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言 → 正能量文章
論語十則教學建議和意見 論語十則教學建議及意見
日期:2023-02-28 10:04:07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网络资源
論語十則教學建議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講解〕第一句講的是學習的方法。“時”,這里是副詞,相當于“以
为你推荐:
  • 內心很累的說說
  • 論語十則教學建議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論語十則教學建議

    〔講解〕第一句講的是學習的方法。“時”,這里是副詞,相當于“以時”,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時間”或“及時”。“習”的本義是“鳥數飛”,引申為“實習”“演習”。孔子所講的功課如禮、樂、射、御等都需要實習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課如講經,那就只能是“溫習”或“復習”了。這類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講的是學習的樂趣。“朋”舊注:“同門曰朋。”跟現在說的“同學”“同班”相近。孔子說這句話是有背景的。《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辭官以后,專力講學,“弟-子彌眾(越來越多),至自遠方”。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樂。這句話是孔子對他的弟-子說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講的是為人態度,屬于個人修養范圍。“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沒有說出來,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從《論語·憲問》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這句話,也可以看得出來。“君子”,在《論語》一書中有多個義項:有時指有道德的人;有時指在高位的人。在這句話里,可取前義。因為這個詞現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們沒有翻譯;一定要譯,也可以譯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講解〕《論語》記孔子門人一般稱字,如對仲由稱“子路”,對端木賜稱“子貢”,對曾參獨稱“子”,因為此書是孔子二傳或三傳弟-子所記,曾受業于曾參。“三時,多次反剩文言文中,“三”“九”諸字皆有“多”義,不是確數。下述三事,這是巧合。朱熹認為,重在為學,“傳”指受之于師,“習”則熟之于己,而“忠”“信”為“傳習”之本。從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學的人非常重視品德的修養。

    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講解〕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因為只“溫故”而不獨立思考,決然達不到“知新”的目的。過去有這樣一種理解,把“溫故”(復習舊知識)和“知新”(獲取新知識)看作相互補充的兩個方面,如子夏所說“日知其所無,月無忘其所能”(見《論語·子張》),這是因為忽略了下面“為師”二字。《禮記·學記》中記錄了孔子這句話:“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這說明孔子認為只能記誦一些知識,是不能當別人的老師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才“可以為師”。可見,“溫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兩件事,關鍵在于要“知新”,這就需要獨立思考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講解〕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認為二者不可偏廢。其中,“罔”“殆”二字歷來解釋紛紓朱熹注云:“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習其事”,指的是不讀書。講這一章,要防止產生片面理解,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是基矗孔子就很重視“學”,反對離開“學”這個基礎去胡思亂想。他曾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講解〕關于這段話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記載: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批評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顏色依舊充盈。孔子又對他說:“……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則知,行至則仁。既知且仁,夫惡有不足矣哉!”據此,最后的“知”字當破讀,通“智”。孔子說這番話的意思是,言行要謹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用現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謙虛的學習態度。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兩章內容相同,故予合并。

    〔講解〕這兩章也是講學習態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鑒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類似的毛玻老子也說過類似的話:“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資,也有借鑒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講解〕“士”,在《論語》中大約出現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負或有特殊社會地位的人。“弘”,胸懷寬廣;“毅”,意志堅強。胸懷寬廣,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堅強,才能長期堅持奮斗。“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曾子說這番話的目的是,鼓勵門人要一生為實現“仁”的理想而奮斗。

    9.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講解〕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會現象。何晏集解:“大寒之歲,眾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傷;平歲,眾木亦有不死者,故須歲寒而后別之。喻凡人處治世,亦能自修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茍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與君子無異,惟臨利害,遇事變,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見也。”二說大同小異。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講解〕曾子曾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吮正是孔子“仁”的學說的兩個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積極的一面;“吮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消極的一面。孔子關于“仁”說過許多話,細分析起來,都跟這兩點有關,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吮,“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貢問的是“可以終身行之”的“一言”(實即問“道”),所以孔子拿“吮來回答他。

