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兒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那么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棗兒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棗兒教學設計1【教學目標】
1、了解劇本的基本內容,指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體會分析戲劇的方法。
2、品味劇本的主題,感悟人生中體驗成長帶來的思考。
3、體會并同情老人與孩子孤獨寂寞的無奈。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童年往事,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我們記憶的長河里。有人說,它象一幅畫,充滿種種絢麗的色彩;有人說,它象一首歌,閃爍著串串快樂的音符;它天真爛漫純潔,時時給我們帶來美好的遐想。然而,《棗》中的小男孩卻有自己獨特的童年經歷。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孫鴻的戲劇──《棗兒》。
二、學生初讀,老師指導。概括劇情
1、問題導引:說說寫了什么事?老人和孩子各有怎樣的心情。
2、學生讀文討論后,教師引導概括劇情。(在鄉間一棵掛滿紅棗的老樹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個撿棗兒的小男孩,他們交談起來,十分親熱。在談話中,老人回憶有關“棗兒”的往事,充滿了對自己兒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棗兒”留給父親吃,表露了自己對父親的盼望。他們滿懷親情,呼喚各自的親人回歸故鄉,來吃這家鄉的“棗兒”。)
三、理清情節
1、瀏覽劇本,從老人和孩子的交談中,你感覺文章主要寫了那些有關棗兒的往事?
提示:從老人的角度,從孩子的角度。
明確:兒子名字的由來。“棗兒”尿老人一脖子尿。“棗兒”到棗樹下撒尿、棗樹的來歷落棗嚇跑了鬼子、靠棗活命
2、分角色閱讀這些情節,體會人物形象(品味人物)
⑴生三人分角色讀劇本《棗兒》:生1讀老人,生2讀男孩,生3讀舞臺提示。
⑵評價三人讀文情況,深入體會人物形象的特點。
提示:從語氣語調情感等方面
明確:生1讀出老人孤獨寂寞的心情,生2讀出了男孩天真而又無奈的心情,生3將人物的動作神態讀得惟妙惟肖。從他們盛情并茂的朗讀中我們看到他們對親情的渴望,對幸福生活的向往。
⑶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嗎?
讀老人的時候,語氣應該慢些,體現一種滄桑感。孩臺詞的時候,聲音要亮些,適當的時候要快些。
3、再讀舞臺提示從人物的動作神態中你看到老人和孩子怎樣的性格特點?
老人:善良和藹飽經滄桑、孤單無助
孩子:天真可愛又可憐
4、師小結:看來無論是從人物對白,還是從舞臺提示,都可以認識劇本中的人物。(即從人物臺詞和舞臺提示中體會人物性格。)
四、分析主題思想
1、這部劇本有什么啟示意義或者劇本想告訴我們什么東西呢?
討論明確:老人對兒子男孩對父親的親情,老一輩對故鄉的深厚鄉情、青壯年離開家鄉,人們對傳統對精神家園的追尋。)
2、很好,同學們用詩一般的語言傳達出自己對作品的主題及社會意義的理解,很有說服力,看來我們對作品的理解還是很到位的。剛才大家說舞臺提示主要對人物形象塑造有作用,那么除此以外,舞臺提示還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劇本故事發生的環境及背景。還有就是為別人表演提供了示范與提示。
3、我們知道劇本除具有文學欣賞的價值以外,還有一重要的作用,就是為舞臺表演提供最詳細的依據。下面就請同學再讀劇本,找找作品中哪些地方最適合表演?
我認為是老人給男孩講故事這一部分。因為講故事時,老人與男孩的表情最豐富,也只有這時才能體現老人與男孩的快樂與期望。
4、下面我們就選擇老人給男孩講故事這一段來現場表演表演。哪幾位同學想起來表演?
明確要求:觀看演出的時候,想想表演者與劇本要求之間哪些地方很相符,哪些地方有差距?
