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走向生本》讀后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育走向生本》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育走向生本》讀后感1《教育走向生本》是國家“十五”規劃重點圖書、中國當代教育論叢,是華南師大博士生導師廣東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郭思樂的力作。本書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20xx年6月第一版,20xx年8月第九次印刷。
作為教師,我一直認為自己付出努力就是對得起學生了,自己做得多一些,就是在提高教學質量,是積極、認真地服務于學生的充分體現。但沒想到自己其實是犯了“汗水主義”思想,帶著“插秧越密越好”的“教師苦做”思想,卻不知這樣做的結果不僅沒有給學生足夠的生長空間,更破壞了他們自由生長的規律,使得學生被傳統束縛,無法自由施展。這種“保姆式”的教育并不可取。既然“拋秧式”教育不僅能減少勞動量,還能給學生帶來自由生長的快樂,且效益高。
作為教師,我們一定要終身學習,不斷提升個人素質,提高個人魅力。每一個學生都有屬于他們自己的天地、成長于不同的環境,擁有不同的個性,這就要求教師全面了解學生,永遠不要看到一個側面就覺得了解一個人的全部,而對學生做出不客觀的評價。我們應盡量多關心他們,從而達到進一步的了解,從生活、學習、家庭不同的方面了解他們,形成既是師生又是朋友的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是要靠自己用心經營的,和家長真誠地溝通,懂得顧及家長的感受,有責任心、公平心,這樣家長就會慢慢地信任你,對待學生要公平、平等、不高高在上,要有威嚴、言出必行,做好孩子的表率。
生本教育也沒有完全否定現行教學模式,沒有照搬西方的以兒童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不是對學生放任自流,而是強調生本教育改革是在東方文化背景下進行的,要保留東方文化傳統中許多好的東西。生本教育沒有全盤否定應試教育,沒有忽視分數這一社會、家長最關心的話題,不是培養低分高能的學生,而是立志培養高分高能的學生,這也是生本教育為什么受到學校、家長、社會歡迎的原因。
《教育走向生本》讀后感2通過學習郭思樂的生本教育,我了解到“生本教育”就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打破常規,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是教學過程的主體。目前,學校一直在研究“生本”教育。如何讓“生本”的理念貫穿我們的歷史教育,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生本教育”要求教師放棄講解,而是拋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討論。以往我們的課堂是教師在上面講的聲嘶力竭學生在下面似聽非聽。現在的初中生我就有著非常明顯的感覺,上課的時候,我一個人在上學講。總是有的'學生不聽,無論用什么樣的方法,也是還難調動學生的興趣。有時讓學生自己來講解吧,還扭捏不大方,聲音小的只有自己才聽得到。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他們在課堂上主動舉手發言的熱情越來越低。但“生本教育”并不這樣認為,它提出“學生才是教學的最大資源,教學過程要以尊重學生的內部自然規律為教學前提”。
學生一般不愿意直接接納外力所規定的規范。因為這些不是他們思想的一部分,而在于這些規范是否合乎兒童天性和如何使學生認同。總而言之,尊重人的自然規律,發展學生的天性,發揮學習的潛能。或許能取得以前苦教未果的成績。“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宗旨的教育”。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覺得要繼續學習生本教育,在課堂充分信任學生,相信學生,敢于放手,并真正依靠學生自主地學;善于創設能激發學生學習欲望的教學情境;注重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積極創設和諧的學習環境。快樂學習知識,快樂的成長,使他們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育走向生本》讀后感3讀了《教育走向生本》這本書,讓我收獲頗多。書中郭思樂教授認為:生本教育的價值觀是“一切為了學生”;生本教育的倫理觀是“高度尊重學生”;生本教育的行為觀是“全面依靠學生”。作為教師,我才感覺到自己該改變角色了。
