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教育技術能力考試培訓試題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我們會經常接觸并使用試題,試題是參考者回顧所學知識和技能的重要參考資料。你所了解的試題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師教育技術能力考試培訓試題,歡迎閱讀與收藏!
單選題:
1、在進行教師培訓時,強調“在使用技術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來提高對技術的掌握,把技術水平的提高與教學技能的提高、教學思想的改變結合起來,而不是單獨提高技術”是 C 。
A、分離模式 B、鋸齒模式 C、整合模式 D、交替模式
2、問題的解決一般涉及 C 要素。
A、 必要條件,目標,錯誤,解決辦法
B、 初始條件,目標,錯誤,解決方法
C、 初始條件,目標,障礙,解決方法
D、 必要條件,目標,錯誤,解決方法
3、在 D 中,學習者是一個外在的實驗者。
A、過程模擬 B、程序模擬 C、情境模擬 D、進程模擬
4、在信息技術整合的課堂中,往往存在 A 三種典型的課堂組織形式。
A、 全班活動、小組活動和個別活動
B、 班內活動、課外活動和個別活動
C、 整體活動、小組活動和個別活動
D、 集體活動、個別活動和網上活動
5、形成價值觀、組織價值觀系統和價值體系個性化等層次的目標屬于 A 領域。
A、情感 B、認知 C、生理 D、動作技能
6、學習資源的提供方式一般包括 D 兩種。
A、 提供卡片和提供課件
B、 提供材料和提供試題
C、 提供軟件和提供信息
D、提供內容和提供地址
7、影響教學設計的因素之一情境是指教師教學前 D 的準備狀況。
A、 課程、課件和教學環境
B、 課件、網絡和多媒體環境
C、 硬件、積件和教學環境
D、硬件、軟件和教學環境
8、【美】國際教育技術協會認為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應具備技術素養的績效指標是 B 。
A、 基本操作的概念;社會道德與人文方面的要求;使用輸入輸出設備的能力;技術作為交流的工具;技術作為研究的工具;利用技術工具解決問題的能力。
B、 基本操作的概念;社會道德與人文方面的要求;技術作為提高學習效率的工具;技術作為交流的工具;技術作為研究的工具;技術作為解決問題與決策的工具。
C、 基本操作的概念;社會道德與人文方面的要求;使用信息工具獲取遠程信息的能力;技術作為交流的工具;利用技術工具解決問題的能力;技術作為解決問題與決策的工具。
D、基本操作的概念;社會道德與人文方面的要求;技術作為提高學習效率的工具;利用技術工具解決問題的能力;技術作為研究的工具;評價電子信息資源的能力。
9、下面的 D 具有兩個基本特征:問題的目標很明確和解決方法是確定的。
A、復雜問題 B、簡單問題 C、結構不良問題 D、結構良好問題
10、教師整合能力的發展方式主要包括 A 。
A、 講演,觀摩,案例分析,合作討論,自我反思,參與科研課題
B、 準備,聽講,總結
C、 創設情景,實驗探索,意義建構,應用與遷移,效果評價
D、 備課,案例分析,應用與遷移。自我反思,參與科研課題
11、在教師的隱喻中,由太陽變為平等中的首席的隱喻是 A 變化的表現。
A、中心 邊緣 B、靜態 動態
C、奉獻 雙贏 D、傳遞者 促進者
12、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承擔主體有多個層面,下面的 D 不是學校層面所需做的工作。
A、 建設硬件基礎設施和環境
B、 建設各種教學應用軟件平臺以及教學軟件資源庫
C、 制定并實施組織管理體制
D、制定教師培訓的標準和規范
13、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教師應該學習 B ,同時,學習、實踐并反思自己的整合工作。
A、 計算機技術的操作技能,現代課程理論,新課程標準對本學科課程的要求
B、 信息技術的操作技能,現代學習和教學理論,新課程標準對本學科課程的要求
C、 多媒體技術的操作技能,現代學習和教學理論,信息技術對本學科課程的要求
D、教育技術的操作技能,現代課程理論,新課程標準對本學科課程的要求
14、皮亞杰的建構主義理論是一種 D 。
A、經驗論 B、先驗論 C、預成論 D、漸成論
15、下面的 A 不屬于建構主義教學模式。