(眾生表演劇本中節選的一段,師生評價。)
5、請大家再讀劇本,想想開頭和結尾的兒歌有什么作用
明確:在結構上有前呼后應的作用。兒歌的內容與劇本所表現的主題基本一致,通過兒歌能強化劇本的主題。
五、小結拓展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身邊也有許多類似劇本的情形。請大家想想,我們該如何去關心他們?如何去幫助他們?
多辦一些活動,邀請他們參加,這樣他們就不會孤單。、在節假日里,我們可以幫助他們做一些事。、我們也可以呼吁全社會來關心關愛老人與孩子。我們也可以向那些經常不回家的人提出倡議:常回家看看。
六、布置作業
將你的想法整理出來,寫成200字左右的片段。
備注:根據學生實際可安排一至二課時。第一課時,朗讀與品味;第二課時,表演與理解。也可只安排一個課時,即:朗讀、品味、表演、理解。
【教學反思】
劇本學習應該與一般的文章閱讀有所區別,所以本課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一些探討:從文本的角度讀劇本。即本文的學習還是與一般的現代文閱讀一樣,從基本的人物、情節、主題入手,讓學生建立對本劇本的基本理解力。從表演的角度讀劇本。這主要是從兩個方面來展開的`,一個方面是朗讀,即分角色朗讀。讀是表演的基礎,讀也是理解人物與主題的主要手段。在讀中,學生能較為準確地把握人物的形象與特點。另一個方面就是實在的表演,這種看似簡陋的表演形式對學生理解人物與主題,具有重要意義,這實際上也符合劇本的真正用意。
總之,劇本學習是一項新的教學內容,希望我們能在新課標的指引下獲得更多更好的教學經驗。
棗兒教學設計2學習目標:
1.了解劇本的基本內容,指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體會分析戲劇的方法。
2.品味劇本的主題,感悟人生中體驗成長帶來的思考。
3.體會并同情老人與孩子孤獨寂寞的無奈。
基礎知識我掌握:
1、為下列加黑的字注音。
竹匾( ) 撣去( ) 囫圇( ) 咀嚼( )
2、解釋下列詞語的含義。
津津有味:
躊躇:
躡手躡腳:
3、詞語積累。
喃喃自語 躡手躡腳 驀然 躊躇 雕塑
4、本文的作者是 ,體裁是 。
理解探究我能行
自由讀課文,理解下列問題。
5、老人為什么留著這些“棗兒”?
6、孩子為什么懷揣這一個“棗兒”?
7、.再讀舞臺提示從人物的動作神態中你看到老人和孩子怎樣的性格特點?
老人:
孩子:
8“棗兒”除了指真實的“棗兒”,還有其它含義嗎?
合作釋疑我展示
9、老人有幾次回憶起兒子棗兒小時候的事?他對男孩又是什么態度?他的這些回憶和態度反映出一種什么樣的心態?
10、作者想要借棗兒表達一種什么思想感情?
11、本文的開頭和結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謠,它在劇在起到什么作用?
12、文章的題目為什么以“棗兒”命名?
課內精讀我練
閱讀下面的節選文字,回答問題。
老人 回吧,回去等你爹。
男孩 ——哎,爹帶巧克力回來,我分你吃。(躊躇欲下,又垂頭喪氣站住)
老人 怎么了? 男孩 爹不會回來了。 老人 奧?
