識別跟企業本身風險或者風險管控相關聯的企業內外風險信息,及時發現各種不確定因素。
再次,進一步強化內部控制的基礎性作用,并不斷進行強化。企業的內部控制要想落到實處就必須制定完善的內部控制規范,并嚴格執行。企業管理層需要結合自身生產管理特點,制定明確的內部控制操作流程和規范,確定各個管理崗位的具體責任,使得企業內部控制的管理的各項責任都落實到位。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內部控制規范的嚴格落實,這對于提高企業內部控制的管理效率黑下一,保障企業內部控制整體戰略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總的來講,企業內部控制和企業風險管理之間存在著體制和機制的關聯關系,兩者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僅有風險管理而缺少內部控制,企業風險管理也就失去了具體的管理手段,很難保障風險管理有確切的收益。同樣地,只有內部控制而缺少風險管理意識,內部控制就缺少具體的控制內容,內部控制的各項措施也就很難落到實處。因此,企業應當結合自身實際,制定符合企業特點的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制度,切實提升風險管理水平,有效規避風險,保障企業長期健康持續發展。
會計學專業畢業論文參考 篇9摘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及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深入,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范圍也在逐漸增大,因此人們對國有企業財務會計工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良好的企業財務會計管理不僅可以為企業提升強大的市場競爭能力,同時是促進企業健康穩定發展的重要依據。現階段,我國企業財務會計工作的外部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進而對企業財務會計的目標造成了一定的沖擊。本文就實現我國國有企業財務會計目標過程中存在的各類問題進行分析,同時闡述了相關的應對措施,以優化企業管理,促進國有企業持續穩定發展。
關鍵詞:國有企業;財務會計目標;問題;對策
財務會計目標作為財務會計理論體系的根本,同時又是財務會計基本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對財務會計目標進行明確,才能夠更好的建立會計實務與財務會計理論體系。由于國有企業并不是以盈利為唯一目的的特殊性企業,所以其必須密切監督財務會計行為與活動運行程序,進而實現財務會計目標,充分發揮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實效性,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為國有企業的健康、穩定、持久發展提供有利條件。企業財務會計目標決定著會計準則和會計實務,它不僅是會計理論研究的邏輯開端,同時又是會計理論與會計實踐的契合點。
因此,針對財務會計目標的研究不容小覷,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也在不斷的呈上升趨勢,通過不斷與國際化社會的互動,我國經濟已然在世界上取得了一定的地位。在2011年所倡導的經濟轉型,使得中國企業加快了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的步伐,而這一發展方式的改進為世界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隨著經濟危機的產生,使得世界經濟發展也出現了不協調現象,一些經濟弊端由此形成,因此,經濟轉型勢在必行,而轉變經濟發展的方式也就顯得尤為重要。其轉型經濟發展方式的主要目的是為擴大內部需求提供有力保障,并不斷提升科技創新的整體水平和升級結構,為滿足經濟發展的各項要求建立強大的會計體系,以此來適應社會經濟形勢的發展方向,同時為廣大中小型企業以及大型企業中的投資者、供應商、客戶、職工以及相關人員及時提供真實的會計信息,對促進企業的經濟發展極其重要。
一、財務會計目標概述
目前,我國對于財務會計目標這一問題的探討并未放松,在1969年美國財務會計學會曾發表了《基本財務會計理論說明》這一政策,因此,財務會計被定義為一個固定的信息系統。而這一信息系統的落實主要是明確有價值的信息,并為企業帶來實用型的信息且具有非常重要意義所產生的信息系統。而我們所說的信息系統,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才能滿足信息系統的需求,從而使這個信息系統達到真正的決策效果。十八世紀時期,國外對財務會計目標多數是以圍繞決策和價值進行定義的,針對這一理論也產生了兩大派系,既“決策有用學派”以及“受托責任學派”