作為教師,我一直認為自己付出努力就是對得起學生了,自己做得多一些,就是在提高教學質量,是積極、認真地服務于學生的充分體現。但沒想到自己其實是犯了“汗水主義”思想,帶著“插秧越密越好”的“教師苦做”思想,卻不知這樣做的結果不僅沒有給學生足夠的生長空間,更破壞了他們自由生長的規律,使得學生被傳統束縛,無法自由施展。這種“保姆式”的教育并不可取。既然“拋秧式”教育不僅能減少勞動量,還能給學生帶來自由生長的快樂,且效益高。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世界上沒有才能的人是沒有的。問題在于教育者要去發現每一位學生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為他們的表現和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的引導。”我覺得其中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就是“兒童的天性”。是學生內部自然的外在表現。蘇霍姆林斯基的話深刻地揭示了“生本教育”的根本所在,那就是:學生的天性要依靠教師的成功發掘、積極引導,通過“為他們的表現和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張揚其天性,完美其人生。這就要求教師要積極轉變角色,變“傳授者”為“引導者”,把教師的所有活動變成學生“天性學習”的輔導力量,不做“執鞭”的“耕民”,成為真正的“生命的牧者”。教師要痛下決心,從根本上走出舊的教學模式,用“生本”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教學過程為學生打造天性張揚的平臺,既革新更要革心,做課程改革的建設者、發掘者、操作者。不要“換湯不換藥”,“穿新鞋走老路”。只有從根本上轉變了角色,才能實現教師的解放,學生的解放,教育的解放,才能體驗到“陣痛后的歡樂”。
《教育走向生本》讀后感4郭思樂教授說:“身為教師,我們用語言來影響學生,用環境來助育學生,用活動來培養學生,但就是沒有辦法像裁縫、理發、做牙那樣隨意對其進行剪裁、修剪、打磨。教師只不過是學生自主發展的服務者和仆人。”
讀到這里我不禁想到“匠人”這個詞,仔細回顧我們曾經的教學之路,我們就不難發現,好多年里我們都在做著一件勞而無功,畫蛇添足的事情,把本來屬于孩子們的課堂和學習時間都變成了我們耗費體力心神故弄玄虛展示自我的一個機會,我們說的多了,孩子們變得不愛說了,我們分析的多了,孩子們變得不會分析了,我們這些勤勞的老師們,培養出了若干個懶惰的不會學習的笨孩子。難道我們真的是身懷絕技不能毫無保留傳授給徒弟,害怕有朝一日徒弟們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奪我們的生存之地的匠人嗎?當然不是,我們的初衷是好的,只是方式過于溺愛與包攬。讀了郭老師的《教育走向生本》一書,令我們茅塞頓開,我們終于找到了多年來淤塞于心頭的癥結所在。既然如此,我們就應該立刻改變自己的想法與看法以及做法。把屬于孩子的課堂歸還給他們,本屬于他們的時間交給他們,遠遠的以欣賞的眼光看著他們自己茁壯起來。
成熟起來。或許短暫的時間里他們還走得跌跌撞撞,好多溝溝坎坎不易跨過,但是只要我們相信孩子,賞識孩子,鼓勵孩子,沒有捷徑的學習之路一樣能夠走出精彩。有一句歌詞這樣唱到:有一種愛叫做放手。我們既然愛我們的學生,就放開那雙攙扶的手。
好書百讀不厭,常讀常新,《教育走向生本》就是值得多讀的好書。
《教育走向生本》讀后感5生本教育管理是一種促進兒童自主發展的管理,教育走向生本讀后感十一。它強調寬松與嚴格的結合,注重教師和學生的自主空間和活動余地,追求學校成為一個奮發向上的“學習化的社區大家庭”的理想。 師本教育模式產生了它致命的問題—壓抑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現今基礎教育的許多問題都與此有關,而且,這一問題由于對升學率的非科學的理解而愈演愈烈,同現代社會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需求產生了碰撞。現代社會帶來的新情況是,學生從各種渠道獲得了過去所不能比擬的極其豐富的信息,教師作為惟一的信息源的地位已經改變了;知識經濟社會需要人的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學生的個性發展已經成為社會的需求。
人們把師本教育類比為針劑教育,它類似于人不吃蔬菜,而把蔬菜制作為針劑,進行注射的營養制式。在這種制式下,吃蔬菜的樂趣,器官獲得的鍛煉以及蔬菜的不可提取的、更為重要的營養,都被拋棄了,它的害處是顯而易見的。在師本教育模式中,虛體設計的語文課往往把學生的語文學習轉變為學習教師制定的課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而實體設計則是這樣的考慮:學生學習語文課文是為了提高閱讀理解和寫作能力,而為此他們就必須能概括出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是在實體的個人需要中提出來的,當教師抓住了實體需要的源,就會使流變成有源之水,并會把這樣的教學轉為學生自身的活動,讓他們去作各種各樣的概括,積極地對比、歸納、判斷。這時,概括的過程也許比概括的結果更為重要。教育科學是一門十分重要而又難題多多的學科。郭思樂先生生本教育思想豐富,科學務實,對于今天的素質教育,尤其是發展學生智力和創造性來說,實現人的完滿發展,特別具有研究價值,這里只能是起個拋磚引玉的作用。
【《教育走向生本》讀后感】相關文章:
《教育走向生本》讀后感范文550字05-28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筆記04-25
生本教育讀后感03-21
教師讀書筆記學習《教育走向生本》心得體會04-10
生本教育心得08-11
生本教育讀書筆記09-30
生本教育著作的讀書筆記03-22
生本教育心得體會08-12
走向成功讀后感04-17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