A、直接教學 B、隨機進入教學 C、拋錨式教學 D、支架式教學
16、 C 理論認為:學習時,學習者不是在接受客觀的知識,而是在積極主動地建構對知識的理解,這種建構是在主客體交互作用的`過程中進行的。
A、行為主義 B、認知主義 C、建構主義 D、人本主義
17、 A 將行為主義發展為新行為主義。開發出了系統的行為強化、塑造和矯正技術,并提出了程序教學。
A、斯金納 B、華生 C、加涅 D 、皮亞杰
18、信息社會對教育的要求以及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促使傳統教育發生徹底的改變,國外稱這種變革為“ C ”。
A、第二次教育革命 B、第三次教育革命 C 、第四次教育革命 D、第五次教育革命
19、在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小學階段的內容安排中,在用計算機畫畫方面要求學生掌握 D 。
A、 繪圖工具的使用;圖形制作;圖形修改、組合等處理;動畫制作
B、 繪圖工具的使用;圖形制作;圖形修改、復制、組合等處理;動畫制作
C、 繪圖工具的使用;圖形著色;圖形修改、復制、組合等處理;幾何畫板
D、繪圖工具的使用;圖形制作;圖形著色;圖形修改、復制、組合等處理
20、在執教《美國南北戰爭》一課時,從電影《亂世佳人》中截取幾段戰爭場面,反映葛底斯堡戰役的油畫,戰爭形勢圖以及林肯圖像、生平介紹等,并把這些影、像、圖、文等資料有機地組合在一起,這種方式是信息技術與歷史課程整合的 A 方法。
A、 創設歷史情境
B、 提供多種通道信息,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C、 模擬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
D、模擬占據空間廣的事物
21、美國學者古德萊德認為 C 是由教育行政部門規定的課程計劃、課程標準和教材,也就是列入學校課程表中的課程。#p#分頁標題#e#
A、理想的課程 B、領悟的課程 C、正式的課程 D、作的課程
22、在直接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一些集體性的練習的教學活動屬于 B 教學流程。
A、講解 B、有組合的練習 C、有指導的練習 D、獨立練習
23、PowerPoint所提供的 B 功能,可對幻燈片文件中的所有幻燈片進行超文本鏈接,從而可使幻燈片由順序放映的線性結構變為人為控制放映順序的超文本網狀結構。
A、自定義動畫 B、動作設置 C、預設動畫 D、 自定義動畫
24、下面的 D 例子一般不用信息技術提供的互動模擬情境來實現。
A、萬有引力 B、種子的受精過程 C、原子和分子的概念 D、血液
25在信息技術條件下,設定恰當的呈現方式引起學生的注意,常用的策略主要是 B 。
A、 形象的語言輸入和保證足夠的重復率
B、 加強目標信息呈現的突顯性和保證足夠的重復率
C、 加強目標信息呈現的突顯性和恰當的語言輸入
D、 提供適宜的支持方式和加強目標信息呈現的突顯性
26、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相整合的著眼點,應該是培養一種“ A ”,讓學生像數學家一樣研究數學、解決問題。
A、 數學思維
B、 形象思維
C、 邏輯思維
D、 抽象思維
27、下面的 B 不是信息技術與寫作和聽說教學整合的具體策略。
A、 情境寫作
B、 議論文寫作
C、 互動性寫作
D、 論辯性寫作
28、下面的 C 是真實性任務學習的典型代表。
A、 網上合作學習
B、 模仿學習
C、 拋錨式教學
D、 直接教學
29、合作學習形式是 B 。
A、 組合閱讀,專家組討論,個體學習,本組交流
B、 組合閱讀,專家組討論,本組學習,全班交流
C、 組合閱讀,專家組討論,全班學習,本組交流
D、 組合閱讀,小組討論,個體學習,全班交流
30、插入自選圖形時要注意三點,下面C說法是錯誤的。
A、 往自選圖形中填充顏色
B、重視組合功能的應用
C、不必關心自選圖形間的“層”次性
D、注意自選圖形間的“層”次性
判斷題:
1、 根據教育部頒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信息技術課是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錯
2、 用自己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形式不能稱之謂發現。 錯
