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言 → 正能量文章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200字左右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1000--1500字
日期:2023-03-17 09:51:44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网络资源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  讀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麥田
为你推荐:
  • 失去的說說
  •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

      讀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1

      《麥田里的守望者》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杰羅姆大衛塞林格所寫,這可以說是他的自傳體小說,這本書中的潘西中學是以他在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個軍事學校為原型的,書中的寄宿生活也是他的親生經歷,但正如作者自己所說的那樣,他無意告訴我們“我在什么地方出生,我倒霉的童年是怎樣度過的,我父母在生我之前在干些什么”,以及諸如此類的大衛科波菲爾式廢話,他也不會告訴我們他的整個一生,只是告訴我們主人公霍爾頓考爾菲德圣誕節期間離開學校到紐約游蕩的三天日子。

      主人公霍爾頓考爾菲德按照我們現在的評判標準來說,可以說是一個差生,他五門功課有四門不及格,又不肯好好用功學習,雖然校領導常常警告他,讓他好好用功,但他只把這話當做耳耳邊風,還有,他滿口臟話。

      而作為擊劍隊領隊的他,與隊員一早出發到紐約去和麥克彭妮中學比賽擊劍,只是這次比賽沒有比成。他們把比賽用的劍、裝備和一些別的東西一股腦全落在地鐵上了。他自己認為這事不能全怪他。可是乘火車回來的時候隊友們誰也不理他。

      主人公霍爾頓似乎在哪里都不能很好地融入其中,在宿舍中,與舍友打架;在期末考試中,被四位老師給了不及格;在擊劍隊中,與隊友關系鬧僵;在賓館里,他覺著每一個人都是怪人;在……

      他立志將來要當一名“麥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里做游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么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干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這有些異想天開,可我真正喜歡干的就是這個,我知道這不像話。”

      關于小說的主人公兼敘述者霍爾領的語言,評論家們眾說紛紜、褒貶不一,有些意見還是針鋒相對、截然相反的。小說一面世就引來眾怒,一些評論家認為其語言“猥褻”、“瀆神”。但也不乏有人高度贊賞霍爾頓的語言,國外某些評論家把霍爾頓的語言與馬克吐溫筆下人物哈克的語言相提并論,加以贊美。他們認為這兩個流浪少年的方言口語,會在文學天地里流芳百世、永放光彩。這些評論家將本來表現霍爾頓率性的一面的的語言,竟然也能分析個所以然來,并且還能分成兩派,各方都振振有詞,我不禁十分“佩服”。

      現在的中國正處于巨大的變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異的發展。社會不斷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很多人開始迷茫,消沉,他們逐漸遺忘自己的理想,像房祖名、柯震東、張默一類的所謂的明星吸毒,正象征著那“垮掉的一代”,這與本書的著作時間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美國確實有些相象。

      成長似乎是個永恒的話題,有時候,我們或許選擇把自己的不滿和內心的叛逆藏匿于心中;有時候,為了迎合這個已經充滿銅臭味的社會,我們學會了偽裝,學會了恭維,學會了欺騙,學會了送給別人一個個假笑;有時候,為了追逐名利,我們麻痹了自己的內心,封鎖住心中真實的想法,用一份份赤裸裸的假模假式包裹自己,竭盡全力不讓真實的內心顯露于外。我們越是這樣做,越是會發現——其實別人都在這么做。

      所以,不如放下一切,做一個麥田里的守望者。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2

      《麥田里的守望者》,很明媚的鵝黃底色封面,涂著一綹綹橙紅碧綠的火焰,一如青春本身給予人們的印象,但讀后卻被一種灰調子的情緒所籠罩,呼吸著稀薄的氧氣,莫名的悲愴襲上了心頭。

      小說主人公霍爾頓我們身邊隨時可見的孩子,也鳳毛麟角的孩子,16歲的他抽煙,喝酒,與自己不能接受的輕浮女子交往,四次被學校開除,讓很多正派人對他的優點也嗤之以鼻了。

      但這一切唧唧歪歪,都可以以“無辜少年反抗壓抑的社會秩序”的名義而被寬容,甚至被喝彩——據說后來美國有很多青少年刻意模仿霍爾頓——因為他個少年。在青春的掩護下,頹廢勇氣,懶惰反抗。有一段時間甚至有人為此類文藝作品起了個類型名稱,叫做“殘酷青春”。我對這個名詞沒有多少好感,總覺得這叛逆一個比較積極的說法。但眼前的這個霍爾頓卻并不讓人討厭。