    二、問題研究

    《論語》是過去蒙童教育的必讀書,盡管大部分內容都不易讀懂或只能讀到似懂非懂,但人們一直堅持這樣做下來,而且要求極嚴,須能通背全書。這大概出于兩個原因:一是古代典籍里常要引用這本書里的話,“反芻”的機會很多,但如不先背下來,就無法進行“反芻”;二是通過誦讀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習慣用語,以養成語感。此外,讀《論語》也有了解歷史掌故、增加識字的功能,但這是次要的。

    今天的情形已經大不相同。我們讀《論語》,旨在吸收前人思想精華中有益于自己思想品德修養的部分,這就大大地縮小了讀的范圍。《論語》全書各家版本的分章不一,一般都在485章左右,我們只選錄10章,而且全是短章,這又降低了學習的難度。這樣來選篇才符合“古為今用”的原則。至于個別條件較好的教學班愿意多讀一些,那自然是好事,但也要注意不增加學生負擔。

    所選10章,有三個方面的內容:(1)關于學習的態度和方法,包括第1、2、3、4、5章;(2)關于思想品德修養,包括第1、4、5、6、7、8、9、10章;(3)關于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仁”的概念。包括第8、10兩章。作這樣劃分的目的是,提醒教師全面地看待課文的內容。在教學實踐中,針對初一年級學生的接受能力,第三個方面的內容是可以取消的,無妨將它并入思想品德修養的范圍,第8、10兩章同時列入第二、三兩個方面,就是這個意思。

    教讀這十章,要認真研究格言的教學方法。十章中的前九章無疑都是格言,最后一章形式上是對話體,其實核心只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上,也可以算作格言。講格言有“三要”:一要弄懂字面上的意思;二要牢牢記住原話,為“反芻”創造條件;三要聯系實際,用來指導自己的言行。教師可以據此創造出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來,這是編者的一點希望。

    練習說明

    一 看注釋,查工具書,把下列各句譯成現代漢語,并解釋加下劃線詞語的意思。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溫故而知新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士不可以不弘毅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設題目的是使學生明白各章字面上的意思。翻譯格言跟譯記敘文不同,一般都要用直譯,要盡可能保留原文精練、準確的風格,不隨便增減詞語。

    答案參見“有關資料”中的譯文。應注意的是,有些詞語歷來有多種解釋,例如“三時,一說“多次反時,一說“以三件事檢查自己”。又如“殆”,這里可解作“疑惑”,也可解作“危險”,“有害”,但課本取后一義。“弘毅”,有合解為“剛強”的,也有分解為“寬廣”和“剛強”的。教師只宜任選一種,不宜作比較、分辨。

    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對此,曾經有過不同看法。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全班討論: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設題目的是引導學生聯系實際,深入理解這句話的內容。應注意的是,孔子用這句話給“吮字下定義,其中包含了相互體諒的意思。

    這是一道開放性的題,學生可以各抒己見,有可取則予肯定,說錯了的(有可能誤解句意)要糾正。

    此題又是示例性的',其余各章也可仿此進行討論。

    三 背誦全文,并把文中成語、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筆記本上。

    (略)

    教學建議

    本課擬用兩課時教讀。

    學這篇課文,能當堂成誦是關鍵,理解不必求深,能啟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就算達到了目的。

    全篇課文除去“××曰”等字眼,不過二百字,完全有可能在40—50分鐘之內成誦。要保證學生的誦讀時間,并以靈活、生動的方式指導學生進行背誦練習。

    課文內容當然要經過討論,但要控制討論的規模,一般只宜用師生交談的形式,個別的可讓學生自由發言。要提倡學生在反復誦讀中作獨立思考,聯系本人的實際,以加深體會;不要求在討論中解決所有的問題。

    以上是基本設想。再提幾點建議:

    一、要講究導入的方式,從學生熟悉的詞語或故事說起,自然說到孔子這個人和《論語》一書:如曲阜朝圣之舉和趙普(宋開國丞相)“半部《論語》治天下”一事。時間不超過5分鐘。目的是引起學生對課文的興趣。

