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字中海斯特的形象分析
《紅字》講述了發生在北美殖民時期的戀愛悲劇。女主人公海絲特·白蘭嫁給了醫生奇靈渥斯,他們之間卻沒有愛情。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紅字中海斯特的形象分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紅字中海斯特的形象分析 篇1在傳統的文學作品中,女性的形象最初是受歧視的。自從天地間有了女人,就被視為低于男人。男尊女卑的思想一直在流傳,男人的地位總高于女人,女人卻被認為劣于男人。這種觀點使傳統文學充滿了對女性的藐視和敵意。中世紀中葉起,人們變無休止的攻擊女性為褒揚和贊美。女性如母親般消除男性世界里的陰霾和冰冷,給他們帶來希望和快樂,“第二性”成了美麗的性別,成為不計其數的歌頌的完美主題,然而,這種對女性的過分的渲染和贊揚并沒有提高女性的社會地位,相反卻讓人覺得,女人生來就是為男人服務,替男人分擔憂愁,女人的事業就是家庭生活。在政治經濟上,女人都絲毫沒有任何地位和主動權。女性始終是依附男性而生存的,受男人掌控支配,沒有獨立的自主的人格。19世紀美國女權運動高漲,女權運動、女權斗爭進行得如火如荼。到了20世紀,女權主義文學批評誕生于歐美,它強調女性的存在價值和地位,是對千年來的男權主義的挑戰。霍桑就是一位吸引女權主義者們的作家,尤其是他在《紅字》里,為我們塑造不同于以往文學作品中的女性新形象———海斯特白蘭。
《紅字》以北美殖民時期的嚴酷的教權統治為背景,描寫了一個發生在英格蘭的戀愛悲劇。女主人公海斯特白蘭是個堅強的敢于抗爭命運的女性。她是一個年輕美麗、熱情奔放的婦女,她“身材修長,容姿完整優美到堂皇程度。烏黑豐茂的頭發那么光澤,閃耀出陽光的色彩;她的面孔,除去潤澤的膚色與端正美麗的五官外,還有軒昂的眉宇和深黑的眼睛。就當時上流社會的女性氣質而言,她儼然是一個高貴的太太。”出生在一個破落的古老貴族世家,從小受到家人寵愛,但不幸地嫁給了一個年衰而且身有畸形的老學者羅杰,他們之間根本談不上愛情。后來,羅杰海上失蹤,從此杳無音信,海斯特孤獨地生活,精神十分痛苦。在寡居生活中,她與英俊的青年牧師亞瑟丁梅斯代爾相愛,并生下一個女兒珠兒。作為懲罰,加爾文教罰她胸戴紅色A字,忍辱含垢度過殘生。
海斯特是一個深受侮辱而又充滿反抗精神的堅強女性形象,作者賦予了她多重身份———犯通奸罪的清教徒、背叛丈夫的妻子、深受愛戴的牧師的情人、私生子的母親,并讓她承受了社會、宗教和道德的多方面內容。
一、海斯特的堅強和勇敢
在困難和羞辱面前,她非但不低頭,反而卻“看見她閃現著非常美麗的光”,對大家的恥笑表現出“高傲的微笑”,“從容不迫地環視她的鄰人和同城居民”,“表現出一種天然的威儀與性格的力量”。
在受到這種奇恥大辱后,她沒有放棄生活,沒有退縮,她不卑不亢,“行動上都沒有一點使人厭惡的媚態,更沒有一點叫人可憐的屈從”,正是這種自我肯定支撐著海斯特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和磨難,在眾人的責難聲中艱難地生存下來并漸漸有了新的生活。“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打—倒社會整個的體系,重新來建樹。其次,男人的本性,或者說男人那些已變成長期的遺傳的習慣,必須根本改造,那時女人才享有近似合理的地位。女性除非自己先經歷一番巨大的變化以后,她便能享受這些初步改革的勝利。”海斯特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從小說一開始海斯特的個性就得到了完整的體現。她敢于對當時的清教法律和世俗進行大膽的反抗和挑戰,她以堅毅不屈的精神對抗宗教勢力的壓迫,從而向人們展示出婦女的強大生命力。胸前戴著象征通奸的A字,但她并沒有因此而受到打擊,沒有因此消沉,而是不屈不撓地進行抗爭,正是這種堅強和勇敢使海斯特能夠面對這種奇恥大辱,在眾人的冷眼和嘲諷中建立起新的生活。