男孩 我爹在城里又有了一個家。 老人上前撫著男孩的頭。
男孩 爺爺,我沒有巧克力給你吃了。 老人 咱們有棗兒,我們吃棗兒。
老人將棗兒塞進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棗兒咀嚼。
老人(見男孩不動)快吃,快吃,幾顆棗兒一起吃,使勁吃。
男孩(掀起外衣,露出紅肚兜上的衣袋)爺爺,我瞞著你,還偷偷藏著一顆棗兒,是留給我爹的……
老人(愣住,繼而激動不已)這地上的、匾子里的、樹上的棗兒全是你的。想給你爹留多少就留多少。
男孩 不,還是留給棗兒叔叔吧。爺爺,棗兒叔叔會回來的。
老人緊緊摟住男孩。
男孩 我娘說,出遠門的人有時候不認識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會回來的。
老人 那,咱們喊喊? 男孩 喊喊!我先喊!(爬到土坡上,使勁兒喊)
棗兒甜,棗兒香,要吃棗兒喊爹娘;爹娘給個竹竿竿,打下棗兒一片片;
爹不吃,娘不吃,留給娃娃過年吃。
二人翹首遠望,狀如雕塑。響起無數個童聲呼喚聲。
13、品味小男孩的語言,說說體現了男孩怎樣的性格?
14、“愣住,繼而激動不已”“緊緊摟住男孩”“將棗兒塞進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棗兒咀嚼”,這些文字在劇本中叫做什么?它們是不是可有可無的?
15、“我娘說,出遠門的人有時候不認識回家的路了”,你能體會出其中的言外之意嗎?
16、“二人翹首遠望,狀如雕塑。響起無數個童聲呼喚聲。”聯系全劇,說說這樣的結尾的表達效果。
拓展遷移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身邊也有許多類似劇本的情形。請大家想想,我們該如何去關心他們?如何去幫助他們?
棗兒教學設計3一、知識點撥與學法引導
(一)整體感知
《棗兒》是一部重在寫情,以情感人的話劇小品。劇本圍繞著“棗兒”展開情節,描寫了一老一少之間的一段親切交往。在他們的談話中,老人回憶有關“棗兒”的往事,男孩要把“棗兒”留給父親吃,他們滿懷親情,呼喚各自的親人回歸故鄉,回到自己身邊,來吃這家鄉的“棗兒”。不僅充分表露了老人對兒子、男孩對父親的親情,還流露了老人與男孩之間的感情,以及老人的故鄉之情和對以往歲月的懷念之情。該劇本,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反映了我國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變遷。
(二)學法引導
1、誦讀劇本,了解劇情,重點體會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多層面的濃濃的情意。
2、在熟悉劇本的基礎上,緊扣劇本的內容,揣摩情節、語言,著重理解劇中的象征意義。
由于“棗兒”這一具體事物以及劇中的情節,思想內涵十分豐富,因此對劇本的思想內容,切忌生硬的、絕對化的理解,可以有多樣化的理解。讀者可以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來品嘗這“棗兒”的味道。
(三)審美鑒賞
豐厚的思想底蘊。
《棗兒》說的是一位孤獨的鄉村老人與一位孤獨的兒童在情感上相濡以沫的故事,全劇構思精巧以小見大,意蘊豐富,著力表現了現代化過程中,青壯年離開鄉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園的農村狀況;表現了社會變革時期傳統的失落、精神家園的失落,以及人們對傳統、對精神家園的追尋;表現了社會的深刻變遷,企盼和呼喚人們認識和適應時代發展帶來的變化,走出家園、走出封閉、走出傳統,而邁進現代社會的新生活。
(四)重點難點突破
1、朗讀《棗兒》這出話劇小品,說說作者想要借“棗兒”表達什么思想感情?
[析]本題旨在把握劇情,理解劇本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全劇運用象征手法,圍繞著“棗兒”展開情節,描寫了老人和男孩之間的一段親切交往,表現了老人對兒子、男孩對父親的深切親情,反映了我國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變遷。
2、仔細閱讀劇本,想一想“棗兒”在劇中起什么作用?
[析]本題旨在把握本文在結構劇情上的一個顯著特點,即借一個具體的物作為貫串全篇的線索。
[參考答案]全劇以“棗兒”為標題,并以“棗兒”貫穿全劇,讓老人與男孩圍繞“棗兒”進行對話,展開情節。“棗兒”是全劇情節發展的線索,是人物對白的話題,全劇的結構與內容都與“棗兒”密切相關。
3、試簡要分析,本文是怎樣理運用象征手法的?