。決策有用學派主要認為,財務會計的目標就是向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即可,也就是說會計只需要對潛在的投資者和信貸者以及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投資決策信息即可。而受托責任學派主要認為,會計的目標只需要以適當的方式來有效反映受托人的責任即可,既履行受托人的受托義務,也就是會計工作者向委托人報告受托人的一切經營活動以及活動成果,以掌握該企業的經營業績。其兩種派系的依據各不相同,前者的依據屬于資源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在分離后,在資本市場的介入下,資源所有者對受托資源的有效管理程度就會降低,進而更加關注投資的企業在資本市場上的風險和利潤,這一學派更強調會計信息的時效性,非常形式化;而后者“受托責任學派”更加實質化,受托責任是會計產生和發展的根本,其資源的所有者如將資源的經營管理權委托于受托人,與此同時會通過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及合約慣例等來約束受托人的行為規范性,這一學派更強調信息的可靠性。兩種學派是互有關聯的會計目標,在一定的條件下,會計行為活動的有效性是會計信息與使用者相溝通的橋梁,財務會計不僅為企業和企業外部的利害關系提供真實可靠的財務信息,同時要滿足企業各個方面經濟決策的需求,因此,作為財務會計工作的運行程序一定要在財務會計目標的監督下高效完成,所以,明確財務會計目標對促進企業經濟發展以及實現國有企業經濟社會效益全面提高尤為重要。
二、國有企業實現財務會計目標存在的現狀問題分析
1.缺乏明確的財務會計工作目標定位
現階段,我國財務會計部門頒布了一系列與企業會計管理工作相關聯的制度準則,這些制度的產生對各大企業財務會計的核算工作和財務報告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使得會計管理工作逐漸規范化、科學化以及合理化。例如,財政部門發布的《企業會計制度》、《金融企業會計制度》等,其內容都制定了中小型企業財務會計核算與財務報告的規范性,以此來加強中小型企業財務會計的管理工作。對于中小型企業財務會計目標的確定和實施,更有利于會計規范價值信息的決策以及正確選擇會計方法程序,從而建立健全的財務會計目標理論體系。但目前由于大型國有企業與中小型國有企業間的規模、經濟基礎、組織結構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兩者間在會計信息方面的需求也有很大差別,這一問題的產生導致多數中小型國有企業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價值和定位,嚴重阻礙財務會計目標的實現。
2.缺乏健全的財務會計工作制度
大多數國有企業以股份公司和上市公司的財務會計目標作為自身發展的參考依據,并以此來制定一系列的財務會計制度和準則,但缺乏對股份公司與上市公司的理解。由于股份公司與上市公司的運行模式,包括資金運作、生產經營和管理等方面與國有企業的運行模式存在很大的差異,如果一味的按照股份公司和上市公司的財務會計目標作為發展動力,只會使得國有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不斷下降,導致國有企業無法健康、穩定且可持續發展。此外,國有企業缺乏高素質、高業務能力且專業的財務會計人員,這一現象的產生導致部分財務會計人員無視企業會計制度,因此,無法按照企業財會的規章制度來規范自身的行為,使得財務會計目標難以實現。
三、國有企業實現財務會計目標對策研究
1.合理規劃企業風險管理,避免經濟風險的產生
多數國有企業在管理上只重視系統性的風險,卻忽視了財務控制能力的重要性,這也是導致財務會計目標無法實現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國有企業一定要結合自身發展現狀和實際情況,對系統性風險管理采取正確的防范措施,合理規劃企業風險管理方針,以實現理想的企業管理效果。雖然企業的利率存在一定的升降趨勢,但這一升降問題取決于中央銀行,而國有企業的運行趨勢仍處于有章可循的趨勢中,也就是說國有企業雖然無法在相應的時間內解決利率上升或下降現象,但可以通過建立“政策研究室”來全面分析和跟蹤當前的宏觀經濟狀況,從而更好的了解和掌握當時的利率、匯率、經濟增長等諸多方面的實際變化情況,以此利用投資、籌資以及利潤分配等多元化的財務調配方式來防范企業系統性風險管理所產生的危害。
如人民幣的利率處于下降趨勢,國有企業可以采取借新債還舊債的方法進行成本節流;如人民幣的利率處于上升趨勢,外貿企業就可以利用外匯交易市場采取套期保值政策;如由于物價過高而產生的通貨膨脹現象,國有企業就可以適當的調整債務比例,以削減貨幣的比重值;如因自然災害產生嚴重的系統性風險,國有企業就必須要提高自身財力的整體預防水平,合理配置保險種類,以此來確保國有企業健康、持久發展。
2.建立健全的企業管理結構,降低企業經濟損失
國有企業的主要管理結構包括外部管理體系與內部管理體系兩大管理機制。但目前由于外部管理體系的建設尚未健全,又受到內部管理體系的約束,導致國有企業在實現財務會計目標的過程中受到不同程度問題的阻礙。因此,國有企業應針對這一現象結合自身管理結構的實際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治理手段,以降低企業不同程度上的經濟損失。
首先,國有企業的經營管理者一定要建立健全的企業管理結構來規范自身的長期行為;其次,國有企業還應構建專業的會計人才培養市場,以培養出高素質且經驗豐富的職業人員,使其擁有一定的職業能力,為實現企業財務會計目標提供有力保障;最后,建立健全的激勵體系,不僅隨時檢查和監督國有資產,同時為股東們的權益提供合法保障,有效防止股東們的利益受到損害,以此來進一步實現財務會計目標。
3.優化企業管理制度,提高企業工作效率