      他的父母對他充滿了期待這份期待卻讓他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壓力。所以在帶領了校擊劍隊去紐約參加比賽,作為隊長他卻把重要的東西忘在了地鐵上。這樣的錯誤自然不能原諒的.所以他就遭到了再一次的被開除。他對于被開除并沒有太多的傷心,但卻害怕回家面對自己的父母。于決定用他手中的錢去紐約玩兩天。當他父母知道消息后無法不面對的時候再去面對。

      看到這里覺得有些熟悉,因為這我們大多數青少年常有的心理。想贏,怕輸,怕父母失望,失敗了不敢面對。

      下面的這段話我收藏了這霍爾頓的理想——“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里做游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說_——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在那兒守望,要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往哪兒跑,我得從什么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干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里的守望者。”很喜歡這樣的話,這樣的理想也許不遠大,可我們的生活中難道不真的需要這樣的守望者嗎?而我們每個人其實也就一個麥田里的守望者吧。這樣的工作雖然會枯燥,但我們首先得把這樣的小事情做好了才啊——雖然每個人的心中或許會有一種一劍寒九州的英雄主義情結——但還象霍爾頓這樣做一件真正有意義的事情吧。

      我想這也霍爾頓可愛的地方。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守護一種美好這才真正的大善良,這種大善良讓霍爾頓在頹廢中也顯得那樣的可愛,就像在一片沼澤地中讓我們看到了閃光的美好的東西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3

      守望本是一種難得的情懷,一種勇氣,一種姿勢,又飽含著一份期待。

      然而,《麥田里的守望者》卻將這份守望演繹到另一個極端——是叛逆,卻又有著一種混沌中的清醒與孤獨,乃至無助。當然,所說的是主人公霍爾頓,也是作者自己。因為這世界總不缺乏一種“明白人”:自己洞察世事,卻以一種極端的偏執混沌浮游塵世,然自己也套上一件世俗的外衣,只在夜深人靜之時獨自蹉跎。我想說的其實就是霍爾頓之類,以濁見清,以昏見明。然而霍爾頓本身又只是一個孩子,他必然有著對抗不合理現實世界的熱情,也必然有著自以為是的偏激。也因此,此人物的設定就自然引起了讀者的兩種共鳴——其一,為其反叛而嘆;其二,為其幼稚而惜。為構建悲劇,全書又在結尾設置了一個天真可愛的妹妹結束了霍爾頓漂泊之旅——這部不僅僅是肉體之旅的結束,更暗示著精神的回歸,即回歸世俗。看罷不禁一心悲涼——出世是東方文化所盼,而又是這樣一種心境卻在萌芽階段就在西方現代文明的浸淫中化為死灰。

      我無意于那些霍爾頓的模仿者,因為他們的意識里還未對霍爾頓有清晰完整的認識。但值得留意的是一些并未接觸過此書的青少年也在走著霍爾頓之路。不用多說就是所指是90后。誠然,當代中國的發展已不可避免的走到了當年美國那一步。中國的新一代也面臨著當年美國青年面對過的困惑。90后又將何去何從?

      還是一片麥田,只不過位置已經跨越了一片太平洋。這里,誰又在守望?

      孤獨守望者的天堂--關于《麥田里的守望者》

      “不管怎么樣,我老是想像一大群小孩兒在一大塊麥田里玩一種游戲,有幾千個,旁邊沒人——我是說沒有歲數大一點兒的——只有我。我會站在一道破懸崖邊上——我是說要是他們跑起來不看方向,我就得從哪兒過來抓住他們。我整天就干那種事,就當個麥田里的守望者得了。我知道這個想法很離譜,但這是我惟一真正想當的。”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4

      那天去書店,我從一大堆世界名著中挑了一本很薄的書,名字叫《麥田里的守望者》,在我拿起這本書時,我沒有想到這么薄的一本書會對我產生這么大的影響,使我感觸很深,我覺得這本書的形式和內容都很出色.

      美國的五十年代是一個相當混亂的時期,二戰的陰云尚未散去,冷戰硝煙又起.一方面科技發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們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無力改變的社會大背景下,過著混混噩噩的生活.于是,"垮掉的一代"出現了,霍爾頓就是其中的一員,他抽煙酗酒,不求上進,但是,他還不至于淪落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因為在他心底,一直還存有美麗而遙遠的理想---做一個"麥田里的守望者".