[析] 理解劇中的象征意義,不能僅作理性的分析,要緊扣劇本的內容,揣摩情節、語言,在熟悉劇本的基礎上,根據象征手法的特點,對“棗兒”這一具體事物以及劇中的情節和語言所表達的顯性意義加以泛化和深化,從而領悟劇中的象征意義。
[參考答案]在劇中,棗兒是親情的象征,是故鄉的象征,但更主要的是傳統生活的象征,是精神家園的象征。全劇以棗兒為象征,借棗兒來寫親情,又借親情來反映我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過程中人們生存狀態的變化。
4、課文開頭和結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謠,讀一讀,想想它在劇中起什么作用。
[析] 本題旨在體會課文首尾呼應的藝術特色。
[參考答案] 課文開頭和結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謠。這首童謠表達了在“棗兒”中所融入的父母疼愛子女的親情。課文以這種富有民間特色的童謠形式開頭,隱含了全劇與“棗兒”有關、與親情有關的特定內容,并將人們帶入具有民族傳統風情、充滿鄉土氣息的特定情境。結尾也用了這首童謠,但情境有所變化,由幕后換為前臺,由哼唱變成呼喊,由沒人回應轉為“響起無數個童聲呼喚的聲音”,既與開頭相呼應,又強化了劇中的情境和內容,深化了全劇的思想感情。
二、自學階梯評估
達標訓練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翹( )首 躊( )躇( ) 咀( )嚼( ) 囫( )圇( )吞棗
2、選擇
(1)一 棗樹上結了數不完 棗兒。( a顆 b棵)
(2)老人將棗兒塞 進孩子嘴里。( asāi b sè )
2、“愣住,繼而激動不已”“緊緊摟住男孩”“將棗兒塞進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棗兒咀嚼”,這些文字在劇本中叫做什么?它們是不是可有可無的?
3、“我娘說,出遠門的人有時候不認識回家的路了”,你能體會出其中的言外之意嗎?
4、“二人翹首遠望,狀如雕塑。響起無數個童聲呼喚聲。”聯系全劇,說說這樣的結尾的表達效果。
5、在你身邊有類似劇中的孤獨的老人和小孩嗎?如果有,你想為他們做點什么?
開放探究
閱讀《白毛女》中“逼債”一節,然后答題。
楊(拉住穆的手)啊!
(唱)老天單殺獨根草,
大水盡淹獨木橋,
我一生只有這一個女,
離開了喜兒我活不了!
穆 (大怒)你別糊涂了!一會兒少東家生了氣可不是玩的!
楊 我……我……我找個說理的地方去!(欲沖出門去)
穆(拍案)哪里說理去!縣長和咱們少東家是朋友,這就是衙門口,你到哪里說理去!
楊 (驚住)我……我……
穆 (又緩和地)老楊,不行啊!胳膊抗不過大腿去,我勸你寫個文書按個手印,不就結了嗎?(寫文書)
楊 (又去攔)你……你……
黃急上。
黃 (聲色俱厲)怎么還嘴硬?楊白勞!告訴你說,今兒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
(對穆)快給他寫文書!
1、楊白勞的唱詞表達了他怎樣的感情?
2、在楊白勞唱詞中的“獨根草”、“獨木橋”比喻的是誰?這個比喻有什么表達效果?
3、穆仁智的話“哪里說理去……你到哪里說理去!”對此你是怎樣理解的?
