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言 → 毅力格言
關于小學教學合理化建議范文大全 關于小學教學合理化建議范文怎么寫
日期:2023-03-18 14:39:08    编辑:网络投稿    来源:网络资源
關于小學教學合理化建議范文  小學是我們升上初中之前學習的階段,在教學上,我們可以提出合理化的建議。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了小學教學建議書,歡迎大家前來閱讀。  小學教學
为你推荐:
  • 悲傷讓人心痛的說說
  • 關于小學教學合理化建議范文

      小學是我們升上初中之前學習的階段,在教學上,我們可以提出合理化的建議。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了小學教學建議書,歡迎大家前來閱讀。

    關于小學教學合理化建議范文

      小學教學合理化建議篇一

      目前農村地區的小學教育狀況實在是讓人堪憂,記得教育部副部長陳小婭專門為小學校長寫了一封公開信,對小學教育的重要性闡述得非常清楚,并對加強小學教育的研究與管理提出了十分誠懇的意見,在我看來,小學教育水平對整個基礎教育質量的提高具有決定性作用。可是,很多小學教育工作者還沒有真正的覺醒和行動,仍然不能從“應試”的思維中走出來。針對這一情況,在今年全縣年度教研工作例會上,我對小學教育提出了如下建議:

      1、追求小學教育的“童心、童真、童趣”本應有的內涵。當前,農村地區的小學教育已經沒有“兒童味”,這是非常可怕的,很多教師對兒童世界根本沒有必要的認識,更談不上想辦法引導孩子們在兒童世界里享受學習的樂趣,結果有很多孩子在不長的時間內就對學校生活感到恐懼。

      2、必須把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同情心、責任心和意志品質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為成年人,我們都會充分認識到這些東西是多么重要,可是,在我們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有誰去認真研究,小心對待過?大多數人,常常用成年人的道德標準、行為規范去馴服孩子,教師儼然成了一個道德審判員,把一些在孩子們看來不值一提的“錯誤”小題大作,讓一些孩子從小就不能抬起頭走路。

      3、高度重視學習的基本技能訓練。學習的基本技能的掌握主要應該在小學階段,比如:閱讀、觀察、體驗、動手、思維、運用、表達等等,這些技能和習慣,從一個人的一生成長來看,這比那些現成的知識要重要得多得多,我們應該把知識的傳授當成訓練這些基本技能和習慣的載體,讓學習過程變得豐富起來,而不是直接地把知識灌進孩子的大腦,不然學生就會陷入死記硬背和機械重復的泥潭之中。

      4、認真研究對小學生的學習評價。對小學生的學習評價,應該特別重視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勞動付出”的評價,而不是結果,或是考試的分數。如果我們的教師早早地把孩子們引導到“為分數,為名次”而學習的話,那么孩子們從小就會把學習本身的興趣放在腦后,而去關注自己對考試內容的學習和掌握,長此以往,他們就會牢固的認定“學習就是為了考試,為了獲得高分”,這種導向必然讓學習過程變得平淡無味,更嚴重的是讓一部分學生早早地被大家認定為“差孩子”,而變得沒有自信。

      5、切實改變對小學教育的評價與管理。我們對小學教育的評價和管理的指導思想,是改進小學教育現狀最根本的要素,很多管理者仍然簡單地以考試成績作為管理小學和評價小學教育質量的主要指標,這是小學教育畸形發展的“罪魁禍首”。作為一名有良知和有責任心的管理者,我們應該徹底放棄“以考試成績為導向”的評價辦法和管理模式,真正地把學校校長和教師們引導到“培養人”的領域里來。

      小學教學合理化建議篇二

      一、教學準備

      第1條 學習課程標準,明確小學階段英語教學的目的、要求和內容。除重點掌握任教年級教材外,還應熟悉小學其它年級教材,了解教材編排體系,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英語基礎,制訂學期授課計劃。