      我們生活的這個國家,這個時代正處于科技的變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異的發展.,這與50年代的美國確實有些相反.社會不斷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很多人開始迷茫,他們逐漸遺忘自己的理想,沒有了最初的熱情,開始向往平庸.

      我們是一群生活在新時代的孩子,自然已經習慣了困惑和煩惱,但是我們應該集中精神看準我們的前方,我們的路,我們應該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假如霍爾頓沒有他純潔的理想,那他就會墮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讓他活下來.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燈,它帶著人走向未來,走向光明.我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縱然生活讓我們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過是暫時的,不就都會過去,我們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我們的理想.

      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明天會更美好!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5

      《麥田里的守望者》雖然是一部堪稱給美國社會和文學界產生巨大影響的作品,但是它的語言卻十分簡單明了,說的直白一點就是簡單粗暴。初次看到這本小說時,“混賬”……的字眼隨處可見,可正就是這些略微粗俗的言語吸引了身處叛逆階段的我。居然在名著中都能看到如此不堪說出口的詞語,這將是一次多么有趣的體驗,越粗暴,越憤世嫉俗,不正是我們所謂的一種追求?

      走進書中,書中的主人公霍爾頓就是一個孤獨憤世的學生,他被退學四次,不求上進,吸煙,酗酒,打架……這么一個大概被周圍的人認為無可救藥的孩子,

      卻將下流的字眼從墻上抹掉,遇到修女為受難者募捐時就慷慨解囊,對自己的妹妹菲比百般的照顧與疼愛……如此純潔善良的孩子,也許就是在成人社會的虛偽和做作中變得彷徨和矛盾。身為青少年的我們雖然不生活在霍爾頓那個年代,還意識不到社會虛偽做作的一面,但是,我們依舊憤世嫉俗,也許這就是成長道路上的一個過程。

      有些時候,我認為過度的反叛是無需的,甚至是幼稚的。因為,從霍爾頓的故事中,憤世嫉俗的結果不還是因為各種牽絆回到事情發生的原點—————正式他所想逃離的————學校、家。倘若是為了結果,那么他這次叛逆的出走是一點也沒有意義的,他沒有改變社會,沒有改變現狀,只是用很粗俗的語言把它們罵了一通。但,如果是為了過程,他卻得到了覺悟,他渴望成為麥田里的守望者,拯救那些不曾被俗世玷污的人們,這或許只是一種幻想,可卻似乎給了一種釋放。

      從這部小說,也同樣給了我們警示,他告訴我們什么憤世嫉俗、出走等各種自以為有個性的舉動都是沒必要的,最后不還是得到躺在療養院里接受父母安排的結果。然而表達自己的不滿,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是不需要用過于偏激的方式。因為在這個年紀,無論你怎么反抗,受傷的只會是自己。霍爾頓也許是被打了一頓什么的,但現在的'社會,你怎么知道不會更恐怖呢?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我們想反抗的事情——作業太多,一大堆考試,中考,高考……各種學習的壓力就像是霍爾頓心中的“社會毒瘤”,我們也和霍爾頓一樣嘗試著叛逆,但,哪次不是因為失敗而收尾的。社會上不可能沒有壞人,不可能沒有虛偽,就像我們不可能沒有作業。所以還是不要做無謂的掙扎了,順其自然,做我們該做的。

      在這部沒有高雅藝術語言文字的小說里,我更加理解了作者的叛逆,讓我身處其境,我是否也有如此大膽的想法,如此不羈的行為,警惕自己,讓自己也成為麥田上的守望者。

      我的麥田,由我來守候。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6

      在圖書館里,我無意中發現了一本很薄的書,名字叫《麥田里的守望者》,在我拿起這本書時,我沒有想到這么薄的一本書會對我產生這么大的影響,使我感觸很深,我覺得這本書的形式和內容都很出色。

      美國的五十年代是一個相當混亂的時期,二戰的陰云尚未散去,冷戰硝煙又起。一方面科技發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們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無力改變的社會大背景下,過著混混噩噩的生活。于是,"垮掉的一代"出現了,霍爾頓就是其中的一員,他抽煙酗酒,不求上進,但是,他還不至于淪落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因為在他心底,一直還存有美麗而遙遠的理想——做一個"麥田里的守望者"。

      我們生活的這個國度,這個時代正處于巨大的變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異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這與50年代的美國確實有些相象。社會不斷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很多人開始迷茫,消沉,他們逐漸遺忘自己的理想,沒有了最初的熱情,開始向往平庸。酒吧、卡拉OK、室開始人流如潮,網吧、游戲機房中學生不斷,所謂新新人類瘋狂地迷戀上了頭等毒品……

      天啊!