4、這一小節中黃世仁僅有一段語言,但卻表現出了他的性格特點,試概括出黃世仁的性格。
5、楊白勞的三處語言,都用了省略號,它的作用是什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三、資料下載
戲劇的基本知識:
1、什么是戲劇
戲劇是一種綜合的舞臺藝術,他借助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手段塑造舞臺形象,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現實生活。
2、戲劇的特點:集中性、綜合性、直觀性、舞臺性
3、戲劇的基本要素:戲劇沖突和戲劇語言。戲劇沖突表現為劇中人物的性格沖突,戲劇語言包括人物語言和舞臺說明。
4、戲劇種類:
a。按藝術形式不同分成話劇,歌劇,舞劇等。話劇:它是以動作和對白為主要表現手段的藝術。清代末年從歐洲傳入中國,1926年開始稱之為話劇。歌劇:它是綜合音樂、舞蹈、詩歌等藝術并以歌唱為主的種戲劇。近代西洋歌劇產生于16世紀末的意大利,后來廣為流傳于全歐洲。中國宋元以來形成的各種戲曲也屬歌劇性質。“五四”以來,在民間音樂的基礎上,借鑒西洋歌劇,開始民族新歌劇的創作,《白毛女》是中國新歌劇成型的標志。舞劇:它是綜合舞蹈、武術、啞劇、音樂等藝術的一種戲劇,以舞蹈動作和器樂為主要表演手段。中國現代舞劇是在民族、民間舞蹈和傳統戲曲表演藝術的基礎上,借鑒西洋芭蕾舞劇的優點而創造發展起來的。另外,戲曲:它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以歌、舞(包括雜技、武術)、話劇三者有機結合為特點。由于民族的地區不同,形成許多劇種,全國性的有京劇、評劇、越劇、豫劇、粵劇等,其中以京劇最為有名。
b。按劇情繁簡和結構不同,可分為多幕劇,獨幕劇。
c按題材反映的時代不同,可分為歷史劇,現代劇。
d。按照矛盾沖突的性質和表現手法不同,還可分為正劇,喜劇,悲劇等。
5、戲劇的結構和情節:戲劇結構分“幕”分“場”,幕是戲劇情節發展的一個大段落;場是
小于幕的一個情節單位。戲劇的情節一般也分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幾個部分。
自學階梯評估
達標訓練
1、qiáo chóu chú jǔ jué hú lún
2、(1)b a (2)a
3、d
4、老人的兒子,不再像老一輩那樣,終身不離鄉土,而是遠離故鄉和親人,闖蕩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親,離開鄉村而定居于城里,拋棄了舊家而另成了新家。這兩個人物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社會的變化。
能力提高
1、男孩的語言體現了他純真活潑,稚嫩可愛的性格。
2、這些對人物動作、表情簡做要的說明的文字,在劇本中叫做舞臺提示(或舞臺說明)。 劇中做舞臺提示的文字雖然很少,但對表現人物的感情、推動劇情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這里的幾處舞臺提示,都傳神地寫出老人對男孩的疼愛,以及他在與男孩交談過程中的感情變化。
3、戲劇語言,有時候含蓄蘊藉,有豐富的潛臺詞,即言外之意。這句臺詞除了它本身的字面意義外,“不認識回家的路”還應該比喻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親情、傳統的失落。
4、這個結尾,既與開頭呼應,又強化了劇中的情境和內容,深化了全劇的思想感情。
開放探究
1、對黃世仁要搶走女兒的極度悲憤。
2、比喻的是喜兒,寫出了喜兒對于他的重要。
3、舊社會惡霸地主與官府勾結,官官相護,殘害百姓,窮苦百姓們沒有說理的地方。
4、殘酷、兇狠、蠻橫。
5、表示說話斷斷續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黃世仁要用喜兒抵債,使他又氣憤、又害怕,悲憤至極有話也說不出。
棗兒教學設計4教學過程
注:因教學目標等大體相同,故略去,僅提供過程設計與反思。
(一)導入新課
童年往事,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我們記憶的長河里。有人說,它象一幅畫,充滿種種絢麗的色彩;有人說,它象一首歌,閃爍著串串快樂的音符;它天真爛漫純潔,時時給我們帶來美好的遐想。然而,《棗》中的小男孩卻有自己獨特的童年經歷。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孫鴻的戲劇──《棗兒》。
(二)學生初讀,老師指導。概括劇情。棗兒課后練習解題指導
1、問題導引:說說寫了什么事?老人和孩子各有怎樣的心情。
2、學生讀文討論后,教師引導概括劇情。(在鄉間一棵掛滿紅棗的老樹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個撿棗兒的小男孩,他們交談起來,十分親熱。在談話中,老人回憶有關“棗兒”的往事,充滿了對自己兒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棗兒”留給父親吃,表露了自己對父親的盼望。他們滿懷親情,呼喚各自的親人回歸故鄉,來吃這家鄉的“棗兒”。)
(三)理清情節棗兒基礎訓練
1、瀏覽劇本,從老人和孩子的交談中,你感覺文章主要寫了那些有關棗兒的往事?