二、海斯特對愛情的渴望
海斯特在美國波士頓寡居的生活中和青年牧師丁梅斯代爾產生了愛情。然而這段愛情在當時的社會制度和宗教法律下是注定要有個悲劇性的結局的,他們無論如何都不能成為夫妻。這種愛情只有打破舊的枷鎖,推翻舊的宗教體系才能夠獲得重生,可是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這兩個相愛的人是不可能在一起的。然而,海斯特不顧當時的封建禮教與宗教道德限制,毅然決定承擔一切,她的做法本身就表現了他們對宗教的反抗和對夫權的挑釁。因而遭到了廣泛的抨擊、嘲諷、不理解和侮辱。面對這些,海斯特從沒動搖對愛情的向往和追求,她勇敢地站出來,為了丁梅斯代爾———自己心愛的人不受侮辱,獨自承擔了所有的痛苦,當她的丈夫羅杰到監獄里去逼她交代“奸夫”時,海斯特堅決地說:“你永遠都不會知道了!”寧可自己忍辱含垢地生活,也不讓心愛的人受到一點傷害,堅持自己的信念,敢于為愛情獻出自己的全部。她對神圣愛情的追求和對人性的尊重使她在強大的敵人面前堅定頑強,毫不退縮,對愛情的追求體現了海斯特對社會無言的抗爭,也正是這種抗爭使海斯特鼓足勇氣面對一切壓力和世俗的恥辱。
三、海斯特對生活的追求
“紅字”在清教徒的眼里是罪惡和恥辱的標志,而在它面前,海斯特卻依然展示了她的人性魅力和尊嚴,她艱苦的抗爭和對生活的追求是沖破舊的道德枷鎖的充分體現。
海斯特頑強的生活意志和善良的本性感動了人們,許多人都不再以原有的意義去解釋那鮮紅的A字,(abie)“能干”(angei)“天使”卻成了A字新的寓意。“海斯特憑借著與生俱來的性格力量和不同尋常的能力在生活中得到了一個自己扮演的角色。人們來到她的小屋,將他們的悲哀和困擾傾訴給她,尋求她的忠告。”“海斯特竭盡所能去安慰勸導她們,并鄭重告訴她們:堅信當世界漸臻成熟,某個更加光明的時代到來時,會在一個更為可靠的保證相互幸福的基礎上,建立起男人和女人之間的整個關系。”正是因她這種對美好生活的強烈的熱情,使她實現了自己作為一個女人的存在價值。
結語
正如尼娜貝姆所說:“在海斯特這個形象中,霍桑塑造了美國小說中的第一個真正的女主角,同時也是其中永遠的英雄之一。”海斯特以她的行動告訴女性應該怎樣在逆境中求生存,怎樣才能贏得自身的平等和自由的權利,怎樣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價值和存在的意義。這種敢于斗爭的形象和反抗命運的精神鼓舞著成千上萬的女性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斗。也正因為如此,她胸前的紅色A是女性意識覺醒的標志,具有永恒的意義,至今仍閃耀著耀眼的光輝。
紅字中海斯特的形象分析 篇2《紅字》思想深邃。想象豐富。表現手法獨特,引起了人們一個多世紀的關注與評論。它被公認為是霍桑最杰出的作品。在整部小說中。海斯特被描寫成一個聰明、漂亮、能干。極富同情心但又很平凡的女人。特定的環境造就了她這樣的形象。在她的性格中同樣蘊含著強烈的反叛精神和獨立自我精神。
在霍桑的筆下。海絲特是一個敢于反抗命運、敢于為爭取人生權利而斗爭的勇敢女性。她一出場。便顯示出生機勃然的個性。當沉重的獄門拉開。當獄吏把她拉出獄門示眾時,雖然一種本能的榮辱感使她感到恥辱。然而她并沒有絲毫的畏怯。。她推開他。那動作表現出一種天然的威儀與性格的力量。然后象是自愿般,她邁步走到門外。~卻現出高傲的傲笑,用一種盛氣凌人的眼光。環視了她同城的居民和鄰人。”準備承受那用各式各樣的侮辱發泄出來的公憤的毒針毒捌。”