為了盡快實現國有企業財務會計的偉大目標,優化企業管理制度,提高企業工作效率極為重要。首先,應先從降低成本著手,國有企業一定要全方位研究對成本造成影響的各項活動,并嚴格控制不良因素產生的成本損失,以達到降低成本的效果,包括日常所應用到的各類會計報表,企業應嚴格要求相關人員對報表的使用,這對降低成本有著很好的引導作用。
其次,要實施內部重組方法與內部創業方法,內部重組方法是指國有企業利用重組模式來簡化自身的運作模式,這一方法的實施不僅及時提高組織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同時降低并協調成本,使得企業核心競爭力得到進一步強化和提升;而內部創業法是指國有企業對自身的實際情況與現有資源狀況相結合,并對內部組織進行創新,以此來開發新產品和新市場。最后,實施激勵方法,實際調查表明,在企業管理制度中,激勵機制是企業管理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在工作過程中,采取激勵方法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措施,合理設置激勵政策,促進企業財務會計目標高效完成。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國有企業要想實現財務會計理想的目標,必須要重視財務會計目標所存在的諸多問題,詳細分析各項問題并逐一解決問題。通過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合理設定目標范圍,做出防范企業經濟風險的有效方案,并建立健全的企業財務會計目標管理結構,以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因此只有不斷對國有企業財務會計管理進行改革和創新,才能進一步推動企業實現財務會計目標,從而全面發揮財務會計管理的職能,為國有企業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并為國有企業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王志英。國有企業實現財務會計目標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4.
[2]胡馬爾。國有企業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研究。《商情》,2015.
[3]劉國軍。國有企業財務管理中的監督體制研究。《財會學習》,2016.
[4]肖麗娟,林立。國有企業財務管理存在問題及創新對策。《中國會計學會財務管理專業委員會2011學術年會》,2012.
[5]王均偉。國有企業實現財務會計目標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財會天地》,2013.
[6]楊紅,熊軍。科研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1,(12).
會計學專業畢業論文參考 篇10題目:會計準則下有關職工薪酬核算的論文
摘要:2006年2月,財政部頒布了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并于2007年在上市公司中正式實施。與舊會計準則相比較,新企業會計準則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其中職工薪酬的核算與應用成為一大亮點。本文通過分析《企業會計準則—職工薪酬》重點解釋了該準則中的薪酬范圍,確認與計量以及信息披露等理由,以便更好的理解與應用新準則。
關鍵詞:新企業會計準則 職工薪酬 確認和計量 信息披露
企業職工的主要收入來源為企業發放給職工的薪酬,職工薪酬的核算、制度的完善與否對于企業以及企業的職工都有著重要影響。隨著企業制度改革不斷深化,企業形式和勞動關系日趨多樣化,勞動用工制度發生深刻變化,勞動者的薪酬有待進一步改革與完善。
財政部印發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具體會計準則及其應用指南》,以及從2008年1月1日起執行的《勞動合同法》,都對勞動者職工及職工薪酬進行了特別的詮注。監管部門、企業家和勞動者都在關注新準則、新法規對職工薪酬產生了哪些影響。
一、新準則對于企業職工薪酬的成本影響
中國從上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目前,第一代獨生子女已經步入婚育年齡,中國已經進入一個獨生子女時代。與此相呼應,養老觀念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山東省老齡辦事業發展處處長王照奎認為,中國的養老方式是反哺式的,而國外是接力式的。隨著第一代獨生子女紛紛成家立業,一個孩子要贍養四個老人,養老壓力增大,傳統養老方式已經不再適應新的家庭構成形式。在中國城鎮,對父母進行經濟供養理由不很突出,難的是讓子女拿出時間和精力在生活上照料老人。 正因如此,“積極養老”在中國一些城市得到大力提倡。中國目前大力提倡發揮老人自身的作用,年輕時就為養老積極做準備,包括參加各種養老保險,從事力所能及的社會事務,減少對子女的依賴。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思想的解放,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傳統的“養兒防老”的養老觀念發生了轉變。養老是人一生中不能回避理由,而養老方式的選擇是養老這一國際性理由中的重要因素。現在越來越多的老年人追求自己選擇獨立性的養老方式,他們的養老觀念是選擇恰當的養老方式,在在自己能夠度過一個幸福晚年之余的同時,不會給青年人造成過大的壓力,而且對于社會勞動力的再生產和購買力的提升有幫助,在為經濟的發展提供源源的動力之余的同時,也推動了自己幸福指數的提升、社會的和諧穩定。在這樣的養老觀念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開始關注自己的養老方式選擇。