      我們是一群生活在新時代的新生力量,自然已經習慣了困惑和煩惱,但是我們應該集中精神看準我們的前方,我們的路,我們應該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從小我們就對自己的未來充滿憧憬,想當科學家、醫生、護士、老師……假如霍爾頓沒有他純潔的理想,那他就會墮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讓他活下來。難道我們年輕人就該讓生活變得如此混沌?是的,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燈,它帶著人走向未來,走向光明,我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縱然生活讓我們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過是暫時的,不就都會過去,我們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我們的理想。

      是的,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明天會更美好!把握好自己的生活吧!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7

      《麥田里的守望者》,在我拿起這本書時,我沒有想到這一本薄薄的書會對我產生這么大的影響,使我感觸很深。

      美國的五十年代是一個相當混亂的時期,二戰的陰云尚未散去,冷戰硝煙又起。一方面科技發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們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無力改變的社會大背景下,過著混混噩噩的生活。于是,“垮掉的一代”出現了,主角霍爾頓就是其中的一員,他抽煙酗酒,不求上進,但是,他還不至于淪落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因為在他心底,一直還存有美麗而遙遠的理想---做一個“麥田里的守望者”.

      我們生活的這個國度,這個時代正處于巨大的變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異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這與50年代的美國確實有些相象。社會不斷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很多人開始迷茫,消沉,他們逐漸遺忘自己的理想,沒有了最初的熱情,開始向往平庸。

      我們是一群生活在新時代的孩子,自然已經習慣了困惑和煩惱,但是我們應該集中精神看準我們的前方,我們的路,我們應該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假如霍爾頓沒有他純潔的理想,那他就會墮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讓他活下來。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燈,它帶著人走向未來,走向光明。我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縱然生活讓我們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過是暫時的,都會過去,我們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我們的理想。

      是的,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明天會更美好!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8

      坐在荒蕪的田野中,捧著手心里的一本書,看著眼前已經收割過的麥稈,眼前浮現出一個“壞孩子”的身影——霍爾頓,那個名副其實的壞孩子。

      小說《麥田里的守望者》是以第一人稱敘述的一個故事,可以稱它為“自傳”。其中穿插了許多臟話,顯得更加真實和生動形象,其中的道理也許更容易讓讀者接受。

      小說主人公霍爾頓是個中學生,出生于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

      他雖只有16歲,但比常人高一頭,整日游游蕩蕩,不愿讀書。他對學校里的一切——老師、同學、功課、球賽等等,全都膩煩透了,3次被學校開除。又一個學期結束了,他又因5門功課中4門不及格被校方開除,他絲毫不感到難受。在和同房間的同學打了一架后,他深夜離開學校,從他的故事中可以看出,這真是一個十足的壞少年。

      他對妹妹說的一句話,讓我印象十分深刻。“不管怎樣,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里做游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

      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么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

      我整天就干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這有點異想天開,可我真正喜歡干的就是這個。我知道這不象話。”

      起初,我真的很不理解這段話,后來,我懂了。這是霍爾頓,在復雜的社會中,一種單純的理想。他渴望純潔的社會,就像那麥田,就像那小孩子們,包括那懸崖。可是,周圍的一切都不如他所望,復雜的社會,一切為了利益,人們爾虞我詐,互相利用,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顧一切。

      而霍爾頓,這個表面上看起來叛逆,看一切都不順眼的青年,卻正好看透了這一點,這個叛逆的少年,卻有著一顆純潔的心,他不愿意與世人同流合污,他在談上學時這樣說道——“上學的目的嘛,不就是出人頭地,以便將來可以買輛混帳凱迪拉克”都說出了他發自心底對這個社會的不爽,而他之所以這么說,就是因為,他有一顆正直的心,他看這個復雜的社會不爽!

      我也渴望當一個表面叛逆的青少年,而心里卻一點也不粘上這個社會的浮塵,一點也不隨波逐流,看誰不爽就說出來!利益怎么了?破壞關系怎么了?我活出了我自己,誰也無法改變的那個自己,我驕傲。想讓我融入到這個爾虞我詐,假模假樣的社會中,根本不可能!