      第2條 認真鉆研教材,明確各單元的教學目標與內容,注意單元間知識點的互相銜接與滲透、教學內容的滾動和復現;善于結合實際教學需要,靈活使用教材,可對多種教材的相關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合理分配教學時間。

      第3條 個人備課或集體備課,應分析學生語言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重視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備課時認真參閱相關教學參考書,關注學生語言知識輸入的實踐過程和語言能力形成的體驗過程。

      第4條 做到一課時一教案。教案設計要確定本課時目標要求、重難點分析、媒體準備、教學過程(要體現學生活動的內容)、板書設計和活動作業。教學目標設計要明確具體、可操作,教學設計應結合教學內容有效運用聽做、說唱、玩演、視聽、讀寫等教學手段。

      第5條 在書面備課的基礎上,教師必須對要呈現的說唱、表演、視聽、讀寫等作品提前進行聆聽和實戰演練,尤其應多聽讀模仿教學錄音,自身正音,盡可能呈現給學生標準的語音語調,使教學具有丁定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二、課堂教學

      第6條 課堂是小學生接觸和使用英語的重要場所。課堂教學要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語言發展實際,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類學習活動,養成學生敢于開口、樂于表演的良好習慣;善于觀察全體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及時調整教學方案和策略。

      第7條 精心設計有效的活動和任務。活動內容應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活動設計應遵循目標明確,體現梯度,操作簡便的原則;活動示范要到位,讓學生明白活動的步驟與過程,活動參與面要廣;活動成果應有具體展示,對活動的開展和學生的表現應進行及時反饋。

      第8條 創設語言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結合小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教學需要,有效利用實物、圖卡、簡筆畫、錄音、錄像等多種媒體手段,以及師生肢體語言,引導學生參與各種語言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在特定情景下運用所學語言材料做事的能力;避免情景創設過分豪華復雜,忽視語言運用的現象。

      第9條 小學英語從“聽”起步,聽是說的前提。小學生語言敏感性強,樂于模仿,教師應培養學生靜心聽示范發音、先聽模仿再說實踐等良好的聽說習慣,使學生充分感知英語的語音語調特點;無論是語音還是詞匯教學,對話還是課文教學,都要先聽后說,以聽帶說,在培養聽說能力的同時,注意閱讀能力的培養。

      第10條 明確視聽教學要求,保證學生視聽時間平均每周20—25分鐘,每學年不少于10小時,使學生能看懂程度相當的英文動畫片和英語節目。要盡可能選用純正地道、原汁原味、體現英語文化特色的視聽材料,給學生可理解的語言輸入量,發揮視聽媒體對小學生良好的語音語感形成的積極作用。

      第11條 英語朗讀和背誦有利于形成學生良好的語音、語調、節奏、語感,也有助于學生聽、說、寫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因此,示范朗讀十分關鍵,教師應注重精選錄音材料,選擇標準的范讀和領讀。提倡學生在聽模仿的基礎上,自由讀,有感情地朗讀和誦讀。避免集體朗讀拖音明顯,節奏較差,語速偏慢等現象。

      第12條 重視英語書寫和初步寫作能力的訓練。通過抄寫、默寫、聽寫,句子改寫、說后寫、短文仿寫等方式培養學生寫的能力。教師要規范板書,注意大小寫筆順、筆畫和標點符號的示范,培養學生正確的書寫習慣。教師可根據自己的特長,幫助學生學習和欣賞英文的手寫印刷體、意大利直體或圓體等。

      第13條 教學中應以主要的語言點為主干,積極帶動舊知,注意知識的滾動運用,通過鋪設關鍵詞、關鍵句的方式,搭建語言“腳手架”,幫助學生明確語言框架,達成語言運用;對新的語言材料提倡詞不離句,句不離篇;避免過多的語法講解。通過語言實踐,引導學生發現、總結語法規則,為形成學生良好的英語思維品質奠定基礎。

