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業實習隊總結
一個月的實習,讓我受益匪淺。語文教學、班主任工作、第二課堂頗有成就也頗多感慨。其中付出的努力、其中的感慨、其中的得與失,恐怕是這個鍵盤無法承載的。這次總結,我就語文教學這個方面談談我最深的體會。這些體會也許不如那些經驗豐富的老師們的真知灼見,卻也是一筆難得的財富。
我教的是高一〈1〉班,這個班是全校的示范班,他們的語文老師同時又是學校教務處的主任,因此頗受關注。加上高一全用新教材,這些都使得我頗感壓力。到底該如何教好這個班呢,我一臉的茫然。
思考之后,我決定先從指導老師的上課風格、學生的語文水平、新教材的改革這些基本情況入手。我總共聽了指導老師三堂課,其中兩堂利用多媒體技術在電教室上的。他的課堂大半交給學生,課堂氣氛活躍。因為工作繁忙,他很少教我具體該怎么分析課文、怎么調節氣氛、怎么設計教案。他只給我一個總的教學思路:把課堂話語權交給學生。用他的話說,一節課能讓所有的學生都在聽都能聽明白都能學到東西,這堂課就算成功了。這句話可以說是他對我指導的全部,但在后來的教學實踐中,我發現這句話也是使我受益最多的。雖是簡簡單單一句話卻勝過千言萬語。其次是對班上學生語文水平的調查。在見習的三、四天時間里,作文的批改再加上自習時間和課下時間的了解,我對班上的語文水平和每個學生的水平有了基本了解。得知這個班的語文水平還可以,且全班的學習氛圍很好,課堂紀律和作文上交情況都很好,學生課前預習也很自覺,更重要的是他們討厭傳統的語文教學,他們不喜歡老師壟斷課堂。了解了這些情況,我再仔細的研究了一下新教材。新教材分必修1、必修2兩本書,總體上要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它從先前的應試教育轉為對學生語文水平和文化修養的提高上。所有的這些給我的只有一個訊息——我不能再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學。
見習結束,我們進入國慶假期。利用假期,我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再結合本班實際,完成了下一周的備課。設計教案是一件很辛苦的事,耗體力也耗腦力,同時也是一件頗藝術的工作。經過良久的冥思苦想,忽然頭腦開竅,一個思路出來了,一個問題解決了,那種成就感、興奮感是不言而喻的。到了后來的教學實踐,我才更深刻的切身的體會到一個好的教學設計對上好一堂課的重要性。教案和講課是相輔相成的,又是必須靈活變通的。我的教案、我的課堂,學生的參與是一個不可忽略的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下面,我具體結合教學實踐談談我的一種教學模式。某種程度講,它已經成為我在這一個月里的教學風格。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頗受指導老師的贊賞和學生的喜歡與接受。
我的課堂大都采用一種教師點撥法即設問析疑。所謂設問析疑,是教師首先由一篇課文的切入口入手提出問題,然后引導學生回答、分析疑問并由此轉入另一問題,最后把學生引導到預定的教學目標中。通過這種設問析疑,在加上適當的討論,某些課文再結合文體特點,采用品味法、朗讀法進行教學。這里,我只抓住設問析疑這個點談談我的見解和感受。
法國教育學家第惠多斯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那么,怎么去激勵、喚醒、鼓舞聽課者呢?讓他們參與課堂,給予他們更多的機會,惟有這樣,學生才會更加的融入課堂,惟有這樣,學生的語文水平才會有所提高。設問析疑無疑是一個較好保證學生參與課堂的一種的教學模式。經過多次實踐,我發現這種教學模式有頗多好處,具體的說有助于學生思考多方面的意見,增強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展了學生清晰明白地交流思想和看法的能力,有助于發展學生分析和綜合的能力,鼓勵學生專心地有禮貌地傾聽,使學生的想法和體驗得到了尊重,使學生成為知識的共同創造者。總的說來設問析疑可充分增強學生的創造性、口頭表達能力、應變能力以及學生的主動性。
可以說,具體如何設問、如何析疑是設問析疑的關鍵。我經常把一堂精彩的語文課看作是一曲動人的交響曲,提問則是這樂曲中的旋律。如何提問,首先需要教師吃透教材、明確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準確落實設問點。如教《項脊軒志》一文,我抓住文章最富有特色的特征即文章善于選取生活細節、場面描寫的手法以及記物、敘事和抒情融為一體的寫法,把它作為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把文章“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作為切入口。先叫學生找出過渡句,然后根據過渡句先分析“喜”的部分。提問學生,作者如何通過寫景抒發自己“喜”的心情。接著設問“文章是不是以‘喜’貫穿全文”,轉而分析“悲”的部分。首先叫學生看課文是通過大事表現自己的‘悲’的還是通過小事、生活細節表現自己對親人的懷念的。學生輕而易舉的可以得出是后者。由此,很自然的叫他們找出文中的細節描寫,看看哪處細節寫得最好,最感動人,為什么感動你,這就轉到了敘事與抒情融合的寫法了。整堂課問題環環相扣,由淺入深,學生自己從問題中找到答案。最后,我問他們“你們從這節課學到了什么?”,他們異口同聲的說,學會了捕捉生活中的小事進行描寫,學會了記物敘事抒情融合的寫法。這就完成了預定的教學目標。由此,可以看出,找切入口,確定目標,設置問題內容,設置問題順序至關重要。