作為一名清教徒。她感受到了內心極大的痛楚。。每邁出一步都感到一陣劇痛。似乎她的心給拋在街上。任憑他人吐唾沫和踐踏。。她胸前繡的那個紅色。A”字母沖淡了她所有的美麗氣質。她好像因為那個罪人標志的紅字而被隔離在小鎮居民之外。自始自終。海斯特都以驚人的毅力默默承受著鎮上人的謾罵與侮辱,她用疲倦的、漠然的、冰冷的神情來掩飾心中熾烈的苦痛。而這也恰恰體現出她自身的人格力量和性格中的叛逆性。
在海斯特出獄之后。她完全可以撕掉胸前象征著恥辱的紅宇。帶著孩子重新開始新的生活。但她并沒有離開新英格蘭。而是繼續留在那塊帶給她恥辱的`土地,離群索居。在艱難的環境中頑強生活,忍受著鎮上人對她種種無情的批判。她不需要任何人的同情與幫助。也從來盡情宣泄自己的情感。相反。她盡力壓抑自己的情緒和欲望。把它們深藏在粗布織成的衣帽之下。海斯特富有極大的同情心。一生都在行善。她照頤窮人。在別人遇到麻煩時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這些行為。從表面上來看。她是在。贖罪”。以行善來洗滌自己的靈魂。而實際上,這是她的另一種反叛方式。
海斯特和牧師丁梅斯代爾的非婚生女兒珠兒的出生。使海絲特成為眾矢之的。并被投人監獄。為了保護心愛的人。海絲特拒不說出愛人的姓名。決心一人獨自承受所有的責罰。當威爾遜牧師誘逼她交出“奸夫”的名字并保證可以去掉她胸上的紅字時。海絲特斬釘馥鐵地同答:“我不說!“這紅字烙得太深了,你無法把它取下來。但愿我能忍受我的痛苦,也能忍受他的痛苦!”她和牧師的愛是純潔無瑕的。為了愛情。她敢于無視清教法律。敢予當眾抒發肺腑之育。在那個宣揚禁欲主義的清救時代。這種對世俗的公然反抗是罪孽深重而不可饒恕的。海斯特一貫忠于她自己的情致所顯現的力量和堅定性。以自己的性格和意志為出發點。不受到其他任何外界因素的影響。
在對璩兒養育權的爭奪上。海絲特強烈的反叛精神同樣得到了生動的體現。從珠兒的姓名中可以看出她是海斯特的寶貝。無價的珍寶。從她出生那天起。她就極打上了羞恥的烙印。她就像海斯特胸前佩帶的紅字一樣。是通奸的象征。雖然珠兒帶來了如此強烈的災難性后果,但對于海絲特來說。。這孩子是人類對她懲罰的那個罪行的直接結果。她的安身之處也在那個同樣不光彩的前胸”。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在孤立無援的環境中。海絲特不是呆在她那與世隔絕的海濱小屋中整日以淚洗面,也不是等待命運的宰削。而是勇敢地站了出來。當總督和牧師要把珠兒從她身邊帶走。這對苦命的母女就要被拆散時。海絲特敢于藐視權責。據理力爭。并最終獲得了女兒的撫養權。
海斯特性格特征中的另一個方面是鮮明的獨立自我精神。獨立自我的精神力量以及對生活熾熱的追求始終支撐著海絲特。由于這種力量。。在過去的這些年里。她用這種疏遠的目光來看待人類社會的各種制度。以及牧師們和立法者們所建立起來的一切。她以印第安人看待牧師的寬領帶。法官的長袍。頸手枷。家庭或宗教的那種大不敬的態度批判一切”。在這種極為痛苦的生活中,海絲特勇敢地承受著人們的蔑視與冷淡。她以對生活的熱愛。繼續留住在那塊曾帶給她恥辱的土地上。并在不斷地對她進行監視的法官的許可下。依靠做針線活維持生計。可以說。海絲特的一系歹n行動都是她獨立自我精神力量的具體表現。
當海絲特發現自己所愛的人在精神與肉體上備受煎熬。身心交瘁,她再也忍受不住。勇敢地激勵丁梅斯代爾一道出逃。并擬定了一系列的計劃。七年的苦難生活。并沒有扼殺掉海絲特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沒有撲滅她心中愛情的火焰。這段經歷使她變得更加堅強而富有思想。當她看到齊靈渥斯像魔鬼一樣陷害丁梅斯代爾的可怕情景時。她嚴厲地斥責了齊靈涅斯對牧師的殘酷迫—害。并準備與牧師一起逃離這是非之地。重新開始新的生活。逃離決不是一時沖動,在海斯特的內心中。她一直懂憬著與丁梅斯代爾秉新建立起兩人已成碎片的生活。為了追求自己的愛情,沒有任何羞恥,也沒有任何恐懼。海絲特隨時準備徹底擯棄清教徒的倫理道德。與過去的一切斷絕關系。其中充分體現了她強烈的獨立自我精神和對幸福生活的渴望。