      第14條 在日常教學中堅持語音教學的滲透,使學生了解、掌握一般發音規律,提高認讀、拼讀能力。指導學生正確使用“英漢詞典”等工具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第15條 積極采用小組合作的課堂組織形式。注意組與組之間、組中成員之間的合理分工,教師要合理調控時間,并在組間巡回指導,避免小組活動時學生不參與,或只有個別學生參與的現象。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大膽表述、認真傾聽等良好的合作習慣,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語言實踐和發展的機會。

      第16條 課堂組織要盡可能運用英語,必要時運用母語,Speak Englishmmuchaspossible ButdOspeak Chinesewhen“is necessary。教學指令和語言組織要簡潔明了,動作示范要準確到位;力求發音正確,口齒清楚,教態自然。

      第17條 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與回答,應給予客觀的評價,不要重復學生的語音或語法錯誤,選擇恰當的語氣和方法進行糾正,給予真誠和正確的反饋;應給予弱勢學生表現的機會,宜采用激勵性評價,保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第18條 每堂課的最后應留出5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進行整理、鞏固與反思,尤其應注意聽、說作業的指導和反饋,發現問題及時糾正,課后對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輔導,對有潛能的學生提出適當的拓展要求,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高和發展。

      三、作業與評價

      第19條 精心選、編作業,題量適當。針對學生的學情分層布置,指導學生認真、獨立完成作業;作業批改、反饋應及時,可適當結合面批,做到表揚鼓勵和嚴格要求相給合,使學生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

      第20條 作業形式要多樣化,應采用口頭與書面、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方式;三、四年級課外作業以磁帶跟讀、聽說模仿、課文背誦、錄音作業為主,五、六年級在聽說朗讀的基礎上,適當增加讀寫練習和美文誦讀。

      第21條 小學英語教學評價的主要目的是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倡以學生平時參與各種英語教學活動所表現出的興趣、態度和交流能力作為學生英語學習評價的主要依據。

      第22條 小學英語以形成性評價為主,教師可采用課堂學習活動評比、學習效果自評、同伴評價、學習檔案、問卷調查、訪談、家長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與評價等形式多樣的評價活動。

      第23條 提倡行為表現評價,可以采用對話創編、課本劇表演、故事創編、情感朗讀、歌曲演唱和書面成果展示等形式;教師應注意觀察學生的表現并做出適當評價, 同時引導學生對同伴在活動中的表現做出積極的評價等。表現評價應面向全體學生,貫穿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

      第24條 三、四年級的期末或學年評價應采用與平時教學活動相近的方式進行,通過對學生的課堂觀察、對話交流、課文朗讀、學生表演和創編等方式,考查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五、六年級的期末或學年考試可采用口筆試結合的方式,口試要考查學生實際運用所學語言的能力,筆試主要考查聽、讀技能和書寫規范。建議口試、聽力部分占試卷總分的60%。注意控制試卷難度,使85%以上的學生能感受到成功。

      第25條 終結性評價可采用等級制或達標的方法記成績,不用百分制。不要對學生的考試成績排隊,并以此作為各種評比或選拔的依據。

      第26條 以市、縣(市、區)實施的區域性評價要以質量監控和抽樣分析為主,監測的目的在于發現學科發展存在的問題, 目的應有利于推進課堂教學符合課程目標要求,促進學生語言發展。

      四、課外資源

      第27條 要積極利用學校宣傳櫥窗、教室墻壁及黑板報等設施創設英語氛圍;利用校園音像資源,網絡信息,為學生定時播放原汁原味、形式多樣的視聽內容;根據學生的水平精選經典美文幫助提高學生閱讀欣賞能力。鼓勵學生開展課外視聽、課外閱讀,拓展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渠道。

      第28條 積極鼓勵和支持學生主動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如可在校內為學生定期舉辦英語節;以英語社團為組織開展英語歌曲、兒歌、講故事、演講、英語短劇等選修課;定期舉辦英語沙龍、英語角、英語墻報、英語小報展示等活動。