    二、介紹孔子和《論語》十分必要,也可用講故事的形式,而將知識性的內容滲進其中。

    三、在教讀過程中要盡可能結合學習的內容提出問題或講點故事,使學生不感到枯燥乏味,又能學有所得。

    例如學“溫故”一章,無妨先問學生:“有些老師知道世上許多事情,講起來娓娓動聽,這樣的老師算不算好老師?”由此自然導出“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的觀點,最后再落實到“知新”二字,并就此略作發揮。

    又如,課文中提到曾子、子路、子貢,這在孔門七十二賢中也是卓越的人物,講講有關他們的事跡(如“曾參殺人”“子路盛服見孔子”“子貢游說五國之君”等),也可引發學生的興趣,但要講得十分簡明,每事一分鐘講完即可。

    四、向課外延伸:可指定《論語》中某幾篇,讓學生從中找出常見的成語;也可用教師讀學生聽的辦法。例如《述而篇》中,第2章有“誨人不倦”,第7章有“舉一反三”,第19章有“發憤忘食”。

    有關資料

    一、孔子簡介

    這里只從《史記·孔子世家》中摘錄幾條:(1)孔子“生而首上圩頂(四邊高,中低),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2)“孔子貧且賤,及長,嘗為季氏史(倉庫管理員),料量平。”(3)“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4)“定公以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則(效法)之,由中都宰為司空,由司空為大司寇。”(5)“已而去魯,斥乎齊,逐乎宋、衛,困于陳蔡之間,于是反魯”“孔子之去魯凡十四歲而反乎魯”。(6)“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7)“乃因史記作《春秋》”“《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8)“孔子葬魯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喪畢,相訣而志,則哭,各復盡哀;或復留。唯子貢廬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

    二、《論語》簡介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書,由若干篇章組成,前后兩章之間不一定有什么關聯。各章的體式也不盡相同,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

    一種是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僅指明是孔子的話,不寫出說話的環境(包括說話的對象),內容大多是關于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事的一般原則,這篇課文中的第1至9則都屬于這種體式。

    一種是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作的回答。這種體式的寫法很靈活:有時寫出提問者的原話,有時只寫某人問什么(例如“孟武伯問孝”);有時寫出對話的環境或背景,有時不寫。課文中的第10則屬于這種體式,它寫出了提問者的原話,但沒有寫談話的背景。

    一種是敘事體,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節,但也往往是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這種體式我們以后才能學到。

    《論語》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從漢朝初年到五四運動以前的兩千年間,它一直是學童們的一本必讀書,影響很大,書中有不少語句都作為成語保留在現代語中。

    三、孔門弟-子簡介(引號中語皆出自《史記》)

    1.子路:“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歲。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豚,陵暴孔子。孔子設禮稍誘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質,因門人請為弟-子。”

    2.子貢:“端木賜,衛人,字子貢。少孔子三十一歲。”“子貢利口巧辭”。齊田常欲伐魯,孔子思求他國援兵,諸弟-子皆請行,孔子獨許子貢。

    3.曾參:“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顏回死后,他成為孔子的繼承人。

    四、譯文

    1.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溫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里)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復習過呢?”

    3.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后,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4.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有(陷入邪說的)危險。”

    5.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6.孔子說:“看見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玻”

    7.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8.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到死為止,不也很遙遠嗎?”

    9.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落葉的。”

    10.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論語教學建議】相關文章:

    《論語》 教學設計05-08

    《論語》六則教學設計07-02

    論語文知識教學的更新與重建07-21

    論語十二章的教學設計10-03

    走進《論語》教學設計(精選6篇)12-01

    《論語十二章》教學設計11-27

    國學 《論語》教學設計(通用5篇)12-25

    小學語文《論語六則》優秀教學設計02-04

    《論語十則》語文教學設計06-17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可愛又治愈的早安文
    • 本类最新
    • 精品图文
    • 时尚
    • 新闻
    • 生活
    • 视觉
    • 微爱
      栏目ID=88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头条推荐

    热门推荐

    特别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