霍桑筆下的海斯特是一位具有反叛精神和獨立自我精神的女性形象。海絲特反抗命運的不公。在殘酷的清教統治下。她從沒有停止和放棄過對愛情的向往,對生活的追求。霍桑對海絲特自我意識和生存價值的肯定。表明了鬣桑本人對清教不合理的、罪惡的婚姻制度的批判。以及對純潔的美好愛情的歌頌和贊美。
拓展:《紅字》讀后感
關于霍桑《紅字》的主題,學者們有著不同的理解。在眾多評論中,最耐人尋味的,當屬美國評論家尼娜貝姆教授的觀點:《紅字》是一部描繪自然人與社會人分岐的小說。尼娜貝姆提到市場這個場景顯示在個人與由個人組成的社會之間原先具有的一致中出現了一個可想而知的分歧,一道裂隙。”而事實上,整部小說或多或少反映了自然的個人與社會的個人之間的矛盾、沖突。這種沖突試著達成某種一致,最后以一種相融狀態結束。誰勝?誰負?
《紅字》中自然人與社會人的沖突可從兩個層次來理解。首先是代表自然人利益的一伙人與代表社會人利益的一伙人之間的沖突;然后是每個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沖突。
一、作品中代表自然人利益的主要是女主人公海斯特及其女兒珀爾,而代表社會人利益的是兩個情敵丁梅斯德與齊林窩斯霍桑將海斯特追求自然人利益的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海斯特看來,追求愛情這是個人的事,與社會、道德、宗教無關。所以她形式上雖然接受了懲罰胸前佩帶紅色a字,而在思想上卻“沒有接受懲罰她的那些社會道德規范”。而且這一罪之罰的形式標志a字也被她繡得光彩奪目,并成為“她進入別的女人不敢涉足的領域的通行證”。為拯救行將失去生活勇氣的牧師,海斯特勸牧師離開小鎮,到自由美好的地方生活,過一家三口的正常生活這也是自然人最起碼的要求。
珀爾的存在本身便是自然人與社會人的矛盾。作為“自然”的產物,愛的結晶,珀爾來到世上,其與生俱來的“自然”品質在作品中得到充分渲染。珀爾與太陽、森林融合為一體,與狼成為朋友,說明珀爾是自然的一部分。正如尼娜貝姆教授所說,“她具有清教徒所竭力否定的一切自然的品質。”而珀爾的存在作為一種懲罰,使海斯特想起自己的罪惡。珀爾在行使“社會”對海斯特的監控權利,只要海斯特做出違背社會約束的事情,珀爾就會提醒她(如海斯特摘掉a,珀爾不認她的一幕)。因而福格勒在《霍桑的小說》中將珀爾看成“是將海斯特的通奸始終呈現在她的面前,使她怎么也無法逃脫她自己行為所招致的后果。”
丁梅斯德,這個受過良好的教育,文雅而持重的年輕牧師,在教區中擔任至高的社會責任,是教區里德才出眾的人物,自認自己是教區中最神圣的人,并篤信自己是“受上帝的招呼”,作為上帝的替身來從事牧師工作的,自然應該被仰慕、被愛戴。他忍受嚴酷的精神折磨是為了維護加爾文清教教義并奢望通過為教民們超渡、贖罪、布道以達到內心平安,但七年過去了,這種奢望卻一天也未得到滿足。最終以死亡來向上帝謝罪。從這一點來看,丁梅斯德已失去人的自然屬性,成為清教教義的工具。
老齊林窩斯本應是位受害者的形象,但他選擇了向情敵復仇,這也是在維護17世紀新英格蘭的社會公德及當時的婦道。
海斯特與兩個男人的沖突,一個表現在追求幸福的家庭生活與維護教義,牧師形象的矛盾;另一個表現在追求女人真正的幸福與堅守婦道之間的矛盾。
二、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沖突集中表現在幾個人物身上
海斯特的自然屬性是真實的,她的社會屬性卻是虛偽的、虛假的。因而她不存在兩種屬性(兩個自我)的矛盾,她自始至終都只有一個自我。表面上看,海斯特“誠實”地“招認”了自己的罪行,并“順從”地接受社會、宗教、法律對她的懲罰。但她內心深入并沒有一刻順從過。在《紅字》第十九章中,她將a字摘掉仍在林間地上。這表明她憎恨這一切。她始終游離于社會之外,并伺機逃離社會。是社會拋棄了她還是她拋棄了社會?