      第29條 密切家校聯系,幫助家長了解英語學習的目的、要求、方法、進程和孩子的學習情況;鼓勵家長創設家庭英語學習的氛圍,如通過每天定時播放原汁原味的錄音或音像材料,幫助培養孩子良好的語感。

      第30條 教師應加強英語口語、說唱表演、書寫、簡筆畫、課件制作、教具設計等基本功的學習和修煉;注意教學媒體資料的收集、開發和保管,重視資源共享,提高媒體使用的效益。

      小學教學合理化建議篇三

      一、從《語文課程標準》關于習作教學的要求來審視四年級下冊習作部分的編寫

      四年級下冊的習作是由第二學段習作向五、六年級段習作過渡的最后一個學期,因此,這學期的習作擔負著承前啟后的重任。所謂“承前”,也就是要對完成第二學段習作任務的情況來一次“盤點”;所謂“啟后”,也就是要看這個學期的習作將為以后的習作做了哪些鋪墊。基于這樣一種認識,我們有必要先對《語文課程標準》關于這兩個不同學段習作教學的要求做一番比較,研究一下不同學段習作教學要求的繼承和發展。

      (一)關于《語文課程標準》第二學段與第三學段習作要求的比較

      將《語文課程標準》中第二學段與第三學段關于習作的要求進行比較,最為顯著的變化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要求的提高。

      第一,搜集素材要求的提高。第二學段的要求是“留心周圍事物”,而進入第三學段以后,則要求“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

      兩相比較,在搜集和儲存習作素材上,最為明顯的變化是要從“留心”提高到“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和“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用一句話概括,“有意注意”的程度明顯提高。

      第二,動筆成文要求的提高。對學生的習作,第二學段的要求是“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進入第三學段后,則要求學生“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象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能根據內容表達的需要,分段表述。學寫常見應用文。”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在習作的操作層面上,我們要關注從第二學段的“嘗試”和“不拘形式”,走向第三學段的更加清楚、明白、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和想象的過渡問題。

      第三,修改習作要求的提高。第二學段強調的是“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根據表達的需要,正確使用冒號、引號等標點符號”,而到了第三學段則要求“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范、整潔。根據表達需要,正確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

      兩相比較,從修改習作的角度來看,第三學段的要求無論是難度和復雜程度都較第二學段明顯提高。因此,四年級下冊的習作修改,我們一方面要將已經學會的修改明顯錯誤詞句的能力進一步強化;另一方面要選準適當的時機,逐步提高修改的范圍與規格,為向第三學段能夠達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范、整潔”,“正確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的水準做好鋪墊。

      (二)關于本冊教材習作部分的編寫

      明確了第二、第三學段關于習作教學要求的變化,讓我們再來看四年級下冊習作教材是怎樣編排的吧!這冊教材共安排了7篇習作。它們是:

      1寫建議:春游活動去哪里好。看誰理由講得最充分。可以配上插圖或附上照片。

      2寫推薦文章:推薦班級里在閱讀、表演、保艦禮儀等方面表現突出的同學。可以推薦一人,也可每方面各推薦一人。注意有詳有略。

      3寫自己的新發現: 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了哪些感興趣的問題?是用什么方法找到答案的?

      4圍繞著最近發生的一些值得關注的事情談談自己的看法,再寫下來。

      5寫植物:從校園、公園、廣場或家庭附近選擇一兩種植物,把觀察、研究成果、想法、感受寫下來。

      6選擇一個感興趣的問題和別人討論,也可以留心報紙、雜志、廣播、電視、書籍里有關這個問題的信息,結合自己的認識寫篇文章,題目自擬。

      7組織、參與一次體驗活動,把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寫出來,與大家交流。

      統觀這學期要寫的7篇習作,并與已經練寫過的三年級上下兩冊的習作相聯系,我們不難發現以下的變化:

      第一是習作話題的范圍有明顯擴大的趨勢。

      統計三年級上下兩冊中的16篇習作,就其習作所涉及的內容而言,大多數的要求是寫寫自己,或在家庭、學校里學生能夠直接接觸到的人和事,或者是自己直接參與過的活動,而需要學生從社會與大自然中搜集習作素材的僅有3篇。即便是獵取素材的范圍有所擴大,教材要求的參考的材料,也大都是學生可以找得到的圖片、短文、玩具等。但進入四年級后,關于習作素材的來源已經明顯增加了取材于社會、自然的比重。僅四年級上冊的7篇習作,就有3篇需學生走出家門和校門,到社會和大自然中去搜集習作素材。比如《習作1》設計節日;《習作3》以書信的形式介紹自己的家鄉;《習作7》給來自社會生活的照片或插圖配文等。而在這一冊教材的7篇習作之中,直接或滲透著要求學生從社會、自然,及其他媒體搜集習作素材成分的就有5篇之多。比如《習作1》給春游活動寫建議書;《習作3》寫自己在自然界中的新發現;《習作4》圍繞最近發生的一些值得關注的事情談談看法,再寫下來;《習作5》從校園、公園、廣場或家庭附近選擇一兩種植物,自己觀察、研究并把成果、想法、感受寫下來;《習作6》選擇一個感興趣的問題和別人進行討論,也可以留心報紙、雜志、廣播、電視、書籍里有關這個問題的信息,結合自己的認識寫一篇文章等。

      有調查顯示: 小學生寫作素材的來源依次為家庭、學校、社會、自然和其他媒體。這其中以家庭和學校生活為學生習作素材的主要來源,因為他們的年齡尚小,社會活動較少,所以,他們只能對社會現象的表面現象有所感知,只能用自己的是非觀對各種社會現象做簡單評價,而且年級越低的小學生,活動的范圍就越小,所能搜集到的素材就越有限。因此,在進行本學期的每一次習作之前,我們必須為學生能夠在更大范圍內搜集習作素材創造條件,必須通過多種有效的手段和途徑,培養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從社會、自然或其他媒體上有意識搜集習作素材的能力和習慣。這是《語文課程標準》關于第二學段習作向第三學段習作過渡的一項要求,也是不斷提高小學生搜集和存儲寫作素材能力必須邁出的重要一步。

      第二是對動筆成文更加強調明確具體。

      首先,從教材的編排來看,本學期習作的要求已比過去有了較為明顯的提高。如在《習作1》中就提出了“看誰理由講得最充分”;《習作2》提出了“注意有詳有略”。特別是教材提供的可供學生參考和模仿的例文,在篇幅上已較過去明顯增長,描寫與敘述更加細致、具體。這從一個角度暗示我們:本學期的習作,一定要在堅持減少限制,讓學生放開手腳的前提下,不斷地提醒他們在有可能的情況下,注意把文章寫得具體一點,詳細一點。之所以這樣做,是為向第三學段能把文章寫得“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能根據內容表達的需要,分段表述”做好準備,打好基矗

      其次,本冊習作教材還暗含了習作應當具有初步的、有條理的敘述和描寫的基本要求。比如《習作1》中提出的“看誰理由講得最充分”,實際上就已經蘊含了寫文章時,應當注意條理性的要求。你想,既然是要講理由,首先是要有根有據,而且要有個條理,“胡子眉毛一把抓”,別人就很難明白你的意思,再有理由,別人不明白,那也沒有用。所以,只有把這樣兩條都落實了,才能夠算作真正意義上的“理由充分”。當然,暗含只是具有這個成分,還不是明確的規定和標準,我們在教學時,適當引導和提倡是應該的,但不要強行規定、限制。這一暗含成分的存在,又一次告訴我們:這一冊教材的習作,較第二學段前三個學期的習作已悄然提高了要求。

      另外,進入本學期以后的習作,對表現手法的要求也有所提高。比如《習作1》的寫建議。教材所提供的兩篇例文表現的手法就是不同的。前一篇例文是以記敘的手法寫成的,而第二篇則采取分條目說明的方式寫成的。前后兩篇例文放在一起,明確地告訴我們:目的相同的建議,寫法是可以不同的。