3、 在空間與圖形部分與信息技術的鏈接中,“利用計算機呈現情境或制作包含動畫的課件”的信息技術可以與“能用方格紙估計不規則圖形的面積”的內容標準相結合。 錯
4、 信息技術并沒有改變人們的閱讀行為、閱讀對象、閱讀方式。 錯
5、 信息技術在研究性學習中扮演兩種角色:一是作為學習工具;二是作為學習環境。 對
6、 信息技術整合于有意義接受學習,只體現在它的演示作用上。 錯
7、 先行組織者包括兩種:一種是陳述性組織者,另一種是比較性組織者。 對
8、 利用計算機網絡進行寫作教學,會妨礙學生的寫作能力。 錯
9、 專題學習網站的網上自我評價系統是指收集與學習專題相關的思考性問題、形成性練習和總結性考查的評測資料,并將其設計成基礎性強、覆蓋面廣、難度適宜的題庫,讓學習者能進行網上自我學習評價。 對
10、在互聯網中,學上只能進行遠程同步的交流,不能進行異步的互動。 錯
11、利用信息技術的情景性、真實性,創設與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情境,激活學生的先前經驗,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
12、整合于信息技術的教/學活動有多種組織形式,應該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模式而定。 對
13、在小學高年級段的語文標準與信息技術整合點中,在口語交際部分,學生可以通過在網上與人交流獲得練習機會,了解電子化交際的規則。 對
14、課程是一個由學生、教師、教學資源等構成的一個生態系統。 對
15、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涉及網頁制作、編程興趣小組、網絡知識、電腦美術與動畫、校園信息周報、等級考試、信息學奧林匹克等活動課程之中。 錯
16、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應當同時包括信息技術教學目標與學習目標兩個方面。 錯
17、教育民主思想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興起,對教師角色發起了根本挑戰,要求教師角色從邊緣到中心的轉變。 錯
18、英國的ICT總體戰略通盤考慮基建設施、內容資源以及實踐等ICT教育的關鍵問題 對
19、信息技術運用于教育、整合于課程為教師角色的轉變提供了條件,網絡的平等性使學生可以和教師站的一樣高,甚至出現“前喻”文化,教師也能從學生身上獲得成長的資源,師生角色的不斷互換使雙方都不斷成長。 錯
20、皮亞杰認為經驗論和先驗論都是一種預成論,并將經驗論比喻成照相機理論,先驗論比喻成電影放映機理論。 對
21、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一個的簡單過程,存在著固定的模式,教師只要掌握這個模式,就能在教學中應用自如。 錯
22、拋錨式學習是認知注意學習理論的教學應用。 錯
23、英語口語學習的目的是用英語進行交際,有效的學習方法是堅持實踐性原則,信息技術環境對學生進行口語交際實踐沒有幫助。 錯
24、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其主體是信息技術而非課程。 錯
25、在美國對新教師的學科知識的要求中,內容知識描述了一個學科領域的主要邏輯框架與概念框架。 錯
26、要建立全國性的教育信息數據中心,需要建設網上備課系統、完善的學科群資源庫,CAI素材庫、教育教學視頻庫。 對
27、我國的新課程標準雖然提出了信息技術與客車功能整合的要求,也給出了一定的建議和案例,但與發達國家的課程標準相比,在可操作性上還欠缺較多。 對
28、不能用信息技術與地理整合的方式來模擬變化不斷的地理區域性和綜合性。 錯
29、學習歷史的目的在于單獨地記憶一些歷史知識。 錯
30、直接教學是一種典型的認知主義教學模式。 對
【教師教育技術能力考試培訓試題】相關文章:
1.教師崗前培訓考試試題
2.學前教育培訓考試試題
3.廠級安全教育培訓考試題
4.安全教育培訓考試題「附答案」
5.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試題2017
6.教師崗前培訓考試題庫
7.企業安全教育培訓考試試題及答案
8.二級消防工程師考試《技術綜合能力》試題
9.OA培訓考試題
这里有更多你想看的
|