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沖突的焦點體現在丁梅斯德身上。“他充當著牧師和情人的雙重角色,是宗教與自然,社會與人性之間沖突的一個焦點。”[4]這里的宗教、社會正是人的社會屬性的內容,而自然與人性則是人的自然屬性的內容。表面上丁梅斯德充當著眾人信服的、虔誠的牧師,置所應負的責任于不顧,內心雖也受著煎熬,但卻能若無其事地布道,這說明他的社會屬性一開始戰勝了自然屬性,并長達七年之久。然而追求正常人生活的渴望卻一刻也未停止過,在《紅字》第19章中丁梅斯德談到,“你無法想象,我的心里多么害怕這次會面,又多么渴望它!”一語道破其矛盾的自我。
他接受海斯特的慫恿,準備一起逃往英國之事,也說明他追求自然的強烈愿望。《紅字》中第20章“身陷迷宮的牧師”著力描寫了經過林間會面后的牧師,其自然屬性開始復蘇,并且這種力量一經覺醒便占勝了他外強中干的社會屬性,以一種令他自己吃驚的不知疲倦的活力克服了路途上的一切困難。一時間,“整個教堂外觀顯得如此陌生,卻又如此熟悉,致使丁梅斯德先生的頭腦在兩種想法之間擺動不已:要么迄今為止他只是夢中看到它,要么此時他是在做夢”。這表明了他在追求自由、幸福的正常人生活與維護其原有的社會地位,名望之間搖擺不定。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在他體內短兵相接。他的自白可以表明此時的主場:“我并不是你們當作是我的那個人!我已經把他留在那邊森林里啦……,去吧,去尋找你們的牧師,看看他那消瘦的身軀,憔悴的臉頰,他那白皙、飽滿突出、布有痛苦皺紋的額頭是否像一件被丟棄的衣服那樣被擲在那兒了!”這表明丁梅斯德要與過去的自我社會屬性的一面一刀兩斷。并終于在他作了激動人心的節日宗教宣講之后撕下“牧師”的面紗,現出“情人”的本色。“經過復雜痛苦的內心斗爭,‘人性’終于獲取了勝利”。
至于老齊林窩斯,表面上看他在維護婚姻的社會地位,主張婦女堅守婦道,向情敵復仇以討回自己做丈夫的權力及尊嚴儼然一個道德裁判者的形象。這也是其社會屬性的外在表現。但內心是在滿足其報復的私欲和在心理上,精神上折磨別人的快感。這是他自然屬性中最陰險的一面。
三、啟迪
個人組成了社會,個人的愿望形成了社會的規范。但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間又存在著差異,于是就產生了矛盾,因而也就有了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矛盾。
社會力量是強大的,在現實中自然力量無法戰勝社會力量。小說家通過作品來表達對理想、夢想的想往自然占勝社會。筆者以自然人與社會人的矛盾沖突為線索,釋讀作品,目的是從另一角度賞析作品,如能得到同行的認可,或許會為更全面地分析《紅字》拓寬思路。
【紅字中海斯特的形象分析】相關文章:
羅切斯特形象分析05-01
羅切斯特人物形象分析08-13
赫爾墨斯的形象分析07-21
瑪格麗特形象分析05-01
飄 斯嘉麗形象分析05-01
拉斯蒂涅形象分析05-01
阿基琉斯形象分析05-01
斯內普人物形象分析08-02
普羅米修斯形象分析05-01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