提示:
從老人的角度,從孩子的角度。
(明確:兒子名字的由來。“棗兒”尿老人一脖子尿。“棗兒”到棗樹下撒尿、棗樹的來歷落棗嚇跑了鬼子、靠棗活命)
2、分角色閱讀這些情節,體會人物形象(品味人物)棗兒原文
(1)生三人分角色讀劇本《棗兒》:生1讀老人,生2讀男孩,生3讀舞臺提示
(2)評價三人讀文情況,深入體會人物形象的特點
提示:從語氣語調情感等方面
明確:生1讀出老人孤獨寂寞的心情,生2讀出了男孩天真而又無奈的心情,生3將人物的動作神態讀得惟妙惟肖。從他們盛情并茂的朗讀中我們看到他們對親情的渴望,對幸福生活的向往。
(3)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嗎?
(讀老人的時候,語氣應該慢些,體現一種滄桑感。孩臺詞的時候,聲音要亮些,適當的時候要快些)
3、再讀舞臺提示從人物的動作神態中你看到老人和孩子怎樣的性格特點?
老人:善良和藹飽經滄桑、孤單無助
孩子:天真可愛又可憐
4、師小結:看來無論是從人物對白,還是從舞臺提示,都可以認識劇本中的人物。(即從人物臺詞和舞臺提示中體會人物性格。)
教學過程
注:因教學目標等大體相同,故略去,僅提供過程設計與反思。
(四)分析主題思想
1、這部劇本有什么啟示意義或者劇本想告訴我們什么東西呢?
討論明確:老人對兒子男孩對父親的親情,老一輩對故鄉的深厚鄉情、青壯年離開家鄉,人們對傳統對精神家園的追尋。)
2、很好,同學們用詩一般的語言傳達出自己對作品的主題及社會意義的理解,很有說服力,看來我們對作品的理解還是很到位的。剛才大家說舞臺提示主要對人物形象塑造有作用,那么除此以外,舞臺提示還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劇本故事發生的環境及背景。還有就是為別人表演提供了示范與提示。)
3、我們知道劇本除具有文學欣賞的價值以外,還有一重要的作用,就是為舞臺表演提供最詳細的依據。下面就請同學再讀劇本,找找作品中哪些地方最適合表演?
我認為是老人給男孩講故事這一部分。因為講故事時,老人與男孩的表情最豐富,也只有這時才能體現老人與男孩的快樂與期望。
4、下面我們就選擇老人給男孩講故事這一段來現場表演表演。哪幾位同學想起來表演?
明確要求:觀看演出的時候,想想表演者與劇本要求之間哪些地方很相符,哪些地方有差距?(眾生表演劇本中節選的一段,師生評價。)
5、請大家再讀劇本,想想開頭和結尾的兒歌有什么作用
明確:在結構上有前呼后應的作用。兒歌的內容與劇本所表現的主題基本一致,通過兒歌能強化劇本的主題。
(五)小結拓展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身邊也有許多類似劇本的情形。請大家想想,我們該如何去關心他們?如何去幫助他們?