      第三是修改習作的難度有所提高。

      關于修改習作的要求,教材雖然沒有直接標明,但是,從教材所選用的可供學生參考的例文來看,它們的篇幅已明顯增長,結構形式和表現手法也更加豐富多樣。這就從一個側面告訴我們:進入四年級下冊的習作,不但成文的要求提高了,修改習作的要求也隨之提高了。

      二、從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習作部分的編寫意圖和體例來看本學期習作教學的實施

      明確了《語文課程標準》第二、三學段習作教學的要求,了解了本冊習作部分在整個習作教學中所處的位置以及教材的編寫情況,隨之而來的便是如何操作的問題了。圍繞這一問題,建議如下:

      (一)在習作教學的進程中,密切關注學生寫作興趣、觀察能力的提高以及觀察習慣的養成。

      《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二學段的習作提出了“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的要求。因此,本學期的習作教學,不能死死盯住技術層面的操作,而是要在關注如何擴大搜集寫作素材的范圍,如何提高寫作和修改能力的同時,關注學生寫作興趣、觀察能力的提高以及觀察習慣的養成。

      大家知道,興趣、能力、習慣都是內隱的非智力因素,是習作教學非常重要的目標之一。現在的問題是: 興趣、能力、習慣都是很難用計量的方法進行定量測評的。所以,在本學期習作教學的進程中,一定要通過對學生參與習作時的情感、態度、方法、行為的變化,與習作結果的觀察、統計,采用縱向對比和抽樣測評等方式,進行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綜合分析,不斷地對這三個方面的落實和進展情況進行排隊摸底。比如,關于學生平時對習作興趣和習作潛能情況的觀察與分析;關于學生習作成果的統計分析;關于學生動筆熱情和能力的分析……

      總之,我們要通過多種手段,多種方式與多種渠道進行綜合調研,并采取有效措施,不斷加大培育非智力因素成長的力度。絕不能單一地、緊緊地盯住學生的習作結果,更不能僅憑考卷上的一篇習作論成敗、論“英雄”。

      (二)在習作教學的進程中,牢牢抓住習作的核心與關鍵,在“得心應手”上狠下功夫。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我們認為:這一定義的核心理念,可以用"得心應手"加以概括。"認識世界、認識自我",既是"得心"的源頭,又是"得心"的渠道;"進行創造性表述"的實質是從"得心"成果向"應手"轉換的要求,而"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則是"應手"所要達到的目標。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習作教學就是要培養學生"得心應手"的基本能力。結合本冊的習作,在落實這一核心理念上,我們覺得,尤其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點是要關注學生"得心"的渠道與儲備情況

      俗話說得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了"米"而硬要"做飯",就連"巧婦"也會感到為難的。習作不也是如此嗎?因此,習作之前,首先要準備好"下鍋之米"--與這次習作話題具有相似性的習作素材。正如《語文課程標準》所說:習作"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解決好習作素材的儲備問題。這也就是說,我們一方面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逐漸擴大學生的視野,培養、鍛煉他們的觀察、感受、思考、想像能力;另一方面是要不斷地強化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觀察,善于搜集、儲備習作素材的意識,讓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去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聽,用自己的身心去體驗,用自己頭腦去思考。盡量減少那種"一對一",為習作刻意安排的、帶有直接搜集習作素材任務的"演練"。實踐告訴我們:那種未曾活動先布置習作任務的做法,往往會事與愿違,活動不開心,習作素材也沒有得到多少。"帶著鐐銬跳舞,總是難以盡情舒展自己的潛能"。

      第二點是要關注習作動機的誘發,要注意習作關鍵環節的指導,促進從"得心"向"應手"的創造性轉化

      《語文課程標準》認定:"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應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就習作教學而言,最為重要的是通過我們的教學,讓學生把得于心的東西,創造性地轉化成"應手"的成果。