有的時候,不僅老師可以提問,學生也可以提。如在教《荷塘月色》這篇課文時,我先放錄音把學生帶入一種意境,然后讓他們說說聽錄音的感受,得出共同的體會即這篇課文很優美,語句優美,寫景優美。然后叫他們找出文中直接寫景的段落(第4、5節),接著分析第4節。先明確這類寫景抒情散文應抓住文章寫了什么,怎么樣,勾勒了怎樣的意境三個方面進行分析。接著由我帶著他們一起分析這一段的月色下的荷塘。自然而然的他們會仿照第四節的分析來自讀、分析第5節。最后,再讓學生進行畫面想象,通過音樂的渲染,再次把他們拉入了那種意境美。怎么去提問應該說是沒有定論的,但一個總的前提是問題得圍繞你的教學目標,得有科學的內容。你所提的問題目的是要把學生引導到你的教學目標中來,這是一個大的前提,有了這個前提再考慮如何提問能更好的引導學生,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如何使問題更有連貫性,使問題更有概括性。
問題提出來了,如何引導呢?首先對學生的發言應該鼓勵。發完言后應有恰當的評價。不要小看了那幾句鼓勵的話,它對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至關重要。有好幾位學生在給我的留言本里寫道:“謝謝老師對我的鼓勵,謝謝老師對我回答問題的贊美和肯定。我從沒想過我還會受人關注,我從沒料到我的發言也可以受到肯定。我們需要肯定,需要關注,需要鼓勵。”這是他們心底發出的話,因此不要忽視了給她們鼓勵。
引導可適當啟發、點撥。如教《華羅庚》一文時,分析課文結構、解讀傳主思想、分析文章寫作特色時,我都會聯系先前學過的課文《“布衣總統”孫中山》。學生回答不出問題時,我會啟發他們:“我們先來回憶一下《“布衣總統”孫中山》,這篇文章是通過生活中的幾個方面表現傳主甘于淡泊的品質。那么《華羅庚》還是不是從一個方面來寫的呢?”學生很容易得出答案——是以時間為順概括了他一生的經歷。我接下來便問:一個人一生的.經歷是漫長的、復雜的,作者是不是只寫了傳主某一方面的品質?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由此很自然的轉為課堂的重點——討論文章突出了華羅庚怎樣的品質,通過什么事怎樣來表現的。在上《作文 有文采》這堂作文課時,唐突的叫學生分析一個例句的好壞,他會啞口無言,不知從何入手。我會提醒他們例句中用了哪些修辭,哪些修飾詞,用了哪些動詞,調動了哪些感官,這樣寫的效果怎樣,給人的感覺怎樣等等問題進行引導、啟發和點撥。這樣不僅使他們學到了作文怎么做到有文采,同時也學會了一種分析問題的方式、一種思維方式、一種語文學習的方式。由此看出,學生回答不出問題了,要通過知識遷移、層層推理、由淺入深等等方式去做適當的引導,要讓他們自己去找問題的答案,而不要自己作答。
最后,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是總結。可由老師總結,也可以由學生總結。如“我們這堂課主要講了什么內容?”、“從這節課中你們主要學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啟示”等,使學生對整堂課的重難點有一個總體的把握。一節課可能會涉及到很多內容,總結可以讓學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抓住重點,消化難點,達到教學目標。
總的說來,從設問到析疑再到總結,設問析疑這一教學模式對老師的要求非常高。教師鉆研教材的程度、對課堂的駕御能力的高低、教學技巧的靈活處理等等都會影響整堂課的效果。所以,一定要深入鉆研教材,確定正確的目標,確立好重難點,找好切入口,設計好問題,對學生也要有所了解,要顧及所有學生而不單是那些積極的想發言的學生。一個月的語文教學結束了,我深切感受到:只要你用心做了,就會有成績。設問析疑、教師點撥法是我運用得較多的教學模式,它取得了意料不到的成功,讓我很有一種興奮感和成就感。當聽到指導老師“非常好”的評價時,當學生不約而同的說“老師,你的課讓我聽得入迷了”,“你是個優秀的語文老師”時,我的心里有說不出的感動和欣慰,有了這些,再多的辛苦算什么。
這次實習,聽過十幾位老師的不同的授課方式,吸取了許多的經驗,發現每個老師都會有各自不同的教學風格。我才明白“教無定論”的真正含義。應該說這次實習,給我感觸最深的不是設問析疑這一教學模式,而是使我那種教師應該塑造個性化教學的觀念越來越明顯、清晰。語文是最富有人情味的學科,是一門藝術課。怎樣上好它,每位語文老師應該根據個人的不同、學生的不同塑造并保持自我豐滿的教學個性,以求得課堂教學效率的全面提高,學習更加主動的學習、自主的發展。
【教育專業實習隊總結】相關文章:
1.實習隊教育實習總結
2.大學生教育實習隊總結
3.教育專業實習總結
4.教育專業學生實習總結
5.教育專業個人實習總結
6.護理隊實習的匯報總結
7.關于實習隊的實習總結
8.關于教育學專業實習的總結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