      霍爾頓,第一次接觸這個人物的時候,我認為他是我的反面教材,讀到后面,我發現我錯了。我真正應該學習的,是他。

      他那種正直勇敢的性格。

      他那種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

      他那種敢說敢當,表里如一的品質。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9

      “不管怎樣,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里做游戲……我的職務就是在那里守望……我只想當一個麥田里的守望者……”——霍爾頓

      在這個暑假,我讀了《麥田里的守望者》這本書。它講了一個叫霍爾頓的高中生由于在學校多門功課不及格而第五次被學校開除后如何在父母不知道的情況下在街上閑逛了三天的事情。

      霍爾頓認為,把人或世界看得太透徹往往就不會幸福,一切都要看得恰到好處,才不會為了這個世界難受。

      霍爾頓是人們眼中典型的壞孩子。他成績很差,幾乎沒有人喜歡他。他也討厭自己身處的這個世界。他討厭虛偽的人和偽君子,不想和他們同流合污可是卻又不敢得罪他們而不得不和他們交往。他討厭看無聊的狗血電影,可由不得不在自己沒事干時看它們打發時間。他看不慣這個世界,沒有交心的朋友,所以他感到非常苦悶與無助,所有的心事全都埋在自己心里。他太過善良又太耿直了,導致自己無法融入這個社會,看了以后真想為他哭一場。

      為了不讓室友自卑,把自己的真皮箱子藏起來;為了不讓酒吧里一個彈鋼琴的人難過,他稱贊他鋼琴彈得很好;被人欺負以后想象著如何把那個人狠狠地揍了一頓;對于他喜歡的姑娘,非常用心地喜歡。這些都是作者對于霍爾頓的心理的細節描寫,把一個青少年的感情寫得那么真實與細膩。

      霍爾頓是一個很典型的青春期的孩子的代表,從書中可以很輕易地看出他與父母之間的隔閡。父母希望他可以像他的哥哥優秀,那么出人頭地,可是他卻想成為一個麥田里的守望者,抓住那些在懸崖邊奔跑的孩子們。大人們認為他是一個小混混。但我覺得霍爾頓還是很聰明的,一個畢竟只有十幾歲大的孩子已經擁有了相對來說比較成熟的思想了,而且還可以基本摸清社會的本質。

      這本書是我讀過的為數不多的能把人物描寫得那么真實,刻畫得那么成功的。我想作者可能已經把自己融入到了這個人物中去。我花了整整一個月才看完,因為這么好的一本書,我怕很快看完,余生都會很空虛。于是我慢慢地看看,戰戰兢兢地看。其實我相信很多人都會曾經產生過類似于霍爾頓的念頭,做一個守望者之類的。我們的心中都有一個霍爾頓,正在悄悄和我們說著話。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10

      前幾天去書店,我從一大堆世界名著中挑了一本很薄的書,名字叫《麥田里的守望者》,在我拿起這本書時,我沒有想到這么薄的一本書會對我產生這么大的影響,使我感觸很深,我覺得這本書的形式和內容都很出色。

      美國的五十年代是一個相當混亂的時期,二戰的陰云尚未散去,冷戰硝煙又起。一方面科技發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們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無力改變的社會大背景下,過著混混噩噩的生活。于是,“垮掉的一代”出現了,霍爾頓就是其中的一員,但是,他也有著屬于自己的底線,因為在他心底,一直還存有美麗而遙遠的理想---做一個“麥田里的守望者”。

      我們生活的這個國度,這個時代正處于巨大的變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異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這與50年代的美國確實有些相象。社會不斷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很多人開始迷茫,消沉,他們逐漸遺忘自己的理想,沒有了最初的熱情,開始向往平庸。

      我們是一群生活在新時代的孩子,自然已經習慣了困惑和煩惱,但是我們應該集中精神看準我們的前方,我們的路,我們應該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假如霍爾頓沒有他純潔的理想,那他就會墮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讓他活下來。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燈,它帶著人走向未來,走向光明。我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縱然生活讓我們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過是暫時的,不就都會過去,我們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我們的理想。

      是的,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明天會更美好。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相關文章: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07-31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06-27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06-24

    麥田里的守望者07-01

    麥田里的守望者小學的讀后感04-04

    麥田里的守望者優秀讀后感08-12

    關于《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08-08

    最新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09-06

    麥田里的守望者感悟06-27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備胎語錄
    • 本类最新
    • 精品图文
    • 时尚
    • 新闻
    • 生活
    • 视觉
    • 微爱
      栏目ID=88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头条推荐

    热门推荐

    特别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