      怎樣做才能促進這種轉化呢?首先是誘發習作動機的問題,然后是"寫什么"、"怎樣寫"和"寫成什么樣子"的問題。我們認為:《語文課程標準》關于第二學段習作要求中所說的"樂于書面表達"的關鍵,就在于如何誘發學生的習作動機,把習作變成他們的一種需要,從原來的"教我寫"變成"我要寫"。對此,張光鑒先生在《相似論》中曾明確提出了"只有在教師、教材和學生的心靈之間組成一種相似的和諧振動,才能使學生與所學知識產生共鳴;只有發現知識間的相似性,才能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的觀點。(張光鑒等著《相似論》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年版第227頁)現在,就讓我們先從教材編寫的角度,去看看是如何誘發學生的習作動機的'吧!

      打開教材,你會發現:這冊教材的習作設計,篇篇都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與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具有相似性的情境。其目的之一,就是要通過創設情境與學生已有生活經驗間的共振去引發他們的表達欲望。《習作1》就這樣寫道:"春天來了,建議班級舉行一次春游活動,去哪里好,大家先把自己的意見寫出來。看誰理由講的最充分。/某校四年級(1)班,今年春游前開了個討論會,結果,錢學亮和華健勇同學的建議被大家采納了。"你看!在這一段提示中,春游前開了個討論會,研究"去哪里好"的問題,并要求"先把自己的意見寫出來",就是一個創設與學生已有經驗具有相似性的生活情境去誘發習作動機的范例。可以想見,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們一定會對寫好春游的建議產生濃厚的興趣,一定會產生"樂于書面表達"的內在動機。

      我們說,盡管每次習作的導語不盡相同,內容也有很大差異,但所要達到的目的是相同的--誘發他們的習作動機。因此,只要我們能用好教材,按教材的要求組織好創設交際情境的活動,從而引發學生內在的寫作動機,變原來的"要我寫"為"我要寫",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之中進入不吐不快的境界是完全可能辦到的事情。

      寫什么?是在誘發強烈的習作欲望后,呼之欲出必然要求。為此,本冊教材采取多種方式去激活學生已有的寫作儲備。歸納一下本冊的7次習作,大體采用了5種方式去激活學生的寫作儲備。

      一是列舉法。《習作2》、《習作5》都屬于這個類型。比如《習作2》的提示語就提出了"你們班級里在閱讀、表演、保艦禮儀等方面表現突出的同學一定不少",那些同學能獲得雛鷹爭章活動的四枚獎章呢?請你寫一篇推薦文章。這其中的"閱讀、表演、保艦禮儀等",就列舉了可供學生選擇的項目。

      二是提問法。比如《習作3》就是這樣設問的:"你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了哪些感興趣的問題?你是用什么辦法解決找到答案的?"

      三是提示法。比如《習作4》中的"生活中經常發生一些事情,值得我們去關注,請圍繞最近發生的這類事情,相互談談看法,再寫下來。"

      四是討論法。比如《習作6》中所說的"請從以下幾個問題中選擇一個你感興趣的展開討論。"

      五是體驗法。比如《習作7》中所要求的"組織一次體驗活動,""把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寫出來,與大家交流。"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激活學生習作儲備的做法往往是與激發習作動機交織在一起的,我們之所以分而述之,是為了讓大家看得更加明白,其實,在實際的操作之中,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

      關于"怎樣寫"和"寫成什么樣子"的問題,教材并沒有特別強調,采用的是在每一次習作中出示一篇或兩篇與學生習作水平相似的例文,用暗示的方法提醒學生:這一次習作可以這樣寫;可以寫成這個樣子。在這里,需要提請大家注意的是:例文只是例子,不能原封不動地照搬;模仿只是模仿,而不能是依樣葫蘆的照抄。千萬不要把例文變成了限制學生自由表達的"樣板文"。小學生的習作一定要在減少限制,放開手腳,讓他們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像"上著力。