二、新準則對于職工薪酬可準予資本化影響
新準則的這一規定無疑給企業管理當局增加研發經費投入、增強企業發展后勁吃了定心丸。
然而,對于新城區大多數的居民家庭來說,在養老方式整體環境欠佳,政策發展極不穩定的背景下,要求全部的居民家庭實現依賴與獨立的均衡是不現實的。本文的三個案例中所代表的三種模式在當前的養老方式選擇的居民家庭中現實存在,是各個居民家庭根據外部環境與自身發展特點的戰略性選擇。本文認為,隨著居民家庭養老方式選擇的日益成熟,依賴型、獨立型與均衡型三種選擇模式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均衡型的實現是居民家庭養老方式選擇發展成熟的最終表現。
通常情況下,資源依賴性是居民家庭養老方式選擇發展最不成熟的表現。作為養老方式選擇的主體來講,要想存活下去安度晚年,必須依賴周圍的環境獲取資源。因此,在選擇的初期,依賴型是必須的存活策略。在基本的存活需要滿足之后,對于高質量的養老生活開始逐步追求,這樣的養老方式選擇的居民家庭就進入了第二個階段——發展階段。在發展階段,居民家庭不斷地減少對外界資源的依賴,努力朝著資源多元化的目標前進,提高自己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實現發展目標。經過發展階段的生活,居民家庭最終進入成熟階段。在成熟階段,依賴與獨立之間能夠達到較好的均衡:資源多元化與獨立自主同時并存,形成了養老方式選擇的良性運轉模式。
不成熟階段(依賴型)→發展階段(獨立型)→成熟階段(均衡型),是較為理想的養老方式選擇發展過程。實踐中的居民家庭選擇養老方式并不一定按照這個過程發展,而且不同的居民家庭根據自身情況的差距在各個階段的停留時間也不一樣,但大體的發展過程是固定的。一旦居民家庭養老方式的選擇長期停留在依賴型或者獨立型的選擇模式之下,必定會出現前文中所提到的選擇風險,進而進入困境,難以長效的發展下去。
三、新準則對于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的保護
國內關于居民家庭養老方式的選擇研究中,資源依賴理論通常用來解釋居民家庭養老方式選擇與子女、政府及社會等外界主體之間的關系,但對于這種依賴產生的后果,現有文獻并未深入研究。本文在已有的居民家庭養老方式選擇依賴性的基礎上,引入獨立維度,認為居民家庭養老方式選擇的依賴與獨立之間存在著張力,導致居民家庭養老方式選擇在依賴外界資源得以存活時,卻降低了獨立自主性。簡而言之,居民家庭養老方式選擇的依賴性降低了自主性。對此,將居民家庭養老方式選擇的依賴與獨立兩個維度結合起來一起討論,探討之間的關系,在國內的居民家庭養老方式選擇的研究中未有涉及。可以說,本文豐富了以往關于養老方式選擇的研究視角。
四、新準則下我們職工薪酬變化的發展方向
新職工薪酬準則規范了企業職工薪酬的概念、確認、計量和披露,全面規范了我國的現行實務,使得企業該類業務的會計處理有所依據,提高了會計信息的質量。對有關職工薪酬內容和范圍的界定更加明確,且內涵大為擴展,以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變化。
參考文獻:
[1]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
[2]財政部會計司編寫組.企業會計準則講解[M].人民出版社,2007
[3]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4]戴德明,毛新述.新企業會計準則闡釋、應用與難點透析[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5]陸明.對職工薪酬準則會計核算的幾點認識[M].商業會計,2007
[6]孫喻.企業會計準則第9號--職工薪酬剖析.財會月刊,2006
[7]企業會計準則[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年版
[8]財政部會計司.企業會計準則講解[M].人民出版社,2007
[9]財務會計[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10]財務會計[M].化學工業出版社,2007
【會計學專業畢業論文范文參考(精選10篇)】相關文章:
專科會計學畢業論文范文參考01-20
會計學專業排名參考03-11
自考本科會計學畢業論文范文05-30
有關本科會計學畢業論文范文05-30
關于會計學專業大學排名參考04-09
會計學專業畢業實習報告范文01-28
法學的專業畢業論文范文07-24
會計學專業07-25
管理會計方向論文范文參考01-26
國內會計學專業排名08-15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 上一篇:思念祖國五年級作文500字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