多辦一些活動,邀請他們參加,這樣他們就不會孤單。、在節假日里,我們可以幫助他們做一些事。我們也可以呼吁全社會來關心關愛老人與孩子。我們也可以向那些經常不回家的人提出倡議:常回家看看。
(六)布置作業
將你的想法整理出來,寫成200字左右的片段。
備注:根據學生實際可安排一至二課時。第一課時,朗讀與品味;第二課時,表演與理解。也可只安排一個課時,即:朗讀、品味、表演、理解。
教學反思
劇本學習應該與一般的文章閱讀有所區別,所以本課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一些探討:從文本的角度讀劇本。即本文的學習還是與一般的現代文閱讀一樣,從基本的人物、情節、主題入手,讓學生建立對本劇本的基本理解力。從表演的角度讀劇本。這主要是從兩個方面來展開的,一個方面是朗讀,即分角色朗讀。讀是表演的基礎,讀也是理解人物與主題的主要手段。在讀中,學生能較為準確地把握人物的形象與特點。另一個方面就是實在的表演,這種看似簡陋的表演形式對學生理解人物與主題,具有重要意義,這實際上也符合劇本的真正用意。
總之,劇本學習是一項新的教學內容,希望我們能在新課標的指引下獲得更多更好的教學經驗
棗兒教學設計5【教學目標】
1、對“棗兒”這一具體事物及劇中情節,語言加以泛化、深化、理解象征意義。
2、體會有象征意味的臺詞
3、理解劇中人物的親情,思考現代人的生活追求。
【教學重點】
揣摩情節、語言。
【教學難點】
理解劇中象征意義。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現實社會中,人們邁步奔小康,在農村不少家庭主要勞動力涌入城市生活,為城市建設作出貢獻,同時也使自家走上富裕之路,然而進步的同時也產生了新的現象,留守家園的老人和孩子,在無盡的思念中生活,他們怎樣寄托這種思念呢?讓我們一同走進戲劇小品《棗兒》。
二、整體感知
1、概述古詩情節:
在鄉間一棵掛滿了紅棗的老樹下,一位老人遇到一個撿棗的男子,一老一少的交談,吐露了老人對兒子的思念,也表露了兒子對父親的盼望,他們滿懷親情呼喚各自的親人回歸故鄉,反映社會變遷。
2、本文把時空集中在什么地方?“棗兒”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紅棗兒樹下,老人思念親人的場景交待,棗樹為背景,“棗兒”是全劇的標題,并以“棗兒”貫徹全文,老人和孩子以“棗兒”進行對話,展開情節。
3、老人有幾次回憶起棗兒小時候的事?他對男孩又是什么態度?他的這些回憶和態度反映出一種什么樣的心態?作者借“棗兒”表達什么思想?
⑴ 兒子“棗兒”一名的來歷;兒子摘棗兒竟然尿了老人一脖子;兒子在棗兒樹下尿尿。
⑵ 老人十分疼愛男孩。
⑶ 老人思念兒子,在男孩身上折射對兒子的愛。
⑷ 作者是借“棗兒”傳達親情,表現對親人的思念。
4、劇中人物各是什么樣的人?
老人:老一輩農民滿懷親情,富有愛心,念舊而傳統,有希望有失落。
男孩:新生一代(農村)思念親人,好奇懂事、純真可愛。
5、“棗兒有什么象征意義?
“棗兒”是親情的象征,是故鄉的傳統生活和精神家園的象征。
三、課堂小結
四、布置作業
【板書】
背景:棗樹下童謠聲親情
人物:老人:老一輩農民、親情、愛心
男孩:新生一代好奇懂事
棗兒:象征親情、故鄉、精神家園
【棗兒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詩意》教學設計
2.《春筍》教學設計
3.《石榴》教學設計
4.《書包》教學設計
5.《落葉》教學設計
6.美術教學設計
7.春潮教學設計
8.正弦教學設計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 上一篇:爭吵教學設計一等獎 爭吵教學設計及反思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