      (三)、緊緊抓住習作與閱讀、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內在的相似聯系,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與整合

      關注全體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是這一次語文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習作作為語文學習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也必然要發揮它應有的功能。大量的實踐業已證明:語文學習的任何組成部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將組成部分置于整個系統之中,并處理好它與其他組成部分的關系,才能真正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基于此,在本冊習作教學的進程中,我們必須認真思考如何處理習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關系的問題。

      1、發現習作與閱讀課文內在的相似聯系,力求習作與閱讀相互促進

      從廣義上講,讀與寫是相互聯系的,讀是吸納,寫是傾吐。但是,從讀到寫,往往需要一個漫長的內化與積淀的過程,一一對應、立竿見影的想法與做法,常常會陷入捉襟見肘、難以自圓其說的尷尬境地。所以,真正意義上讀寫結合,是發現與把握閱讀與習作之間內在的相似聯系,逐步實現吸納與傾吐的交融與互動。

      蘇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的習作雖然是作為相對獨立的系統呈現的。但它依然和閱讀教材有著這樣或那樣內在的相似聯系。你就拿《習作1》來說吧,教材之所以把這次習作安排在這個位置上,顯然與這組課文《走,我們去植樹》、《第一朵杏花》、《古詩二首》的內容有關。當然,這種相關或聯系不是簡單的"一對一"的聯系,而是宏觀的、內在的。所以,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注意課文對習作的引領作用;在進行習作教學時,要鼓勵學生運用閱讀中積累的語言材料,運用閱讀中學到的表達方式,豐富自己的表達。你比如,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情況下,要提示學生注意在自己的習作中運用課文中學到的詞語。句子、章法。正如《語文課程標準》所要求的那樣:"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

      2、尋找習作與口語交際的相似性,處理好習作與口語交際的關系

      本冊教材《練習1》中"口語交際"的內容是"推薦或自我推薦"。而《習作2》恰恰就是要學生寫一篇推薦文章:推薦班級里在閱讀、表演、保艦禮儀等方面表現突出的同學。應該說,這兩項練習具有明顯的相似性。因此,口語交際中的許多經驗是可以遷移到習作中來的。

      以上的例子告訴我們:在學生已經進行過的口語交際的練習中,有許多是與本學期的習作具有這樣或那樣的內在聯系的,我們完全可以以前車為鑒,采取溫故而知新的策略,促進從口語交際向習作的正向遷移。其關鍵是尋找、發現它們之間的有機的聯系。

      3、充分利用綜合性學習、探究性活動帶來的動筆機會,讓學生在寫作實踐中提高寫作的本領。

      實踐證明:語文綜合性學習以及探究性活動的開展,能夠給學生帶來許多動筆的機會,我們一定要抓注用好每一個動筆的時機,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習作能力。問題是要我們,審時度勢,見縫插針,適逢其時,水到渠成,讓動筆寫作真正成為開展饒有興趣活動的一種需要、一種必然。

      教材是搞好教學活動的重要資源,是提高教學效益的重要平臺,但它同時又需要我們去開發,需要我們以此為基點去進行二度創造。"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我們堅信:只要我們牢牢地把握《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創造性地用好教材,四年級下冊的習作教學一定能跨上一個新的臺階。


    【小學教學合理化建議】相關文章:

    2017年物流師考試綜合輔導:物流合理化建議11-13

    小學教學總結09-08

    小學教學設計10-30

    小學教學設計08-12

    小學教學總結11-04

    關于小學教學計劃小學 教學計劃11-16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08-20

    小學教學教學計劃范文小學學校教學計劃范文11-25

    小學勞動教學總結08-28

    小學教學的計劃總結10-05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 爆笑笑話段子
    • 本类最新
    • 精品图文
    • 时尚
    • 新闻
    • 生活
    • 视觉
    • 微爱
      栏目ID=88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头条推荐

    热门推荐

    特别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